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鳀鱼是我国东、黄海区的中、上层小型鱼类,据估算,其蕴藏量在280—430万吨,最大年可捕量在50—70万吨。鳀鱼的蛋白质、鱼油含量高,特别是鱼油含DHA、EPA等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因此,鳀鱼是制作鱼粉、药品和保健品的优质原料,具有很大的开发价值。 近年来,山东省荣成市利用地理、资源优势,开发、利用鳀鱼进展较快,1993年鳀鱼产量8.8万吨,比上年增加4.2万吨,翻了近一番;生产鱼粉约5000吨、鱼油700—800吨。荣成市在发展鳀鱼生产中,也存在一些问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利用鳀鱼加工鱼粉的试验从设备、工艺、经济效益等方面作了较详细介绍,并对原料、产品作了成份分析,这对开发、利用东、黄海丰富的鳀鱼资源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比较不同生产工艺得到的酶解鳀鱼浆(HFP)、鳀鱼鱼溶浆(SW)、酶解鳀鱼鱼溶浆(HSW)、低温烘干鳀鱼粉(L-FM)和常规烘干鳀鱼粉(H-FM)在饲料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以初始体重为(17.69±0.09)g的黄颡鱼幼鱼为养殖对象 ,以30%的秘鲁超级蒸汽鱼粉(FM组)为对照,在试验日粮中分别添加酶解鳀鱼浆、鳀鱼鱼溶浆、酶解鳀鱼鱼溶浆、低温烘干鳀鱼粉和常规烘干鳀鱼粉,经过8周池塘网箱养殖试验,比较5种不同生产工艺得到的鳀鱼蛋白质原料对黄颡鱼生长性能的影响。其中,酶解鳀鱼浆在日粮中的添加量为FM组中鱼粉蛋白质量的25%(HFP25组)、45%(HFP45组)和65%(HFP65组)三个剂量梯度;以酶解鳀鱼浆组(HFP45组)添加的酶解鳀鱼浆蛋白含量为基准,与相同蛋白含量的鳀鱼鱼溶浆(SW组)和酶解鳀鱼鱼溶浆(HSW组)进行生长比较;低温烘干鳀鱼粉和常规烘干鳀鱼粉添加量为30%;以上共计8组等氮等脂 日粮,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结果]试验结果显示:1)与FM组相比,L-FM和H-FM组的SGR和FCR均无显著差异(P>0.05);2)以FM组为对照,HFP25试验组的SGR降低了3.30%,FCR升高了5.36%,无显著差异(P>0.05),而HFP45和HFP65组的SGR分别降低了10.99%、20.33%,FCR分别升高了21.43%、41.96%,差异显著(P<0.05),并且随着日粮中HFP添加量的增加,SGR、蛋白沉积率(PRR)和脂肪沉积率(FRR)均呈现下降趋势,差异显著(P<0.05);3)HFP45、SW、HSW三组试验饲料的结果为:HFP具有最高的SGR,而SW的SGR最低,差异不显著(P<0.05)。经酶解处理后的HSW相比SW组SGR升高了2.25%,差异不显著(P>0.05),体组成方面,鱼体水分、蛋白、脂肪和总磷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灰分变化显著(P<0.05)。[结论]研究表明:秘鲁超级蒸汽鱼粉(FM)、低温烘干鳀鱼粉(L-FM)和常规烘干鳀鱼粉(H-FM)在黄颡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效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低温烘干鳀鱼粉在黄颡鱼鱼体健康方面优于常规烘干鳀鱼粉;在黄颡鱼日粮中实际添加7.1%的酶解鳀鱼浆可以完全替代30%的鱼粉, 在鱼体生长速度、饲料效率和血清指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等效性;日粮中过高添加量的酶解鳀鱼浆会导致黄颡鱼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的下降;不同酶解蛋白原料中,酶解鳀鱼浆(HFP)对黄颡鱼的生长效果最好,鳀鱼鱼溶浆(SW)生长效果最差。此外,经酶解处理后的酶解鳀鱼鱼溶浆(HSW)要优于鳀鱼鱼溶浆(SW)。  相似文献   

4.
<正> 为开发外海鳀鱼资源,缓解鱼粉需求不足,以黄海水产研究所为主,承担了国家"七五"重点科研攻关项目"鳀鱼资源开发"的研究.三年来运用海洋渔业调查船"北斗号",并组织山东省有关渔业公司生产渔船随同进行试捕,已取得重大进展.经调查和专家评估,黄东海区鳀鱼资源丰富,蕴藏量在280万吨以上,年可捕量约50万吨;并基本探明冬季越冬鳀鱼的密集渔场、洄游规律和分布范围.鳀  相似文献   

5.
渔业动态     
<正> 荣成市鳀鱼开发 实现新突破 针对主要传统的经济鱼类资源严重衰退的捕捞形势,荣成市水产局及时采取新对策,调整作业结构,积极组织开发鳀鱼资源,井采取得力措施,使鳀鱼开发在捕捞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上都兼顾发展,既为捕捞生产开拓了新路子,又促进了鱼粉、鱼油及粗饲料加工等行业的发展。他们做法是: 一、充分发挥大马力拖网船优势,提高捕捞产量,增加捕捞  相似文献   

6.
鳀鱼是外海中上层鱼类,资源丰富,是制造鱼粉的优质原料,也可供食用。还可直接用鳀鱼作养虾饵科。为了加快鳀鱼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于1988年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制造出捕捞鳀鱼的专用网具——鳀鱼流剌网。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一、网具工艺及捕捞操作要点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全国渔业第一大市(县)一荣成市始终把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特别是鳀鱼等低值鱼的加工增值作为渔业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渔粉加工业。到目前,全市拥有鱼粉生产厂家82处、132条生产线,年产鱼粉13万多t,消化鳀鱼等低值鱼65万t,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鱼粉生产基地。为切实  相似文献   

8.
一、概述世界鱼粉产量自1983年以来逐年上升,1984年增加了27%,1985年又比上年增加了10%,1986年又增加了22%。智利和秘鲁鱼粉加工业的发展是导致世界鱼粉产量上升的主要原因,他们的鱼粉加工业自1983年以来已得到明显的恢复。1986年,智利的鱼粉产量第一次超过100万吨。在1985年以前的几年里,智利和秘鲁的鱼粉加工业几乎完全利用沙丁鱼作为原料,但在1986年,则把重点转移到对鳀鱼的利用,从而影响了南美洲水域鳀鱼资源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秘鲁是全球最大的鱼粉出口国,作为鱼粉原料的秘鲁鳀鱼的捕捞产量每年都会引起国际水产品市场的高度关注。秘鲁每年有2个鳀鱼捕捞汛期,上半年的渔汛期通常为4月至7月,下半年的渔汛期从11月至次年1月,上半年的产量约占全年总产量的60%左右。  相似文献   

10.
80年代前,虽然鳀鱼资源丰富,但因利用价值低而在我国一直未被大规模开发利用。随着传统经济鱼类资源严重衰退,鳀鱼的利用价值日趋提高,人们对鳀鱼资源的开发越来越重视,鳀鱼由兼捕对象转为主捕对象。但从近年捕捞情况看,鳀鱼资源开始呈现过度捕捞现象,其特征是渔获群体组成低龄化、小型化,以鳀鱼为主食对象的鲅、鲐等几十种大型肉食性鱼类资源衰退,网次产量低等。笔者认为,保护鳀鱼资源已刻不容缓。以下围绕鳀鱼资源现状谈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东黄海区鳀鱼资源变动及渔业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东黄海区鳀鱼资源丰富,渔场分布广。鳀鱼是一种集群性强、昼夜垂直移动明显的中上层小型鱼类。地方名又称鲅鱼食、离水烂、海蜒等。八十年代前,因鳀鱼属于低值小型鱼类,社会利用价值很低,所以鳀鱼资源并未引起人们高度重视,仅作为部分拖网、定置网等渔具兼捕对象。进入九十年代,随着主要传统经济鱼类资源的严重衰退,鳀鱼资源逐步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从而从兼捕对象变为主捕对象,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鳀鱼资源特性演变 九十年以代来,鳀鱼渔业经过了开发生产-充分利用-过度利用三个阶段,鳀鱼渔业资源特性…  相似文献   

12.
荣成Ti鱼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及建议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i鱼是东,黄海区(含我国近海)尚未充分开发的中,上层小型鱼类,农业部调查组分析,简要分析了Ti鱼资源开发,利用的进程,提出了年开发Ti鱼的最佳数量范围,指出鱼粉,鱼肉加工,利用的问题,并提出鱼粉生产线规则、布局、设备选型、攻克鱼肉制品技术难关的措施及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13.
加强管理,合理开发鳀鱼资源─—旅顺近岸鳀鱼资源的调查李梅(辽宁省海洋渔业开发中心,大连116015)关键词:管理,鱼,开发,调查近几年来,随着捕渔船的逐年增加,年总产量的逐年增长,鱼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为了使鱼资源得到更合理开发,提高资源...  相似文献   

14.
根据10多年在黄海中南部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越冬场进行的声学/拖网调查生物量评估结果,利用调谐有效种群分析方法(VPA)对黄海鳀鱼资源种群动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提出了鳀鱼限额捕捞工作内容和程序框架。并根据2001年鳀鱼生物量情况推荐,F↓(0.1)为0.7时  相似文献   

15.
根据用途不同,鱼粉可分为食用鱼粉、饲料鱼粉和肥料鱼粉三大类。目前国外鱼粉工业主要生产饲料鱼粉,大多采用整条新鲜鱼作原料。他们的论点是把食用价值低的和销路不畅的鱼通过鱼粉转变成可食的禽肉蛋白,再供人类食用。所以国外把海洋鱼类通常分为食用鱼和非食用鱼两大类,而把所谓的非食用鱼,如鳀、油鲱、鲐、毛鳞鱼等小型中上层鱼和一些低值的底层鱼,几乎90%都用来加工鱼粉,  相似文献   

16.
多年来,黄海、东海海域鳀鱼资源一直非常丰富。建国以来,特别自80年代起,各级水产领导部门对开发鳀鱼资源十分重视,有关科研和生产单位先后进行了鳀鱼围网、棒受网、灯光诱捕等多种渔具的研究和试验,为鳀鱼资源的开发利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开发鳀鱼资源是国家“八五”重点攻关项目之一。山东省荣成市针对近年来主要传统经济鱼类资源逐年衰退的实际,将开发鳀鱼资源列为捕捞业的重要突破口。几年来,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和渔业干群的齐心协力,大胆试验,鳀鱼开发生产取得了显著进展。同时,积极做好鳀鱼加工销售工作,采取精加工和粗加工相结合的方法,以加工促生产。 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班,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18.
黄海鳀鱼越冬洄游分布及其与物理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2001~2003年间秋、冬季调查资料,对黄海鳀鱼的越冬洄游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作了初步研究;利用一个以温、盐为参量的刻画海区物理环境对鳀鱼适合程度的指标(环境适合度),对环境因子在鳀鱼洄游分布中的作用做了初步的定量探讨。结果表明,鳀鱼的越冬洄游分布呈现出一种为温盐环境因子所“驱动”的态势;黄海冷水团和黄海暖流是其两个主要控制因素。秋季黄海冷水团决定着鳀鱼的洄游与分布,鳀鱼主要聚集于黄海冷水团的边缘、底层水温11~12℃等温线附近,冷水团边缘应是鳀鱼越冬洄游的主要路径。冬季黄海暖流决定了鳀鱼的越冬分布,鳀鱼主要密集于黄海暖流入侵所形成的暖水舌边缘、水温11~13℃等温线附近。物理环境适合度与鳀鱼的分布有着良好的匹配,适合度由低到高的负梯度方向决定了鳀鱼的越冬洄游路线,适合度高值区恰是越冬鳀鱼的密集区;表明适合度可作为一有效环境指标在预测鳀鱼密集区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正> 到6月10日,大连市海洋捕捞鳀鱼产量达1万吨,三年的鳀鱼开发试验已获成功。据国内外有关专家论证,我国东、黄、渤海鳀鱼资源年可捕量近百万吨,其中黄海北部海域年可捕量约8万吨.长期以来,沿海渔民的鳀鱼生产,只用传统的  相似文献   

20.
鳀鱼在我国东、黄海的贮量很大,但目前捕捞鳀鱼的方法还没有真正解决。本文依据对鳀群逃逸习性的初步观察,提出一种新的网具型式和与之相配合的捕捞方法:警纲型——时间差法拖网捕鳀鱼。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