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4篇
农学   6篇
综合类   15篇
水产渔业   27篇
畜牧兽医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雌核发育草鱼群体及两个普通草鱼群体的微卫星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养殖群体(YZ)为母本,以紫外线灭活的鲤鱼精子激活草鱼卵子,冷休克抑制第二极体排出的方法诱导获得异精雌核发育草鱼群体(CH)。利用12对微卫星引物对YZ群体、YS (扬州广陵长江系家鱼原种场引进草鱼群体)群体、CH群体进行PCR扩增并分析,共检测出194个等位基因,其中75.8个有效等位基因。YZ群体、YS群体、CH群体的平均等位基因数依次为13.0、12.6、4.7;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依次是7.7、6.6、2.3;平均期望杂合度依次为0.87、0.82、0.56;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依次为0.84、0.79、0.49。从每个个体在微卫星位点的纯合率看,YZ群体中个体的纯合度在0.00~0.33, YS群体r中个体的纯合度在0.00~0.42, CH群体中个体的纯合度在0.42~0.92。这表明与YZ群体和YS群体相比,CH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显著下降,并且在每个位点的纯合率CH群体均高于普通草鱼群体,表明人工诱导减数雌核发育可加速草鱼大多数基因位点的纯合,是快速建立高纯品系的有效手段。同时,本研究筛选并利用微卫星位点组合建立了雌核发育草鱼子代不同家系及其母本亲缘关系的简易、高效鉴别技术,旨在为雌核发育草鱼标记辅助育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目的]阐明乌鳢、斑鳢、月鳢核基因序列(ITS)的遗传变异情况,并用ITS序列研究鳢属系统进化关系.[方法]利用PCR扩增3种鳢的ITS,经克隆、拼接得到ITS全长后进行分析.[结果]乌鳢、斑鳢和月鳢ITS全序列长度为902、927、902或903bp.3种鳢ITS的G+C含量较高,约占72%.3种鳢之间核苷酸差异明显大于种内,明显的差异性ITS片段可以鉴别3种鳢.采用NJ和ML方法建立的进化树都表明乌鳢和斑鳢的遗传距离最近,而乌鳢和月鳢遗传距离最远.[结论]该研究为鳢属的分类鉴定、系统进化关系以及种间杂交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
澳洲长鳍鳗染色体组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澳洲长鳍鳗(Anguilla reinhardtii)头肾组织为材料,采用腹腔注射植物血细胞凝集素(PHA)、秋水仙素和空气干燥法制备染色体标本,进行染色体组型分析.结果显示:澳洲长鳍鳗染色体为38条,核型公式为2n=14m+6sm+18t,NF=58;未发现随体、次级缢痕及异形染色体.  相似文献   
4.
以奥利亚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为实验材料,通过对800多条随机引物的筛选,获得了1个奥利亚罗非鱼雌性特异性的、长度为1 488 bp的RAPD标记片段RAPD71699-1488,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后回收、克隆、测序,并根据测序结果设计PCR特异引物,再经PCR条件优化,成功地将该RAPD标记片段转化为实验结果稳定、操作简便的SCAR标记,即SCAROaF1488。采用双重PCR技术,以mtDNA 16S rRNA基因片段为PCR扩增阳性对照,对该标记的有效性在两个群体共200个个体(雌、雄各100个)中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标记检测结果与表型性别的符合度为100%。SCA-ROaF1 488标记的获得为奥利亚罗非鱼遗传性别鉴定及标记辅助选择提供了有效工具,为深入研究鱼类性别相关基因及性别决定机制提供了重要线索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花蝴(Hemibarbus maculatusBleeker)属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又叫季骨郎、珠鱼、麻鲤、鸡虾等。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的江河、湖泊、水库中,是中小型名贵的经济鱼类。其体长,背鳍隆起。体侧和背部青褐色,腹部白色,体侧中轴有数量不等的黑斑块,吻圆钝,口下位呈马蹄形,口角有须一对,眼突出。属于底层鱼类,喜在水体的中下层,以底栖动物、有机碎屑为食,经驯化可食蛋白含量较高的人工配合饵料。具有营养丰富、抗病强、肉质细嫩、资源紧缺、市场前景广阔等诸多优点。为在山东地区推广养殖花鲰品种,2012年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进行了花端的成鱼养殖试验。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高体革鯻的遗传资源、物种间的亲缘关系和系统进化等研究提供一定的生物学依据。[方法]采用PCR扩增和序列测定等技术,对高体革鯻线粒体DNA16S rRNA和COI基因片段进行初步研究。[结果]经PCR扩增和测序,分别得到16SrRNA和COI基因片段的碱基序列,其中16SrRNA基因片段的大小为791bp,碱基A、T、G、C的含量分别为31.6%、21.4%、20.4%和26.7%;COI基因片段的大小为631bp,碱基A、T、G、C含量分别为27.7%、23.6%、29.8%和18.9%。在这2个基因片段中,GC含量均低于AT含量,AT/GC分别为1.13和1.05。[结论]通过对高体革鯻16SrRNA和COI2个基因片段遗传特征的研究,发现其种内变异比较低,在3个样本中16SrRNA基因片段序列完全一样,COI基因片段也完全一样,说明高体革鯻的这2个基因都非常保守。  相似文献   
7.
扇贝异源三倍体诱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荧光显微观察表明,20℃水温下,栉孔扇贝(Chlamysfarreri)的卵与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的精子可以正常受精和发育,具备人工诱导三倍体的可行性.亲贝充分促熟后,分开催产,以20:1的精卵比授精;在50%的受精卵排出第1极体时,以60mg/L 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处理受精卵10~25 min,可诱导75.23%~92.14%的三倍体;6-DMAP处理15 min综合诱导效果最好,三倍体诱导率可达88.56%,孵化率可达53.52%.得到的三倍体幼虫经基因组原位杂交(Genomicin situ hybridization,GISH)验证,为含有2套栉孔扇贝染色体组和1套海湾扇贝染色体组的异源三倍体.孵化后诱导组与杂交对照组(未经6-DMAP处理)幼虫生长越来越缓慢,受精后14 d其幼虫存活率分别下降到0.000 67%和0.002 24%,没有幼虫度过附着变态期.GISH分析显示,栉孔扇贝与海湾扇贝不同倍性的杂种后代早在担轮幼虫阶段就出现母本偏向性染色体转变.  相似文献   
8.
9.
为深入掌握大鳞鲃(Barbus capito)生物学特性,进一步为大鳞鲃的分类和种质鉴定提供依据,利用传统形态学方法和解剖学方法,观察和测量了其外部形态特征、可量可数性状及内部组织结构特征。大鳞鲃呈梭型,身体被覆圆鳞,背面银灰色,腹面银白色,头较小,扁而宽,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鳍条数分别为Ⅱ,7、15~17、8~9、6~8、20~22,侧线鳞、侧线上鳞、侧线下鳞数分别为60~75、12~14、9~12,第1鳃弓鳃耙数为17~18,脊椎骨数为46~48。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全长(LT)和体长(LB)之间的关系模型:LB=0.884LT-1.227(R2=0.994),体质量和体长之间的关系模型:WB=0.008 LB3.158(R2=0.974)。内部组织结构特征:口裂中等大小,咽喉齿发达,食道粗短,无胃,肠道弯曲多,较长,比肠长为2.227,比肝重为0.018,比内脏重为0.158,显示了其杂食性鱼类的消化系统的基本特征。鳃弓5对,第5对鳃弓演变成咽喉齿,鳔一个,分两室。雌雄异体,性腺一个,左右对称分布。一对“矢耳石”呈树叶型,中间厚周围薄,左右对向排列。本研究结果可为大鳞鲃的种质判别、系统分类、人工养殖和育种选育提供基础材料。  相似文献   
10.
北方地区大口黑鲈池塘繁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又名加州鲈,为典型肉食性淡水鱼类。自20世纪80年代引人我国后,因其肉质鲜美、生长快、病害少、适温性广、肉多刺少、营养丰富的优点,已成为淡水养殖业的一种重要经济鱼类。近年来产量逐年递增,2016年产量达37.4万t,2017年产量达45.69万t,增幅为淡水鱼类最高,达31.57%。北方地区的河南、天津、山东等地的加州鲈养殖规模、产量也在逐年增加。随着养殖规模的迅速增长,苗种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北方地区的苗种主要来自广东、江浙地区,苗种繁育本地化需求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