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海Ti鱼限额捕捞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10多年在黄海中南部Ti鱼(Engraulis japonicus)越冬场进行的声学/拖网调查生物量评估结果,利用调谐有效种群分析方法(VPA)对黄海Ti鱼资源种群动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提出了Ti鱼限额捕捞工作内容和程序框架。并根据2001年Ti鱼生物量情况推荐,F0.1为0.7时,Ti鱼总允许可捕量(TAC)不超过10万t。  相似文献   

2.
环境因子对黄海鳀鱼亲体-补充量关系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芳  刘群  王艳君 《南方水产》2008,4(2):15-20
鱼类年际资源量的波动可以归因于年间环境条件的变化和该种鱼类亲体数量的变化。文章根据1990~2001年间黄海中南部鳀鱼声学调查评估结果,以及黄海千里岩海区在此年间的表层水温和营养盐统计数据,以Ricker模型(R=αSe^-βS)为基础对黄海鳀鱼(Engraulis japonicas)亲体-补充量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黄海千里岩水域表层水温、磷酸盐浓度等环境条件因素对补充量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
东、黄海主要鱼类Q/B值与种群摄食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东、黄海渔业资源调查所获得的数据,在测定年栖息平均水温、渐进体重、尾鳍外形比以及胃含物分析基础上,根据经验公式计算得出了东、黄海103种鱼类的Q/B值。Q/B值总体范围从3.09(黄鱼安鱼康)到19.13(七星底灯鱼),平均值为7.97。根据Q/B值和生物量评估了鱼类种群年摄食量。黄海的重要鱼类(鳀鱼、竹荚鱼、鲐鱼、细纹狮子鱼和小黄鱼),共消耗了449万t/年。东海的重要鱼类(竹荚鱼、带鱼、发光鲷、鳀鱼和蓝点马鲛),共消耗了175万t/年。97种鱼类在黄海共摄食约466万t/年,在东海共摄食278万t/年。同时对东、黄海主要饵料生物(磷虾类、鳀鱼、发光鲷、七星底灯鱼、细条天竺鲷、日本枪乌贼、桡足类、樱虾类、细螯虾和脊尾腹褐虾)被摄食量进行了估算。主要饵料生物在这两个海区共被消耗了555万t/年,占整个97种鱼类摄食消耗的74.6%。  相似文献   

4.
黄海鳀鱼越冬洄游分布及其与物理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2001~2003年间秋、冬季调查资料,对黄海鳀鱼的越冬洄游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作了初步研究;利用一个以温、盐为参量的刻画海区物理环境对鳀鱼适合程度的指标(环境适合度),对环境因子在鳀鱼洄游分布中的作用做了初步的定量探讨。结果表明,鳀鱼的越冬洄游分布呈现出一种为温盐环境因子所“驱动”的态势;黄海冷水团和黄海暖流是其两个主要控制因素。秋季黄海冷水团决定着鳀鱼的洄游与分布,鳀鱼主要聚集于黄海冷水团的边缘、底层水温11~12℃等温线附近,冷水团边缘应是鳀鱼越冬洄游的主要路径。冬季黄海暖流决定了鳀鱼的越冬分布,鳀鱼主要密集于黄海暖流入侵所形成的暖水舌边缘、水温11~13℃等温线附近。物理环境适合度与鳀鱼的分布有着良好的匹配,适合度由低到高的负梯度方向决定了鳀鱼的越冬洄游路线,适合度高值区恰是越冬鳀鱼的密集区;表明适合度可作为一有效环境指标在预测鳀鱼密集区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多年来,黄海、东海海域鳀鱼资源一直非常丰富。建国以来,特别自80年代起,各级水产领导部门对开发鳀鱼资源十分重视,有关科研和生产单位先后进行了鳀鱼围网、棒受网、灯光诱捕等多种渔具的研究和试验,为鳀鱼资源的开发利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比较不同生产工艺得到的酶解鳀鱼浆(HFP)、鳀鱼鱼溶浆(SW)、酶解鳀鱼鱼溶浆(HSW)、低温烘干鳀鱼粉(L-FM)和常规烘干鳀鱼粉(H-FM)在饲料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以初始体重为(17.69±0.09)g的黄颡鱼幼鱼为养殖对象 ,以30%的秘鲁超级蒸汽鱼粉(FM组)为对照,在试验日粮中分别添加酶解鳀鱼浆、鳀鱼鱼溶浆、酶解鳀鱼鱼溶浆、低温烘干鳀鱼粉和常规烘干鳀鱼粉,经过8周池塘网箱养殖试验,比较5种不同生产工艺得到的鳀鱼蛋白质原料对黄颡鱼生长性能的影响。其中,酶解鳀鱼浆在日粮中的添加量为FM组中鱼粉蛋白质量的25%(HFP25组)、45%(HFP45组)和65%(HFP65组)三个剂量梯度;以酶解鳀鱼浆组(HFP45组)添加的酶解鳀鱼浆蛋白含量为基准,与相同蛋白含量的鳀鱼鱼溶浆(SW组)和酶解鳀鱼鱼溶浆(HSW组)进行生长比较;低温烘干鳀鱼粉和常规烘干鳀鱼粉添加量为30%;以上共计8组等氮等脂 日粮,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结果]试验结果显示:1)与FM组相比,L-FM和H-FM组的SGR和FCR均无显著差异(P>0.05);2)以FM组为对照,HFP25试验组的SGR降低了3.30%,FCR升高了5.36%,无显著差异(P>0.05),而HFP45和HFP65组的SGR分别降低了10.99%、20.33%,FCR分别升高了21.43%、41.96%,差异显著(P<0.05),并且随着日粮中HFP添加量的增加,SGR、蛋白沉积率(PRR)和脂肪沉积率(FRR)均呈现下降趋势,差异显著(P<0.05);3)HFP45、SW、HSW三组试验饲料的结果为:HFP具有最高的SGR,而SW的SGR最低,差异不显著(P<0.05)。经酶解处理后的HSW相比SW组SGR升高了2.25%,差异不显著(P>0.05),体组成方面,鱼体水分、蛋白、脂肪和总磷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灰分变化显著(P<0.05)。[结论]研究表明:秘鲁超级蒸汽鱼粉(FM)、低温烘干鳀鱼粉(L-FM)和常规烘干鳀鱼粉(H-FM)在黄颡鱼生长性能和饲料利用效率方面无显著性差异,但低温烘干鳀鱼粉在黄颡鱼鱼体健康方面优于常规烘干鳀鱼粉;在黄颡鱼日粮中实际添加7.1%的酶解鳀鱼浆可以完全替代30%的鱼粉, 在鱼体生长速度、饲料效率和血清指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等效性;日粮中过高添加量的酶解鳀鱼浆会导致黄颡鱼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的下降;不同酶解蛋白原料中,酶解鳀鱼浆(HFP)对黄颡鱼的生长效果最好,鳀鱼鱼溶浆(SW)生长效果最差。此外,经酶解处理后的酶解鳀鱼鱼溶浆(HSW)要优于鳀鱼鱼溶浆(SW)。  相似文献   

7.
东黄海区鳀鱼资源变动及渔业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东黄海区鳀鱼资源丰富,渔场分布广。鳀鱼是一种集群性强、昼夜垂直移动明显的中上层小型鱼类。地方名又称鲅鱼食、离水烂、海蜒等。八十年代前,因鳀鱼属于低值小型鱼类,社会利用价值很低,所以鳀鱼资源并未引起人们高度重视,仅作为部分拖网、定置网等渔具兼捕对象。进入九十年代,随着主要传统经济鱼类资源的严重衰退,鳀鱼资源逐步得到大规模的开发利用,从而从兼捕对象变为主捕对象,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鳀鱼资源特性演变 九十年以代来,鳀鱼渔业经过了开发生产-充分利用-过度利用三个阶段,鳀鱼渔业资源特性…  相似文献   

8.
黄海中南部鳀鱼生殖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1.黄海中南部鳀鱼属洄游产卵型鱼类。春季向近岸方向移动,产卵后向外海方向移动。产卵场分布广泛。 2.黄海中南部鳀鱼在产卵盛期开始前达到性成熟度Ⅴ期雌鱼的最小叉长为9.0厘米,纯体重为5.0克,主要叉长范围为10.3~11.7厘米;主要年龄组成为1~2龄。 3.黄海中南部鳀鱼的产卵期为5月上旬至10月上中旬。产卵盛期为5月中旬至6月下旬。产卵期长。 4.黄海中南部鳀鱼的性腺发育分3个阶段。生长期从3月初到5月上旬;产卵期从5月上旬到10月上中旬;恢复期从10月中旬到翌年2月末。 5.黄海中南部鳀鱼的排卵类型为多峰连续排卵型,一年产卵一次。 6.黄海中南部鳀鱼的个体绝对生殖力在600~13600粒之间,平均为5500粒;主要叉长组的个体绝对生殖力为2500~11000粒,平均为5700粒。  相似文献   

9.
高绍宝 《海洋渔业》1984,6(1):32-32
<正> 鲐鱼(Pneumatophrus japonieus),闽中一带渔民称为花鳀,闽南渔民称为花鲱。是外河性、暖温性中上层龟类。我国诸海区均有其踪迹,尤以东、黄海产量较大。经种群分析,闽中渔场同台湾浅滩和粵东海区的种群有所不同,是属于东、黄海区系的种群。其主要特征之一是个体偏大。1982年4月上中旬生物学测定,鲐鱼最大叉长达395mm,最  相似文献   

10.
幼鳀的干制品称“海燕”,是珍贵海产品。以往,我省渔民一直采用地曳网、落网等近岸渔具进行捕鳀生产。但近几年由于海况和资源的变动,产量低而不稳。为充分利用黄海鳀鱼资源,我们于1992年引进日本围缯网,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在主捕幼鳀的生产中取得成功。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1网具结构1.1网衣鳀鱼围增网由网翼、网身和网囊组成,各部网衣结构见图1和表1。1.2纲索1.2. 1浮子纲钢丝绳,直径8 mm,长242.39 m,2条。外以麻绳缠绕。1.2.2沉子纲八股编制麻绳,直径46 mm,长242.39 m,1条…  相似文献   

11.
鳀鱼在我国东、黄海的贮量很大,但目前捕捞鳀鱼的方法还没有真正解决。本文依据对鳀群逃逸习性的初步观察,提出一种新的网具型式和与之相配合的捕捞方法:警纲型——时间差法拖网捕鳀鱼。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长江流域铜鱼和圆口铜鱼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多态性分析了长江流域铜鱼(Coreius heterodon)和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各4个群体的遗传结构;同时利用9对自行开发的多态性微卫星标记分析圆口铜鱼4个群体的遗传结构。结果显示,铜鱼线粒体DNA(mtDNA)D-loop序列共检出22个多态位点,28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h)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7r)分别为0.849和0.00257。圆口铜鱼线粒体DNA(mtDNA)D-loop序列共检出18个多态位点,28种单倍型,平均单倍型多样性指数和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902和0.00424。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提示,铜鱼和圆口铜鱼分别有98.80%和99.17%的遗传变异发生于群体内部,表明铜鱼和圆口铜鱼未出现种群分化。选用的9个微卫星标记在圆口铜鱼群体中共检测到48个等位基因;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在0.631~0.753之间;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598-0.728:平均多态信息含量为0.548~0.670。结果表明,长江流域铜鱼遗传多样性较低,长江上游圆口铜鱼遗传多样性较高,且均未出现种群遗传分化。圆口铜鱼SSR固定指数为0.12l58,高于D.1oop固定指数,显示SSR标记对圆口铜鱼群体间遗传差异的检测更为灵敏。[中国水产科学,2008,15(3):377-385]  相似文献   

13.
<正> 到6月10日,大连市海洋捕捞鳀鱼产量达1万吨,三年的鳀鱼开发试验已获成功。据国内外有关专家论证,我国东、黄、渤海鳀鱼资源年可捕量近百万吨,其中黄海北部海域年可捕量约8万吨.长期以来,沿海渔民的鳀鱼生产,只用传统的  相似文献   

14.
沈瑛 《海洋渔业》1987,9(5):225-225
1987年度鳀鱼资源调查及试捕工作总结会议于1987年7月16~18日在山东省荣成县石岛召开。农牧渔业部水产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及黄海区有关省,市等水产部门领导、专家,科技人员其25人参加会议。这是一项国家“七·五”期间入技攻关项目。会议经审议明确指出,开发黄海鳀鱼资源前景可观。  相似文献   

15.
鳀属(Engraulis)鱼类占北美、南美、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沿岸鱼类资源的很大一部分。北美和南美太平洋沿岸的涌升区域的特征是生产率比较高。再生产条件好的时候,鱼的生物量会暂时的超过其它经济鱼种的生物量,且能增大到极限。鳀的栖息水温和盐度的范围差异很大,这些种群的一部分可以在低盐度、高水温的入江处栖息。  相似文献   

16.
黄海鳀鱼的生长特征及其年际与季节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1年1月和2004年1月黄海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越冬群体的生物学资料和千里岩海洋环境监测站1997~2003年海表水温资料,对鳀鱼的生长特征及其年际差异进行了分析,对水温与鳀鱼生长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利用2000年6、8、10月和2001年1、3、5月份的调查资料对鳀鱼生长的季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2001年和2004年鳀鱼的Von Bertanaffy体长生长方程参数L∞、k、t0分别为190.1mm、0.47、-0.06和172.7mm、0.61、-0.17;体重生长方程的参数W∞、k、t0分别为45.4g、0.46、-0.11和35.5g、0.60、-0.21;生长拐点分别为2.35龄和1.72龄。相对2001年,1~3龄鱼的体长和体重积温生长速度增大,4龄鱼的体长积温生长速度相同,体重积温生长速度减小。(2)伴随着群体的补充和个体的生长与死亡,鳀鱼的体长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鳀鱼个体的肥满度也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最高值出现在生殖盛期之前的5月,为0.82;最低值出现在越冬期之后的3月,为0.44。  相似文献   

17.
<正> 为开发外海鳀鱼资源,缓解鱼粉需求不足,以黄海水产研究所为主,承担了国家"七五"重点科研攻关项目"鳀鱼资源开发"的研究.三年来运用海洋渔业调查船"北斗号",并组织山东省有关渔业公司生产渔船随同进行试捕,已取得重大进展.经调查和专家评估,黄东海区鳀鱼资源丰富,蕴藏量在280万吨以上,年可捕量约50万吨;并基本探明冬季越冬鳀鱼的密集渔场、洄游规律和分布范围.鳀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11年12月,2012年1月、5月、9–11月,2013年5月、9–12月和2014年5月在山东威海市中心渔港、石岛渔港拖网、双岛湾定置网渔获物中采集的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样本,分别采用相加的误差结构和相乘的误差结构,利用贝叶斯方法估计了黄海北部鳀鱼体长与体重关系式参数a和b,结合以往研究计算鳀鱼体型因子的分布范围。结果表明,贝叶斯方法能够很好地计算参数a和b的估计值及不确定性;偏差信息准则可以从备选模型中选择出合适的模型,将具有相乘误差结构的体长与体重关系式选为最佳模型。春季、秋季和冬季鳀鱼样本的体长(L,cm)与体重(W,g)关系分别为W=6.186×10–3L3.1360,W=4.892×10–3L3.1774,W=4.479×10–3L3.2206。3个季节样本的体长与体重关系曲线差异显著,春季样本的体长与体重关系曲线明显高于秋季和冬季样本的曲线,秋季与冬季样本的体长与体重关系曲线较为接近。全年数据的体长与体重关系曲线会低估春季鳀鱼的体重,高估秋冬季鳀鱼的体重。从1964年至今,鳀鱼参数a没有太明显的变化规律;从2004年起参数b有变大趋势,2004–2014年估计的参数b明显大于以往估计值。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估计的鳀鱼体长与体重关系曲线明显高于20世纪60~80年代估计的曲线,显示着同体长鳀鱼的平均体重较以往变大了。黄海北部鳀鱼全长与叉长的关系为TL=0.0615+1.0908FL,鳀鱼体型因子的分布范围为0.004 73~0.006 60,中位数为0.006 03,鳀鱼体型因子可作为定量描述其体型特征的一个指标。研究结果为探讨鳀鱼对捕捞压力和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及鳀鱼资源评估积累了基础参数。  相似文献   

19.
万瑞景 《水产学报》2002,26(4):321-330
1999年夏季鳀鱼卵和仔稚幼鱼主要分布于黄海南部,122°00′~123°45′E、34°00′~35°15′N与122°15′E以西海域分别为鳀鱼卵与鳀鱼仔稚幼鱼的密集分布中心,其表层水温和盐度分别为25.5~26.9℃和27.11~31.81与26.4~27.0℃和31.31~32.05。鳀鱼卵和仔稚幼鱼分布的最适表层水温分别为25.5~26.4℃和25.9~27.0℃;全长为20mm以上的鳀鱼稚鱼已初步形成广盐性分布的习性,鳀鱼卵和仔稚幼鱼的分布对盐度的要求并不非常严格,水温是影响鱼卵和仔稚幼鱼分布的主要原因之一。鳀鱼卵和仔稚幼鱼的分布与叶绿素a的分布也有密切的关系,鳀鱼卵和仔稚幼鱼的密集分布中心正是叶绿素a的高值区。随着季节的变化,黄海南部鳀鱼产卵场由青岛外海逐渐向深水区转移。黄海南部鳀鱼活卵所占的比例为45.76%,胚胎发育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利用鳀鱼加工鱼粉的试验从设备、工艺、经济效益等方面作了较详细介绍,并对原料、产品作了成份分析,这对开发、利用东、黄海丰富的鳀鱼资源颇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