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体重(2.03±O.19)g克氏原螫虾(Procambarus clarkii)大规格苗种为研究对象,研究了26℃下,27、36、45、55、64、73尾/m~2 6种养殖密度下,克氏原螯虾大规格苗种生长及存活情况。实验周期为32 d。结果显示:克氏原螯虾幼虾的体长增长、平均日增重、增重率和存活率都随养殖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其中日增重由0.110 6 g下降到0.067 8 g,存活率由100%下降到63%。结果表明,养殖密度的增大不利干克氏原螯虾苗种的生长和存活,养殖密度为45尾/m~2是克氏原螯虾大规格苗种生长的最佳密度。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稚、幼鳝阶段对不同饵料的适应性,用稚、幼鳝两种规格人工繁殖苗种,用鳗鱼开口料、水蚯蚓、水蚤、血虫、鲢鱼糜和诱食剂+配合饲料6种不同的饵料投喂,比较其在饱食状态下的生长性能。实验结果:稚鳝(平均体重0.11g),投喂水蚯蚓组生长性能指标均极显著高于其他组;饲喂诱食剂2+配合饲料的生长性能指标相对水蚯蚓组略低,但显著高于血虫组、鲢鱼糜组、鳗鱼开口料+配合饲料组和水蚤组,水蚤组生长性能最差。幼鳝(平均体重0.36g),投喂水蚯蚓组生长性能指标均极显著高于其他组;饲喂诱食剂+配合饲料组和血虫的生长性能指标显著高于鲢鱼糜、鳗鱼开口料、水蚤组,水蚤组生长性能最差。综合两组实验结果:投喂水蚯蚓组稚、幼鳝特殊生长率指标显著高于其他组;水蚤组的生长性能很差,鲢鱼糜组两种规格的生长性能指标均位于六组的中间,血虫组生长性能指标幼鳝好于稚鳝。稚、幼鳝对各种饵料的适应情况不尽相同。水蚯蚓是稚、幼鳝阶段的最适饵料;血虫是幼鳝阶段的适宜生物饵料;值得注意的是常规鱼苗适口饵料水蚤作为培养黄鳝苗的饵料未能取到好的效果;选择适宜的诱食剂,稚、幼鳝可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且能得到较好的增重率。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绿鳍马面鲀(Thamnaconus septentrionalis Günther)大规格苗种网箱养殖效果,以海上近岸小型网箱为养殖平台,在水温20.0℃~26.0℃的条件下,以1.5月龄绿鳍马面鲀幼鱼为样本进行50 d的培育试验。结果显示:(1)初始平均体质量2.6 g、平均全长5.4 cm的小规格苗种增长达到平均体质量41.10 g、平均全长15.10 cm的大规格苗种,平均日增重量0.75 g/d。(2)全长与日龄呈线性关系:L=0.201 5 x+5.244 5(R~2=0.996 4)。体质量与日龄呈幂指数关系:W=3.151 8 e~(0.053 8 x)(R~2=0.982 4),平均体质量瞬时增长率为0.05%。(3)其全长与体质量呈指数关系,回归方程式为:W=0.770 5 e~(0.267 8 L)(R~2=0.991 8),表明体质量与全长呈正相关关系,为等比生长类型。(4)试验样本的体质量增长量与体质量瞬时增长率受温度影响较大,在水温20.0℃~23.0℃增重较快。研究表明:小规格绿鳍马面鲀苗种在海上近岸网箱生长速度快、饲料效率高、鱼病少、易于管理,培育的苗种可解决大网箱养殖大规格苗种短缺的燃眉之急,绿鳍马面鲀近岸网箱大规格苗种网箱培育是实现其走向大网箱或深远海养殖的一个重要桥梁。  相似文献   

4.
为了开发适宜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苗种放流的标志技术,利用编码金属标签(CWT)对不同规格牙鲆苗种进行了标记实验,并从标记死亡率、脱标率、适宜标记鱼规格等方面评价了CWT的标记效果。结果显示,CWT标记3种规格的牙鲆苗种后,脱标均发生在标记后的4 d内,其后未再发生脱标现象。小规格苗种[全长为(5.92±0.41)cm]死亡率较高(13%),中规格苗种[全长(8.92±0.36)cm]死亡率为2%,大规格苗种[全长为(12.06±0.62)cm]死亡率为1%。小规格、中规格和大规格苗种脱标率分别为3.3%、2.4%和0.7%。建立了标记死亡率(M)与苗种全长(TL)、体厚度(BT)的关系模型:M=0.7254 TL~2–15.3220TL+79.4260(R~2=0.9601);M=1.3627 BT~2–15.5610 BT+44.4330(R~2=0.9645),为适宜苗种规格选择与标记效果评价提供了依据。今后利用CWT标签进行牙鲆苗种标志放流时,建议选择全长6 cm以上的苗种进行背部肌肉标记,标记对苗种游泳行为和生长无影响,表明CWT是一种适宜在牙鲆大规模标志放流中应用的理想标志方式。  相似文献   

5.
为了开发适宜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苗种放流的标志技术,利用编码金属标签(CWT)对不同规格牙鲆苗种进行了标记实验,并从标记死亡率、脱标率、适宜标记鱼规格等方面评价了CWT的标记效果.结果显示,CWT标记3种规格的牙鲆苗种后,脱标均发生在标记后的4d内,其后未再发生脱标现象.小规格苗种[全长为(5.92±0.41)cm]死亡率较高(13%),中规格苗种[全长(8.92±0.36) cm]死亡率为2%,大规格苗种[全长为(12.06士0.62) cm]死亡率为1%.小规格、中规格和大规格苗种脱标率分别为3.3%、2.4%和0.7%.建立了标记死亡率(M)与苗种全长(TL)、体厚度(BT)的关系模型:M=0.7254 TL2-15.3220TL+79.4260 (R2=0.9601);M=1.3627 BT2-15.5610 BT+ 44.4330 (R2=0.9645),为适宜苗种规格选择与标记效果评价提供了依据.今后利用CWT标签进行牙鲆苗种标志放流时,建议选择全长6 cm以上的苗种进行背部肌肉标记,标记对苗种游泳行为和生长无影响,表明CWT是一种适宜在牙鲆大规模标志放流中应用的理想标志方式.  相似文献   

6.
北方地区受气候影响,丁(鱼岁)(Tinca tinca L.)繁殖季节滞后,苗种培育期短,驯化困难,越冬前苗种规格过小,常常造成越冬大量死亡,无法提供大规格苗种和满足规模化养殖的苗种需求.为解决北方地区丁(鱼岁)苗种的提早驯化问题,设计了苗种放养密度相同、驯化规格不同,驯化规格相同、放养密度不同,驯化规格不同、放养密度不同3种驯化方法,进行了丁(鱼岁)苗种的驯食试验,比较不同驯化规格、不同放养密度对驯化时间的影响,以及提早驯化摄食对鱼种出池规格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丁(鱼岁)食性转化期(5~8cm)及时驯化更容易驯化成功;增加放养密度是缩短驯化时间的有效措施;提早驯化成功是培育大规格鱼种及增加产量的重要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7.
不同规格和投苗密度对仿刺参池塘网箱保苗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仿刺参室外池塘网箱保苗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半生态式的保苗方式。于2014年7—11月在仿刺参室外池塘网箱保苗期间,通过现场试验比较研究了不同投苗规格[大规格(0.093±0.004)g/头,小规格(0.024±0.001)g/头]和密度(低密度125g/m3、中密度250g/m3、高密度375g/m3)两因素对仿刺参苗生长、成活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同一规格的仿刺参苗,低密度组体质量与特定生长率高于中、高密度组;相同密度条件下,大规格苗种成活率显著高于小规格(P0.05),小规格低密度组仿刺参苗的成活率显著高于高密度组(P0.05),大规格低密度组仿刺参苗的成活率显著高于中、高密度组(P0.05)。不同密度组收获仿刺参苗的总产量无显著差异(P0.05),但低密度组收获仿刺参苗的净产量高于中、高密度组。通过两因素方差分析可知,规格的主效应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仿刺参苗成活率有显著的影响(P0.05),密度的主效应对仿刺参苗成活率有极显著的影响(P0.001);两因素的主效应及其交互作用对仿刺参苗总产量均无显著的影响(P0.05)。规格主效应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仿刺参苗净产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密度主效应对仿刺参苗净产量有显著的影响(P0.05)。因此,仿刺参室外网箱保苗过程中投放大规格、低密度苗种能够保证较高的成活率和净产量,而且可以节省苗种资源和饵料投喂量,降低单位面积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提高产出投入比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为了掌握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苗种增殖放流后的生长和存活情况,本研究设计试验装置,于2013年9月-2014年5月,在大亚湾海域进行增殖试验。试验装置的表面积均为0.473 m2,紫海胆苗初始苗种壳径范围为3-9 mm,初始苗种数量密度梯度范围为3-25 ind/装置(6-52 ind/m2),初始苗种重量密度梯度范围为1.48-13.32 g/m2。设3种苗种规格、各5个数量密度梯度、各3个平行试样的试验组,共45组,进行了240 d的海上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增殖放流规格和数量密度对紫海胆苗种的存活率具有显著影响,高数量密度、低规格组死亡率高。在试验初期,壳径5-7 mm和7-9 mm两种规格紫海胆苗种的壳径特定增长率(SGR)、壳径增长率(GSD)以及壳径净增长率(NY)与增殖数量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增殖重量密度对紫海胆的产量也有显著影响,其中,10 g/m2为紫海胆产量的临界最佳增殖重量密度。紫海胆苗种在11月到翌年3月生长速度缓慢,壳径特定增长率(SGR)较小。  相似文献   

9.
为了掌握紫海胆(Anthocidaris crassispina)苗种增殖放流后的生长和存活情况,本研究设计试验装置,于2013年9月-2014年5月,在大亚湾海域进行增殖试验。试验装置的表面积均为0.473 m2,紫海胆苗初始苗种壳径范围为3-9 mm,初始苗种数量密度梯度范围为3-25 ind/装置(6-52 ind/m2),初始苗种重量密度梯度范围为1.48-13.32 g/m2。设3种苗种规格、各5个数量密度梯度、各3个平行试样的试验组,共45组,进行了240 d的海上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增殖放流规格和数量密度对紫海胆苗种的存活率具有显著影响,高数量密度、低规格组死亡率高。在试验初期,壳径5-7 mm和7-9 mm两种规格紫海胆苗种的壳径特定增长率(SGR)、壳径增长率(GSD)以及壳径净增长率(NY)与增殖数量密度呈显著负相关。增殖重量密度对紫海胆的产量也有显著影响,其中,10 g/m2为紫海胆产量的临界最佳增殖重量密度。紫海胆苗种在11月到翌年3月生长速度缓慢,壳径特定增长率(SGR)较小。  相似文献   

10.
<正>2011年以来,我站与如东启源、名濠水产品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开展了海参养殖大棚养殖池维修改造工程、大规格苗种培育试验。两年来,培育出海参大规格苗种12683.4千克、1394.6万只,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海参大规格苗种基础设施(1)养殖大棚建设。项目组根据海参大规格苗种培育对养殖池及大棚的要求,结合实施单位的实际情况,2012年进行了养殖水泥池及大棚设施的改造工程。将不同规格水泥池改造成适合于海参大规格苗种培育的培育池,将  相似文献   

11.
5月中下旬繁殖季节,用方正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的卵子分别与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方正银鲫♀×麦穗鱼♂,简称FM)、方正银鲫(方正银鲫♀×方正银鲫♂,FF)和荷包红鲤(Cyprinus carpio)(方正银鲫♀×荷包红鲤♂,FH)的精子进行人工授精,孵出的仔鱼在网箱中饲养,测定和统计各组子代的存活率、绝对增重率和性比等。结果表明:FF子代的成活率(91.15±1.78%)极显著地高于FM(87.50±2.13%)和FH(85.00±1.04%)(P〈0.01),FM和FH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FM(20.17±4.33 g)、FH(23.13±3.58 g)子代的出池体质量显著高于FF(18.90±3.82 g)(P〈0.05),无论雌性还是雄性子代,组间差异均极显著(P〈0.01),而组内、性别间生长差异不显著(P〉0.05);FM(99%)、FF(73%)和FH(99%)子代的雌性百分比明显偏向雌性(P〈0.01),且组间差异极显著,异源精子受精后子代中雌鱼比例明显增高(P〈0.01)。本研究结果证明:银鲫生长性状中存在"异精效应",异源精子对子代的存活率和性别比例有显著影响,对生产中积极利用异源精子提供了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2.
投喂蚕豆对草鱼生长及肌肉营养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用配合饲料、浸泡蚕豆和发芽蚕豆喂养平均体重(1000±20)g草鱼70d,分析投喂蚕豆对草鱼生长及肌肉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配合饲料组、浸泡蚕豆组和发芽蚕豆组的草鱼增重率分别为79.5%、40.32%和50.10%,饵料系数分别为2.11、4.78和4.31,投喂蚕豆降低了草鱼增重率(P<0.05),显著增加了饵料系数(P<0.05)。与配合饲料组相比,浸泡蚕豆组和发芽蚕豆组肌肉中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5)。浸泡蚕豆组和发芽蚕豆组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鲜味氨基酸含量、氨基酸总量比配合饲料组显著提高(P<0.05)。投喂蚕豆降低了草鱼的生长性能,但是显著提高了草鱼肌肉品质。投喂发芽蚕豆的效果要优于投喂浸泡蚕豆。  相似文献   

13.
2012年5-10月,在面积为0.19hm2的试验池1中放养体质量160g的松浦镜鲤(Cyprinus carpio Songpu)117,700尾·hm^-2,混养体质量160g的长丰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春片、乌子头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夏花鱼种。在面积为0.19hm2的试验池2中放养体质量149.5g的松浦镜鲤3,450尾·hm^-2,只混养鲢和鳙夏花,采用常规饲养方法。2012年10月2日,试验池1平均每hm2产鱼21,025.5kg,其中松浦镜鲤平均全长34.3cm,体质量1425g,产量18,294.0kg;长丰鲢春片平均体质量674g,平均产量1,816.5kg,长丰鲢夏花平均全长18.6cm,体质量112.4g,平均产量592.5kg;鳙夏花平均全长达12.1cm,体质量39.9g,平均产量322.5kg。试验池2平均每hm2产鱼3,069.0kg,其中松浦镜鲤平均全长35.0cm,体质量1225g,平均产量2,766.0kg;鲢夏花平均全长达11.3cm,体质量24.9g,平均产量130.5kg;鳙夏花平均全长达11.1cm,体质量35.1g,平均产量172.5kg。试验表明,高密度养殖的松浦镜鲤产量显著高于密度低时,长丰鲢夏花的出池体质量是普通鲢的4.5倍,特殊生长率(6.27%·d^-1)是普通鲢(3.5%·d^-1)的1.79倍。文中还讨论了松浦镜鲤养殖池的水质和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14.
2012年6月-11月,对2012年4月在南四湖增殖放流的鲢、鳙生长状况进行了连续5次跟踪调查。结果表明:鲢体质量变化在50-400g范围内,为1-2龄;鳙体质量集中在50-350g,为1-2龄;增殖鲢生长(L,体长;W,体质量)与捕捞时间的关系方程为:L=12.633+2.3391M+0.0648M2,W=-89654+61.933M+2.3341M^2;鳙L=13.186+1.004M+0.2449M2,W=99.204-33.203M+12.141M2。捕获南四湖鲢、鳙个体远未达到渐进体质量乃至拐点体质量,尚处于快速生长期,在增殖放流与捕获中应加强科学规范与管理。  相似文献   

15.
在水温(25±2)℃下,分别在基础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硬葡聚糖(0.2%,G1组;0.4%,G2组)绿原酸(0.04%,G3组;0.08%,G4组)和金丝桃素(0.066%,G5组;0.132%,G6组),连续投喂放在1.0m×0.5m×1.0m网箱内、体质量110±5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幼鱼35d,以未添加者为对照组,探讨三种添加剂对草鱼幼鱼生长和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添加济对草鱼幼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影响不显著,当饲料中添加0.08%的绿原酸时,草鱼幼鱼末体质量和肝体比显著增加(P〈0.05);三种添加剂都可显著提高碱性磷酸酶活性,其中以添加0.08%的绿原酸效果最好,添加剂各组间碱性磷酸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0.132%金丝桃素组的草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其它试验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饲料中添加0.2%硬葡聚糖可显著提高草鱼幼鱼血清溶菌酶含量(P〈0.05);三种添加剂对草鱼幼鱼血清中丙二醛的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6.
中小规格养殖瓯江彩鲤肌肉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不同规格瓯江彩鲤的肉质差异和营养特点,采用常规方法,对平均体重53.5、170.8和308.5g的3组稻田养殖瓯江彩鲤进行含肉率、脏体比、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较大规格(Ⅲ组)的瓯江彩鲤含肉率54.76%,显著高于较小规格的鱼I组(40.99%)。3组鱼肌肉中含人体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比例均为44%,与非必需氨基酸比值为91%~95%;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缬氨酸;Ⅲ组鱼PUFA含量较高,而I组鱼EPA和DHA含量较大;4种鲜味氨基酸总量均超过29%。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放养密度和饵料种类对幼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生长发育的影响,跟踪分析了自胚胎孵化至一龄幼鲵的存活与生长发育状况。结果表明,自胚胎孵化至一龄幼鲵的养殖密度为每0.1m210~20尾时,其成活率可达到100%,投放密度每0.1m2自20尾增加到60尾,平均存活率、年体长增加和年体重增加均显著降低。投喂摇蚊幼虫、猪肉、牛肉、羊肉和小鱼虾,幼苗的存活率分别为100%、90%、95%、85%和95%,体长增加分别为8.09cm、5.45cm、5.28cm、4.57cm、6.82cm,体重增加分别为25.97g、12.68g、11.82g、10.86g和20.67g。可见,摇蚊幼虫和小鱼虾是一龄幼大鲵的适宜饵料。  相似文献   

18.
不同饲料原料对草鱼生长和肌肉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别以专用配合饲料、浸泡蚕豆、浸泡豌豆喂养体质量为(1540.9±57.5)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90d,以考察不同原料对草鱼生长和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配合饲料组、浸泡蚕豆组和浸泡豌豆组草鱼的增重率分别为17.3%、13.7%和12.2%,饵料系数分别为5.00、4.09和5.08,三种原料对草鱼的脏体比、肝体比没有显著影响;与普通草鱼相比,三种原料组草鱼肌肉粗脂肪含量和肌肉失水率显著降低(P0.05),胶原蛋白含量和肌原纤维长度显著增加(P0.05)。上述结果表明,三种原料均可显著改善草鱼肌肉品质;与浸泡蚕豆组相比,专用配合饲料组显著提高了草鱼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19.
大鲵幼苗饲养增重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人工养殖大鲵幼苗100尾,分5组每组20尾,饲养时间从稚鲵开食至1龄末,共一年时间。在适宜的饲养环境下,幼鲵体重从出膜的0.27-0.33g经过1年的饲养达24.68~30.42g,1龄净增重达24.41~30.09g,1龄增重率达8826%~9118%。1龄内的幼鲵生长态势极为迅速,增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在水温24~29℃下,将675尾规格整齐、健康、体质量为(35.59士0.44)g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随机分为9个处理,每处理3个重复,放养于水泥池中的网箱(100cm×50cm×100cm)内,投喂以鱼粉和豆粕为蛋白源,豆油作为脂肪源配制的3个蛋白水平(24%、28%、32%),每一蛋白水平设3个脂肪水平(4%、6%、8%),共计9种饲料。饲料蛋能比(P/E)在15.81-22.46 mg·kJ-1之间。92d的饲养表明:D4组(蛋白质含量为28.02%,脂肪为4.30%)草鱼的特定生长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随着饲料中蛋白含量的增加,草鱼全肠中蛋白酶的活力逐渐升高,之后又降低,以D4组饲料的蛋白酶活性最高,显著高于D1、D8和D9(P〈0.05)。本实验表明,该生长阶段的草鱼所需最适蛋白水平为28.02%,能量为14307kJ.kg-1,P/E约为19.58mg·kJ-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