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不同虫态的褐稻虱对杀虫剂的毒力及毒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点滴法测定褐稻虱各虫态之间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长翅型雌成虫对叶蝉散等5种杀虫剂的抗药力是5龄若虫抗药力的1.08-4.09倍,而短翅型雌成虫对叶蝉散等6种杀虫剂的抗药力是长翅型雌成虫抗药力的1.08-2.25倍,其抗药力的大小与害虫体内乙酰胆碱酯酶(靶标酶)和羧酸酯酶(降解酶)活力大小密切相关,其大小顺序为,短翅型雌成虫〉长翅型雌成虫〉长翅型雄成虫〉5龄若虫,而田间褐稻虱对叶蝉散抗  相似文献   

2.
室内研究了水稻植株受不同虫态(A:雄虫、B:若虫、C:长翅型雌成虫、D:短翅型雌成虫)褐飞虱危害后水稻植株体内保护酶、游离脯氨酸和营养状况的变化。结果显示:A危害后,植株体内SOD、POD活性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对照差异不显著;D危害后,植株体内SOD活性、游离脯氨酸含量较其它几种虫态高,说明D对水稻植株的伤害最大;C危害后其各项指标低于D。但A危害后,水稻植株CAT活性显著高于对照。水稻植株受以上几种虫态危害后,植株体内全P和K含量表现为危害越严重含量越低,但全N变化不一致,A危害后,其体内全N显著下降,B、C危害后上升。褐飞虱对水稻的伤害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D、C最强,B次之、A最轻。对雌成虫防御和控制可以有效减轻褐飞虱对水稻的危害。  相似文献   

3.
褐飞虱腹部脂肪体内普遍存在类酵母共生菌,该类共生菌在虫体的生理代谢和营养利用等方面意义重大。研究采用冷冻切片技术结合显微摄像系统观察法测定了褐飞虱与水稻互作过程中虫体内共生菌的个体大小;并通过“血球记数法”测定了虫体内该类共生菌的含量。与取食感虫品种水稻TNI的褐飞虱相比,取食抗性水稻品种IR26(Bph1)和IR36(bph2)的褐飞虱体内共生菌的长度分别降低23.2%。24.4%和18.0%-32.7%,宽度分别降低24.4%-28.8%和8.6%-30.6%。取食抗性水稻品种的褐飞虱体内共生菌数量都显著下降。其中,连续取食IR26二代后褐飞虱体内共生菌显著降低,第三代后虫体内共生菌数量又有所回升。说明抗性水稻品种与褐飞虱互作会导致虫体内类酵母共生菌的发育变小、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4.
水稻飞虱对杀虫剂敏感性变化动态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不同年份、不同世代和不同性别褐飞虱、白背飞虱成虫进行抗药性监测。结果表明:褐飞虱对甲胺磷 1999年后为低水平抗性;对叶蝉散、西维因和混灭威 10年间的敏感性有一定波动,为低到中等水平抗性;对马拉硫磷 1995年后为中等水平抗性。白背飞虱对甲胺磷 1997年起为中等水平抗性;对叶蝉散和西维因 1998年后也达中等水平;对混灭威 2002年开始上升为低水平抗性;对马拉硫磷都处于高抗水平。褐飞虱对扑虱灵、甲胺磷和叶蝉散的敏感性变化规律年度内均为迁入代>迁出代>回迁代,年度间为翌年迁入代>头年回迁代。褐飞虱对扑虱灵敏感性下降的速度较甲胺磷和叶蝉散快。2种飞虱的雄成虫对杀虫剂的敏感性高于雌成虫。  相似文献   

5.
该文通过研究黄山市近年来褐飞虱的发生特点,明确了怀卵雌成虫、高龄若虫、短翅雌成虫等左右着下一代发生程度,是预测下一代发生量的关键因子,并阐明了怀卵雌成虫、高龄若虫、短翅雌成虫关键因子数据的获得、分析方法。综合应用三大"关键因子"及田间食料等实践表明,其对作出准确的发生量预测和正确指导大田防控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们调查发现,在自然情况下褐稻虱雌性成虫被线虫幼虫的寄生率平均为56.9%,最高87.5%。其中短翅雌虫平均为83.1%,高的达93.3%。被寄生后的褐稻虱雌虫,卵巢基本上不怀卵,丧失延续后代的机能。现将初步研究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江苏太湖单季晚稻区影响褐飞虱田间种群数量变动的有关生物学参数:卵孵化率80%,若虫存活率18.6%,成虫寿命8天,其不同日龄个体产卵量模型为E=(12.54Ⅰ—25.4)C/100,水稻抽穗后长翅型成虫迁出比例从20%逐渐增至95%。在25℃条件下,取食孕穗期水稻的褐飞虱长、短翅型成虫繁殖倍数分别为9.8倍和13.3倍。应用以上研究结果,将褐飞虱实验种群动态模型改建成田间种群动态模型,用以预测褐飞虱田间种群数量的消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水稻重要害虫白背飞虱成虫长翅型个体和短翅型个体在形态测量学方面的具体差异。[方法]利用Nikon体视显微镜操作系统(nikon digital sight DS-QilMC)对白背飞虱长、短翅型成虫前翅和后翅进行详细观察和测量。[结果]短翅型雌虫的后翅与前翅的比率为0.29±0.03,与长翅型雌、雄成虫相应的比值(分别为0.83±0.01、0.84±0.02)差异显著;长翅型雌虫前翅与短翅型雌虫前翅的比率为2.11±0.04,后翅的比率为6.21±0.05,两者差异达显著水平。此外,还发现短翅型白背飞虱雌成虫前翅中的横脉至翅尾长度与前翅长度的比值只有0.231+0.024,明显小于白背飞虱长翅型雄成虫和长翅型雌成虫的比值(0.387+0.012、0.388+0.012),差异达显著水平。[结论]短翅型雌成虫的前、后翅并未按同等比例缩小,且短翅型雌成虫前翅中的横脉更靠近翅尾。该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稻飞虱翅二型现象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外界环境对褐飞虱翅型分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在室内、室外条件下从光照、虫口密度及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室内条件下,在短光照、密度为20头/株以下时,雌虫褐飞虱短翅率在87.22%以上,利于短翅型雌虫褐飞虱形成;在长光照、密度在10头/株以上时,雌虫褐飞虱短翅率在46.67%以下,利于长翅型雌虫褐飞虱形成.室外条件下,不同抗性水稻品种对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不一样,感虫水稻品种上短翅型雌虫褐飞虱比例较高.同时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雄虫褐飞虱的短翅率都不是很高,即外界环境条件对雄虫褐飞虱翅型分化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褐飞虱不同生物型的抗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比较研究了褐飞虱3个生物型对高温、饥饿、浸水和杀虫剂等逆境条件的抗性差异。结果表明,35℃高温条件下生物型1若虫的抗性显著低于生物型2,而在常温和37.5℃以上高温下3个生物型的抗性无差异。22℃和26℃时生物型1雌成虫的耐饥力最强,生物型2最弱。在常温下3个生物型卵浸水1至3d后的孵化率无明显差异,但在35℃高温下浸水5d后,生物型1的卵孵化率明显降低。生物型1对甲胺磷的敏感性最高,而生物  相似文献   

11.
杨学文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3):97-97,100
五(3)代稻飞虱1份2006年大发生特点的比较结果显示:7月中旬至8月中旬均温为27.5—30.4℃,7—8月总雨日数在20天以上、总降水量在250.0mm以上,水稻处于孕穗抽穗的敏感生育期,有利于褐飞虱短翅型成虫的形成,成为本地五(3)代主虫源;当田间褐飞虱短翅型雌成虫百丛虫量≥37头、且寄生率低时,预示着以褐飞虱为主的五(3)代稻飞虱将可能大发生。  相似文献   

12.
杨梦尼夜蛾是石河子垦区近几年发生的一种新的林木害虫,虽然出现时间短,但发展迅速。因其产卵分散,危害树木种类多,其老熟幼虫对棉田也造成一定危害。一、形态特征及习性1.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体长18~21毫米,翅展41~44毫米;雄成虫体长17~20毫米,翅展41~43毫米;头壳褐灰色,雌虫触角丝状,雄虫触角双栉齿状。前翅灰褐  相似文献   

13.
根据历年褐飞虱田间系统调查资料和灯下虫量的逐步回归分析,证明苏北杂交稻区主害代(三代)发生程度与下列因素显著相关:(1)一代迁入峰后田间长翅成虫量(r=0.8856~*);(2)7月底田间褐稻虱数量(r=0.6837~*);(3)8月上旬百穴总虫量及短雌成虫量(r_夏=0.9476~*)。据此分别建立不同阶段的褐飞虱预测方法和指标。根据危害损失测定,以允许损失5%以下为标准,主害代虫量高峰期的防治指标为8~10头/穴,并提出病虫兼治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4.
短时高温暴露对褐飞虱存活和生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短时高温暴露对褐飞虱成虫存活和生殖特性的影响,为褐飞虱种群发生预测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集初羽化24 h内的褐飞虱成虫,辨别雌、雄后放入平底玻璃管内,每管5对,置于水浴循环仪中进行高温暴露处理,设置6个靶标温度,分别为33、35、37、39、39.5和40℃,误差范围0.02℃。高温处理时以25℃为起点温度,然后以0.1℃/min的速度上升至靶标温度,待靶标温度恒定后,在靶标温度下处理2 h。处理结束后,将褐飞虱转移到25℃的人工培养箱中,1 h后观察记录其存活情况,以未经过高温处理的褐飞虱成虫为对照。随后研究其存活率、产卵量及后代存活能力是否发生变化。【结果】33-37℃对褐飞虱雌、雄虫的存活率均无显著影响;而39-40℃下暴露2 h,雌、雄虫的存活率显著下降,其中39.5℃下暴露2 h,雌、雄虫存活率均低于50%,40℃下暴露2 h,雌、雄虫存活率仅为4.5%-6.7%,且成虫存活时间不足24 h;不同高温暴露2 h后,褐飞虱雄成虫逐日存活率曲线坡度较雌成虫陡;在35-39.5℃范围内暴露2 h,褐飞虱的产卵前期有所延长,尤其在39.5℃下暴露2 h,每头褐飞虱雌虫的平均产卵前期达6.3 d,与对照(25℃)的产卵前期3.5 d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在35和39℃暴露2 h,产卵前期显著延长,分别达到4.4和4.4 d(P<0.05);高温暴露对褐飞虱雌成虫产卵量也有明显的影响,33、35、37、39及39.5℃分别暴露2 h,每雌产卵量显著从25℃的365.5粒下降至165.4、194.6、146.7、301.6和234.7粒(P<0.05);高温暴露对褐飞虱后代孵化率和性比均无显著影响,但对其后代总存活率有着显著的影响,随着温度上升,F1代若虫总存活率由对照(25℃)的80.4%下降至61.8%-75.5%;褐飞虱成虫在33-39.5℃高温下暴露2 h,其F1代若虫总存活率比对照均下降,而除35℃(75.5%)外,其他温度暴露后,均与对照存在显著差异(P<0.05),40℃下褐飞虱停止产卵活动。此外,高温暴露还能使褐飞虱的产卵节律和孵化节律发生变化,经39.5℃高温暴露2 h后,较33、35、37和39℃高温处理及对照的产卵高峰期和后代的孵化高峰期推迟。【结论】在39-40℃高温暴露下,褐飞虱成虫存活及产卵量和后代总存活能力显著下降,39℃及以上高温对褐飞虱存活与生殖具有一定的威胁。  相似文献   

15.
几种常用杀虫剂对田间褐飞虱种群消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通过杀虫双、杀虫单、乐果、甲对·敌、锐劲特及锐劲特分别与杀虫双、杀虫单混用对田间褐飞虱种群消长的影响试验 ,表明 :杀虫双、杀虫单、乐果、甲对·敌防治水稻螟虫可导致褐飞虱短翅型雌成虫大量产生 ,下代卵量大幅度增加 ,最终导致下代褐飞虱种群数量成倍增长  相似文献   

16.
浓度为1:5000的天然芸苔素药液对平菇菌丝生长有明显促进作用,处理7d后菌落直径比对照高31.2%,面对对子实体菌盖生长有加速作用,处理子实体6d后于实体菌盖直径比对照高73.3%,但其会使菌盖蛋白质含量降低,浓度为1:5000的天然芸苔素目不暇接事蛋白质含量比对照降低18.6%。  相似文献   

17.
1997年水稻褐飞虱大发生原因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六合县水稻褐飞虱大发生,究其原因主要是:迁入主峰旱,基数大;气候条件适宜;田间短翅型成虫比例高,数量大;2代防治面积小,3代没能适期用药。  相似文献   

18.
4种杀虫剂对梭毒隐翅虫捕食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室内条件下采用浸渍法分别测定了4种杀虫剂的田间常用最低浓度对梭毒隐翅虫Paederus fuscipes成虫死亡率和捕食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梭毒隐翅虫对W=10%高效杀虫死水剂最敏感,对W=22%蚜虱灵可湿性粉剂、W=40%氧乐果乳油水剂次之,3种药剂处理24h后,天敌种群的功能减退率依次为93.293%、84.288%和75,848%.而W=18%杀虫双水剂对它的致死率及捕食功能减退率影响分别为(3.334-3.33)%和19.108%,相对其他3种药剂都较小.4种杀虫剂对残存个体捕食功能的影响均超过其致死作用.  相似文献   

19.
褐飞虱起飞的行为和日周期节律己于1978年作了观察。在春、夏季节,成虫通常于日出前或日落后出现起飞高峰,呈“晨、暮双峰起飞”型,晚秋由于温度下降。成虫一般于暖和的下午起飞,呈“日间单峰起飞”型。室外调查和室內试验表明,褐飞虱长翅雌虫于卵巢发育至Ⅰ级末、Ⅱ级初时迁移活动最盛。此时,雌虫翅的负荷小,含水量低,脂肪体发达,有利于起飞迁移。在施用保幼激素 ZR—619后,由于促进卵巢发育,增加翅的负荷等原因,其飞行活动明显下降。食料条件是影响褐飞虱迁移的重要因素。在黄熟水稻上取食的雌虫,其起飞迁移百分率比取食孕穗水稻的为高。由此表明,迁移的长翅型成虫在适宜的食料条件下可直接进入繁殖阶段。种群密度、温度对起飞前期有明显的影响,而光照周期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明确褪黑素在褐飞虱各发育阶段的含量情况。【方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HPLCMS/MS)对1~5龄若虫和两种翅型雌、雄成虫体内褪黑素含量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褐飞虱若虫期褪黑素含量在1~2龄若虫时期最低,平均为378.5 pg·g-1。3龄若虫褪黑素含量最高,为856.6 pg·g~(-1)。4龄若虫褪黑素含量下降,为810.7 pg·g~(-1),与3龄无显著差异。5龄若虫褪黑素含量下降显著,为574.5 pg·g~(-1)。褐飞虱成虫褪黑素含量与性别显著相关,但受翅型影响不明显。雌、雄成虫间的褪黑素水平有极显著差异,长、短翅雄性成虫的褪黑素含量分别为978.3 pg·g~(-1)和969.6 pg·g~(-1),而长、短翅雌性的褪黑素含量仅为76.1 pg·g~(-1)和176.8 pg·g~(-1),甚至低于1~2龄若虫时期。【结论】初步明确了褐飞虱各发育阶段体内褪黑素含量变化特点,为后续研究褐飞虱褪黑素功能及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