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0篇
农学   1篇
综合类   37篇
植物保护   10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2.
从国内8个省、市、自治区67个县区收集的84个小斑菌标样,在三类细胞质(T 型和 C 型雄性不育细胞质及正常可育细胞质)的7种玉米上接种的结果表明,我国玉米小斑菌的群体中确实存在能使 T 型、C 型和正常细胞质玉米高度致病并具有专化性的类群,可以分别命名为不同的专化小种。在相同核背景下,细胞核和细胞质对小斑菌侵染的抗、感反应中,没有看到相互间的关联。研究任何一种病原菌的生理小种,只能以本地区的病原菌和赖以生存的寄主植物之间发生的相互关系为着眼点。因为任何一种在病原菌方面出现的生理分化现象,都是与它赖以生存的寄主植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玉米黑粉病是玉米生产上的一个主要病害问题,病害发生在果穗上,可以直接引起严重的减产,病害发生在果穗以外的其他部位,根据不同部位的特点,同样也会影响玉米潜在的产量和降低品质。玉米黑粉病菌能够侵染玉米植株地上的各个部位,危害的时期也很长,到目前为止,还缺乏切实可行的有效防治措施。根据报导,采用及时分期割瘤,清除田间残余病株和病瘤,深翻输作,利用杂交后代,特别是自交系杂交后代的抗病优势,以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对玉米大斑菌致病毒素(Ht—毒素)的产毒条件和毒素的一些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玉米大斑菌在25℃黑暗条件下用液体静止培养20d所得的毒素作用最强,在固体培养基质中,以粉碎的玉米碎粒最有利于Ht—毒素的产生(每百克玉米粒可获得Ht—粗毒素1.65g),其次是高粱粒和大米粒。Ht—毒素对热稳定,经煮沸和加热浓缩不会降低其生物活性而且活性还有升高的趋势,但是这种毒素对光却极不稳定,尤其是日光照射后,活性丧失很快。在pH3.0—4.5的偏致性条件下,Ht—毒素可保持活性达20d 以上,而以后随pH 值的升高,活性迅速丧失。  相似文献   
5.
研究相关种内控制有性机制的遗传体系,可以对进化的方向和形式提供重要的信息。研完交配机制中,遗传上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是确定属内各个种的进化地位和相互间关系的重要方法。研究种间杂交的频率和程度,以及种间杂交和种内交配可育也有利于进行生物评定。本实验通过D.maydis种内交配和D.maydis与D.carbonum种间杂交的初步研究结果,对D.carbonum的分类地位提出一些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6.
愈伤组织抗病性鉴定方法─—定量分生孢子纸片接种法康绍兰,张汀,杨军玉,黄梧芳(河北农业大学植保系,保定071001)关键词抗病性鉴定;愈伤组织;定量接种MethodofIdentifyingCallusResistance──Quantitative...  相似文献   
7.
将不同来源的玉米小斑病菌先在不同抗性玉米自交系后在感病的自交系幼苗上分别连续继代培养21代和5代的结果,所有菌株的寄生适合度属性如产孢量(SP)、病斑长度(LL)和侵染效率(IE)均有提高,潜育期(IP)的时间则缩短,这种变化在同一自交系上随继代代数的增长而愈甚。此外,不同属性的变化程度也不同,到21代时,SP、LL、IE 提高和 IP 时间缩短的组合率分别是72.2%、33.3%、47.2%和8.3%,这反映了控制属性的遗传基础存在差异。多数组合在感病自交系上培养5代后仍能保持前21代时所获得的变化特点,这说明属性的变化是不可逆的遗传变异,从而导致病原菌种内群体的组成发生变化,并进而影响抗病性的稳定和持久。系统聚类法的分析说明,单独用某一属性来标志寄主的抗病程度有片面性。属性间只有 SP 和 LL 的相关程度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用两个亲本估算环境方差的方法,测定玉米小斑病菌(Cohliobolus holerpstro-phus)7×30号菌株和7×297号菌株两个杂交组合在玉米杂交种“中单2号”幼苗上引起的病斑大小和产孢能力(L—产孢量)、培养滤液内的致病毒素对玉米幼苗根生长的抑制作用(毒素抑制作用)以及在 PDA 平面上的产孢能力(P—产孢量)等四个数量性状的广义遗传力,并对性状的相关性、非等位基因间互作和有效因子数(K 单位)作初步估算。遗传力估算结果,病斑大小是11.19—17.08%,L—产孢量是52.49—75.45%,毒素抑制作用是66.53—83.53%,P—产孢量是52.3—56.96%。性状的有效因子估计值分别是:病斑大小26.2—45.9,L—产孢量3.5—9.4,毒素抑制作用6.5—11.4,P—产孢量是7.5—10.8。控制 L—产孢量的基因没有显著的上位性效应,控制毒素抑制作用的基因有显著的上位性效应。病斑大小和毒素抑制作用之间、病斑大小和 L—产孢量之间以及 P—产孢量和L—产孢量之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10.
根据 A.L.Hooker 等提出的鉴别玉米小斑病菌 T、O 两个生理小种的方法与标准,本试验供试的5个菌株(3个来自我国,2个来自美国)中,有2个菌株(51号和1221号)属于 O 小种,1个株菌(1220号)属于 T 小种,其余2个菌株(4号和41号)既不属于 O 小种,也不属于 T 小种。因此,鉴别我国玉米小斑病菌的生理小种,需要另建立一套新的方法与标准。小斑病菌的菌核形成和分生孢子梗上着生的孢子数,不是小种和菌株的稳定性状,不能作为鉴别生理小种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