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茶儿茶素体外氧化产物分析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萧伟祥 《茶叶科学》1999,19(2):145-149
采用体外模拟发酵, 对从绿茶中提取的茶多酚( 其中儿茶素含量为78-09 % ) 进行酶促氧化、化学氧化和自动氧化, 制取茶色素, 经HPLC分析, 结果表明, 酶促氧化和化学氧化的产物吸收峰均能得到明确分辨, 其保留时间与红茶汤中茶色素成分相吻合, 而自动氧化的产物中则缺少TFs。优化的化学氧化法制得的茶色素中, TFs 和TRs1 含量高于酶促氧化制品。  相似文献   

2.
茶多酚双液相氧化制取茶色素参数优化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李立祥  萧伟祥 《茶叶科学》2002,22(2):119-124
应用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研究茶多酚双液相(TLPS)氧化参数对制取茶色素的综合效应,以茶黄素(TFs)和茶红素(TRs)为目标建立茶多酚双液相氧化制取茶色素参数模型。结果表明:茶多酚浓度、温度、酯比例及pH值对TFs和TRs形成与积累均有显著影响,反应时间对TFs影响显著,氧化剂对TRs影响显著;单因素效应显示:较低的茶多酚和氧化剂浓度、适当的低温和较短的时间、低的酯比例和pH较有利于TFs形成与积累,而有利于TRs形成与积累的参数则相反。运用计算机模拟优化,得到茶多酚双液相氧化制取茶色素参数综合优化方  相似文献   

3.
茶黄素形成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 5 0年来 ,人们致力于红茶发酵中多酚物质在多酚氧化酶 (PPO)与过氧化物酶(POD)作用下 ,氧化聚合缩合反应形成茶色素的研究 ,认为这是制茶发酵中形成茶叶品质的主体生化变化。形成的茶色素 (TFs和TRs)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功能和消除自由基的能力 ,现以被应用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动脉粥样硬化、降血脂、降血压等药物原料 [1~ 4]。此外红茶色素还在食品着色剂、日用化工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本文就茶黄素形成机理的现状和进展进行了总述 ,旨在为茶色素的提取制备和开发应用奠定基础。Bokuchava等 [6] (1 95 1 )指出 ,作为制茶…  相似文献   

4.
有关资料认为,青茶属半“发酵”茶类,必然存在茶黄素类(TFs)和茶红素类(TRs),并采用Roberts分光光度法测定了青茶中TFs与TRs含量。还有人用分光光度法进行了六大茶类TFs和TRs的测定,对此,不少人持有怀疑态度。竹尾忠一等(1984)曾用同一品种鲜叶分别制成红茶、乌龙茶和釜炒茶(即炒青),用茶汤的甲基异戊酮萃取液经葡聚糖凝胶LH—20柱层析和双向纸层析鉴定,在乌龙茶中虽检出黄烷醇类氧化产物,却没有发现TFs。这一研究结果引起了我国茶叶工作者的关注。为研究我国传统制作的青茶中有无TFs,我们选用闽北水仙进行了分析研究,实验结果证明,水仙中含有茶黄素类物质,但其含量与组分比例不同于红茶,现将检测情况作一报道。  相似文献   

5.
红茶色素形成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夏涛 《茶叶科学》1999,19(2):139-144
在茶鲜叶匀浆悬浮发酵体系中, 加入铜酶抑制剂NaDDC可使茶黄素(TFs) 的总量下降,而其各组分的消长趋势则各异, 然而对茶红素(TRs) 的形成似乎并无明显的影响( 高浓度的NaDDC除外) , 表明TRs 的形成存在多条平行途径; 在发酵体系中加入不同比例蒸青叶( 酶已钝化) 的试验表明, 对TFs 和TRs 的形成量未产生影响, 说明酶浓度不是红茶发酵的限制因子; 降低发酵体系的pH (pH=4-0) , 虽然使多酚氧化酶(PPO) 和过氧化物酶(POD) 的稳定性明显下降, 且PPO活性降幅大于POD, 但由于减缓了TFs 的非酶性氧化消耗速率, 因而TFs 的含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6.
刈割高度对多花黑麦草新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刈割高度对多花黑麦草新品种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以2个多花黑麦草新品种为对象,采用5个刈割高度分别测定2个品种的鲜、干草产量、粗蛋白、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和干物质体外可消化率(IVDMD)。结果表明:在65 cm时刈割,所获得的鲜、干草产量最高;随着刈割高度的增加,2个黑麦草品种的粗蛋白和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呈抛物线趋势变化,在刈割高度为55 cm时达到最高值;中性和酸性洗涤纤维含量则随着刈割高度的增大逐渐增加;干物质体外消化率亦呈现抛物线的趋势,在刈割高度为65 cm时达到最高。2个品种的表现规律一致。  相似文献   

7.
四大玉米杂优类群自交系的全株饲用营养价值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我国现行的四大玉米杂优类群中25个自交系的全株玉米营养价值进行了初步测定,结果表明:在四大玉米杂优类群中,瑞德群的粗蛋白(CP)含量最低,粗脂肪(CF)含量最高,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居中;兰卡斯特群的ADF含量比其它类群低;塘四平头类群的CF含量最低,NDF和ADF含量却最高;旅大红骨群的NDF含量最低,CP含量最高。单株鲜重、单株干重、粗蛋白、粗脂肪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在四大类群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旅大红骨群与塘四平头群之间的NDF含量有显著差异;ADF含量在兰卡斯特群和瑞德群、塘四平头群和旅大红骨群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不同萎凋程度处理对单芽红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福云6号"单芽茶青为试材,进行不同程度萎凋处理,即分别失重20%、30%、40%和50%,后经相同的揉捻、发酵和干燥工序,得到成茶。对成茶进行感官审评及化学组分与PPO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萎凋程度加重,茶叶水浸出物含量、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都呈现升高的变化趋势。茶黄素(Theaflavins,TFs)和茶红素(Thearubigins,TRs)含量先下降再上升,茶褐素(Theabrownins,TBs)含量则先增高后降低,以失重30%最高,失重50%最低。此外,咖啡碱、儿茶素含量及PPO酶活性,以失重40%萎凋处理最高。综合来看,萎凋失重40%的成品茶综合评分最高。  相似文献   

9.
茶黄素类对环氧合酶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竞争法(ELISA)检测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来考察茶黄素类(TFs)及茶黄素(TF)和茶黄素-3`-单没食子酸酯(TF-3`-G)单体对环氧合酶(cyclooxygenase,COX)的影响,结果发现TFs对COX的两种异构酶(COX-1、COX-2)的影响均不显著,但TF和TF-3`-G单体对COX-2的抑制明显,对COX-1没有影响,证明上述单体具有特异性抑制COX-2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收集和鉴定了云南省和贵州省共46份灯盏花种质资源,筛选出适合生产不同药品的成分专用型种源,为专用型品种选育提供参考。利用HPLC测定了灯盏花种源10种活性成分含量,相关分析阐明各成分含量间的相关性,聚类分析对种质资源进行分类。结果表明:16份灯盏花种源灯盏乙素(scutellarin, SE)含量在2.5%以上,是培育灯盏花素专用型品种的优良材料,其中4份种源同时含有高含量(>1.0%)的双咖啡酰奎宁酸酯(dicaffeoylquinic acids, diCQAs),是培育灯盏细辛专用型品种的优良材料;同时,筛选出8份总黄酮(total flavonoids, TFs)含量高于3.5%的种源,适合选育总黄酮专用品种。相关性分析表明,SE含量与diCQAs和TFs含量均显著正相关,是灯盏花品质育种的标志性成分。聚类分析将灯盏花种源分为三大类,除1个种源的SE含量和diCQAs含量接近(第Ⅲ类)外,其他种源SE均占总活性成分的60%以上,其中第Ⅰ类为高TFs型种源,TFs占到总活性成分的80%以上,diCQAs占总成分的15%以下;第Ⅱ类为高diCQAs型种源,diCQAs占总成分的16.9%~28.9%,TFs占到总活性成分的80%以下。该结果表明灯盏花种源活性成分组成存在多种类型,为专用型品种选育提供了可能,灯盏乙素含量可以作为专用型种源筛选的首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茶色素中茶黄素类的HPLC定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高速逆流色谱结合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HPLC对茶色素中三种主要茶黄素(茶黄素,TF1;茶黄素单没食子酸酯,TF2+TF3;茶黄素双没食子酸酯,TF4)进行了分离纯化,并以它们为标样,建立了茶色素中三种主要茶黄素的HPLC定量法。精密度和加样回收率实验结果表明,TF1、TF2+TF3和TF4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6’8.5%、2.0’3.8%和2.0’3.9%,三者总量的变异系数为2.2’4.1%。应用该法对Sigma公司的混合茶黄素标样测定表明,其相对误差为3.4%。对自制茶色素中茶黄素类含量分析表明,茶黄素类总量可达20.5%、其中TF1、TF2+TF3和TF4的含量则分别为6.0%、9.1%和5.4%。茶色素中茶黄素类HPLC定量方法的建立,对于茶色素质量控制具有重要的实际价值,并有助于茶色素的开发以及药理功能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不同外形、年份的六堡茶进行产品质量与主要化学成分的跟踪监测,以期为六堡茶深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结果表明:不同外形的六堡茶随陈化年份的推移其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茶黄素及茶红素等物质呈逐渐下降的趋势;茶褐素随着陈化年份的递增得到积累,呈上升趋势;咖啡碱在陈化过程中呈波动性变化,总体变化不大;品质综合得分随年份增长呈上升趋势。不同外形、年份对六堡茶茶多酚、氨基酸、水浸出物、咖啡碱含量变化有显著(p<0.05)或极显著性影响(p<0.01),外形对茶色素含量及品质变化无显著性影响,年份对茶黄素含量变化有显著性影响(p<0.05),对茶红素、茶褐素及最终综合品质评分影响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13.
磷运筹和干旱胁迫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究不同水磷运筹对冬小麦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新冬20号和新冬23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水分和施磷时期处理对冬小麦农艺性状、籽粒蛋白和淀粉含量、淀粉特性、植株和籽粒全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品种、水分、施磷时期及其互作效应对小麦株高和千粒重均有显著影响;(2)品种、水分及三个试验因素的互作效应对籽粒淀粉和蛋白含量均有显著影响;籽粒淀粉含量以新冬20号干旱胁迫下一次施磷(DT+P1)处理的最高,新冬23号以干旱胁迫下三次施磷(DT+P3)处理最高;两个品种均以适水对照下三次施磷(WT+P3)处理的籽粒蛋白含量最高;(3)不同磷素运筹和干旱胁迫条件下,小麦淀粉粒的微观结构发生了变化,进而影响了淀粉粒的水解效率;(4)两个小麦品种的籽粒硬度均以DT+P3处理最低;(5)水分和施磷处理的互作效应对植株和籽粒磷含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氨基酸通透酶1(AAP1)是位于细胞膜上与氨基酸转运有关的载体蛋白。以转组成型启动子(UBI)的AAP1玉米植株(N7-30、N7-26)、转胚乳特异性启动子(Glu)的AAP1玉米植株(KF8-33、KF8-39、KF9-22)为材料,探究转AAP1基因玉米中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转AAP1基因玉米的根部和叶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在抽丝期最高;根部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成熟期最高;叶片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在抽丝期最高。叶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变化均呈现低-高-低的趋势,抽丝期达到最高值;种子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与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转胚乳特异性启动子玉米种子中游离氨基酸含量、脯氨酸含量、赖氨酸含量均显著高于转组成型启动子玉米种子。AAP1可以提高植物对游离氨基酸的吸收与转运,进而提高植物对氮素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对我国现行的四大玉米杂优类群中25个自交系的全株玉米营养价值进行了初步测定,结果表明:在四大玉米杂优类群中,瑞德群的粗蛋白(CP)含量最低,粗脂肪(CF)含量最高,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居中;兰卡斯特群的ADF含量比其它类群低;塘四平头类群的CF含量最低,NDF和ADF含量却最高;旅大红骨群的NDF含量最低,CP含量最高。单株鲜重、单株干重、粗蛋白、粗脂肪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在四大类群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旅大红骨群与塘四平头群之间的NDF含量有显著差异;ADF含量在兰卡斯特群和瑞德群、塘四平头群和旅大红骨群之间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舒志芬  刘晨  张海清 《作物研究》2012,26(6):631-634
在母本与父本隔离条件下于母本盛花期进行集中授粉,从授粉后的第10 d起,连续16 d每2 d收获1期种子,测定种子的千粒重、发芽率、淀粉含量、SOD酶及POD酶活性及外渗电解质(K+、H+、可溶性糖)含量。结果表明:从第1期至第8期,种子千粒重、发芽率、淀粉含量、SOD和POD酶活性均呈递增趋势,第8期达到最高,至第9期略有下降;而K+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呈递减趋势,至第9期略有上升;第1期至第7期收获的种子H+浓度呈上升的趋势,第7期达到最高,至第8、第9期呈现下降趋势。第8期收获的种子籽粒饱满,成熟完全,物质积累充分,细胞完整性好,SOD和POD酶活性强,发芽率高,种子活力高。因此,株两优819种子生产的适宜收获期是第8期,即母本授粉后的第23~24 d。  相似文献   

17.
茶色素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胰岛素受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茶色素对胰岛素抵抗大鼠红细胞胰岛素受体的影响。将50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高脂组和低中高剂量茶色素干预组。高脂组和茶色素干预组以高脂饲料饲喂8周诱发肥胖致胰岛素抵抗模型,茶色素干预组再给予0.1、0.2g/(kgbw·d)和0.4g/(kgbw·d)剂量茶色素灌胃8周,实验结束后采血测定红细胞胰岛素受体水平,同时测定血糖、血胰岛素、血FFA及血痩素。与对照组相比,高脂组空腹胰岛素、痩素和FFA明显升高(P<0.05),而红细胞高亲和力受体数目明显降低(P<0.05),与高脂组相比,中高剂量茶色素干预组空腹胰岛素、痩素和FFA明显降低(P<0.05),而红细胞高亲和力胰岛素受体数目明显升高(P<0.05)。说明茶色素干预可提高胰岛素抵抗大鼠胰岛素高亲和力受体数目,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痩素和FFA水平间接提高受体数目或直接作用于受体基因调节元件有关  相似文献   

18.
优质青贮玉米自交系筛选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448份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对玉米全株的品质含量指标蛋白、淀粉、中性洗涤纤维(NDF)及酸性洗涤纤维(ADF)进行评价,筛选高蛋白/淀粉、低纤维的青贮玉米自交系。结果表明,在所有供试材料中,蛋白含量变化不大,淀粉含量与纤维(NDF、ADF)含量极显著负相关。以淀粉、NDF和ADF品质含量为指标,通过聚类分析,筛选出7份高淀粉(47.50%~51.20%)、低纤维(ADF为9.08%~12.93%,NDF为26.67%~31.07%)含量的青贮玉米自交系,分别为P124-3、P125-12、P128-1、P132、13634-3、12099-2和12906-1。  相似文献   

19.
《中国茶叶》2004,26(6):43-43
利用人肝癌细胞株HepG2观察茶多酚和茶色素对端粒酶活性的影响。采用TRAP-PCR—ELISA方法对HepG2细胞端粒酶活性进行定性和定量检测。TRAP—PCR定性分析表明,空白对照组、茶多酚组和茶色素组端粒酶均为阳性。ELISA定量结果显示,50mg/l和100mg/l茶多酚组端粒酶活性(A450~690值)分别为1.56和1.46;50mg/l和100mg/l茶色素处理组为1.55和1.49;  相似文献   

20.
窨制是茉莉花茶香气形成的关键工序。本研究以茶花比1:1拼合窨制的茉莉花茶为材料,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窨制过程中(12 h,14 h,16 h,18 h,20 h)茉莉花茶挥发性成分及其相对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检测到的茉莉花茶挥发性成分共69种,包含10种醇类化合物、29种碳氢化合物、24种酯类化合物和6种其他类型化合物。其中酯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占花茶挥发性成分总量的60%左右;其次是醇类化合物,约占30%。每组化合物均有一个主导成分,其中醇类化合物中以芳樟醇为主;碳氢化合物中以α-法呢烯为主;酯类化合物中以乙酸苄酯为主;其他化合物中吲哚的含量最高。醇类化合物和酯类化合物在花茶窨制过程中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碳氢化合物和其他化合物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