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调查了6个广亲和品种(WCVs)与4个测验种和7个籼稻温敏核雄性不育系(TGMS)杂交F1、WCVs间杂交F1及F2的小穗育性.结果表明;6个WCVs与测验种IR36、南京11号、秋光、巴利拉杂交F1的小穗育性都在70%以上,表现亲和;而对7个TGMS的亲和性表现明显差异,不同组合F1的小穗育性为43.1%-88.6%.6个WCVs杂交的15个F1中,有14个F1的小穗育性在75%以上,表现正常,但其F2都分离出不同数量的少数半不育株.组合Varylava1312/轮回422F1的小穗育性为55.2%,F2群体中可育株与半不育株明显分离,表明这两个WCVs具有非等位的广亲和性基因.  相似文献   

2.
1992、1993年连续2a分别选用5个籼型温敏核雄性不育系(TGMS)和6个粳型广亲和品种(WCVs),按Line×Tester交配方式,配成60个互交组合,以汕优63为对照,分析了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株高和抽穗期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结果表明:正(TGMS/WCVs)反(WCVs/TGMS)交组合单株产量的竞争优势分别为13.9%和20.4%;每粒数的优势最突出,竞争优势分别为26.8%和29  相似文献   

3.
1992、1993年连续2a分别选用5个籼型温敏核雄性不育系(TGMS)和6个粳型广亲和品种(WCVs),按Line×Tester交配方式,配成60个互交组合,以汕优63为对照,分析了单株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株高和抽穗期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结果表明:正(TGMS/WCVs)反(WCVs/TGMS)交组合单株产量的竞争优势分别为13.9%和20.4%;每穗粒数的优势最突出,竞争优势分别为26.8%和29.9%;结实率的杂种优势(超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均为负值.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结实率和有效穗数是影响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正反交株高的竞争优势平均分别为-0.8%和-3.0%;抽穗期的竞争优势平均分别为-0.8%和-0.5%.单株产量主要由基因的非加性效应决定;株高和抽穗期主要由基因的加性效应控制.提高结实率增加有效穗数,同时改善籽粒饱满度,是发挥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产量潜力的关键.选用株高一般配合力低(或负值)的亲本,可以起到降低亚种间杂种株高的作用;选用生育期一般配合力低(或负值)的亲本配组,对防止亚种间杂种生育期偏迟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4.
在上海自然条件下,1991年鉴定了5个粳型PGMSR和6个籼型PGMSR的育性转换期。结果表明粳型PGMSR育性转换期明显,不育性稳定;籼型PGMSR无明显的育性转换期。1990-1992年鉴定了农垦58s及其转育于不同遗传背景中的粳型PGMSR7001s、5088s、5074s与粳稻品种杂交F1、F2和F1花培获得的二代(H2)群体、粳型PGMQR//PGMSR/粳稻、PGMSR/粳稻//PGM  相似文献   

5.
部分广亲和品种亲和性表达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6个水稻产格性测验品种进行统一测交鉴定的基础上,研究不同环境条件对杂种育种的影响,试验重复2 ̄3a。结果表明:多数广亲和品种的亲和性具有明显的籼粳倾向性;亚种间杂交F1的小穗育性在组合间的变异较品种间杂产组合间的变异大;亚种间杂交F1的育性比品种间杂交F1更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相对而言,密矮64S、培矮64S、02428、Dular等4个广亲和品种所配杂种F1的育性在不同组合间的变异较小,并且  相似文献   

6.
云南光壳稻亲和性品种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IR36等11个灿稻品种和秋光等8个粳稻品种为测验种,对毫梅、毫秕等12个云南光壳稻亲和品种的亲和谱和亲和力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在供试的12个云南光壳稻亲和品种中,品种毫秕对10个灿稻和7个粳稻测验种表现亲和,亲和组合百分率最高(84.2%),亲合组合百分率在60%以上的还有毫梅(75.0%)和镰刀谷(68.4%);亲和力最好的是大白糯,其与灿、粳测验种表现亲合的各组合的F1平均小穗结实率为7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162个籼籼、粳粳、野栽、广亲和性品种与籼(粳)组合F1的小穗育性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某一特定组合的F1育性(平均结实率)较为稳定,不同组合间的F1育性表现十分复杂。籼籼、粳粳、广亲和品种与籼(粳)杂交组合F1的平均结实率分别为63.3%、58.5 %和57. 85%,而野栽组合、籼粳组合 F1育性分别为 29. 05 %和 34. 79 %。试验中还发现 IR36/Dular、广陆矮四号/南京 11、秋光/勐宋 1号(云 7)等杂交组合表现出异常杂交亲和性。广亲和性基因对F1的杂交亲和性有明显促进作用。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作者提出了基于F1育性的K值、L值双向分布图,并对K值、L值指导下的稻种资源归类,搜集寻找及其利用等进行了分析。本文还对不同稻种遗传分化对杂交亲和性的影响,F1育性在不同稻种分类及其相关研究中的作用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籼型光温敏核不育基因的等位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4种不同种质的7个籼型光温敏核不育水稻在可育期内相互杂交,将其杂交组合的F1、F2代在广州长日高温条件下种植,观察其育性表现,并进行等位性测验。结果表明,N12S与N18S的不育基因完全等位,W7415S与5460S之间,安农S-1与W7415S、N12S(N18S)之间光温敏不育基因部分等位,即它们两两之间存在1对位点相同的不育基因。W6154S与所有其他6个不育系,衡农-1S与所有其他6个不育系,5460S与W7415S之外的其他5个不育系,不育基因均完全不等位。文章还对不育基因等位性划分标准,以及光温敏不育系的转育利用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水稻品种轮回422的广亲和基因定位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分析了两组〔巴利拉(粳稻测验种)//轮回422籼稻标记基因系〕F1的育性及其与紫稃尖,糯性和褐果皮性之间连锁关系。结果表明,轮回422的广亲和性主要受单个基因控制,其遗传特点符合单位点等位基因互作不育模型,能有效地克服粳型雌配子的败育。该位点位于水稻第I连锁群(6号染色体)上色素源基因和糯性基因之间,与C和wx分别相距4.8±3.29和23.7±5.56个遗传单位;与业已发现的广亲和基因S^s5等  相似文献   

10.
美国稻的广亲和性及其遗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13个美国稻的亲和性研究表明:美国稻与粳稻杂交亲和性较好,F1结实基本正常,但与籼稻的亲和性较差,说明随机所取的所有供试美国水稻品种均为偏粳类。根据亲和性测验结果,从美国稻中筛选出Cpslo,Cpslo17,Calbelle三个WCVS,同时也鉴定出灿稻品种光辉稻为WCV。酯酶同工酶分析结果表明,美国稻中亲和性较好的品种基本上都有7A酶带,无7A的品种然后用籼稻作测验种与其测交的方法。本文对一般  相似文献   

11.
选用3个籼质籼核的温敏核雄性不育系(TGMS)和1个籼稻品种,与6个粳型广亲和品种(WCVs)配成正反交组合.通过比较杂种值与中亲值离差、配合力在正反交间的差异,分析了籼粳细胞质对杂种1代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及配合力的效应.结果表明,籼、粳细胞质的差异对杂种单株产量、株高、抽穗期的杂种优势表现和配合力有明显的影响.粳型细胞质更有利于亚种间杂种产量潜力的发挥,同时延长了杂种的生育期并提高了杂种的株高.  相似文献   

12.
籼型核不育两用系W91607S的选育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W6154S为母本,CP-SLO17为父本于1988年杂交配组,在后代中经定向选择,于1991年育成W91607S。1994年通过河北省科委的技术鉴定。W91607S在武汉自然条件下7月25日至9月10日抽穗为不育期,花粉和小穗自交不育度均在99.5%以上。1000株以上群体遗传性稳定,花粉不育度99.99%,小穗自交不育度99.88%。在育性对温度的敏感期进行日平均温度24℃、光照、14h处理  相似文献   

13.
用融合表达质粒载体PGEXKT构建了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hGMCSF)的表达质粒PGEXKT/GMCSF。质粒转化大肠杆菌后,经IPTG诱导,超声波裂解,谷胱苷肽琼脂糖亲和胶进一步纯化,表达的hGMCSF融合蛋白纯度达到80%以上,融合蛋白经凝血酶的作用后,再纯化,以MTT法测定纯化的hGMCSF活性,结果其活性达1.7×106单位/升菌液。  相似文献   

14.
温敏型雄不育小麦C49S育性转换与温度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通过分期播种,孕穗、抽穗期和结实率的调查,研究了温敏型雄不育小麦C49S的育性与播期及温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推迟,不育率由97.14%降到35.94%,不育率与减数分裂期──孕穗前5日的平均最低温度(T_(min))和平均温度(T)呈极显著负相关,γTmin=-0.818,γT=-0.622。C49S育性转换主要受制于T_(min),T起一定调节作用。在T_(min)<7.7℃,T<10℃条件下,C49S高度不育,结实率在4%以下;在Tmin>11.5℃条件下,C49S育性恢复正常,结实率在50%以上。  相似文献   

15.
陈跃进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199-10201
[目的]选育粳型亲籼系。[方法]选用6个籼稻、6个粳稻和6个广亲和测验种,以F,代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为指标,测定了5个待测粳型亲籼系的亲籼性。[结果]待测粳型亲籼系G2123、G2417、G2410和G3005亲籼、不亲粳,为特异亲籼系;G2615不亲籼,也不亲粳,为不亲和系。同时探讨了粳型亲籼系亲籼性测定时的测验种、育性指标、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的测定方法,分析了G2417高亲籼性的原因。[结论]G2417自交结实率(小穗育性)95.1%,与6个籼稻测验种杂交的F,代平均结实率(小穗育性)94.9%,是个亲籼性极好、综合性状优良的亲籼系。  相似文献   

16.
利用Aus373/IR36//Balila和Aus373/IR36//秋光2个三交F1群体对秋稻品种Aus373的广亲和性进行了遗传分析,发现这两个群体内不同个体的小穗育性有着明显的分离,呈单峰连续分布。小穗育性的高低与稃尖色之间存在连锁关系。用Aus373/IR36//Balila群体构建第6染色体的RFLP框架图,并对亲和性基因进行了定位。在第6染色体上发现有2个来自Aus373区段对小穗育性有直接贡献,其联合效应可以解释总变异的38.4%。其中位于G200和C基因之间的可能就是Sn5,位于G122和G329之间的可能是另一个亲和性基因。  相似文献   

17.
生态雄性不育小麦的育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考察生态雄性不育小麦ES-10与6个不同生态类型的小麦品种(系)及其杂交后代F1,F2,BCF1的育性变化规律,了ES-10育性转换的遗传机制,结果表明:ES-10的雄性育性遗传受细胞核基因控制,与细胞质基因无关,其育性2表现出明显的数量遗传特征,为数量性状遗传,雄性育性受一组对环境条件敏感的微效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8.
从广亲和品种与灿稻或粳稻的杂交组合中选育了120个高代稳定品系,以其作母本,分别与2 ̄4个灿或粳测验杂交配组,共配制约600个组合,以鉴定它们的亲和性,通过检测F1的小穗育性,从这120个稳定的品系中筛选出47个广亲和品系。另外,其它15个品系也实步鉴定为广亲和品系。主要农艺性状的评价表明这17个广亲和品系绝大多数在亚种间F1杂种优势利用中是有用的。  相似文献   

19.
籼稻温敏核不育系5460S同它的等基因可育系5460,原始亲丁IR54以及4个具研究标记性状的品种杂交,全部组合的正反交杂种F1都表现可育,证明5460S温敏不育是一隐性性状,5460S同5460杂交的F2,B1F1群体中可育株与不育株的比率分别符合3:1和1:1,说明5460S是5460的单隐性育性基因空变系;该突变基因符号暂定“tms(t)”,在5460S同金早6号的组合,温敏核不育也表现1对  相似文献   

20.
T301是以台24为母本,IR36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根据T301的形态表现,运用程氏指数法,判断T301属偏籼型。依据T301与不同不育系配制10个F1组合以及与不同恢复系,保持系,测验种我所得9个F1表现出的结实率,生育期,表明T301是广亲和恢复系,同时能使籼,粳不育系的育性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