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9 毫秒
1.
马传染性贫血病马与弱毒疫苗免疫马的区别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研制出具有抗马传染性贫血病驴白细胞弱毒抗原株系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McAb)的酶结合试剂,以斑点试验(DB)与琼脂免疫双扩散试验(ID)相结合的方法,用于马传贫病马与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免疫马血清抗体的鉴别。使用本方法对339匹实验马进行测试,共检出马传贫病马11匹,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免疫马239匹,既未接种弱毒疫苗又未感染马传贫马89匹。另外,对106匹人工马传贫病马和21匹马传贫弱毒疫苗免疫马作了病理学验证,结果与免疫学检测相符。疫区在清除病马之后,病情停息。疫苗免疫马经贸易成交,更换畜主后,再次检疫未发现马传贫病例。结果表明,本方法对马传贫病马与马传贫驴白细胞弱毒疫苗免疫马的区别诊断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马传染性贫血(简称马传贫)是由反转录病毒引起的一种马、骡、驴的传染病。传染媒介为吸血昆虫。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高热稽留或间歇热,有贫血、出血、黄疸、心脏衰弱、浮肿和消瘦等症状。急性暴发期往往造成大批死亡。目前为止,除中国外,各国防治马传贫的办法,只是采取血清学诊断,对检出的病马大批追杀深埋。该疫苗是由马传贫强毒株,经驴白细胞培养驯化后,获得了对马、驴的毒力明显减弱,且保持了良好免疫原性的弱毒株。用此弱毒制造的疫苗对马、驴安全、稳定。疫苗接种的马、驴,经过长期(6~39个月)观察不出马传贫症状;疫苗接种马、驴后,用不同时间采取  相似文献   

3.
猪只对马传染性贫血(以下简称马传贫)病毒感受性的研究,迄今未获得肯定性的结论。据Habersang 氏报导,猪体可带马传贫病毒达34天;氏报导能带毒30—192天。但关于猪只对马传贫病毒是否具有感受性的问题却报导不一。许多学者认为猪只对马传贫病毒有感受性或可能有感受性,如:等,城并,Lührs,de Kock 等氏。Oppermann 等氏报导,马传贫病毒在部分幼龄猪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所用的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IAV)L株(EIAV-L)是我国研制成功的EIAV弱毒疫苗的原始强毒株。以EIAV-L感染马外周血液白细胞中DNA为模板,利用PCR技术,分4个片段扩增EIAV-L前病毒DNA,并分别克隆到载体质粒pBluescript SK中,得到 4个重组质粒p2.8、p2.4、p3.1和 p1.2,经酶切鉴定后测序。对测序结果分析、拼接,得到 EIAV-L前病毒基因组全序列。EIAV-L前病毒基因组全长 8235bp,其中 G+C含量为 38%。通过使用计算机软件DNASIS分析,EIAV-L与马传贫驴强毒和马传贫驴白细胞疫苗毒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8.4%和96.9%。同源性如此接近反映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另外 EIAV-L与驴强毒的同源性高于其与驴白细胞弱毒疫苗株的同源性,这符合驴白细胞弱毒疫苗株的衍生过程。基因组两端是长为316bp的LTR,其中U3为197bp,R为80BP,U5为39bp。前病毒基因组有 3个较大的开放阅读框架(ORF),分别编码 gag、pol和 env基因。gag基因位于 713~1912位碱基之间,全长1200bp;pol基因位于 1708~5109位碱基之间,全长  相似文献   

5.
马传染性贫血(下称马传贫)是由马传贫病毒引起的马属动物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前曾认为这种疾病不能产生抗体反应,但自1966年以来,应用免疫学方法诊断马传贫获得了重大的突破,各国先后进行了补体结合试验(Kono,1966),中和试验(Tokui,1968),补体结合抑制试验(McGuire,1971),琼脂扩散试验(Coggins.1970),直接免疫萤光技术(Crawford,1971)。间接免疫萤光技术(Ushimi,1969,1972),琼脂微量免疫扩散试  相似文献   

6.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弱毒疫苗株感染性分子克隆的构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PCR方法分 3段扩增出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驴白细胞弱毒疫苗株 (EIAVDLA)的前病毒DNA ,这 3个片段覆盖马传染性贫血病毒的全部基因组 ,PCR产物经克隆后顺次连接 ,获得 1个含有EIAV全基因 (8.0kb)的重组质粒 ,将其命名为p8.0。将此 8.0kbEIAV全基因再亚克隆到含有一完整EIAVDLA株长末端重复序列的质粒中 ,获得一含有EIAV驴白细胞弱毒前病毒全基因的重组质粒 ,将其命名为p8.2 ,经核苷酸序列分析 ,证明p8.2含有EIAV前病毒的全基因。用p8.2转染驴白细胞 ,将其作为种毒进行传代 ,于感染该克隆毒的细胞培养上清中检测出了反转录酶活性 ,说明在驴白细胞中由p8.2衍生出了EIA病毒。驴白细胞经该克隆毒感染后 ,第 4天出现病变 ,经透射电镜可观察到典型的马传染性贫血病毒粒子 ,进一步证明p8.2具有感染性 ,笔者获得了马传染性贫血病毒驴白细胞弱毒疫苗株的感染性分子克隆 ,为进一步在分子水平上阐明我国EIAV疫苗株的减毒机理和免疫保护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马传贫驴胎皮肤细胞弱毒疫苗株(FDDV-EIAV)免疫马后体液免疫在免疫保护中的作用,将6匹EIAV阴性马分为2组,第1组(6#,7#,8#,9#),分别接种1mL 1000TCID50 EIAV FDDV11,第2组(4#,5#)接种1mL驴胎皮肤细胞培养上清作为对照组,定期采集免疫接种后210d内的血清,利用ELISA方法测定试验马血清中针对EIAV囊膜蛋白特异抗体参数.通过测定囊膜蛋白特异性抗体滴度、抗体亲和力和抗体构象变化,发现该疫苗免疫马18d后出现针对囊膜蛋白的特异性抗体,整个监测期内其抗体水平较低;抗体亲和力虽有波动,但亲和力水平较高;抗体构象指数都在2.0附近波动,表示囊膜蛋白特异性抗体主要为构象性抗体.免疫210d后,所有马均用1mL 1×10-5血清稀释的EIAV强毒辽宁株(EIAV L21)进行攻击,攻毒后,对照马分别在第10天、第13天出现发热,第16天,第18天死亡,其它所有免疫马未见体温升高和其它临床症状,表明FDDV11能够产生良好的免疫保护作用.抗体参数分析表明FDDV11产生的体液免疫与马传贫致病株感染马后产生体液免疫截然不同,暗示体液免疫在EIAV感染马免疫保护中的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 EIAV)驴强毒株DV是一株经过驴体传代获得的而具有超强毒力的毒株,对马和驴均可100%致死。用PCR方法分段扩增了DV其前病毒基因,将包含全基因片段的3个基因克隆以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后顺次连接克隆到pLG338上,命名为pD70344。将此克隆体外转染驴胎皮肤细胞和驴白细胞,连续盲传3代并以反转录酶活性测定,RT-PCR鉴定其病毒活性,透射电镜观察发现细胞培养物中存在大量典型病毒粒子,证明获得了1株具有感染性的EIAV病毒粒子,命名为pD70344V。经序列测定确认了本试验首次构建了1株完全来源于EIAV强毒基因的感染性分子克隆,将此克隆病毒接种驴,可以引起典型的马传贫症状并导致试验动物死亡。该分子克隆的建立为进一步考察病毒的毒力与基因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9.
马传贫是由马传贫病毒引起的马、骡、驴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其特征是以发热为主的贫血、出血、黄疸、心脏衰弱、浮肿和消瘦等症状。本文作者通过对平定县马属动物的调查,获悉了当地马传贫病的发病情况,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0.
将马立克氏病病毒 (MDV)gB基因插入鸡痘病毒 (FPV)中 ,构建了含有MDVgB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 (rFPV)。用rFPV、HVT冻干苗、rFPV +HVT疫苗分别免疫 1日龄AA肉用雏鸡 ,于 8日龄攻毒后观察疫苗免疫效果。实验结果表明 ,HVT、rFPV、HVT +rFPV疫苗免疫组比攻毒对照组病毒血症持续时间短 ;上述 3种疫苗免疫后用京 1株MDV(vMDV)攻毒 ,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处于较高水平 ,而攻毒对照组脾脏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减弱 ,两者差异显著(P <0 0 5 ) ;用HVT +rFPV二价疫苗免疫雏鸡 ,其抵抗vMDV攻击的免疫保护力高于HVT和rFPV单价苗 ,HVT +rFPV、rFPV、HVT免疫保护指数分别为 81 7% ,6 3 4 %和 6 4 1%。以上结果表明 ,表达MDVgB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疫苗在一定程度上能保护鸡体抵抗vMDV的攻击 ,并且HVT和rFPV具有免疫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1.
用MDV-19疫苗(无致病性马立克病病毒)、AM-1(致弱马立克氏病病毒)疫苗和NSW1/70(火鸡疱疹病毒)疫苗接种免疫具有不同免疫史的亲代的雏鸡,然后以马立克氏病强毒攻击,比较其反应和保护力。MDV—19疫苗免疫的有母源抗体  相似文献   

12.
马传染性贫血病免疫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传染性贫血病(简称马传贫)是严重危害马、骡、驴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在急性爆发时,往往造成大批死亡。患过病的动物体内病毒长期不消失,持续感染,反复发病,成为传染源。 控制和消灭家畜传染病的根本措施之一,是提供主动免疫的疫苗。但患过马传贫病的马能否获得免疫以及本病能否进行人工免疫,是多年来学者们所重视和争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新农业》2021,(9)
正马传染性贫血病,简称马传贫,二类传染病,由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亚科中的马传染性贫血病病毒引起的马、骡、驴传染病。1974年在委内瑞拉召开的国际马传贫座谈会上决定,将琼脂扩散试验作为国际通用诊断方法。琼扩试验的成功的关键因素是琼脂板及琼脂孔的成功制作,因为在琼脂板的制作及打孔过程中很容易形成微小的裂隙,这样容易导致假阳性的产生导致误判,严重可直接导致试验失败。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新城疫病毒(NDV)Lasota株感染鸡胚尿囊液毒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禽A型)接种固体培养基收获茵液,经灭活后制备成5批油乳剂灭活苗(批号2001-1~2001-5),用于免疫2月龄以上的青年鸡,试验分一次免疫组和二次免疫组,分别在免疫后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进行ND和FC强毒攻击保护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剂量分两次免疫,近期效果差异不明显.一次免疫组,6个月攻毒ND的保护为100%、FC保护为80%;8个月攻毒ND的保护为95%、FC保护为52.5%.二次免疫组.6个月攻毒ND的保护为100%,HI抗体1:64以上;FC攻毒保护87.5%;8个月攻毒ND的保护为100%,FC保护为77.5%.疫苗保存期试验证明,4~8℃冰箱保存可达18个月,10~20℃保存的有效期为4个月.  相似文献   

15.
试验以相同病毒量的鸡胚毒及细胞毒分别免疫试验鸡,结果表明,两者的免疫效力无明显差异.随着鸡免疫病毒量的适当增加,免疫效果趋好,每只鸡免疫103EID50病毒量时,攻毒保护率可达70%~90%;每只鸡免疫104~105 EID50病毒量时,攻毒保护率可达90%.  相似文献   

16.
试验以相同病毒量的鸡胚毒及细胞毒分别免疫试验鸡,结果表明,两者的免疫效力无明显差异。随着鸡免疫病毒量的适当增加,免疫效果趋好,每只鸡免疫103EID50病毒量时,攻毒保护率可达70%~90%;每只鸡免疫104~105EID50病毒量时,攻毒保护率可达90%。  相似文献   

17.
用已构建好的表达猪瘟病毒石门株E0基因的重组腺病毒pAd-E0、表达猪瘟病毒石门株E2基因的重组腺病毒pAd-E2以及联合表达猪瘟病毒石门株E0-E2基因的重组腺病毒pAd-E0-E2,肌肉和皮下接种免疫商品猪2次(间隔20 d),同时设非重组腺病毒PAD-CMV、常规猪瘟疫苗和空白对照组。二免21 d后进行CSFV石门株强毒超致死量(1 000倍TCID50)攻击,研究表达猪瘟保护性抗原基因重组腺病毒疫苗的免疫效果。结果表明,pAd-E0、pAd-E2和pAd-E0-E2免疫组猪的死亡率分别为50%,25%和25%,而常规猪瘟兔化弱毒疫苗免疫组的死亡率为40%,pAd-CMV免疫组和空白对照组猪全部死亡;在攻毒前,重组腺病毒免疫组抗体水平普遍较低,商品化疫苗免疫组能100%检测到抗体,而非重组腺病毒和空白对照没有检测到抗体;攻毒后pAd-E0、pAd-E2和pAd-E0-E2试验组中分别有75%,50%和50%猪体温超过40℃,常规苗试验组80%体温超过40℃,而PAD-CMV组和空白对照组所有试验猪体温均超过40℃,表明重组腺病毒疫苗具有一定的保护效果。表明,仅含有E0基因的重组腺病毒pAd-E0的免疫保护效果和常规疫苗还有距离;含有E2基因和E0-E2基因的重组腺病毒的免疫保护效果不亚于常规疫苗。  相似文献   

18.
检测了4批自制禽脑脊髓炎冻干活疫苗的安全性和最小免疫剂量,并对疫苗进行了病毒含量测定和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鸡接种疫苗后精神、食欲及发育均正常,疫苗安全性良好;接种病毒剂量为500 E ID50时,可使免疫鸡产生可靠的免疫力,抵抗AEV VR株强毒的攻击,降低鸡群发病率,所以该疫苗的最小免疫剂量≤500 E ID50/羽。4批疫苗病毒含量均大于103.5E ID50/羽份,攻毒后保护率均在87.5%以上。  相似文献   

19.
H9亚型禽流感重组鸡痘病毒疫苗的免疫保护试验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应用表达H9亚型禽流感病毒(AIV)血凝素(HA)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疫苗及其传代后第20、30代疫苗免疫5日龄无特定病原(SPF)鸡群,于免疫后采血测定HI抗体效价,并于免疫后第21天攻毒,攻毒后2~13d进行泄殖腔棉拭子采样,接种鸡胚测排毒情况。各免疫组在免疫后7~20d的HI抗体效价逐渐上升,但不同剂量组间、不同传代代次间有差异;攻毒后第5天各免疫组排毒的鸡数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减少,且不同攻毒毒株组间无差异。重组苗组在攻毒后第2天仅有8%排毒,第5天则无排毒;灭活油苗组在攻毒后第2、5、7天分别有52%、12%、4%排毒,直到第9天才不排毒;空白攻毒组在攻毒后2~13d排毒率由92%缓慢降至8%。结果表明:研制的表达H9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载体疫苗具有较高的免疫保护效力,不低于灭活油苗,且在抑制早期排毒、防止群内传播方面优于灭活油苗。  相似文献   

20.
 雏鸡 1日龄人工感染鸡贫血病毒 (CAV) ,于 8日龄接种 L asota疫苗 ,免疫后 2 8d进行新城疫强毒 (v NDV)攻击 ,以同龄未感染 CAV和用 L asota疫苗免疫并经 v NDV攻毒雏鸡为对照 ,检测其免疫保护效应 ,胸腺和脾脏 T细胞数量及 T细胞增殖反应 ,法氏囊和脾脏 Ig G+、Ig M+、Ig A+抗体生成细胞数量 ,血清免疫球蛋白 Ig G、Ig M、Ig A含量 ,血凝抑制抗体 (HI)滴度等。结果表明 ,CAV人工感染并用新城疫 (ND)疫苗免疫雏鸡经 v NDV攻击后的免疫保护率为 6 0 % ,对照组雏鸡 v NDV攻击后免疫保护率为 10 0 % ,胸腺和脾脏 T细胞数量和 T细胞增殖反应、法氏囊和脾脏Ig G+ 、Ig M+ 、Ig A+ 抗体生成细胞数量、血清 Ig G、Ig M、Ig A含量及 HI抗体滴度 ,均较对照组雏鸡显著降低。说明感染鸡贫血病毒雏鸡接种新城疫疫苗后的免疫保护效应及免疫功能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