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概述了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土壤石油污染现状和石油污染物对该地区土壤、水、空气以及对人类自身造成的危害,论述了石油污染土壤的各种生物修复技术特点及适用范围,并对生物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热点分析,最后结合"蓝、黄"两大发展战略对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治理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土壤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原理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苏增建  李敏  王颖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6):1742-1744
概述了土壤石油污染的危害及其现状,介绍了主要的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原理及研究进展.同时指出在石油污染土壤的治理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采用低成本、无污染、高效率的生物修复技术.  相似文献   

3.
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概述了当前土壤石油污染的危害及其现状,介绍了主要的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及适用范围。同时指出在石油污染土壤的治理过程中,应注意传统方法与生物修复方法相结合,发挥各自优点,综合考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4.
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技术及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石油污染土壤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环境问题,微生物作为土壤中最重要的生物类群,若受到石油污染的影响,其群落结构会发生相应的改变,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对于土壤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以及评价石油污染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石油污染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系统地综述了目前常用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技术及其在石油污染研究中的应用,并对该研究领域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不仅需要去除污染物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还需要恢复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属性,保障农作物正常生长和土壤生态环境。植物修复,具有生态、经济、美观等优点,已成为石油污染土壤修复的一种有前景的替代方法。植物修复可以与各种强化措施相结合进行联合修复,提高修复效率。文章简要总结近期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植物筛选及添加营养物质、堆肥、添加生物表面活性剂等非生物强化措施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生物质材料与营养物配施对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研究营养物质、玉米秸秆碎屑和生物炭材料对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效果的影响,对4个处理组修复后土壤理化性质、修复中和修复后土壤生物特征和石油烃类物质的去除率,以及上述指标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添加玉米秸秆碎屑和生物炭能够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并提高土壤田间持水量(P0.05)。在石油污染土壤中添加营养物和两种疏松材料均能提高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其中生物炭与营养物联合处理组效果最佳,修复90 d微生物数量达到7.24×107CFU·g~(-1)。修复后玉米秸秆碎屑与营养物联合处理组和生物炭与营养物联合处理组总石油烃和不同组分烃类物质明显减少,尤其是生物炭联合处理组,明显高于单独营养物处理组和对照组。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数量、石油烃去除率三者之间多呈显著相关,其中土壤孔隙度和总氮对微生物影响较大,微生物对石油烃类的去除作用明显。因此,添加生物炭材料并配施营养物质既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质又能够为微生物提供充足的养分,进而增强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  相似文献   

7.
利用微波热修复技术快速修复原油污染的土壤.通过室内模拟试验,以灰漠土为供试土壤,将添加生物黑炭介质与微波技术相结合,达到修复土壤中石油污染的目的.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 Box-Behnken 实验设计和响应曲面法,以生物黑炭作为外源吸波介质,对微波辐射时间、土壤含水率等因素对石油污染土壤微波热修复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微波功率为800 W,微波辐射时间10 min,土壤含水率10.3%,生物黑炭添加量6.9%,为石油浓度20 g/kg 时土壤最佳修复条件,此时土壤中石油烃降解率达到95.76%.此外研究结果显示,土壤含水率与土壤中生物黑炭的含量在微波热修复石油污染土壤中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石油污染盐碱土壤生物修复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油污染盐碱土壤的生物修复从机理上看,最主要的作用是微生物的降解能力,而植物和其他措施则主要起着辅助和刺激土壤微生物发挥效用的作用.因此,将石油污染盐碱土壤的生物修复模式划分为生物强化、生物刺激以及生物强化和生物刺激组合的三大类.生物强化主要强调石油污染物降解的直接加强措施,使该作用成为修复的主流或强势;而生物刺激则强调环境因素的改变,使生物强化效果提高的各种间接措施.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生物强化和生物刺激联合模式是提高石油污染物快速降解转化的主要生物修复模式.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表明,在降解率方面,生物刺激<生物强化<生物强化和生物刺激的组合.根据污染土壤的具体情况,一般采用的生物刺激手段越丰富,降解效果越好.一般地,影响石油降解的顺序为营养>表面活性剂>电子受体.因此,生物强化是生物修复的主体,辅助以适当的生物刺激手段是石油污染盐碱土壤生物修复模式的首选.而成本有限时,应优先考虑营养刺激.  相似文献   

9.
生物修复对黄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作用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微生物法对石油污染黄土壤进行实验室模拟修复研究,通过测定修复过程中的不同组分烃、不同形态氮和有效磷含量,石油烃降解菌数量对修复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经过5周的修复处理,生物刺激法处理的土壤中总石油烃、烷烃、多环芳烃的去除率分别为14.54%、21.98%、33.14%,土壤铵态氮含量由初始添加的210.4 mg·kg-1降低至97.2 mg·kg-1,土壤硝态氮含量在修复过程中基本保持不变。经过生物刺激修复的土壤中石油烃、烷烃、多环芳烃降解菌数分别为1.60×105、3.09×105、7.08×103,而未经修复处理的土壤中三种烃降解菌数量分别为2.69×10~4、2.57×10~4、4.07×103。结果表明利用生物刺激法可有效去除黄土壤中的石油烃。影响石油污染黄土壤生物修复作用的限制性因素为土壤中铵态氮和有效磷含量,与未经修复处理的石油污染土壤相比,生物刺激处理使土壤中烃降解菌数量增加。  相似文献   

10.
土壤的石油污染研究进展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当今土壤的石油污染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土壤石油污染的治理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领域,从石油污染的微生物降解。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与迁移。对作物的影响及生物修复方面介绍了国内外的有关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黄土地区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室内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实验室筛选的邻单胞菌属SY23菌株,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对黄土地区石油污染土壤进行了石油污染土壤在加生物菌剂翻耕、加生物菌剂不翻耕、不加生物菌剂翻耕、不加生物菌剂不翻耕4种不同条件下的强化修复试验.结果表明,生物菌剂对石油污染土壤有着良好的降解效果,翻耕对于提高生物制剂对石油的分解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加生物菌剂翻耕试验组的石油去除率为84.8%,而不加生物菌剂不翻耕试验的石油去除率仅为24.0%.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地区土壤石油污染状况及生物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黄土高原地区土壤石油污染状况及近年来该区油污土壤生物修复的研究进展,分别对微生物、植物及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方法进行综述,强调生物强化技术在生物修复中的突出地位及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方法的应用潜能。由于石油污染物的复杂性,现存技术在实际修复中效果并不明显,提出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酶功能基因、将代谢组研究融入油污土壤的修复、深入探究植物根际分泌物与微生物作用及菌根真菌生物降解机制的建议,旨在对黄土高原地区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探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对促进黄土高原地区土壤的保护及可持续利用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有机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效果的限制因素及提升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有机农药、石油污染、工业生产等,其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受有机物污染的土壤能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一系列的修复技术进行治理,其中生物修复技术被认为是处理有机污染土壤最有效、经济且环境友好的修复技术,但其修复效率受诸多因素影响。本文从气候地理条件、有机污染物的存在形态和土壤自身环境与营养3个方面系统地分析了生物修复技术的限制因素,并从物种选择、生物有效性提升(引入微生物或土壤动物、添加表面活性剂和有机溶剂)及稳定生态系统的构建(添加生物炭、营养补充剂,采用电强化生物修复技术)3个角度科学地提出了提升生物修复技术效率的方法,最后对加强有机物污染土壤复合修复技术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土壤酶活性是土壤微生物生物化学过程的综合反映。为了探究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过程中土壤酶活性变化规律研究,采用筛选和分离的3株对石油烃有良好降解效果的降解菌构建了混合菌体系,开展了石油污染土壤模拟生物修复实验,考察了不同修复时期土壤石油烃残留量、石油烃表观降解率以及四种土壤酶(脲酶、过氧化氢酶、脱氢酶、脂肪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石油污染土壤经40 d生物修复后,石油烃表观降解率达到64.4%。在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过程中,脲酶活性在0~24 d上升较快,24 d后趋于稳定;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相似,均在前期上升随后略有下降;脂肪酶活性有一个快速上升阶段(0~16 d),而后又出现明显的下降。进一步统计分析表明,脲酶与石油烃残留量呈显著负相关性(r=-0.916,P<0.05);过氧化氢酶和脱氢酶活性与石油烃残留量呈极显著负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74(P<0.01)和-0.969(P<0.01);而脂肪酶活性与石油烃残留量的相关性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5.
利用生物刺激法修复不同污染时长的土壤,比较了向新污染(污染7 d)和陈旧性污染(污染5 a以上)土壤中加入有机肥、有机肥+KNO_3复合物(C∶N=100∶10)、脱硫石膏等处理剂对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对于新污染黄绵土,向土壤中加入有机肥、有机肥+KNO_3对土壤中石油烃去除效果较好,修复150 d时土壤中石油烃去除率分别为60.13%、56.09%;对于陈旧性污染土壤,施入有机肥+KNO_3、脱硫石膏对石油烃去除效果较好,修复150 d时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率分别为36.62%、36.61%;生物刺激对新污染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效率高于陈旧性污染土壤。两种不同污染时长土壤中的石油烃生物降解均符合伪一级动力学。生物刺激修复使土壤的pH值由8.50~8.56降低至7.35~7.91。新污染土壤中石油烃的降解率与pH值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89),与微生物数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49);陈旧性污染土壤中石油烃降解率与土壤pH值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83)。研究表明,土壤受到石油污染后立即进行生物刺激修复有利于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影响不同污染时长土壤中石油烃生物降解的关键因素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16.
本文概述了生物表面活性剂及其结构特征、在生物治理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中的研究现状及作用机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石油污染土壤已是土壤生态环境保护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如何高效修复污染土壤日渐成为研究热点。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是一种经济、高效且生态可承受的绿色清洁技术。在此背景下分析了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主要影响因素;阐述了在石油污染土壤堆腐化修复过程中,通过添加石油降解菌(群)、氧化剂、营养物质和表面活性剂等措施来强化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探讨了石油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可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吕雷  朱米家  王珂 《安徽农业科学》2014,(22):7585-7587
随着石油工业的不断发展,石油污染土壤的治理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问题。相比于物理方法和化学技术,生物技术因为其高效、无毒,且对环境不产生明显的干扰而被广泛应用于原位和异位修复油污土壤。生物修复技术主要包括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等方法,通过对这些技术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展望了今后土壤石油污染修复的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9.
假单胞菌Nwu1-mu对陕北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假单胞菌Nwu1-mu对陕北地区石油污染土壤进行生物修复.通过检测修复过程中土壤样品的菌体生长数量、脱氢酶活性、表面张力和石油烃及其组分降解率综合考察了菌株对石油烃类物质的降解作用.结果表明,在不添加营养物质的前提下假单胞菌Nwu1-mu在60d内对石油污染土壤中的石油烃类物质降解率达到了86.5%,尤其对石油烃中的C24~C28和>C28组分有突出的降解效果;菌株产脱氢酶和表面活性剂显示出了良好的性能,在石油烃类物质的降解过程中均起着关键的促进作用.假单胞菌Nwu1-mu显示出的强大的生物修复潜力及其不依赖于外来营养源的特性,为黄土高原的土壤生态环境修复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  相似文献   

20.
对生物修复大庆原油污染土壤的最佳条件进行了筛选,并在最佳条件下开展了工程规模的模拟修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选定的三个污染浓度范围内,污染浓度高的土壤石油烃的去除率最高,修复初期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率较高,修复后期土壤中石油烃的生物降解速率趋于平缓;60 d内污染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率达到80%;7个月后土壤中石油烃的去除率达到99%.研究表明,在适宜条件下采用生物技术修复大庆原油污染土壤,可取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