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 毫秒
1.
根据当前国内玉米生产中大面积种植的是以正常细胞质自交系配制的杂交种为主,和各研究单位又正在不断地加速研究和发展雄性不育细胞质利用的情况,三年来我们用来自国内16个省,市、自治区的181个小斑病菌的菌株,在77个包括 T.C.S.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正常细胞质自交系中,初步选出了包括有 T.C.S.N(正常)四种类型细胞质的8个自交系(T 单412—2,Tcl03,Cva35,C 二南二四,Ms344,Ms05,辽马43,二南二四),建议作为我国玉米小斑病菌生理小种试用的鉴别寄主。应用这一套寄主,按不同菌株在寄主上的反应,用产生的坏死型病斑,萎蔫型病斑的级别数量和病斑的长度来衡量抗、感表现,可以区分为16个生理小种,并建议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小种”,在小种代号前冠以简写的“中”字样。目前用这套寄主测试来自国内不同地区的98个菌株的结果,已出现12个生理小种。  相似文献   

2.
水稻雄性不育细胞质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用8种同核异质雄性不育系及其相应保持系分别与4个恢复系配个杂交组合进行裂区试验,在相同核北景下比较雄性不育细胞质效应的差异。结果表明:雄性不育细胞质对杂种一代单株产量和农艺性状多数表现负效应,但细胞质间存在极显著的差异。本研究发现,栽培籼稻的细胞质效应优于普通野稻,选育优良雄性不育细胞质的重点应在栽培籼稻中筛选。恢复系对不育细胞质效应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核质互作对所研究的性状有极显著的作用。选育配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萝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败育机理,采用同核异质两种紫菜薹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进行物质代谢的研究,结果表明:不育系在花蕾发育过程中未发生物质亏损,相反还原糖、可溶性糖、淀粉含量、淀粉酶活性高于保持系,可见物质代谢与紫菜薹萝卜胞质雄性不育系的雄蕊败育的关系并不密切,物质代谢只是雄蕊发育过程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生化反应.Ogura萝卜胞质不育系和改良不育系物质代谢存在一定差别,苗期Ogura萝卜不育系的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改良不育系和保持系,分别比改良不育系高49%.比保持系高28%,有可能是它生长势旺盛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以水稻核基因型为珍汕97的4种核异质雄性不育细胞质及其保持系正常细胞质对象,取其一叶一心期幼苗为试验,用对野败型雄性不育细胞质具有专化侵染性的稻瘟病菌90-2菌株产生的粗毒素进行浸根处理8h后,用等电聚焦电泳法测定叶片中酯酶同工酶谱的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5.
选用 3套同核异质水稻不育系及其相应的保持系 ,以及生产上推广应用的 13个水稻主栽品种 ,于水稻孕穗期接种具有不同致病力的 4个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菌株。不育胞质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 ,不同胞质类型的不育系之间抗病性差异明显 ,均比其同名保持系感病 ,其中野败型不育胞质 (W汕A、W协A)高感细条病 ,T型胞质 (T新A、T协A)对细条病的抗性较好。但在G型 (如G新A等 )少数不育胞质与条斑病菌如Syt等少数菌株的互作中 ,表现出明显的胞质效应 ,不育胞质较之正常胞质更感病。水稻品种抗性鉴定结果表明 ,江苏省水稻细条病发生地区…  相似文献   

6.
从国内8个省、市、自治区67个县区收集的84个小斑菌标样,在三类细胞质(T 型和 C 型雄性不育细胞质及正常可育细胞质)的7种玉米上接种的结果表明,我国玉米小斑菌的群体中确实存在能使 T 型、C 型和正常细胞质玉米高度致病并具有专化性的类群,可以分别命名为不同的专化小种。在相同核背景下,细胞核和细胞质对小斑菌侵染的抗、感反应中,没有看到相互间的关联。研究任何一种病原菌的生理小种,只能以本地区的病原菌和赖以生存的寄主植物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为着眼点。因为任何一种在病原菌方面出现的生理分化现象,都是与它赖以生存的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利用T型细胞质不育系,免除去雄配制玉米交杂种,已在生产上应用多年.但因遭受细胞质专化斑病小种的为害,T型不育系被迫停止使用.而利用核不育系配制玉米杂交种,一方面可解决某些病菌对细胞质专化侵染的问题;另一方面,可通过转育类型繁多的核不育系与资源广泛的自交系测配,从而选出优势特强的组合.这为利用玉米杂种优势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为了鉴定F型与其他小麦雄性不育系细胞质类型之间差异。以F型不育系(FA1-1,FA1-2,FA2-1)、F型保持系、T、K、V型同核异质不育系(A)及其保持系(B)‘冀5418’等为试验材料,用23对叶绿体和21对线粒体SSR分子标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FA与T、K、V、B型不育系的细胞质分属不同类别。FA与中国春(CS)的细胞质遗传相似系数为1.00,FA与FB细胞质遗传相似系数为1.00,表明其可能为普通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经典质核互作雄性不育原理有差异,F型雄性不育系的育性可能由核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9.
水稻不育系抗白叶枯病的胞质效应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孔凡明 《安徽农业科学》1998,26(1):62-64,71
1994~1996年间,共选用6种胞质类型的12个不育系及其相应的保持系,6个同核异质材料和携带不同抗性基因的品种和杂交组合,于水稻孕穗期接种分属于7个致病型的白叶枯病菌35个菌株。结果表明,不育胞质与正常胞质的抗病性程度大体相近,但在少数不育胞质与部分白叶枯病菌菌株的互作中,表现出明显的胞质效应,即不育系较之保持系更感病,主要表现在野败型的珍汕97和V20、冈型的G汕、D型的D汕等几种不育胞质与Ah28、Gx50等部分菌株的特异性互作体系中;6个同核异质水稻抗病性也具有明显差异,Ah28等部分菌株对D汕A1和G汕A等胞质具有较强的亲和性;杂交稻的抗病性主要受核基因控制,但胞质亦有一定影响。因此,在杂交稻抗白叶枯病育种中,胞质效应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在改良核基因的同时,要注重胞质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0.
以3组同核异质系为材料,研究不同玉米雄性不育细胞质对自交系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细胞质(N)相比,3种不育细胞质(S、C、Y1-1)对自交系产量都有显著提高;同时3种不育细胞质对自交系的其他产量性状也分别产生了显著的或正或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水稻雄性不育细胞质效应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对雄性不育细胞质效应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主要内容包括:(1)明确了细胞质效应的组成:细胞质的一般配合力效应,细胞质与保持系互作的特殊的一般配合力效应,细胞质与恢复系互作的特殊配合力效应,细胞质与保持系、恢复系互作的特殊配合力效应之中的一种或几种构成。(2)讨论了细胞质效应的研究方法,其中比较完善的方法为利用多套同核异质不育系与恢复系配组,把细胞质,不育系核背景、恢复系看作三因素进行试验设计和  相似文献   

12.
玉米不育化新品种苏玉12号的选育与推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玉米不育化育种自1970年T型不育胞质专性感染小斑病菌T小种而被迫停用后,走向了低谷。为此我们开展了新不育细胞质的选育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利用恢复系细胞质采取核置换方法于1984年育成了新型的YⅡ-Ⅰ型玉米雄性不育系。经鉴定表明:该不育系不育性稳定,...  相似文献   

13.
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抗性鉴定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共测定了20份水稻品种和3套同核异质的12个不育系及其相应的保持系,以及携带不同抗性基因的16个水稻近等基因系对白叶枯病的抗性。结果表明,20份水稻品种中高抗品种11份,占55%,其中粳稻品种的抗病性较强。12个水稻不育系的抗病性均比其相应的同名保持系差,不育系间抗病性差异明显;T型不育胞质的抗病性较强,D型、G型不育系的抗病性较差。16个近等基因系中含xa-5,Xa-7,xa-13,Xa-17和Xa-21等5个抗性基因的品系对绝大多数白叶枯病菌株表现为广谱抗病。在抗性鉴定的基础上筛选出了适于我国白叶枯病菌小种鉴别的单基因品种。  相似文献   

14.
用夜公和野败两种雄性不育细胞质的不育系分别与恢复系配制异质同核早、晚型杂交水稻组合的试验结果表明,夜公雄性不育细胞质的组合都比野败的相应组合增产,主要经济性状较优,说明夜公是可以开发利用的新型雄性不育细胞质。  相似文献   

15.
水稻品种对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用3套同核异质水稻不育系及其相应的保持系,以及生产上推广应用的13个水稻主栽品种,于水稻孕穗接种具有不同致病力的4个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菌株。不育胞质的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不同胞质类型的不育系之间抗病性差异明显,均比其同名保持系感病,其中野败型不育胞质(W汕A、W协A)高感细条病,T型胞质(T新A、T协A)对细条病的抗性较好。但在G型(如G新A等)少数不育胞质与条斑病菌如Syt等少数菌株的互作中,表现出明显的胞质效应,不育胞质较之正常胞质更感病。水稻品种抗性鉴定结果表明,江苏省水稻细条病发生地区目前推广的13个主栽品种中,武育粳3号、镇稻88等6个粳稻品种表现为高抗,5个籼型品种和1个粳品种高感条斑病。根据调查,在病区种植高抗品种完全可以控制水稻细条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对玉米同核异质和同质异核两套不育系及其相应保持系单核至双核期的花药,采用薄层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不连续电泳及光密度扫描方法进行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这两种酶的同工酶在同一胞质下的不同核背景之间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各类不育系与其相应保持系之间也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差异。结合试验结果文中还对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生产的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CMS)及其恢复的分子机理,采用cDNA-AFLP技术,分析了棉花胞质雄性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和F1开花前6 d花药的基因表达谱及其差异,结果表明:不育系花药的基因表达谱与其"同核异质"的保持系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提示细胞质基因对细胞核基因的表达有调控作用,雄性不育基因引起核基因组的异常表达,可能是导致雄性不育的更直接的原因。恢复基因引入到不育系获得F1,其花药的基因表达谱与恢复系基本相同,提示核内恢复基因可以反作用于细胞质不育基因对核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恢复花粉的育性。CMS基因对核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以及恢复基因对这种作用的逆转可能是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及其恢复的重要原因。另外,还鉴定了36个在恢复系和F1优势表达而在不育系和保持系中不表达或者微量表达的cD-NA扩增片段,为恢复相关基因的克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前期对大豆细胞质雄性不育系JLCMS9A和其相应的保持系JLCMS9B这2个同核异质的材料叶绿体基因组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以可育系细胞质PI437654(GenBank:DQ317523.1)和保持系JLCMS9B叶绿体基因组序列为对照,挖掘了不育系JLCMS9A叶绿体基因组特有的位于基因区和非编码区的SNP,并对不育系JLCMS9A基因区特有的2个SNP所对应基因的功能、结构及其对大豆育性可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取JLCMS9A和JLCMS9B的叶片RNA,对不育系JLCMS9A基因区特有的2个位于基因区的SNP基因进行了qPCR的表达分析,发现在不育系材料中matK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保持系,而ycf1基因表达量在不育系和保持系中相近,推测不育系JLCMS9A位于叶绿体基因区特有的SNP基因matK的表达,会对大豆育性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分组鉴定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 3~ 6个不同的自交系分别作轮回父本 ,与S、T、C组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回交 8代以上 ,配成 14个同质异核不育系 ,再与具有不同恢复基因的 8个测验系配制不完全双列测交种 ,通过田间观察和花粉染色镜检 ,鉴定测交种的育性恢复情况。自凤 1不仅对用Mo17、玉 30、合二转育的C组同质异核不育系具有恢复性 ,而且对用Mo17、黄早四、1792、2 92和玉 30转育的T组同质异核不育系也可完全恢复。因此 ,把自凤 1用作区分C组与T组不育胞质的测验种 ,在有些情况下可能会受核背景条件影响。用BamHI、HindⅢ两种限制性内切酶和 pBcmH3、CoxⅡ两种线粒体cDNA探针 ,对 6个同核异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线粒体DNA进行RFLP分析。同属C组的C、川G、类 2和类 34个不育胞质具有相同的RFLP ,但S、C、T组及正常胞质的RFLP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0.
杂交玉米几个数量性状的胞质效应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两套包含3种不同雄性不育细胞质及正常可育胞质的同核异质系作母本,5个测验系作父本,配制成8×5不完全双列杂交,按再裂区设计分析胞质效应。结果表明:不育胞质对穗粗、穗粒重、株高产生负效应,对百粒重有正效应,对穗位高的影响不一。细胞质效应、核质互作效应(胞质与测验系核背景的互作效应、胞质与保持系核背景的互作效应、胞质与测验系、保持系的二级互作效应)对穗粒重、株高、穗位高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