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北京地区常见鼠尾草属植物AFLP亲缘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北京地区鼠尾草属(Salviaspp.)植物的7个种23份样本进行亲缘关系分析。[方法]利用21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的稳定性好、多态性较高的6对引物用于扩增北京地区鼠尾草属植物基因组DNA,银染后在灯光下统计扩增条带数,构成二进制矩阵表。用NTSYSpc2.10e软件进行分析,采用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通过Treeplot模块生成聚类图。[结果]对23份鼠尾草属植物进行AFLP分析,得到367个扩增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359个,占总扩增位点的97.82%。在遗传距离为0.32的水平下,23份鼠尾草属植物样本归为7个组:一串红(S.splendens)组、蓝花鼠尾草(S.farinacea)组、朱唇(S.coccinea)组、雪见草(S.plebeia)组、丹参(S.miltiorrhiza)组、荫生鼠尾草(S.umbratica)组和罗马尼亚鼠尾草(S.officinalis)组。蓝花鼠尾草、朱唇、雪见草、丹参、荫生鼠尾草、罗马尼亚鼠尾草与一串红的亲缘关系依次增远;一串红种内,自选品种(系)与商品种亲缘关系较远。[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北京地区开展鼠尾草属植物的种间和种内远缘杂交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6种鼠尾草属植物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常规压片法对鼠尾草属植物的6个种12份样本进行核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种、品种(系)的鼠尾草植物均为二倍体种。染色体数目具多样性,染色体基数为x=7,8,9,染色体数目为2n=14,16,18;其根尖细胞基本由4种染色体m、sm、st、t组成;核型有"2A","3A","2B","3B","3C"5个类型,其中以"2A"类型居多;核型不对称系数在57.27%~75.64%;最长染色体/最短染色体在1.53~4.57之间。通过核型分析,6种鼠尾草种间核型差异明显,因此认为这6种鼠尾草亲缘关系较远;彩蝶鼠尾草2个品种(系)核型差异较小,亲缘关系较近;蓝花鼠尾草中维多利亚与一串蓝核型差异较小,存在较近的亲缘关系;彩苞鼠尾草2个品种(系)核型差异明显,亲缘关系较远;林荫鼠尾草2个品种(系)核型差异明显,说明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3.
以上海辰山植物园引种驯化的8种中国原产鼠尾草属(Salvia L.)植物为材料,测定了其高温半致死温度(LT50)和叶绿素相对含量(SAPD值),比较这8种植物的耐热性差异,从而对其在引种地的高温适应性做出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8种鼠尾草属植物的LT50值在50~57℃,且均呈"S"型曲线上升。8种植物的耐热性从强到弱依次排序为:贵州鼠尾草(Salvia cavaleriei Lévl.)红根草(S.prionitis Hance)南川鼠尾草(S.nanchuanensis H.T.Sun)血盆草(S.cavaleriei Lévl.var.simplicifolia Stib.)云南鼠尾草(S.yunnanensis C.H.Wright)美丽鼠尾草(S.meiliensis S.W.Su)南丹参(S.bowleyana Dunn)佛光草(S.substolonifera E.Peter)。利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各植物的LT50值与SAPD值大小排序呈显著正相关,可以作为评价鼠尾草属植物耐热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菊属部分植物的AFLP分析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21  
利用AFLP技术,对菊属植物12个分类群进行分析.选择EcoRI/ MseI 这一酶切组合,5个E+3/M+2引物组合及1个E+3/M+3引物组合进行选择性扩增.共得到287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占85.7%.利用UPGMA方法对扩增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选的两个栽培品种‘滁菊'和‘亳菊'可归并为一个品种,该品种与毛华菊、野菊、甘菊亲缘关系相对较近,紫花野菊次之,小红菊相对最远.各野生种间,野菊、甘菊和菊花脑间的亲缘关系极近,且同一分布区内的不用种间有比较频繁的种质渗入.研究表明AFLP技术是进行菊属植物亲缘关系研究极为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以苎麻属植物为材料,研究苎麻属植物RAPD分析中的主要影响因素,采用差异性材料DNA为模板和双重正交优化设计的方法。建立苎麻属植物RAPD PCR反应体系:25μL反应体系中含Taq DNA聚合酶1.5U,Mg2+2.1 mmol/L,dNTP 0.2μmol/L,Primer 0.75μmol/L,模板DNA 150ng。最佳扩增程序:先94℃变性4min,再94℃变性45s,37℃复性45s,72℃延伸90s共36个循环,最后 72℃延伸5min,4℃保存。经检验,该体系能适应苎麻属多个种植物的RAPD PCR的正常扩增。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植物DNA条形码标准基因筛选研究提供参考,减少植物DNA条形码研究中的工作量。[方法]对7种苍耳属植物ITS、ITS2及rbcL基因采用相同的扩增条件(95℃4 min;94℃30 s,52℃45 s,72℃45 s,35个循环;72℃10 min,4℃保存)。[结果]3种DNA条形码基因同时成功扩增。[结论]这说明植物DNA条形码基因中ITS、ITS2及rbcL的PCR条件存在合并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L_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肥料种类和施肥配比对蓝花鼠尾草生物学性状及生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氮肥、磷肥和钾肥4个因素对蓝花鼠尾草株高和生物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氮肥有机肥磷肥钾肥;对蓝花鼠尾草冠幅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氮肥有机肥钾肥磷肥。经直观分析、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进行综合评价,在供试生态条件下,施用有机肥200 kg/667m~2、氮肥25 kg/667m~2、钾肥7.5 kg/667m~2,最有利于其株高、冠幅的生长;获得蓝花鼠尾草最高生物产量的施肥组合为:施用氮肥25 kg/667m~2+磷肥17 kg/667m~2+钾肥15 kg/667m~2。  相似文献   

8.
采用超声波提取法结合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对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鼠尾草(S.japonica)、绒毛鼠尾草(林芝丹参)(S.castanea f.tomentosa)的叶、根以及丹参毛状根及其培养液中脂溶性和水溶性成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3种鼠尾草属植物的叶和根中有效成分种类及含量存在差异。脂溶性有效成分分布在这3种鼠尾草属植物的根部,而水溶性有效成分在其根和叶均有分布。丹参毛状根及其培养液中仅含有4种脂溶性成分,并未检测出水溶性有效成分。  相似文献   

9.
利用AFLP技术,对菊属植物12个分类群进行分析.选择EcoRI/ MseI 这一酶切组合,5个E 3/M 2引物组合及1个E 3/M 3引物组合进行选择性扩增.共得到287条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占85.7%.利用UPGMA方法对扩增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选的两个栽培品种‘滁菊‘和‘亳菊‘可归并为一个品种,该品种与毛华菊、野菊、甘菊亲缘关系相对较近,紫花野菊次之,小红菊相对最远.各野生种间,野菊、甘菊和菊花脑间的亲缘关系极近,且同一分布区内的不用种间有比较频繁的种质渗入.研究表明AFLP技术是进行菊属植物亲缘关系研究极为有效的工具.  相似文献   

10.
通过野外资源调查与收集,结合标本资料,观察与测量了四川鼠尾草属26种4变种1变型共31个分类群的株高、叶片长、花序长、花萼长、叶片类型、花冠颜色等18个性状,并进行R型和Q型聚类分析。研究显示各形态特征在属中变异较大,结合R型聚类结果表明所考察的性状独立遗传,可作为分类的标准;Q型聚类将31个物种分为了4大类,与传统分类学中对该属植物的亚属分类结果基本相符,但S.kiaoemetiemsis f. pubescens的系统地位有待进一步论证;进一步分析了物种间的亲缘关系,为四川鼠尾草属植物的系统分类、亲缘关系鉴定及种质资源利用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甘薯主要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趋势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用ISSR和AFLP分子标记手段,对中国不同时期不同甘薯种植区的26份主要育成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趋势分析,结果表明:①17条ISSR引物共扩增出410条多态性谱带,平均每条引物扩增24.1条多态性谱带,10对AFLP引物共扩增出203条多态性谱带,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扩增20.3条多态性谱带,2种标记均具有较高的分辨力,可以用于甘薯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分析.②甘薯主要育成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为 0.487 7~0.774 3,平均0.564 0,表明中国甘薯主要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程度低,遗传相似程度高,遗传基础狭窄.通过UPGMA聚类分析,26份品种在遗传相似系数为0.55处可分为2类.③南方薯区主要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差异高于长江中下游薯区和北方薯区,北方薯区和长江中下游薯区主要育成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小,但与南方薯区主要育成品种之间的遗传差异较大.④1990年前甘薯主要育成品种的遗传相似程度高,1990年后育成品种的遗传相似程度依然很高,遗传多样性程度没有明显改变.因此,在未来甘薯遗传改良中,可以通过加强不同薯区育种亲本的交换,逐步改变目前中国育成品种遗传基础狭窄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为从分子水平上研究兰属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和建立适合的分子标记反应体系.本研究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兰属植物的9个品种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筛选得到的8对引物共扩增出965条DNA片段,其中多态性条带为931条,平均1对引物扩增条带121条(多态性带116条),多态性位点频率为95.87%,说明遗传多样性丰富.用NTSYS2·10进行UPGMA聚类分析,属于同种的品种聚在一起,与表型分类基本吻合.兰属植物间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416-0.606.此分子标记技术体系可为兰属分类及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了28对EcoR I/Mse I AFLP选择性扩增引物、64对Pst I/Taq I AFLP选择性扩增引物,对 作图亲本24-3、B4及其杂种F1进行了分析,统计了两种限制酶组合的扩增总带数、多态性带数及多 态性率。秩和检验结果说明,两种限制酶组合AFLP每对引物扩增出的总带数无显著差异,而多态性条 带数目以及多态性率均有极显著的差异。证明尝试不同的限制酶组合可望揭示出花生品系材料间更 为丰富的遗传变异性。  相似文献   

14.
不同猕猴桃品种雌雄植株的AFLP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猕猴桃(Actinidiaspp.)幼叶为材料提取基因组DNA,从64个引物组合中选取12对引物进行雌、雄集群DNA样品的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扩增,再从中选取4对引物进行6对雌、雄DNA样品的AFLP扩增.4对引物共扩增出74个AFLP标记,其中多态性标记为58,多态性标记百分比为78.4%.遗传相似性分析表明,同一品种雌雄样品之间的AFLP电泳图谱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但小于不同品种间的差异,而品种间的差异又小于不同种间的差异.同时AFLP多态性初步检测出猕猴桃不同性别在DNA水平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利用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s)分子标记技术对99份来源不同的中国刺瘤型黄瓜(Cucumis sativus L.)种质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以确定中国黄瓜的遗传基础,指导育种实践.从77对引物组合中选出7对多态性较高的组合进行扩增,共扩增出382条条带,多态性带179条,多态性带比率为46%,总体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314.聚类分析显示,可将99份黄瓜种质资源划分为短瓜类群和长瓜类群,长瓜类群又可以分为3个亚群,3个亚群的黄瓜具有各自类群的表型特点.中国刺瘤型黄瓜种质资源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黄瓜育种优良的基因源.  相似文献   

16.
部分牡丹品种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研究牡丹遗传多样性为合理利用牡丹种质资源、培育观赏价值高的牡丹新品种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荧光标记AFLP技术,采用8对M+3和P+3引物组合对30份牡丹栽培品种进行了总基因组DNA水平上的多态性检测。【结果】检测结果共获得1 123条可统计的条带,其中965条呈多态性,多态性带百分率达86%。揭示了牡丹栽培种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8组引物在30个品种中检测到数目不等的品种特异带型,这些品种的特异带型对供试牡丹品种具有一定的鉴别价值。【结论】8对引物能将30个牡丹品种完全区分开。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多数来源地相同的牡丹种质表现出较为密切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7.
河北省西瓜枯萎病菌生理小种鉴定与AFLP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明确河北省西瓜枯萎病菌生理小种类型和遗传多样性,为西瓜抗病育种和西瓜枯萎病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本文对采自河北省12个西瓜种植地区的46个西瓜枯萎病菌菌株和4个已知生理小种的菌株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和AFLP分析。【结果】根据菌株对3个鉴别寄主表现出的致病性强弱,将河北省46个西瓜枯萎病菌菌株划分为3个不同的生理小种,即0号、1号和2号,分别占供试菌株的17.4%、65.2%和17.4%,其中1号生理小种为优势小种,分布在河北省所有西瓜种植区。21对AFLP引物对供试菌株扩增出1 157条带,其中多态性带389条,占总带数的33.6%。河北省西瓜枯萎病菌的遗传距离变化在0.33~0.95之间,平均为0.66,群体遗传多样性比较丰富。基于AFLP标记聚类分析表明,50个菌株被划分为3个类群(AFLP Groups,AGs)。AGI包含4个菌株,均为2号生理小种;AGII包括4个菌株,均为0号生理小种;AGIII包括42个菌株,以1号生理小种为主(32个),占该类群的76.2%。【结论】河北省西瓜枯萎病菌存在明显的致病性分化,其AFLP类群划分与致病性鉴定划分的生理小种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但与菌株的地理来源无关。  相似文献   

18.
广西柑桔种质资源的A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是柑桔原产地之一,蕴藏着丰富的柑桔种质资源.选用8对AFLP引物组合,对42份广西地方柑桔资源和广西柑桔主栽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分类研究.共获得清晰可见标记377条,其中多态性标记245条,占65.0%.在遗传相似系数0.92处,可以将柑桔品种分为柚、橙、柑、桔、金柑5个类群.供试材料两两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75~1之间.根据遗传相似系数( UPGMA,N-J)得到的分类树状图与传统方法的分类结果相似.研究结果表明广西柑桔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广西柚类品种两两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93 ~0.97之间,广西酸桔品种间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19.
红肉桃种质资源的AFLP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AFLP技术对24份红肉桃和5份白内桃对照品种进行了DNA多态性分析,从64对E 2/M 3引物组合中筛选出6对引物用于扩增基因组DNA.共获得清晰可辨的174个标记.其中多态性标记为108个,多态性检出率为62.1%.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遗传相似系数0.916处,红肉品种与白肉品种分别聚成了两大类(第6类和第7类),说明两类群间存在较明显的差异;红肉桃14、粘核红肉桃、黑桃1、黑桃2、红肉桃2与红肉桃4几个红肉桃品种独自成类.与其他绝大部分品种遗传距离较远.具有独特的基因型,故应作为重点种质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