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建新  张瑞华  徐明举  利凯  徐彤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920-12921,12935
[目的]确定分离的H9N2亚型猪流感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方法]利用此株猪流感病毒对SPF级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进行滴鼻感染,观察小鼠临床症状,感染后第2、6和14天分别剖杀小鼠,摘取各主要脏器后对其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感染小鼠出现精神不振、体重下降、引起以弥漫性肺泡损伤为主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结论]该研究成功进行了H9N2猪流感病毒对BALB/c小鼠的感染,可以作为感染模型进行H9N2猪流感病毒的发病机制、疫苗评价、药物筛选等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麻雀源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对鸡群的致病性,既有利于了解麻雀在H9N2亚型AIV传播生态链中的作用,对科学防控H9N2亚型AIV的暴发流行也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3株HA基因处于不同进化分支的广西麻雀源H9N2亚型AIV进行SPF鸡致病性试验,将84羽4周龄SPF鸡随机均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和3个感染组)。感染组每组以100μL稀释至106EID50/100μL的病毒液经鼻腔感染16羽SPF鸡,于病毒感染24 h后分别在各感染组放入剩余的5羽SPF鸡作为空白接触组,感染后观察鸡群的临床症状及剖检病理变化,在不同时间点采集器官组织制作病理切片并检测不同器官中的病毒滴度及分布情况。【结果】3株麻雀源H9N2亚型AIV在HA蛋白裂解位点处不存在多个碱性氨基酸插入现象,表现为RSSR↓GLF,符合低致病性AIV(LPAIV)的典型分子特征;对鸡胚的半数感染量(EID50)在10-6.0/0.2 mL~10-6.8/0.2 mL,半数致死量(ELD50)在10-6.8/0.2 mL~10-7.2/0.2 mL。3株H9N2亚型AIV均可直接感染SPF鸡,且病毒在不同器官中的滴度及分布存在一定差异;感染SPF鸡后均未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和死亡现象,但在上呼吸道的气管及肺脏出现一定程度的充血和出血、气管纤毛脱落及炎性淋巴细胞浸润等病变。3株麻雀源H9N2亚型AIV感染SPF鸡后的排毒期主要介于第1~7 d,且能不经体内适应而直接感染鸡群并排毒;3株麻雀源H9N2亚型AIV在SPF鸡各器官中的复制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可在气管和肺脏中进行有效复制,而在肝脏、脑、胰腺、胸腺、心脏、盲肠扁桃体及法氏囊中均未检测到对应的病毒。【结论】麻雀源H9N2亚型AIV可直接感染鸡群且具有在鸡群间水平传播的潜在风险,提示在家禽饲养、运输及销售等环节要做好相关的防护措施,切断AIV在野鸟与家禽间的传播途径,减少禽流感暴发造成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近年来中国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毒力变化和抗原性变异的特点,【方法】对分离于1998—2008年间的25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分离株进行了EID50、ELD50、MDT、ICPI、IVPI和8周龄SPF鸡人工感染排毒试验,测定了部分分离株与抗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p参考株HA蛋白单抗2A4和F6的血凝抑制(HI)和中和反应特性,对具有不同反应特性分离株的HA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不同分离株呈现致病力差异,具多态性特征,3#、12#和14#分离株致病力偏强,能引起部分SPF鸡发病和死亡,人工感染8周龄SPF鸡排毒时间更早,排毒期更长。3#和12#分离株与单抗2A4和F6呈现特殊的反应特性,单抗不能抑制3#和12#的血凝特性,也不能中和病毒感染CEF细胞。HA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3#和12#分离株145位氨基酸发生漂变(S→N),导致与单抗的血凝抑制反应特性丢失,说明该位点(S145)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A蛋白的一个抗原表位,是血凝抑制抗体结合位点。S145N的漂变导致在145—147位氨基酸多出一个糖基化位点NGT,可能是分离株毒力增强的原因。【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呈现变异趋势,出现了有致病力和抗原性变异流行毒株。S145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A蛋白的一个抗原表位,但有该位点漂变导致的抗原变异毒株出现,并可逃避免疫作用,对该病的防控提出了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背景】低致病性H7N9病毒自2013年在我国首次出现以来,研究发现其对家禽均呈现低致病力,对哺乳动物模型小鼠也不表现任何的致病力。但是,2015年在湖南分离的1株低致病性H7N9病毒(简称HuN/S40726),却对哺乳动物小鼠表现为高致病力。分析、推测导致该病毒对哺乳动物致病力改变的原因可能在于该病毒PB2蛋白E627V的改变。【目的】为了揭示该病毒致病力的变化原因以及对哺乳动物致病性增强的机制,提供人类H7N9病毒感染、危害增强风险预警,展开该研究。【方法】选取2013年低致病性H7N9病毒代表株(简称SH/S1053)和上述湖南HuN/S40726病毒,开展了哺乳动物致病力对比试验以及可能导致病毒发生致病力变化的相关基因位点对比分析。然后以HuN/S40726病毒为模式毒株,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成功建立了病毒的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利用基因点突变技术定点突变了HuN/S40726病毒PB2蛋白的627位氨基酸,救获了重组病毒r HuN/S40726、r HuN/S40726-PB2/627E和r HuN/S40726-PB2/627K。通过小鼠感染模型评估了以上3株重组突变病毒对哺乳动物的致病力,分析了PB2蛋白627位氨基酸的突变对小鼠致病力的差异。然后通过构建HuN/S40726病毒及其突变病毒的聚合酶复合表达质粒系统,以SH/S1053病毒为背景毒株构建聚合酶复合表达质粒系统作为对照,使用双荧光素酶法检测了PB2蛋白627位氨基酸的不同突变体在293T细胞中的聚合酶活性,进一步分析PB2蛋白627位氨基酸影响病毒毒力的内在机制。【结果】通过哺乳动物致病力对比试验以及可能导致病毒发生致病力变化的相关基因位点对比分析,推测导致HuN/S40726病毒对哺乳动物致病力改变的原因可能在于该病毒PB2蛋白E627V的改变。重组救获病毒和突变株对小鼠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PB2蛋白E627V的改变显著的增强了HuN/S40726病毒对小鼠的致病力,使得病毒MLD50由≥6.5 log10EID50变化为3.5 log10EID50,病毒毒力增强了至少1 000倍以上。聚合酶活性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在33℃还是37℃下,PB2蛋白E627V的改变,显著提高了HuN/S40726病毒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聚合酶活性,与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增强呈正相关性。【结论】PB2蛋白627位氨基酸(V)决定了HuN/S40726病毒对小鼠的高致病力。PB2蛋白E627V的改变能够显著增强HuN/S40726病毒在哺乳动物细胞中的聚合酶活性,是引起HuN/S40726病毒对哺乳动物致病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广西鸡源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的分子遗传变异规律及其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影响,为H9亚型禽流感(AI)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广西某肉鸡养殖场采集病料,经SPF鸡胚接种进行病毒分离,对初步鉴定为H9亚型AIV分离株的HA、NA、PB2、PB1、PA、NP、M和NS等8个基因片段进行克隆测定及遗传进化分析,同时对分离毒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结果]从广西发病鸡群中分离获得一株H9N2亚型AIV,命名为A/chicken/Guangxi/BT1/2016(H9N2).分离毒株A/chicken/Guangxi/BT1/2016(H9N2)HA基因的裂解位点为PSRSSR↓GLF,具有典型的低致病性AIV(LPAIV)分子特征,在遗传进化关系上属于4.2.5分支,与国内常用H9N2亚型AIV疫苗株所属的4.2.3分支存在一定差异;其他7个基因也分别来源于不同的AIV亚型.分离毒株A/chicken/Guangxi/BT1/2016 (H9N2)同时具备与α-2,3唾液酸和α-2,6唾液酸受体结合的特性,且具有感染人类的潜在风险;其感染鸡群后病毒分布主要集中在气管、肺脏和脾脏,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同时排毒,且在攻毒后第1d即开始排毒,第5d为排毒高峰.[结论]从广西发病鸡群中分离获得的A/chicken/Guangxi/BT1/2016(H9N2)属于LPAIV,是由不同亚型AIV重组产生的H9N2亚型新毒株,可导致鸡群疫苗免疫失败,且具有感染人类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6.
 A/goose/Guangdong/1/96(GSGD/1/96)是中国分离的第1株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它不仅是97香港感染并致人死亡的H5N1亚型流感病毒HA基因供体株,而且是中国目前已报到的H5亚型流感病毒分离株的共同祖先。本研究建立了该病毒的8质粒反向基因操作系统,并通过细胞转染成功拯救了该病毒(R-GSGD/1/96)。R-GSGD/1/96在对SPF鸡和 Balb/c小鼠的致病性方面保持了与亲本野毒(W-GSGD/1/96)一致的生物学特性,即对鸡都是高致病性毒株,R-GSGD/1/96与W-GSGD/1/96的静脉致病指数分别为2.01和2.10;救获病毒与野生病毒一样,尽管106EID50经鼻腔感染小鼠后1~2 d内能从肺脏检测到低滴度的病毒,但不能在小鼠体内成功复制。GSGD/1/96反向基因操作系统的成功建立为进一步开展中国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分离株的生物学特性、遗传衍化及结构与其功能关系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自1994年在中国大陆首次分离以来,不仅在家禽中广泛流行,而且也可以感染哺乳动物和人.由于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是低致病性的,更增加了其感染人并在人群中存在下去的可能性,因此研究其感染哺乳动物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建立了A/Chicken/Guangdong/21/01(简称:CK/GD/21)病毒的8质粒反向基因操作系统,并通过转染293T细胞成功拯救了该病毒R-GD/21.R-GD/21在对SPF鸡和BALB/c小鼠的致病性方面保持了与亲本野毒一致的生物学特性.CK/GD/21反向基因操作系统的成功建立,为今后通过基因替换、定点突变技术确定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感染哺乳动物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甘草主要成分抗H9N2亚型流感病毒作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H9N2亚型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感染小鼠,以肺指数抑制率、肺组织病毒滴度、死亡保护率和生命延长率为评价指标,研究了甘草酸单铵盐、甘草次酸、甘草黄酮等甘草中3种主要成分和甘草粗提物对感染H9N2亚型流感病毒小鼠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甘草粗提物及甘草酸单铵盐口服均能显著抑制H9N2亚型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引起的小鼠肺炎实变(P<0.01),甘草粗提物20 mg/kg组能明显延长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9.
为了构建理想的H9亚型禽流感病毒(AIV) SPF鸡发病模型,对不同日龄SPF鸡、不同感染方法进行了预试验,最后选用SPF青年蛋鸡为试验动物,采用AIV H9N2毒株与大肠杆菌强毒株、IBV M41株各0. 5m L联合滴鼻感染的方法,进行了发病模型构建。结果表明,试验鸡发病症状明显、病变典型,这为进一步完成H9亚型禽流感防治药物的临床疗效评价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探讨肌肽(carnosine)对人工感染H9N2亚型猪流感病毒(H9N2-SIV)小鼠肺部组织病理损伤变化的影响。选用6~8周龄SPF级雌性BALB/c小鼠1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感染组和肌肽干预组,每组50只,分别鼻腔接种正常鸡胚尿囊液、含H9N2-SIV的鸡胚尿囊液和肌肽+含H9N2-SIV的鸡胚尿囊液。试验第2、4、6、8和14天,每组分别处死8只小鼠,观察肺组织的病理变化、测定肺系数及肺湿/干质量比。结果显示,肌肽可减轻H9N2-SIV造成的小鼠临床症状,降低死亡率;肌肽干预组在试验第6天和第8天明显降低肺组织肺湿/干质量比(P0.05);在试验第4、6、8天明显降低肺系数值(P0.05),并减轻肺部淤血、出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等肺部病理变化。可见:肌肽可降低肺组织肺湿/干质量比及肺系数值并减轻肺部病理变化,从而减轻小鼠肺部损伤的程度、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犬源H9N2亚型流感病毒的分子变异特征及致病性,为今后探究流感病毒的禽—犬跨种传播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流浪犬中分离H9N2亚型流感病毒,利用RT-PCR扩增其8个基因节段进行BLAST同源比对,然后基于国内外的22株参考毒株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并通过小鼠滴鼻感染试验评估分离毒株的致病性。【结果】从采集的393份犬鼻拭子样品中分离获得1株H9N2亚型流感病毒,命名为A/canine/Guangxi/LZ11/2018(简写为LZ11)。分离毒株LZ11为三重组毒株,其中,HA、NA和NS基因属于BJ/94类谱系,PB2和M基因属于G1类谱系,PB1、PA和NP基因属于F/98类谱系;病毒基因组成属于近年我国广泛流行的S基因型。分离毒株LZ11的HA蛋白在第324~331位存在1个裂解位点(PSRSSR↓GL),符合低致病性流感病毒的特征;HA蛋白还出现226Q→L突变,具有优先结合人类α-2,6唾液酸受体的能力;NA蛋白在119E、151D、276E、292R和294N未发生突变,但M2蛋白出现31S→N突变,说明分离毒株LZ11仍对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敏感,但已对金刚烷胺类药物产生耐药性;聚合酶蛋白出现多个哺乳动物适应性相关的氨基酸位点突变,包括PB2蛋白的292I→V、PB1蛋白的368I→V及PA蛋白的409S→N和356K→R。分离毒株LZ11虽然未引起小鼠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但可在肺脏和上鼻窦有效复制,病毒滴度分别为3.82和5.98 lg PFU/mL。【结论】分离获得的犬源H9N2亚型流感病毒属于近年流行的S基因型,其8个基因节段分属于3种谱系(BJ/94类谱系、G1类谱系和F/98类谱系),且存在多个哺乳动物适应性相关氨基酸位点突变,具备感染哺乳动物的分子特征,可在小鼠脏器内有效复制。鉴于人类与宠物犬的密切关系,今后应加强对犬源H9N2亚型流感病毒的监测与防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A/swine/heBei/012/2008/(H9N2)猪源性流感病毒(H9N2-SIV)对C57BL/6近交系小鼠的致病特征,为进一步利用该品系瞬时电位受体M2基因(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melastatin 2,TRPM2)敲除小鼠模型研究H9N2-SIV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方法经鼻腔接种途径感染C57BL/6小鼠,观测临床症状、采食量及体质量变化、死亡率、组织病理学变化;测定病毒在组织内的复制滴度及半数致死量(50%lethal dose,LD50)。结果感染后2~8d,感染小鼠精神高度沉郁,采食量降低、体质量严重下降并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5~8d内60%小鼠死亡;肺脏严重水肿、出血;病理组织学变化以肺严重水肿、出血、坏死和炎性细胞渗出为主;病毒分离显示包括脑在内的所有肺外器官均分离出H9N2病毒,但肺组织病毒滴度最高,第3天和第7天分别为5.2log2和8.1log2;该毒株的LD50为10-2.5/0.1mL。结论H9N2-SIV在未经预先适应的情况下能够引起C57BL/6小鼠以肺部损伤为主的致死性全身感染,证实以C57BL/6小鼠为基础构建TRPM2基因敲除模型可作为进一步研究H9N2-SIV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作用机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3.
新型H3N8亚型禽流感病毒分离鉴定与鸡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调查我国多个省份鸡群中发生一种以眼睑肿胀出血、呼吸道症状、产蛋鸡产蛋率急性下降为特征的传染性疾病的致病病原,本研究对发病鸡群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鉴定,病毒全基因序列分析,并对分离病毒进行了动物回归试验。结果表明:1)该病自2021年12月首先发现于广东省某三黄鸡群,随后陆续在福建、安徽、江苏、河南等多个省份鸡群中发生,鸡群发病率高,后期易继发感染细菌,死亡率1%~10%;2)实验室初步诊断为H3N8亚型禽流感;3)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该病毒为新型禽流感病毒,系欧亚禽分支H3基因、北美禽分支N8基因与G57基因型H9N2病毒内部基因组成的三源重排病毒;4)新型H3N8病毒对SPF鸡高度易感,感染鸡表现为眼睑肿胀出血,轻微呼吸道症状;病理变化为哈德氏腺黏膜坏死,鼻甲、气管纤毛上皮细胞坏死,黏膜下层炎性细胞浸润,肺脏支气管肺炎;病毒可通过口咽和泄殖腔排毒,排毒时间为5~7 d;病毒在鼻甲、气管和肺脏中可高效复制,并且可以在哈德氏腺等肺外脏器复制。综上,新型三源重排H3N8禽流感病毒对鸡高度适应,对呼吸系统致病性较强,应尽快开展系统的流行病学监测,及早对病毒的源头及传播途径进行防控,力争将这种新型病毒消灭在流行早期阶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NDV强毒(基因Ⅶ型)对鸽子和SPF鸡的致病性差异。【方法】将试验鸽和SPF鸡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给其中2组分别滴鼻和肌肉注射鸭源NDV分离株Duck/China/SD03/2009,攻毒剂量为106.2EID50,设空白对照组和同居感染组。攻毒后观察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并对攻毒后3,5,7,14d动物的血清抗体,喉头、泄殖腔的排毒情况及内脏器官的病毒滴度、抗体效价进行检测。【结果】鸽子感染NDV强毒后呼吸道症状不明显,但脑膜严重出血,腺胃和肠道轻度出血,死亡率为10%~30%;而同期SPF鸡攻毒后表现为急性感染症状,死亡率为100%。鸽子在攻毒后第7天均检出排毒,至14d时均未检出。攻毒后5~14d在所检鸽体内脏器官中均检出病毒,以脑、肺、肠中的病毒含量较高。病毒也可诱导鸽子产生较高水平的血清抗体,至14d时血清抗体HI滴度为512~2 048。【结论】基因Ⅶ型新城疫强毒株Duck/China/SD03/2009对鸽子和鸡的致病性差异明显,与SPF鸡相比,鸽子感染后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较轻,死亡率也较低,表明基因Ⅶ型NDV强毒株能感染鸽子,但对鸽子的致病性较低。  相似文献   

15.
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NA基因vRNA 5'端的多聚腺苷酸化信号位点具有多样性,突变发生时,该位点失去与聚合酶的结合能力或结合能力减弱,阻碍多聚腺苷酸化过程,影响病毒mRNA的转录过程。为探究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NA基因5'端多聚腺苷酸化信号位点处5个或6个连续的尿嘧啶(U5或U6)碱基对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以一株四川分离株A/Chicken/China/Sichuan/CQY/2014(H9N2)为骨架的反向遗传系统构建突变株。结果显示,含U5的H9N2突变株(rCQYU5-H9N2)的血凝效价、TCID50和EID50滴度均高于含U5的H9N2突变株(rCQYU6-H9N2),但生长曲线无显著差异,表明H9N2 NA基因5'端多聚腺苷酸化信号位点U5或U6结构均不影响病毒的拯救,但U5有助于提高病毒在鸡胚与细胞中的复制滴度。本实验研究结果可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复制机理等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单克隆抗体和鉴定表位。[方法]选取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WD-1株的纯化抗原免疫BALB/c小鼠,对获得2株抗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特异性单抗4C10和6E3表位进行鉴定。[结果]单抗4C10和6E3分别属于IgG1和IgG2b亚型,ELISA检测效价分别为1∶10~3和1∶10~5;HI效价分别为2~(15)和2~(14);2株单抗均具有鸡胚中和活性。利用噬菌体展示表位技术对2株单抗的抗原表位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均为针对HA蛋白的1个线性表位。[结论]该研究为禽流感病毒快速诊断方法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验证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和维生素E复合维生素对小鼠感染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是否有保护效果,采用A/Chicken/HB/4/2008(H9N2)鼻腔接种6周龄BALB/c小鼠,复合维生素的剂量设高中低3个层次。结果表明,每天给予800 IU维生素A、25 mg维生素C、12 IU维生素D和3.2 IU维生素E的高剂量复合维生素组小鼠感染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后精神状态、体温和采食量的维持明显好于其他组,尤其在体重方面,感染后体重仅降低7%,低于其他组22%~30%。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试验旨在探究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攻击对H9灭活疫苗免疫SPF鸡呼吸系统的影响。[方法]选用36只3周龄SPF鸡,随机分为对照组(Con)、攻毒组(Flu)、免疫后攻毒组(Vac+Flu)。以每只0.4 mL剂量免疫接种H9灭活疫苗,3周后以106 EID50的病毒量进行攻毒,采集拭子、血清、气管、肺组织等样品,通过血凝抑制(HI)试验、RT-PCR、荧光定量PCR(qPCR)等方法检测血清中HI抗体滴度、肺脏流感病毒M基因拷贝数以及免疫相关基因CD4、CD8、GATA3、T-bet、IL-4、IL-13、TNF-α、IFN-γ、Perforin、Granzyme、FasL、Fas等的表达量;并利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气管、肺脏的病理变化及病毒特异性抗原NP蛋白的分布特征。[结果]HI试验结果显示,SPF鸡疫苗免疫后可产生较高的H9N2 AIV抗体效价。免疫保护试验和RT-PCR结果显示,SPF鸡疫苗免疫后攻毒仍能检测到机体排毒和流感病毒M基因在肺脏组织中的表达。HE染色和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接种H9N2 AIV灭活疫苗后...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是否是导致鸡腺胃炎的主要原因,对分离自腺胃炎病例的2个IBV毒株(CK/CH/HeB/2011/1和CK/CH/HeB/2011/2)的致病性进行研究。首先用SPF鸡胚对2株病毒进行扩增,收获的含毒鸡胚尿囊液经检测未发现其他外源病毒污染。经S1基因序列比对和遗传进化分析,2个毒株分别属于Mass和QX基因型。在致病性试验中,2株病毒按照106 EID50.mL-1的剂量分别滴鼻感染10只14日龄SPF鸡,攻毒后连续观察10d。2组试验鸡在攻毒后均出现典型的呼吸道症状,发病率为100%,致死率均为10%,剖检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间质性肾炎,但未观察到临床病例的腺胃炎病变。结果表明:分离自腺胃炎病例的IBV毒株存在多个基因型,这些毒株单独感染不一定诱发腺胃炎病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制备出广谱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N蛋白单克隆抗体,为后续N蛋白保守区域表位鉴定及IBV通用型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打下基础。【方法】通过原核表达IBV广西优势血清型代表株GX-YL5的N蛋白,纯化后免疫BALB/c小鼠,选取血清效价在104以上的免疫小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进行融合,经间接ELISA筛选后通过小鼠腹水诱生法制备单克隆抗体,采用Western blotting、IFA及间接ELISA等进行效价、亚型、反应特异性、交叉反应谱鉴定,并将制备获得的单克隆抗体应用于免疫组化检测,检测SPF鸡人工感染4株IBV代表变异株(GX-NN130048、GX-NN160421、GX-QZ171023和GX-QZ170728)后不同时段内气管和肾脏中的带毒情况。【结果】制备获得的单克隆抗体N2D5效价大于217,其亚型为IgG2b;Western blotting和IFA鉴定结果表明单克隆抗体N2D5只与IBV发生阳性反应,与新城疫病毒(NDV)、传染性喉气管炎(ILTV)、禽偏肺病毒(a MPV)、传染性法氏囊病(IBDV)、禽白血病病毒(ALV)及马立克氏病毒(MDV)的反应结果均呈阴性;单克隆抗体N2D5能与国内流行的多种基因型及广西目前流行的7种血清型IBV发生交叉反应,包括常用标准株、疫苗株和野毒株。将制备获得的单克隆抗体N2D5应用于免疫组化检测,结果发现在3株鸡源IBV代表性变异株及1株鸭源分离株人工感染SPF鸡后不同时段内的气管和肾脏中均能检测到病毒信号,进一步证明其广谱性。【结论】基于杂交瘤技术制备获得的IBV单克隆抗体N2D5属于IgG2b亚型,具有特异性高、反应谱广的特点,且与IBV的结合能力强,可作为特异性诊断抗体应用于IBV临床诊断及病毒分布规律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