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江青平 《农技服务》2009,26(2):21-21
开展了不同芽位种薯免耕栽培对马铃薯种薯不同芽苗出苗情况以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整薯播种、顶芽切块种薯播种、中芽切块种薯播种和基芽切块种薯播种的出苗率差异达0.01极显著水平,在生产中,应将顶芽切块与中芽切块、基芽切块种薯分开播种,以提高出苗整齐度,对生产管理有利。其中以顶芽切块播种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
以马铃薯新晶种闽薯1号为试材,应用四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方案,研究了播种时间、种薯大小、种植密度和生长调控措施对马铃薯产域和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设置范围内,对闽薯1号产量影响大小的因素依次为:播种时间>种薯大小>生长调控措施>种植密度,不同因素间存在显著差异.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采用播种时间为7月5日、种薯大小为50-79 g、每667m~2种植6 500株且花蕾期喷施多效唑的栽培方式种植闽薯1号最适宜,其产量高、质量好且成本较低.  相似文献   

3.
以切块薯和不同大小整薯为种薯,研究不同密度下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结果表明:整薯播种优于切块,与切块种植相比,60~220 g整薯播种.30 000~60 000株/hm2密度范围内的出苗率、株高、冠幅、地上茎叶、块茎、株鲜质量、叶面积指数、穴鲜薯质量、产量和商品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等大小不同密度的整薯,密度越小...  相似文献   

4.
我国北方马铃薯种薯生产的过程,包括种薯的生产、贮藏、来年再应用于生产,这个过程种薯要经过长达5个多月的薯窖贮藏,薯窖的好坏、薯窖的管理是否科学,决定着种薯贮藏的质量,贮藏的好,来年的种薯应用于生产就有保障,贮藏的不好,就会经常出现烂窖、烂薯的问题。针对薯农烂窖、烂薯及播种前种子处理的问题,本文作者向广大薯农朋友提供了种薯贮藏管理及播种前种子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5.
以脱毒马铃薯荷兰15原种一级为试验材料,探讨了不同芽位种薯芽块播种对马铃薯荷兰15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不同芽位种薯芽块的单株鲜薯、商品薯重量、小区鲜薯及商品薯产量表现基本一致。其中,顶芽切块与小整薯播种的单株鲜薯、商品薯重量、小区鲜薯及商品薯产量差异仅显著或不显著,分别居第1、2位。但二者均极显著高于常规混合芽播种的单株鲜薯、商品薯重量、小区鲜薯及商品薯产量;而中芽及尾芽切块播种的单株鲜薯、商品薯重量、小区鲜薯及商品薯产量极显著低于常规混合芽播种的单株鲜薯、商品薯重量、小区鲜薯及商品薯产量。因此,在生产中,种薯重量不足70 g,可直接播种小整薯;若种薯需切块,最好播种顶芽切块,或将顶芽切块、中芽切块与尾芽切块分开,分别播种,保证生长整齐一致,以利于田间管理。  相似文献   

6.
以切块薯和不同大小整薯为种薯,研究不同密度下马铃薯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结果表明:整薯播种优于切块,与切块种植相比,60~220 g整薯播种.30 000~60 000株/hm2密度范围内的出苗率、株高、冠幅、地上茎叶、块茎、株鲜质量、叶面积指数、穴鲜薯质量、产量和商品率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同等大小不同密度的整薯,密度越小,各生育时期的地上茎叶长势越旺盛,叶面积指数越高,块茎和全株鲜质量也越大.这说明采用整薯播种,尤其是大中整薯,在合理密度下不仅能有效提高各生理指标的增长,而且对产量的增长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海拔地区秋季繁殖早熟马铃薯种薯的优势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海拔地区秋季繁殖早熟马铃薯种薯具有缩短种薯储藏时间、减少管理成本、加快繁种周期、繁育种薯质量好、提高复种指数及增加农民收入等优势。其配套技术包括:适时播种、催芽、合理密植、合理施肥、适时收获。  相似文献   

8.
种薯大小及播种密度对马铃薯青薯9号种薯繁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原种和一级种薯为材料,研究青薯9号种薯不同大小和播种密度对其繁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原种繁育中,种薯大小20.0~25.0 mm处理出苗时间较早,出苗率随播种密度增加而降低,一级种繁育中,出苗时间没有差异,种薯大小45.0~55.0 mm和切块处理出苗率与原种繁育一致,而种薯大小35.0~45.0 mm处理出苗率随密度增加而增加。(2)原种繁育中,播种密度对薯块产量影响差异不显著,种薯大小20.0~25.0 mm处理薯块产量比种薯大小17.5~20.0 mm高,播种密度17.5万株/hm~2可获得最大薯块产量;一级种繁育中,播种密度对薯块产量影响差异显著,种薯大小45.0~55.0 mm和切块处理的最佳播种密度是9.0万株/hm~2,种薯大小35.0~45.0 mm处理的最佳播种密度是4.5万株/hm~2。(3)原种繁育中,获得最高薯块数量的最佳播种密度是17.5万株/hm~2;一级种繁育中,种薯大小45.0~55.0 mm和35.0~45.0 mm处理的最佳播种密度是9.0万株/hm~2,7.5万株/hm~2则是切块处理的最佳播种密度。(4)提高播种密度对增加中小薯个数占比具有促进作用,原种繁育播种密度高于12.0株/hm~2、一级种繁育播种密度高于6.0万株/hm~2时均能获得较理想的中小薯数量比。(5)综合以上各因素,有利于青薯9号小整薯种植模式的种薯繁育最佳播种密度推荐为原种17.5万株/hm~2、一级种整薯和切块薯块9.0万株/hm~2。  相似文献   

9.
一、整薯播种利用整薯播种是当前控制烂块死苗最有效的方法,一般在8月中旬播种。秋播用的整薯多是春季种提前收获,并经过精选的50克左右的小薯块。整薯播种,需种量一般比切块播种量多1倍以上,每667平1、整薯的标准  相似文献   

10.
为了明确带有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种薯播种后在土壤中产孢、传播进行初侵染这一途径存在的可能性及其影响因素。本试验通过盆栽和田间试验,研究带有马铃薯晚疫病菌的种薯播种后的产孢时间和部位,并采用诱钓法明确马铃薯晚疫病菌孢子经土壤传播引起初侵染的可能性及所需条件。结果表明,自然带菌种薯切块播种后4~6 d,菌丝在切面产生孢子囊;人工接菌的种薯切块播种后7~10 d,在花盆的土壤中成功诱钓到晚疫病菌。田间试验中,带菌种薯播种后可在土壤中产孢,且不受土壤湿度制约,切块播种较整薯播种更易产孢;种薯上产生的孢子囊可在土壤中传播并引起初侵染,此途径需要较高的土壤湿度(相对湿度为60%左右);从时间上看,带菌种薯播种后产孢的时间要早于种薯萌芽和出苗的时间。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菌可以在带菌种薯播种后通过土壤进行传播并造成初侵染,因此对种薯的灭菌和播种时的土壤消毒对于该病害的防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宫占元  马光恕  郑殿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286-1288,1294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芽位马铃薯母薯生理代谢及根系形态的变化,分析了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生长的调控效应。[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浸种使用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研究母薯生理代谢及根系理化性状变化,探讨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铃薯生育进程的影响。[结果]DTA-6可以提高顶部芽位母薯播后21 d内还原糖含量,对播后42~56 d根系长度、根系体积及根系干重均有提高的调控效应;DTA-6可以提高基部芽位母薯播后7~28 d内可溶性糖含量,但减少播后42~49 d根系干物质积累。SODM对顶部芽位母薯的调控效应与DTA-6基本相同,但是它对可溶性糖含量提高的效果好于DTA-6。就基部芽位母薯而言,SODM可以提高播后7~28 d内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播后42~49 d内根系干物质的积累,但调控效应较弱。[结论]植物生长调节剂能够通过调控马铃薯母薯生理代谢及根系形态的变化进而影响马铃薯生长发育进程。  相似文献   

12.
从地块选择、精心整地、品种选择、种薯处理、适时播种、合理密植、重施底肥、田间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浅山马铃薯地膜覆盖栽培技术,以期指导浅山马铃薯大面积覆盖栽培。  相似文献   

13.
甘肃马铃薯脱毒种薯质量现状及发展建议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阐述了甘肃马铃薯脱毒种薯质量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种薯生产经营许可管理,规范脱毒种薯生产经营行为;建立和完善种薯3代(G3)繁育推广体系及质量保证管理体系;加强种薯检测体系建设,改善检测手段,保证种薯质量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山西省马铃薯增产途径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山西是中国马铃薯主产省区之一,但单产较低,其主要原因是种薯质量差、气候干旱、土壤瘠薄、种植技术落后等。因此,只有从全面推广优质脱毒种薯入手,采用旱作农业技术,增施肥料,培肥地力,大力改善生产条件,运用科学栽培技术,加强田间管理,才能大幅度提高马铃薯单产。  相似文献   

15.
我国马铃薯杂交实生籽育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启立  蒋慧玲 《农技服务》2011,28(2):144-145,152
从杂交实生籽中选育出抗性强、产质量高的马铃薯新品种是防止马铃薯退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关系到马铃薯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实生籽的相关性状、杂交育种技术、种质资源状况、存在的问题等角度,详述了目前我国马铃薯杂交实生籽选育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2CM-4型马铃薯播种施肥联合作业机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马铃薯播种作业的机械化程度制约着马铃薯生产的发展的问题,在对国内马铃薯播种机现状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马铃薯播种的农艺要求,设计出了2CM-4型马铃薯播种施肥联合作业机。该机具采用交叉取种的方式,配合振动式排种部件,实现精量播种;采用种肥分施的技术,减少肥料对种薯的损伤;机具的排种单体、施肥部件、覆土部件、镇压部件均可调节,可适应不同行距种植。该机具操作简单、性能良好、作业效率高、故障率低,是马铃薯种植户的理想选择,市场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技术及密度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是一项集覆盖抑制蒸发、垄面集流、垄沟种植为一体的旱作节水农业技术,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技术使土壤水分、地积温增加,为马铃薯生长发育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探讨最佳马铃薯适宜的种植密度,提高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技术增产的效益。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模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廖华俊  董玲  江芹  陈静娴  汪本忠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599-17601
[目的]为获得安徽地区最佳马铃薯稻草覆盖栽培模式和播种期,提高马铃薯种植效益、促进稻草秸秆还田。[方法]2009年以品种费乌瑞它为材料开展春马铃薯不同稻草覆盖模式和播种期对比试验,对出苗期、成苗率、产量、大中薯率和稻草还田率等综合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在各个小区中,出苗最早的均是稻草+地膜覆盖模式的处理。4月1日测量时处理2马铃薯植株高度仅为9.25cm.而处理1稻草覆盖植株高度为13.25cm,稻草+地膜覆盖植株高度为16.50cm。4个不同播种时期,均以稻草+地膜覆盖模式马铃薯产量和大中薯率最高。稻草+土覆盖模式稻草秸秆还田效果最好。[结论]江淮地区在2月2日前后采用稻草+土覆盖进行马铃薯栽培较为合适,具有高产、省工节本、稻草还田效果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不同栽培模式对江淮地区马铃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地膜覆盖栽培和膜上覆土栽培条件下,进行了不同栽培模式对播种深度土壤温度、马铃薯生育期、产量和主要经济性状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播种深度和膜上覆土对马铃薯播种深度土壤温度和出苗期等早期生育进程影响较大,但膨大期、成熟期等后期生育进程基本趋向一致。播种深度10cm、膜上覆土3cm,有利于克服后期高温延长生育期和促进种薯膨大,折合单位产量达39183.75kg/hm2,大薯率达63%,经济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