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锦鲤疱疹病毒能在宿主体内持续性潜伏感染,被感染的鲤鱼会产生相应的免疫应答来抵抗病毒侵袭。笔者概述了被感染鲤鱼的抗锦鲤疱疹病毒的免疫应答及参与免疫的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及相互作用,从免疫学角度论述了锦鲤疱疹病毒与被感染鲤鱼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相似文献   

2.
<正>疱疹病毒是能够对人类和动物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烈性病原,其不同成员在生物学、致病性和分子特征上有很大的相似性。疱疹病毒共同的生物学特征就是可以发生潜伏感染,并且这种潜伏感染在应激和药物等刺激后发生再激活。通常认为疱疹病毒潜伏感染有如下机制:病毒侵入机体后首先在初始侵入位点发生复制。例如,单纯性疱疹病毒1型(HSV-1)首先侵入感染者口唇部,单纯性疱疹病  相似文献   

3.
甲型疱疹病毒亚科的疱疹病毒宿主广泛,能感染哺乳类、两栖类和禽类,主要侵害宿主的皮肤、黏膜和神经组织,病毒还会在宿主神经组织潜伏感染,一经感染,难以清除。gC是甲型疱疹病毒亚科的病毒囊膜糖蛋白之一,在病毒感染复制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gC与细胞上受体结合帮助病毒吸附至宿主细胞表面、介导低pH条件下病毒入侵上皮细胞、影响病毒基因组的复制。此外,gC帮助病毒逃避补体和抗体的中和,促进病毒的吸附入侵。本文就gC影响病毒感染复制的相关功能进行综述,旨在为研究gC和深入了解甲型疱疹病毒亚科病毒的生命周期,以及gC亚单位疫苗和mRNA疫苗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利用体外试验研究鱼腥草是否对第二型单纯疱疹病毒(HSV-2)感染具有抑制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抑制单纯疱疹病毒的效用与机制。结果表明:利用溶斑减少试验发现,鱼腥草初萃取物可抑制HSV-1、HSV-2及阿昔洛韦抗药性HSV-1(HSV-AR)。将鱼腥草初萃取物依据分子量分成1000 Da以下、1000~3000 Da、3000 Da以上三部分,发现三部分皆具有抗病毒的成分,其中以1000 Da以下的部分抑制效果最好。分析六种鱼腥草成分作用发现,B、E及F具有抗HSV活性。其中B可以同时抑制病毒进入细胞以及NF-κB活化。可见,鱼腥草可直接和病毒颗粒作用而抑制病毒进入细胞。在病毒进入细胞后,鱼腥草通过抑制细胞NF-κB活化而减少NF-κB结合至HSV的ICP0基因启动子而抑制HSV复制。  相似文献   

5.
影响马立克氏病毒感染的因素及疫苗免疫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立克氏病毒是高度细胞结合性、嗜淋巴组织的α疱疹病毒,其致病过程包括淋巴细胞的溶细胞感染和潜伏感染以及易感鸡体内CD 4 T细胞的致瘤性转化。宿主的遗传抗性、细胞免疫、体液免疫以及相关细胞因子和淋巴细胞等对M DV的感染过程有重要影响。针对M D肿瘤抗原的靶向免疫应答的保护性抗原分子和宿主细胞因子疫苗是今后疫苗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
疱疹病毒是一类球形、有囊膜的较大的双链DNA病毒,主要由核心、衣壳、皮层和囊膜4部分组-成[1],分为α、β、γ3个亚科.单纯疱疹病毒(HSV)属于α疱疹病毒亚科,包括HSV-1和HSV-2两个血清型,:HSV-1主要感染口腔、唇的皮肤及黏膜,而HSV-2通常与外生殖器感染和新生儿感染有关.  相似文献   

7.
单纯疱疹病毒脑炎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单纯疱疹病毒(HSV)感染小鼠致病特点进行了观察,小鼠感染HSV第3天后开始发病,感染后第2天脑内可检测出病毒核酸,第3天脑内可分离出病毒,第4天病毒滴度达到高峰,发病2天内死亡。电镜观察感染鼠脑内组织出现超微结构改变,并可找到病毒颗粒。结果说明所建立的HSV脑炎模型可用于评价抗HSV药物。  相似文献   

8.
牛疱疹病毒Ⅰ型(BHV-1)是危害全球养牛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病原,可以引起牛传染性鼻气管炎、母牛传染性脓疱性阴道炎、公牛传染性龟头包皮炎等。病毒感染后可通过逃避宿主免疫应答以及调控自身基因表达,在宿主的三叉神经节建立终身潜伏感染,当再次受到应激因素刺激后被重新激活产生感染性,因此给BHV-1的控制和消灭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本文将对BHV-1的潜伏感染机制作以概述,从而为BHV-1的防控以及特效药物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伪狂犬病毒(PRV)属于疱疹病毒科甲疱疹病毒亚科,而甲疱疹病毒亚科病毒的主要特征是宿主范围广,有高度的细胞致病性,复制周期短,常在神经节内形成潜伏感染。伪狂犬病(PR)是由PRV所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该病猪的感染较为普遍,但羊发病较为少见。2017年4月13日驻马店市确山县某湖羊养殖场发生一起以湖羊流涎、  相似文献   

10.
《中国蜂业》2020,(3):20-21
蜂胶具有良好的抗病毒作用,能有效控制病毒复制、激活宿主防御系统。本文对国内外近年来对蜂胶的抗人类1型免疫缺陷病毒(HIV-1)、抗流感病毒、抗单纯疱疹病毒(HSV)、抗伪狂犬病病毒(PRV)、抗畜禽传染性病毒作用以及蜂胶中抗病毒的活性物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蜂胶抗病毒活性的进一步研究以及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伪狂犬病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甲疱疹病毒亚科,而甲疱疹病毒亚科的主要特征是宿主范围广、有高度的细胞致病性、复制周期短、常在神经节内形成潜伏感染。伪狂犬病病毒的这些特征表现都很显著,所以猪一旦感染该病,伪狂犬病病毒就会定植于三叉神经节,造成猪只终身带毒,不定时排毒。笔者主要阐述某猪场乳猪伪狂犬病的整个诊断过程,并对近年猪伪狂犬病流行发生控制情况进行了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12.
马立克氏病的发病机理及马立克氏病疫苗的免疫机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综述了马立克氏病(MD)的发病机理和MD疫苗的免疫机制,表明IFN-γ的NO在MD致病机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它们在MDV溶细胞感染过程和潜伏感染过程中抑制了病毒的复制;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参与了疫苗免疫的过程,细胞毒性T细胞(CTLs)在特异性免疫反应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A型流感病毒是引起人和禽类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原体。病毒在宿主的上皮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中复制并刺激机体产生具有各种生物活性的细胞因子。细胞因子作为天然免疫的一部分,具有抗病毒和辅助Th1型免疫应答的作用,同时细胞因子也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和疾病的表现型。流感病毒感染导致趋化性细胞因子、促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以及抗病毒细胞因子的产生。论文综述了细胞因子在A型流感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中的可能作用,为更好地阐明病毒感染的发病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伪狂犬病是一种侵害牛、马、狗及猪的急性病,由被称为伪狂犬病毒(PRV)的疱疹病毒引起。以猪为宿主。与其它疱疹病毒感染相似,PRV 潜伏感染神经节组织。严重时,病毒神经节释放出来排放到猪的鼻腔分泌物中。通过直接接触或吸入雾化分泌物而传播。目前,PRV 疫苗已被广泛用于预防感染。但有资料表明,经 PRV 免疫的猪还可能被强毒感染或重复感染;这种感染也许是潜伏性的,经一定时间后,潜伏病毒可能会再活化并排出,继而在猪群中循环。因此,免疫猪在受到强毒攻击时,也许会成为 PRV 的潜在的带毒者。为此,作者进行了试验条件下病毒的排放频率和持续期的研究。试验将31头来自无 PRV 感染史猪群的试验猪随机分为5组。1组为对照,其余4组分别用下述方式的 PRV 疫苗免疫:传统弱毒疫苗,灭活病毒  相似文献   

15.
自噬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细胞内的新陈代谢过程,对于维持细胞自稳具有关键作用。在病毒感染过程中,自噬表现出两面性,既可被利用来促进病毒复制,又在宿主抗感染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论文以严重危害畜禽生产和人类健康的A型流感病毒为例,论述了细胞自噬与病毒感染及在宿主免疫应答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旨在进一步深入理解A型流感病毒的致病分子机制,为抗流感病毒感染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马立克氏病(MD)是由疱疹病毒所引起的鸡淋巴细胞增生性瘤疾病。病毒染早期是溶细胞性的,随后产生T-细胞淋巴瘤。这些淋瘤细胞潜伏感染病毒,但仅可检测到和量的病毒基因转录和蛋白质合成。尽管有此证据表明这些病毒的转录产物可能参与肿瘤形成。而由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导致细胞表型转化的准确机理还未完全弄清。在这些病毒复制产物中,具有基本亮氨酸拉链结构(bZIP)的meq蛋白质是基因复制激活物,对肿瘤形成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又称aujeszky,是由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α-疱疹病毒亚科伪狂犬病病毒(PRV)引起的多种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的以发热、奇痒(除猪外)、繁殖障碍及脑脊髓炎为主要症状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猪是本病的原发感染宿主,又是病毒的长期储存和排毒者.PRV-旦感染猪将在其体内处于长期潜伏状态.为了很好地根除PRV的感染,国内外针对PRV的免疫及免疫逃逸策略进行了深人研究,为PRV疫苗的研制和防疫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MD病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其致病机理简要表述为:MD病毒在侵入易感鸡群经过最初复制,即可建立长期的潜伏感染,病毒的复制导致机体内大多数B和T淋巴细胞死亡,从而导致免疫抑制。主要发生在T淋巴细胞中的潜伏感染以缺乏病毒复制为特征。由于MDV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易感鸡只无一例外地会受到它的侵袭,产生免疫抑制,失去自身对该病的抵抗能力,未免疫的鸡群发病率可达90%以上,致死率可高达100%。  相似文献   

19.
<正>伪狂犬病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甲疱疹病毒亚科,而甲疱疹病毒亚科的主要特征是宿主范围广、有高度的细胞致病性、复制周期短、常在神经节内形成潜伏感染。伪狂犬病病毒的这些特征表现都很显著,所以猪一旦感染该病,伪狂犬病病毒就会定植于三叉神经节,造成猪只终身带毒,不定时排毒。笔者主要阐述某猪场乳猪伪狂犬病的整个诊断过程,并对近年猪伪狂犬病流行发生控制情况进行了讨论分析。某猪场从2014年3月1日到3月19日有7窝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病毒和生物技术研究室提供的人单纯疱疹病毒I型(HSV-1)作抗原,应用玻片免疫酶法(EIA)检测从日本进口猩猩和从德国进口的山魈血清中的B病毒相关抗体。在受检的9头猩猩中,检出B病相关阳性猩猩4头;2头山魈B病相关抗体为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