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嗜水气单胞菌对中国大鲵组织细胞造成的病理影响,对感染嗜水气单胞菌致死的大鲵样本进行病理组织切片及H.E.染色,以观察嗜水气单胞菌对大鲵各组织器官造成的病理损伤。结果显示,大鲵病理样本中肝脏、肾脏、脾脏等均有严重的病理变化,多数组织器官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出血、淤血及充血;胃、肠道黏膜脱落;肝索排列紊乱,肝细胞核溶解、碎裂;脾脏内红髓、白髓减少;肺脏部分肌纤维空泡变性;肾小管上皮细胞脱落;胰脏中可见多量炎性细胞;肠肌肉层与浆膜层间隙增大。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大鲵患病情况进行确诊,试验采用临床症状观察、病理解剖及实验室诊断的方法。结果表明:大鲵为嗜水气单胞菌和维氏气单胞菌的混合感染;通过采取综合有效的防治措施,大鲵养殖场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3.
大鲵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患皮肤溃烂的大鲵体内分离到一株细菌,经人工回归感染试验证实该菌株具有较强致病力;通过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RNA序列分析,分离菌株为嗜水气单胞菌。该分离菌株对头孢噻吩、庆大霉素、氟哌酸、头孢三嗪高度敏感,对强力霉素、头孢唑啉、卡那霉素中度敏感。  相似文献   

4.
为评估重庆地区分离的嗜气单胞菌WL3-X2分离株对大鲵的免疫原性,本研究将嗜水气单胞菌WL3-X2分离株经福尔马林灭活,作为免疫原,通过腹腔注射途径间隔2周两次免疫健康大鲵,并检测其体内血清抗体、溶菌酶、补体C3及其免疫保护效应。结果显示,免疫嗜水气单胞菌灭活菌能够显著提高大鲵血清抗体滴度、溶菌酶活性和补体C3含量,首免35 d后这3项指标均达到峰值。此外,对初免4周后的大鲵经肌肉注射0.2 m L浓度为1.0×10~8 cfu/m L剂量的嗜水气单胞菌WL3-X2分离株,进行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免疫组的相对免疫保护率为66.7%。本研究结果表明,嗜水气单胞菌地方分离株灭活菌对大鲵具有显著免疫保护效力,可以作为大鲵预防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候选疫苗。  相似文献   

5.
根据嗜水气单胞菌的溶血素(Hly A)、外膜蛋白(Omps)及丝氨酸蛋白酶(Ahp A)基因,分别设计3对特异性引物。通过3重PCR法对三对基因进行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溶血素、外膜蛋白及丝氨酸蛋白酶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分别为1 863 bp、1 071 bp及894 bp,分别编码621、357及298个氨基酸。同时,对其氨基酸序列进行系统进化树构建、蛋白理化性质分析、蛋白信号区域和结构区域分析、蛋白二级结构预测、蛋白三级结构预测及蛋白免疫原性分析。本研究对大鲵源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主要毒力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嗜水气单胞菌保护性抗原多样性而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为明晰重庆地区1株大鲵源多重耐药维氏气单胞菌的生物特征,本试验对分离菌中CQ-AV1株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以及致病性分析。利用二代测序技术中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对分离菌进行全基因测序,测序数据经修剪、过滤、去除接头和低质量碱基后,以HGA V1.0软件进行组装并上传至GenBank,并与数据库中已有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利用VFDB(virulence factors of pathogenic bacteria)和CGE(center for genomic epidemiology)数据库对其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进行注释;将菌株分别腹腔注射健康小鼠和大鲵,观察其对2种实验动物的致病情况,并对发病大鲵的肝脏、脾脏、肺脏和肾脏组织进行病理切片,观察其病理组织学变化。结果显示,CQ-AV1株基因组长度为4 782 590 bp, GC含量为58.48%,共编码4 323个基因,另有假基因62个,GenBank中的注册号为RZII00000000.1;系统进化树显示该菌与猪源维氏气单胞菌菌株具有最近的亲缘关系,与鲈鱼源和罗非鱼源菌株亲缘关系次之,与人源菌株亲缘关系最远;致病性试验...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重庆地区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脾脏结节症的病因及防控措施,本研究对发病大鲵进行了临床剖检及病理组织学观察,并采用微生物学方法从其肝脏、脾脏中分离病原菌,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并对菌株的基本形态、理化特性、分子特征及药物敏感性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患病大鲵脾脏有大量白色结节,质脆,病理切片发现脾组织有出血及丝网状纤维素分布,淋巴细胞部分消失;肝细胞肿胀、变性。从肝脏中分离到1 株病原菌,命名为KNL-1。人工感染试验发现,该菌对试验鲫鱼和大鲵均有较强的致病力,试验动物死亡率高达100%,大鲵发病症状与临床自然发病症状一致,确认为该病的致病菌。综合分离菌的16SrDNA 序列测定、培养特性、生化试验及BIOFOSUN-GN 系统鉴定结果,确定KNL-1 为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sp. masoucida)。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头孢氨苄、卡那霉素、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先锋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丁胺卡那霉素和氟苯尼考高度敏感;对氨苄西林、麦迪霉素和羧苄西林耐药。  相似文献   

8.
对市售的6种淡水鱼共采肠内容物样品73份,检出气单胞菌32株,阳性率为43.84%;类志贺邻单胞菌17株,阳性率为23.29%。其中有8份样品同时检出上述两菌。对32株气单胞菌用8项生化试验鉴定为4个种,分别是嗜水气单胞菌16株,豚鼠气单胞菌8株,温和气单胞菌7株,简达气单胞菌1株。  相似文献   

9.
将温和气单胞菌与嗜水气单胞菌在培养基和试验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测定它们每毫升所含的细菌数,对鲫鱼,小白鼠的半数致死量,溶血价,溶血性外毒素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温和气单胞菌的致病力不弱于嗜水气单胞菌,在实际工作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草鱼肠炎的病原菌检验与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2个鱼场的5尾病鱼的肠内容物及肝进行细菌学检查,在其中2尾病死鱼及1尾病鱼的肝中发现形态特征一致的细菌并分别到菌落特征基本一致的细菌在5尾鱼的肠内容物中均发现并分离到几乎纯一的肝中相同的细菌经对24纯培养菌理化特性鉴定,初步表明分离菌为气单胞菌属的哮敢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及豚敢单胞菌,其中以嗜水气单胞菌占优势。回归试验表明,分离鉴定的3种气单胞菌均有致病性。  相似文献   

11.
维氏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及系统进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维氏气单胞菌亦被称为维罗纳气单胞菌、凡隆气单胞菌和维隆气单胞菌,该菌为近些年来发现和鉴定的一个气单胞菌新种。已知气单胞菌普遍存在于淡水、海水、淤泥和污水等环境中,世界各地均有  相似文献   

12.
舒伯特气单胞菌(Aeromonas schubertii)已逐渐成为重要的人、兽、鱼共患致病菌。近年来,舒伯特气单胞菌感染引起的内脏类结节病在养殖鳢科鱼类中较为流行,严重危害鳢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也对畜牧养殖业和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论文对舒伯特气单胞菌的分类学地位、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及检测技术等进行综述,为舒伯特气单胞菌病的有效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枯草芽孢杆菌BHI344菌株对水产养殖动物病害的生物防治功能,本文采用枯草芽孢杆菌与病原菌共同培养的方法,就枯草芽孢杆菌对三种水产动物病原菌(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的体外拮抗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BHI344菌株对三种水产动物病原菌都存在明显的拮抗作用,并随着枯草芽孢杆菌初始接种浓度的升高,以及培养时间的增长,拮抗作用越明显。  相似文献   

14.
嗜温气单胞菌的鉴定及其外膜蛋白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病鳖、鳗鱼体内分离到2株嗜温气单胞菌(TAh-3、EAs-1),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等鉴定,确定TAh-3为嗜水气单胞菌,EAs-1为温和气单胞菌。动物感染试验结果表明,TAh-3株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对鲫鱼的致死率100%,EAs-1株为非致病性温和气单胞菌。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TAh-3株外膜蛋白(OMPs)型由7条蛋白带组成,其中1条主带大小为40.0kDa;EAs-1株OMPs型由8条蛋白带组成,其中2条主带大小为38.0kDa、45.0kDa。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建立的检测嗜水气单胞菌HEC毒素的点酶法,可在嗜水气单胞菌培养上清和临床病料中检出HEC毒素,可检出的最低水平为95ng/ml。用该法检测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鳗弧菌、荧光假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等的培养上清及患草鱼出血病的病鱼病料,均为阴性反应,仅与豚鼠气单胞菌、杀鲑气单胞菌新亚种及吕克氏耶尔森氏菌有轻度的交叉反应。对72株病鱼分离菌及33份病鱼组织的检测结果表明,点酶法与溶血试验的符合率分别为80.7%和90.9%。以上试验重复3次,结果完全一致。综上可见,用点酶法检测嗜水气单胞菌HEC毒素,无须作复杂的细菌鉴定,并能直接用于病料,是一个快速、敏感、特异、有效的方法,显示出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中华鳖几种常见疾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从患“穿孔病”、“腐皮病”、“溶血性腹水病”等濒死鳖的肝、心血和腹水中分离到20株细菌,其中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5株,豚鼠气单胞菌(A.caviae)3株、凡隆气单胞菌(A.veronii)2株、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2株、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lcaligene)2株、无色杆菌(Achro sp.)3株、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sp.)2株、黄杆菌(Flavobacterium sp.)1株。人工感染试验证实,运动型气单胞菌的温和气单胞菌和豚鼠气单胞菌是其主要病原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株对新霉素、菌必治、丁胺卡那、庆大霉素、环丙沙星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17.
大鲵蛙病毒巢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照GenBank已收录的大鲵蛙病毒MCP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基于大鲵蛙病毒特异性引物的巢式PCR检测体系。本试验利用大鲵蛙病毒CGSV主要核衣壳蛋白MCP基因保守区,设计内引物和外引物并制备了重组质粒pMD19-T作为阳性对照标准品。灵敏度试验结果显示,巢氏PCR的敏感性较普通PCR的敏感性高1 000倍;而且与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鲫鱼疱疹病毒2型(Goldfish herpes virus,CyHV-2)、云斑尖塘鳢虹彩病毒(Marbled sleepy goby iridovirus,MSGIV)、迟钝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tarda)、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等无交叉反应。该体系具有简便、快捷、特异性高、低成本等特点,为大鲵蛙病毒检测提供了一项重要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和掌握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h)、温和气单胞菌(Aeromonas sobria,As)、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Av)混合感染大口黑鲈的致病性并筛选出防治气单胞菌感染的有效中药,为气单胞菌混合感染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Ah、As和Av通过腹腔注射健康大口黑鲈,构建3种气单胞菌单独感染和混合感染大口黑鲈的动物模型,通过脏器系数、组织病理切片和死亡率等分析气单胞菌混合感染的致病性;通过体外抑菌试验从37味中药中筛选对气单胞菌具有抑制效果的敏感中药,利用网络药理学解析乌梅-全蝎双药方在体内发挥抗菌作用的关键活性成分和作用靶点,并通过药浴试验分析其对气单胞菌混合感染大口黑鲈的治疗效果。【结果】3种气单胞菌混合感染对大口黑鲈的致病性高于单独感染,Ah能造成最严重的脏器损伤、炎症和最高的死亡率,As次之,Av最弱。中药乌梅和全蝎对Ah、As和Av在体外均具有显著抑制效果,二者联用时抑菌效果增强。网络药理学分析发现,乌梅-全蝎双药方的活性成分和细菌感染的交集作用靶点共180个,其中肿瘤蛋白53(tumor prote...  相似文献   

19.
24种抗菌药物对鳖气单胞菌的抑菌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北京市某养殖基地发病死亡的鳖内脏组织中,分离到20株气单胞菌,其中嗜水气单胞菌7株,温和气单胞菌12株,豚鼠气单胞菌1株,用24种抗菌药物对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头孢三嗪,头孢噻肟,头孢呋新和头孢哌酮对该菌高度敏感。  相似文献   

20.
鱼源气单胞菌的主要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分离于草鱼肠炎、白鲢鱼打印病、鲢鱼白皮病、草鱼烂鳃、鲤鱼体表出血感染及甲鱼败血症等病例的80株细胞进行了主要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均为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的细菌,其中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29株(占36.25%)、豚鼠气单胞菌(A.caviae)38株(占47.5%)、温和气单胞菌A.sobria)13株(占16.25%)。在被检验的病例中,或为其中一种气单胞菌的单独感染,或为两种、三种气单胞菌的混合感染。经做人工感染试验检查,表明这些分离菌均为相应感染症的致病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