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气象条件的改变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产生严重的影响,研究好玉米产量和气象因素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本次研究过程中采用了文献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和通径分析法,综合对本溪地区玉米气象产量与本溪地区积温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玉米的气象产量和玉米生育期内降水量的多少呈现明显的正相关的现象,而在对玉米的气象产量与玉米生育期内降水量和积温进行线性分析发现,可以使用特定线性方程对本溪地区的玉米气象产量和玉米剩余期内的降雨量和积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描述,对方程中的各个变量进行偏回归方程分析和通径分析都显示出,在本溪地区降雨量的多少对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明显大于积温对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对辽宁本溪地区的降雨量来说,其对该地区玉米气象产量起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而积温呈现出负面作用的现象。  相似文献   

2.
2014—2015年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试验田选用长治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玉米品种诚信6号进行分期播种。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研究长治地区不同播期玉米生育进程和气象条件变化,研究了播期和气象因子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气象因子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由高到低依次为日均气温、日照时数、降雨量,而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也是影响玉米生育进程的主要气象因子,生育进程与降雨量呈负相关,但差异不显著。2014—2015年长治地区降雨比较充足,对玉米生育进程影响不大;生产上,长治地区春播玉米4月25日—5月10日播种,可增加日照时数和平均气温,适当缩短玉米后期脱水时间,从而为玉米实现籽粒直收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3.
沿江中部芝麻产量与气象因素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沿江中部的华阳河农场12年芝麻平均产量和芝麻生育期间气象资料,分析该地区芝麻产量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研究得出,芝麻生育期间有效积温、降雨分布情况和雨日天数是影响该区芝麻产量的主要气象因素,降雨量和日照时数对该区芝麻产量影响不大。如果在芝麻生育期间,有效积温高、降雨分布均匀、雨日天数不多,芝麻将容易取得高产。  相似文献   

4.
余利  段海明  刘正  王波  余海兵 《安徽农业科学》2013,(33):12923-12924,12929
[目的]得出制约2012年安徽省玉米产量的主要气象因素以及科学评估选育的玉米新组合的推广价值。[方法]对2012年安徽省4个玉米主产区的气象因子变化和5个玉米新组合在4个地区的产量进行分析。[结果]降雨量是4个地区玉米产量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玉米新组合11082和凤玉13在4个地区的平均产量均超过郑单958,应用价值较大。[结论]该研究可为安徽省玉米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5.
为探究气象因素对河南省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影响,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对河南省气象因素与玉米气象产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代表,将玉米生长划分为5个生长阶段,选取郑州市2007—2016年的气象数据及玉米产量数据,采用HP滤波法求得玉米的气象产量,采用不同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求得玉米气象产量与各生长阶段气象因素的关联度,发现区间灰数绝对关联模型的排序结果更加符合实际,进而采用该模型分析各气象因素对玉米不同生长阶段影响程度的大小。结果表明,日最高气温(0.642 3)、日平均气温(0.618 5)在玉米乳熟—成熟阶段对气象产量影响较大;平均相对湿度在玉米出苗—拔节(0.604 1)、拔节—抽雄(0.593 2)阶段对气象产量影响较大,日照时数在玉米出苗—拔节(0. 579 6)及乳熟—成熟(0. 589 2)阶段对气象产量产生较大影响,日最低气温在玉米播种—出苗(0. 606 4)阶段对气象产量影响最大,平均风速在玉米乳熟—成熟(0. 579 6)阶段对气象产量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6.
通过四年试验,研究了不同培肥方式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产培肥可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四年平均增产6.1%。在吉林中部地区,积温和日照不构成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障碍因素,降雨量差异是决定产量的主要影响因素。2008年降雨量充足,且分配较为合理,不同处理下玉米平均产量较比四年平均值增产22.0%。  相似文献   

7.
应用DNDC模型模拟沟垄集雨种植对陕西省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DNDC模型分析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农田水分和玉米产量的时空变化特征,为确定沟垄集雨种植技术的适宜区域以及该技术在陕西省农业生产中的进一步应用推广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陕西省2001-2010年19个气象站点观测资料,采用DNDC模型模拟沟垄集雨(PF)和传统平作(CK)种植下陕西省玉米田土壤水分和玉米产量。2001-2010年陕西省年均降雨量为609.2mm,且南至北呈现出逐渐递减的趋势,陕西南部地区的降雨量最高,其次是关中地区,陕西北部地区的降雨量最低。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土壤蒸发量从北至南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土壤蒸发量在170mm以下的地区分布在陕西省北部,土壤蒸发量在190mm以上的地区分布在陕西南部。和平作种植模式相比,沟垄集雨种植模式下,陕西北部富县、黄陵、洛川、黄龙和宜川5个县土壤储水量提高到145mm以上,陕西中部宝鸡、凤翔、岐山、扶风4个县(市)土壤储水量提高到126mm以上,陕西北部6个县和中部14个县玉米生长水分胁迫减弱;与平作相比,沟垄集雨模式下,陕西省大部分区域产量变异数降低,说明沟垄集雨技术能降低年际间降雨量变化对产量的影响,具有较强的稳产效应。沟垄集雨和平作种植模式下陕西10a玉米总产量分别为1 320万t和1 140万t,沟垄集雨较平作模式增产180万t,提高16%。沟垄集雨种植玉米的增产效应从北至南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与年均降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相反,陕西北部年均降雨量低于500mm的地区增产效果最高,陕西南部年均降雨量高于800mm的地区,沟垄集雨种植模式对产量的提高具有负效应。  相似文献   

8.
气象条件对夏玉米高产栽培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夏玉米主要生育时段气象资料的分析,认为滨海县气候条件完全能够满足夏玉米生育的需要,只是年度间气象要素时空分布与玉米生育阶段的需要不相吻合而影响其产量,提出了栽培时可采取的主要措施,以确保滨海地区夏玉米主产。  相似文献   

9.
将GIS与APSIM相结合,利用21个气象观测站点分别在1980、1990、2000年代的逐月气象数据,运用反距离插值法,分析宁夏干旱、半干旱地区苜蓿全生育期和不同生育阶段的平均降雨量、日照时数、最高气温、最低气温等气候要素与苜蓿产量时空分布特征,以及气候要素变化对苜蓿生产力的影响和苜蓿产业布局。结果表明:1980、1990、2000年代,降雨量由北向南呈增加趋势,日照时数、最低温和最高温均呈下降趋势。苜蓿产量分布特征与降雨量分布相似,但与日照时数、最低温和最高温分布规律相反。降雨量是影响苜蓿产量的关键气候要素,但不是唯一决定性因素。分枝至开花阶段是苜蓿生长发育的关键生育阶段,在这一阶段适当补充土壤水分对苜蓿增产具有重要作用。固原、西吉、海原大部以及盐池、中宁、同心部分地区可作为发展苜蓿产业的主要地区。  相似文献   

10.
影响海伦市农作物生长的气象灾害主要有干旱、暴雨洪涝和低温冷害,此3类灾害受制于水分和热量条件的变化,在无灌溉条件下主要的气候影响因素为降雨量和气温的年际变化。此次研究拟利用2014-2015年海伦地区大豆及玉米的产量与温度降水日照等气候资料统计及海伦历史资料统计为比较得出结论 .人工影响天气是否能使作物产量提高。  相似文献   

11.
豫南雨养区夏玉米产量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根据豫南雨养区方城、西平两县1995-2008年的夏玉米单产和同期气象资料,分析了该区生长期间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因子对夏玉米气象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影响夏玉米生育的全过程,与光照时数相比,气温显著影响产量,6月、8月的降水量、7月的气温是影响夏玉米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12.
基于张家口地区近50年(1965-2014)的气温和降水等气象资料,以及近34年(1981-2014)玉米产量资料,研究了张家口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并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张家口玉米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并在1986/1987年发生突变,降水量变化表现为年际间波动性大,存在稳定的9年左右变化周期。干旱具有明显变化特征,自气温发生突变后,夏季干旱的空间范围、持续时间和干旱程度均有所增加。各县玉米产量变化与气候要素变化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其中降水是影响产量变化的主要因素,玉米产量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为优化农作物品种布局和种植结构调整,促进农业持续发展,利用自动气象观测站记录齐齐哈尔市2011~2013年生长季农业气象资料,通过对比分析3a生长季的气温、地温、降雨量和风速等气象因子的变化情况,揭示齐齐哈尔市近3年农业气象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齐齐哈尔市近3年生长季气温变化幅度较小,活动积温受始霜期影响较大;降雨量高于往年平均水平,各月份降雨量分布不均匀,易发生春旱、夏涝现象;生长季的强风天气出现频率高,达到40d以上,是造成春旱、农作物倒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玉米病害、产量和品质的形成是品种遗传特性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以19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分析了不同基因型玉米在不同区域的病害、产量、粗蛋白、粗淀粉、粗脂肪、赖氨酸差异。结果表明:19个玉米品质的稳定性既由基因型控制也受环境互作效应影响。基因型起内因作用;互作作用中玉米种植及生长的时间(播期与生育期等)×区域特征(资源与逆境等)是不同生态区病害、产量、品质差异的主要外因;独立作用中年度间的气候变化对玉米不同生态区病害、产量、品质影响较大,其中气象条件中温度适宜程度、降雨量、湿度与病害(弯孢叶斑病与南方锈病)的发生发展呈正相关,产量与日照呈正相关且系数较大(为0.21),粗淀粉与日均温呈正相关,粗脂肪与日照呈正相关;不同生态区随着纬度的降低,吐丝后的降雨量增加,玉米病害加重,产量降低。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山东省近8年小麦生育期内气象三因素变化及旬气象因子与旱地小麦主要农艺和产量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03~2010年小麦生育期内降水量减少和日照时数增加的趋势较为明显,积温呈降低的趋势,但变化不明显。生育期内84个气象因子中有25个因子与旱地小麦主要农艺或产量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其中旬降水量有6个因子,旬日照时数有9个因子,旬平均气温有10个因子。因此,在今后旱地小麦品种选育过程中,应结合日照和气温等气象因子变化特点进行选择,从而提高选育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Yield and botanical composition of a given dry-land pasture are heavily influenced by rainfall distribution, and vary according to topography. Through analyzing these parameters, it is possible to identify patterns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related to top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which can be used to improve spatial management of pasture. The main objective of this project was to assess the role of rainfall, temperature and topography i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pasture and establish models for predicting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yield of certain plant species, based on its top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over three years, 2004 to 2006, in a dry-land pasture located in Southern Portugal. The data obtained were analyzed as a function of distance to flow lines and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certain top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agronomic information, can be very useful in explaining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bility of yield and the botanical composition of the pasture. The slope of the linear regression of the variables mentioned can be used to estimate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yield and the botanical composition as a function of distance to flow lines. The regression coefficient can be estimated from the annual rainfall, given the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相似文献   

17.
利用铁岭地区1980—2008年玉米原始产量和典型生育期降水量等基础资料,分析了玉米产量与降水量相关性,参考农业部门得出的玉米各生育期降水量需求特点,提出了显著影响玉米产量的降水量关键期,建立了预测模型。同时对影响玉米产量的水文气象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夏玉米生长季农业气候资源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充分合理利用气候资源,评估气候变化对玉米生长的可能影响,利用河南省118个气象站1961-2008年气象观测资料,对夏玉米生育期内光、温、水气候资源的年际变化趋势及变化幅度的空间分布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光能资源空间分布由北向南逐渐减少,年际间下降趋势显著,平均每10a太阳辐射减少50.2MJ/m2,日照时数减少37.6h。热量条件稍有改善,播种开始日期显著提前,平均每10a提前2d;可生长日数显著增加,平均每10a增加2.85d;适宜生长日数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年际间波动增大;近50a夏玉米生育期大部分地区积温总体表现为减少趋势,但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以增加趋势为主,空间分布上豫西、豫西南减少显著,平均每10a减少20℃.d以上。降水年际间波动较大,呈不明显的增加趋势。总体来看,光照资源减少,热量条件年际间波动性增大,降水时空分配更加不均,增加了多种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加大了玉米生产的气候风险。应通过筛选品种、调整播期、改进生产措施等途径趋利避害,保障玉米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石家庄市2015年全年空气质量监测点位所统计的PM2.5和PM10浓度数据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研究了PM2.5和PM10浓度与风速、降水量、气温、气压等气象因子以及社会经济之间的相关程度。结果表明,石家庄市PM2.5、PM10在时间上具有周期性演变规律,主要集中在秋冬季节,在空间上具有分布不均衡的现象;影响PM2.5、PM10时空分布规律的因素包括自然气象和社会经济两大因素,气象要素是雾霾集聚、转移与扩散的重要影响因子,而社会经济要素是影响石家庄市雾霾频发的根本性原因。因此,治理雾霾的根本在于能源结构的调整。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的小麦籽粒品质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小麦籽粒品质不同年份空间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以及影响籽粒品质的因子。【方法】选用种植时间长、范围广的济麦22,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选择最优模型,绘制其2010—2015年6省历年籽粒品质空间分布图,筛选籽粒形成期的温、光、水和经纬度关键因子。【结果】不同年份、麦区间小麦籽粒品质存在差异,变异系数为蛋白质含量>硬度>容重。籽粒硬度6年总趋势呈东北低西南高分布,并逐年下降,不同年份、纬度间呈多态分布,华北北部强筋麦区(Ⅰ)和黄淮北部强筋中筋麦区(Ⅱ)多数年份高于黄淮南部中筋麦区(Ⅲ),硬度与灌浆期总降水、成熟期总降水、成熟期光照数和纬度呈显著负相关,其中灌浆期总降水和纬度是主要因子。容重总体也呈东北低西南高分布,并逐年小幅上升,其中2013年明显低于其他年份,黄淮北部强筋中筋麦区(Ⅱ)西部和中部多数年份好于其他区域,其与成熟期平均温度、≥10℃积温、日较差和灌浆期日较差呈显著正相关,而成熟期日较差是主要因子。蛋白质含量总趋势呈东北高西南低分布,并逐年下降,6年间多呈带状分布,北方整体高于南方,纬度是主要影响因子。【结论】灌浆期总降水、成熟期气温日较差和纬度是影响籽粒品质不同年份空间分布变化的主要因子。灌浆期总降水逐年下降及纬度间变化不规律导致籽粒硬度下降并呈多态分布;受成熟期气温日较差影响容重逐年小幅上升并区域间变化;受纬度影响蛋白质含量年份间分布规律一致。黄淮北部强筋中筋麦区(Ⅱ)中冀、鲁、豫交界处灌浆期总降水较低、成熟期日较差大,有利于籽粒品质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