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 毫秒
1
1.
褐飞虱未成熟期的发育速率与温度呈逻辑斯蒂曲线关系。除取食秧苗外,在其它生育期稻株上完成一个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值基本相似,其短翅型世代为10.8℃和434.3日度,长翅型世代为10.7℃和452.4日度。卵的孵化率稳定,受试验温度(17.5—29℃)和水稻生育期影响小,平均孵化率为92%。若虫存活率则明显受温度和食料状况影响。成虫寿命、总产卵量、产卵速率等亦因温度和食料条件的变化而有很大波动。温度在27℃,取食分蘖、拔节期水稻的种群内禀增长能力(r_m)最大。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江苏太湖单季晚稻区影响褐飞虱田间种群数量变动的有关生物学参数:卵孵化率80%,若虫存活率18.6%,成虫寿命8天,其不同日龄个体产卵量模型为E=(12.54Ⅰ—25.4)C/100,水稻抽穗后长翅型成虫迁出比例从20%逐渐增至95%。在25℃条件下,取食孕穗期水稻的褐飞虱长、短翅型成虫繁殖倍数分别为9.8倍和13.3倍。应用以上研究结果,将褐飞虱实验种群动态模型改建成田间种群动态模型,用以预测褐飞虱田间种群数量的消长。  相似文献   
3.
褐飞虱起飞的行为和日周期节律己于1978年作了观察。在春、夏季节,成虫通常于日出前或日落后出现起飞高峰,呈“晨、暮双峰起飞”型,晚秋由于温度下降。成虫一般于暖和的下午起飞,呈“日间单峰起飞”型。室外调查和室內试验表明,褐飞虱长翅雌虫于卵巢发育至Ⅰ级末、Ⅱ级初时迁移活动最盛。此时,雌虫翅的负荷小,含水量低,脂肪体发达,有利于起飞迁移。在施用保幼激素 ZR—619后,由于促进卵巢发育,增加翅的负荷等原因,其飞行活动明显下降。食料条件是影响褐飞虱迁移的重要因素。在黄熟水稻上取食的雌虫,其起飞迁移百分率比取食孕穗水稻的为高。由此表明,迁移的长翅型成虫在适宜的食料条件下可直接进入繁殖阶段。种群密度、温度对起飞前期有明显的影响,而光照周期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根据我国不同地区和南京灯下的褐飞虱长翅型雌虫形态特征的测定,表明在前翅、后足腿节、上颚口针、第Ⅰ、Ⅱ、Ⅲ产卵瓣的长度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经统计分析,证明南京地区7月25日前灯下虫峰的虫源系来于南方,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灯下的虫峰为本地双季早稻迁出世代所构成。 通过不同地区种群的杂交试验和蛋白电泳谱带比较研究,初步认为环境因素是影响褐飞虱种群形态变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