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杜玲  何浩  陈阜  杨立国  郑瑜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2):295-299
北京市自2004年开始执行粮食直补政策,该政策对北京市的农业生产及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产生重要影响。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并结合北京市相关文件及统计年鉴数据,归纳了粮食直补政策在北京市的发展变化过程;分析了政策实施带来的初步成效,一方面提高了农民的纯收入,增加了种地收益产值,从而增强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粮食直补政策对北京市的种粮面积及粮食产量也有重要相关影响。同时指出目前粮食直补政策存在补贴标准不稳定,狭小的农业生产规模影响政策实施效果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需坚持执行合理稳定具体的粮食直补政策,加强资金发放程序的监督管理,并设立合理的粮食规模经营标准,加大规模生产补贴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统计资料分析了陕西省目前粮食生产的现状,指出我省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资源短缺、粮食播种面积减少、生产投入不足,连年干旱和粮食价格等;提出了加强农业基本建设是稳定粮食生产的保证,依靠科技进步是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的主要途径,依靠政策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则是我省粮食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业补贴政策及其实施效果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近几年,中央根据粮食产销形势的新变化,先后出台了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农业补贴政策,初步形成了农业补贴政策框架。这些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粮食生产的恢复发展,基本实现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政策目标。但由于中国农业补贴政策体系仍处于初创阶段,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首先对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实施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基于对江西省的实地调查数据,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对中国农业补贴效果进行了定量研究。最后,提出完善中国农业补贴政策的对策建议。研究的主要结论是,中国农业补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补贴政策目标的短视化、补贴方式不科学、补贴结构不合理、补贴机制不健全等,应针对以上具体问题调整农业补贴政策的具体实施方式。  相似文献   

4.
全价饲料中添加有益光合细菌在仔猪生产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适应人口的增加和养殖业饲料添加的发展,扼制城市排污、畜禽养殖带来的粪便和粪便中残余的有害物质氨氮、硫化物、总磷和亚硝酸盐等污染环境,笔者对云南高原湖泊筛选分离的11株光合细菌进行氨氮、总磷、硫化物、亚硝酸盐的降解能力试验,结果表明:11株菌株在高浓度的污染物中经过120 h的培养降解,最高氨氮降解率为42.6%,总磷最高降解率为93.2%,硫化物最高降解率为71.3%,亚硝酸盐最高降解率为100%,在此基础上选择综合降解能力较强的3株菌混合进行仔猪养殖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全价饲料中加入光合细菌添加剂,明显提高了养殖效率,并有效地降低了仔猪粪便排泄物中有害物质的含量,消除了有害物质对动物肠道刺激作用。从而证明了将光合细菌制剂作为饲料添加剂,应用于生猪生产,具有促进生长发育、提高饲料报酬、增强防病能力和改善生态环境等作用。  相似文献   

5.
《种子世界》2010,(2):55-55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出席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期间说,2009年农业形势好,粮食连年丰收、农民连年增产,原因有四个方面,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价格高。人努力,一方面是中央的好政策凋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一方面就是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农业发展来之不易的好形势,农业科技和教育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河南省粮作区粮食生产的现状,指出了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即粮食价格偏低、生产成本较高,规模小,耕地逐步减少,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资源浪费,污染环境,农资市场混乱,技术服务网络不健全,粮食收储质量差等。提出了加强农业基本建设、保护耕地是稳定粮食生产的保证;依靠科技创新、保护环境是挖掘粮食增产潜力的主要途径;加强农业领域的有关法律、政策宣传、监督管理、政策倾斜是促进粮食持续稳定增长的重要源泉等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中国粮食生产受经济发展挤占的过程。本研究以全国最大粮食主销区广东省为例,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与SDM回归方法对121个县级区域进行空间计量分析,探讨近20年粮食生产变化与区域演变。结果表明:广东省粮食产量空间分布并非随机,而是呈现出逐渐增强的空间集聚性。粮食生产区域变迁受到劳动力转移与资本化的双重驱动,一方面,粮食生产依然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农业劳动力对粮食产出水平的支撑仍然是目前广东粮食主产区得以存在的主要条件;另一方面,资本进入农业通过推拉作用使粮食产业发生转移。本研究认为要重视粮食生产的地域格局特征对粮食生产政策制定的影响,一方面要科学划定粮食产销县,另一方面要审慎划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功能区。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不同地区的要素投入及制度变迁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情况,以山东省、江西省和四川省1978—2011年的农业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要素投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其中要素投入这项变量中包含5个方面,即土地面积、劳动力数量、化肥量用量、机械动力和有效灌溉面积。同时将比较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对3省粮食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3省分别处于中国东中西地区,各地区的农业资源禀赋不同,导致以上要素投入及制度实施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程度不同。东部地区的土地要素可促进粮食生产,而对中部地区无显著作用。劳动力的投入可促进中西地区粮食生产,但对东部地区的粮食生产无显著影响。化肥的投入对东中部地区的粮食生产均有促进作用。机械动力要素投入可促进中部地区的粮食生产,而对东西部地区无显著影响。灌溉面积对3个地区的粮食生产无显著作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税费改革政策对3个地区的粮食生产均有促进作用。由此可见,东中西部粮食生产资源禀赋不同,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是不同的,促进粮食生产应考虑区域差异因素。

  相似文献   

9.
张秀玥  张启东  何秋敏  郑晓霞 《种子》2012,31(5):103-104,109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农业是国家的基础,种子是农业的保障.作为国家强农惠农的良种补贴政策,从农业生产最重要的良种环节人手,除了降低农民的购种成本外,其目的在于以资金补贴为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生产安全,表现出良好的政策放大效应.但由于补贴政策涉及千家万户,受农户种植作物的自由性很大、农民承包地私下流转等因素影响,导致在实施中存在一定问题.通过对我县10个乡镇10个村2011年水稻、玉米良种补贴情况的调查发现,一是我县的补贴政策在部分区域越来越偏离良种良法种植粮食的宗旨;二是补贴与规模化生产发生一定冲突,在这个层面上阻碍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应引起各级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新乡县在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中,积极开展创新农技推广方式,利用专家-农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农户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指导全县粮食生产,广大农户加强田间管理,使近几年粮食产量持续增产。但由于农业基础较为薄弱,存在较多问题,产量与效益并不稳定。总结了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开展技术培训、做好农业产业化经营、唤醒农民风险意识,加大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及利用政策支持农业生产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DEA模型与农户调研的北京市粮食补贴政策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北京市自2004年开始实施粮食补贴政策以来,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有了显著提升。科学评价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是今后进一步优化补贴政策体系、提升强农惠农效应的重要前提。首先梳理了北京市相关政策文件,分析了北京市粮食补贴政策的演变历程及特征,然后基于DEA模型和农户调研评估了北京市粮食补贴政策效果。结果表明,北京市粮食补贴的政策效率处于较高水平,但通过制度创新等途径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补贴政策执行到位、农民认可程度较高,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最后针对模型评估和农户调研结果,提出完善北京市粮食补贴政策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县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和路径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桂文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4):461-464
摘要: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潮流,将引领全球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权益所发生的深刻变革。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分析我国县域低碳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县域低碳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SCP范式的中国水产品加工业的市场结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蕾  杨子江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1):386-390
水产品加工业在中国渔业的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是渔业产业增值增效的重要保障,而且也是发展现代渔业、优化渔业产业结构的有效途径。从产业层面分析,中国水产品加工业存在的很多矛盾和问题都与其市场结构特征有关,基于SCP范式,从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和进入退出壁垒等方面分析了中国水产品加工业的市场结构,为从调整市场结构入手来提高水产品加工业的市场绩效提供可以借鉴的理论基础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中国近代土地变革历程的分析,得出土地是农民生存的依靠和参与社会实践创造物质财富的基础,逐步或一次性的取消农业税和对种植粮食补贴政策的实施将极大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民的增收,但同时种植粮食的效益将显著提高,农民有权力争的应有的土地和乡政府的职能转变问题将是面临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5.
保障粮食安全是中国农业的头等要务。多年来,政府有关部门及农业专家一再宣称,中国成功地实现了粮食自给,守住了"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这条底线。然而,就在连续8年丰收之际,粮食及食品价格却持续大幅上涨。这种矛盾现象表明,粮食安全领域一定存在某种深层次问题有待去探索。为了揭示中国粮食安全的真相,通过对多年粮食生产及消费的大量数据进行分析、对比后发现:2010年粮食自给率还不到65%,进口的粮油食品要用5948万hm2耕地才能生产出来。"耕地赤字"超过"三北"地区13省(区、市)耕地总和。研究表明:(1)粮食安全的底线已经失守,粮食危机业已显现,形势严峻,绝不可掉以轻心;(2)根据对粮食形势新的判断,政府部门应重新制定(或修改)粮食安全规划、方针和政策;(3)应对粮食危机,除经常提到的那些措施(如保护耕地、兴修水利、科技兴农等)外,严格控制人口和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是最根本、最具战略意义的措施。  相似文献   

16.
粮食主产区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路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周宁  崔奇峰 《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2):112-117
粮食主产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是来源于生产要素的增加抑或效率的提高,关系到农业增长的可持续性和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笔者研究中国13个粮食主产区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路径,通过层层深入的分析,得出结论:从粮食主产区土地和劳动力的相对禀赋看,相对于单位土地生产率的提高,单位劳动力的产值提高的幅度更大,这种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以增加产值的增长途径其实质是劳动力的减少,农业劳动力的减少对农业生产总值影响的弹性很大。在中国未来农业劳动力数量稳定的情况下,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不可能更多地依赖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农业经济增长的路径依然要依靠土地生产率的提高,走效率型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三大粮食作物生产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宋晨  马新明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0):141-145
河南省是中国粮食生产大省,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为探讨河南省国家粮食核心区建设时期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在省内的优势产区,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基础,应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收集河南省18个地市三大粮食作物的生产数据,测算并系统分析了三大粮食作物河南省相对于中国平均水平及河南省内18地市相对于河南省平均水平的效率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结果表明,河南省三大粮食作物生产全省存在比较优势差异,共有水稻优势产区3个,小麦优势产区 9个,玉米优势产区13个。  相似文献   

18.
闽台农业发展比较及促进福建农民创业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建华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0):448-451
摘要:本文通过对闽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基础、阶段差异、资源配置效率、政策支持取向和创业模式等进行了研究比较,并在对福建农民创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善福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创业环境、提高农民创业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有比邻中南半岛“世界米仓”的区位优势且资本和技术领先于周边国家,因此,云南应进一步发挥优势,依托云南系统的粮食生产、加工和储运能力以及与相关国家完善的农业经济贸易合作平台和通道,加快推进区域性粮食产业链和供应链建设,为巩固和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能力做出云南的贡献。为此,作者采用对比分析等方法,系统分析了2010—2019年云南粮食生产规模、占全国的比重、品种结构变化以及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特点、中南半岛6国粮食出口贸易情况等,找出了云南口粮生产能力下降、种粮比较效益下滑、农业“走出去”支持政策不足等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对内要进一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全省粮食生产能力,对外应以农业投资和储运体系为重点提高获取境外粮食的能力,同时应做大沿边加工物流业、做优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