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引入智能化、一体化管理体系,以省级自然保护地管理为研究案例,探索自然保护地的综合信息化管理,研究自然保护地多类型、多数据库的标准化建设和融合管理,分析自然保护地不同数据类型特点。根据自然保护地的管理需求,研建数据、资源、监测、管理等4个独立模块系统组成的自然保护地管理平台,从技术上解决多部门、多类型数据的传统管理、数据更新等问题,从管理上理顺自然保护地设立、调整、撤销以及建设项目等工作的线上流程,从应用上实现单个平台对自然保护地多方面、多角度的综合管理,有力支撑了自然保护地的智慧化、便捷化管理,提升了自然保护地的综合管理水平。构建的平台适用于省级自然保护地管理,可推广至各省级自然保护地管理部门使用,以推进我国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管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声音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科学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生态状况的总和。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理念,摒弃了人类破坏自然、征服自然、主宰自然的理念和行为,倡导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合理利用自然,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在发展自然教育方面具备巨大的潜力和优势。笔者介绍了山西省自然条件,从自然教育类型、自然教育基地建设、自然教育基地基础设施及服务3方面总结了山西自然教育发展现状,分析了其中存在内容形式单一、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人员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山西省自然教育发展建议,以期为山西省自然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自然教育的起源、概念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自然教育在中国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自然教育实践的蓬勃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征的行业形态。但目前中国自然教育的健康发展仍受到内涵模糊、概念多元而缺乏共识等问题的制约,从而对实践的深入开展,特别是形成标准规范、培养专业人才、开展课程设计等带来直接影响。文中在梳理自然思想源流的基础上,分析并系统阐述自然教育的内涵和定义,以及中国自然教育行业发展现状、问题,期望藉此推动中国自然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5.
推进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举措。以福建省三明市明溪县5个自然保护地为例,通过调查评估、空缺分析和边界优化等方法,对该区域内的自然保护地进行了整合优化预案分析,同时明确了明溪县各自然保护地的功能定位,优化了各自然保护地的边界,可有效缓解现有自然保护地保护空缺、历史遗留和现实矛盾冲突等问题,为推动明溪县自然保护地建设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自然优先是指在景观设计和建造过程中,以自然为中心和主体,通过自然做工促进场地生态系统健康发展,既能保障自然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又能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提供生态支撑和服务。以广西金钟山自然教育基地设计为例,选择自然场地为基址,尊重和适应场地景观格局,因借自然展开总体布局;展馆建筑规格和造型与场地空间尺寸和山林轮廓线相呼应,整体景观与山林环境融为一体;采用边坡、植被和水系生态修复及就地取材等技术途径,探讨将自然优先理念融入自然教育基地的方法,以期为自然教育基地规划与建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我国既有的各类自然保护地存在空间交叉重叠、权责模糊、多头管理等突出问题,成为制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难题。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正是国家破解这一难题的制度举措。文中在介绍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概念、分析我国自然保护地现有法律制度存在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法律制度衔接的设想。在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过程中,理顺国家公园与既有自然保护地之间的关系,加强国家公园与自然保护地法律制度的衔接显得尤为重要。具体思路为:在宏观政策法律层面,从国家统一立法、提升立法协调性、扩大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国家公园体制法律建构的整体设想;在微观制度保障层面,吸纳保护原则、差异原则及衔接原则,建立国家统一自然保护地管理制度。建议以《国家公园法》的制定为契机,统筹考量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统领自然空间保护的基本法——《自然保护地法》。  相似文献   

8.
<正>自然教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和重要内容,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随着新时代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中国自然教育快速发展,开始逐步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新时代,随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自然教育也面临新的重大发展机遇,全国自然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生机,正在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正>武汉是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中部崛起的战略支点,同时也拥有不少有利于自然教育发展的天然禀赋,这使得武汉民间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自然教育从业者,创立了特色鲜明的自然教育机构。武汉的自然教育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与科普传播、自然笔记推广实践、自然科普展陈设计、自然角五感体验及自然游戏、自然手作及美育等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10.
<正>根据广东省的统计数据,截至2023年初,广东已建成100个自然教育基地、5个高品质自然教育基地,认定101条特色自然教育径、148个自然教育场馆,全省每年自然教育活动参与人数近200万人次。遵循公益开放、因地制宜、生态优先、市场导向、示范带动等原则,广东省积极推动自然教育的场所体系、产业体系、标准体系、传播与推广体系等四大载体建设,自然教育工作走在全国前列,为全国的自然教育行业发展提供了积极有益的参考和示范,为全面实施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提供了有力生态支撑。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11.
游浪头山     
浪头山位于玉溪市区东面十公里处,与东风水库紧紧依偎。沿着弯曲幽静的山路,越过一座又一座山岭,就来到了浪头山。浪头山峰林叠翠,林密菁深,绿色苍茫,碧波浩荡,溪流欢歌,朵朵白云在湛蓝如洗的天空中随心所欲地飘逸,走进浪头山,亲近自然、贴近自然、拥抱自然、融于自然的感觉油然而生。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实施,人民的生态文明意识逐步提高,我国的自然教育行业应运而生。在此背景下,自然教育作为补充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认知教育,能够在新时期为景观行业拓展新内涵。对自然教育理论体系和自然教育、环境教育和景观设计三者关系进行研究,提出了自然感知、认知参与和系统学习的新设计理念,结合千岛湖小黑鱼儿童乐园和唐山皮影主题乐园开展的实践,提出了挖掘具有本土特色的景观主题、规划符合自然教育逻辑的场地、应用多样化的自然教育科普媒介和强调公众参与的后期运营的融合新手段。  相似文献   

13.
为揭示杭州市自然保护地的空间分布特征,探讨本区域自然保护地体系整合方向,以杭州市的自然保护地为研究对象,运用Arc GIS技术,分析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与交叉重叠情况。结果表明,杭州市共有87处自然保护地,累计面积3 447.86 km2(含重叠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0.46%,其中富阳区、桐庐县、建德市和淳安县的50处自然保护地占杭州市自然保护地总面积的80.52%;各类自然保护地交叉重叠面积为858.99 km2,且主要集中于风景名胜区与森林公园之间,其重叠面积达831.87 km2;自然保护地内矛盾用地总面积为612.65 km2,其中人工商品林和永久基本农田最为突出,分别占矛盾用地总面积的40.90%和18.61%。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自然教育在中国各地蓬勃发展,也受到了多领域的广泛关注。虽然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但中国自然教育承载中西方的自然主义教育中回归自然、理解自然等理念,借鉴环境教育和博物学教育等学科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其内涵已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国内多元的自然教育,不仅追求享受自然、创造一段自然相关的美好生命经历,也追求建立人与自然的联结,并以科学的方式来认识自然、理解自然,  相似文献   

15.
园林花境种植设计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境是指利用地块边缘、园林景观重要节点等区域,混合种植花卉、花灌木,形成一种狭长的半自然式园林景观。它的原理是以模拟自然状态下的森林边缘地带景观多样性,创造一种“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的景观意境。目前,花境在公共绿地、道路美化、居民小区及家居庭院等广泛应用。花境设计是一项技术比较复杂的工作,在具体实践中要把握好几个要点。  相似文献   

16.
“走吧,让我们一起看山;走吧,让我们一起看海;来吧,让自然走进生活;来吧,让生活走进自然……”纯真的童声、动听的旋律,一首《让生活走进自然》的主题歌在2014青岛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幕式现场晌起,呼唤着人们来这里畅享自然之美。也只有亲身来到这里,才能知晓青岛世园会到底如何让生活走进自然。  相似文献   

17.
自然教育是研学旅游营地的重要建设内容,利用城市棕地开展自然研学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响应城市双修的直接表现。以曾为采石场的武汉古姆山为例,基于对场地现状的解读和使用群体的调研,从营地构成要素出发,引入采石文化和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从资源再生、景观空间和研学旅游3个方面提出修复自然环境、传承采石文化、塑造自然教育空间、选择生态环保材料、设计近自然式游学设施、路径科学化和课程全龄化设计策略,实现自然教育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为各年龄层人群提供本土、多样化、专业化的自然研学体验。  相似文献   

18.
高源  侯迎 《森林与人类》2023,(6):133-135
<正>自然教育是指通过亲近和体验自然的方式,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欣赏自然,激发保护自然的意识和热情,增强保护自然的能力,从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古代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来了解自然规律,并将积累的知识技能传承给后代,这可以算是自然教育的萌芽。在今天的现代教育理念下,自然教育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各国得到广泛发展。在一些国家,自然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目前正处于关键的起步阶段,剖析国外典型案例、借鉴其成功经验并探讨提升自然教育功能的有效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中以美国的黄石、德国的巴伐利亚以及日本的西表石垣3个代表性国家公园为典型案例,从自然教育的内容、设施、方式3个方面进行案例总结,梳理国外国家公园开展自然教育的主要经验;总结分析中国首批5个国家公园自然教育的实践情况,发现普遍存在着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数字化平台建设不够完善和特色文化融入度不高等问题;从分类构建不同群体进公园的自然教育管理机制、全面构建数字平台进公园的自然教育规划机制以及共同构建不同文化进公园的自然教育融合机制3个方面提出中国国家公园自然教育功能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赋予了自然保护区新的内涵。自然保护区不仅具有保障国土生态安全、保全生物多样性、保护自然资源、自然遗迹、自然生态系统等功能,更是自然界仅存的自然本底和自然遗产,是科学与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是人类社会最后的自然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