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利用沿海池塘养殖海蜇,已成为继海水池塘养殖南美白对虾、梭子蟹后的又一大亮点。笔者经过二三年的反复试验养殖,发现五种外界因素对海蜇生长至关重要。1饵料生物的数量海蜇的生长离不开饵料,因海蜇只摄食活的浮游生物,如:桡足类、枝角类、小型甲壳类及部分有机碎屑,尤其喜爱轮虫和卤虫。在平时的养殖中,人们主要是通过换水和人工施肥来维持水中饵料生物量,以促进海蜇的快速生长。养殖前期,池塘内浮游生物充足,基础饵料较好,稚蜇摄食量低,海蜇的饵料不成问题。但当伞径长到10cm左右,因其昼夜摄食,摄食量大,池塘内浮游生物的数量已不能满足生长需要。此时,一方面在养成池塘内一角专门用筛绢网围成桡足类培养池,对其施肥,人工管理,及时把桡足类捕捞到养成池,这时海蜇又开始生长;另一方面收购或采捕天然轮虫、卤虫或枝角类,进行活体投喂,效果也非常明显,海蜇迅速恢复生长。可见池塘内饵料生物的存池量,对海蜇的快速生长起到了关键性作用。2水质管理养蜇先养水,水体要保持“肥、活、嫩、爽”,就必须经常进排水,为海蜇的生长提供足够的饵料生物。一方面,通过进排水,可以补充水体中的浮游生物量,保证有充足的饵料生物;另一方面,经常性的缓进缓排,不仅可以保证水体肥活...  相似文献   

2.
<正>在辽东沿海地区,海蜇是重要的经济养殖种类。海蜇属腔肠动物门、钵水母纲、根口水母目、根口水母科、海蜇属,在水的中上层生活,以小型浮游动物为饵料,适宜生长温度为18~25℃。海蜇的大规格苗种培养,在东港地区被称为"蛋黄苗"养殖,指将伞径1~1.5厘米的海蜇苗培养成伞径5厘米以上海蜇苗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不同开口饵料对克氏原螯虾幼虾发育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采用丰年虫无节幼体、草鱼鱼糜、水蚯蚓、1号人工配合饲料和2号人工配合饲料为克氏原螯虾的开口饵料,观察幼虾存活率和生长情况。经过40d的培育,对幼虾的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力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投喂丰年虫无节幼体的实验组幼虾存活率最高,为75,增重率和增长率也最大,分别为4746.00和171.00。幼虾的胃蛋白酶活性与投喂的饵料密切相关,投喂丰年虫无节幼体组幼虾的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分别为2.18U/mgprot和0.96U/mgprot,极显著高于投喂草鱼鱼糜实验组。实验的5种开口饵料中,丰年虫无节幼体是克氏原螯虾幼虾的最佳开口饵料。摄食丰年虫无节幼体可能提高了主要消化酶的活性,从而促进了克氏原螯虾幼体的生长。  相似文献   

4.
不同饵料对日本囊对虾的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饵料对日本囊对虾生长、存活与饵料系数的影响,实验设置5个饵料种类,人工合成饲料、新鲜蛤仔肉、冰冻丰年虫成虫、人工合成饲料+新鲜蛤肉、人工合成饲料+冰冻丰年虫成虫,每个组合设置3个重复实验。结果表明,饵料对日本囊对虾生长性状、存活率与饵料系数均有显著影响(P0.05)。投喂人工合成饲料+冰冻丰年虫成虫组合的效果显著大于投喂人工合成饲料组合(P0.05),投喂新鲜蛤仔肉组合与投喂人工合成饲料组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存活率的变化范围为(71.86±9.05)%~(86.89±3.11)%,投喂丰年虫组与投喂人工合成饲料+新鲜蛤肉组的存活率分别为最高和最低;饵料系数的变化范围为(2.00±0.06)~(2.87±0.12),投喂饲料+丰年虫组合与投喂人工合成饲料组的饵料系数分别为最低和最高。综合分析表明:投喂人工合成饲料+冰冻丰年虫成虫组合为最优组合,其次是人工合成饲料+新鲜蛤肉组合,在该条件下对虾生长速率较快、饵料系数低。  相似文献   

5.
海蜇养成中的饵料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蜇在海洋中以小型浮游生物为食,摄食活动昼夜连续不断,一次饱食之后经4~5小时食物被消化,食量很大。以卤虫无节幼体为饵料计,个体日摄量在伞径20mm时0.6万个,70mm时为10万个,110mm为26万个,230mm为290多万个,生长异常迅速。体重3mg的碟状体幼体,经2个月生长,可达10kg以上,增重300多万倍。其生长速度与水体中的饵料生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日本鳗鲡仔鱼的开口饵料和行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连续多年日本鳗鲡人工繁殖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饵料对日本鳗鲡仔鱼存活率的影响,并记录了仔鱼的运动特征和摄食行为。结果显示,与对照组(不投饵)相比,投喂以鲨鱼卵、磷虾提取液为基础的饵料和以鲨鱼卵、海蜇匀浆液为基础的饵料以及微绿球藻液均提高了日本鳗鲡仔鱼的存活率,仔鱼发育至柳叶鳗前期阶段;而投喂以鲨鱼卵、卤虫匀浆液为基础的饵料和以卤虫匀浆液、磷虾提取液为基础的饵料,以及轮虫、海带+龙须菜匀浆液或海蜇以及发酵鲨鱼肉,均降低日本鳗鲡仔鱼的存活率。实验同时还研究了日本鳗鲡仔鱼的主动摄食行为,摄食时仔鱼先用吻端反复多次触碰食物,然后张开下颌咬食,证实了日本鳗鲡早期仔鱼的摄食方式是触碰后咬食。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菊黄东方鲀仔鱼的摄食节律和对丰年虫的消化时间,在盐度28,水温18~20 ℃条件下,对12日龄的菊黄东方鲀仔鱼进行了饲养试验。试验结果:菊黄东方鲀仔鱼对丰年虫的消化时间为2.5 h。持续光照组中,仔鱼的摄食强度和饱食量在5:00~17:00都较高,随后开始降低,而在21:00又出现一个高位;持续黑暗组中,24 h内的摄食强度均较低;对照组中,仔鱼摄食强度在9:00~17:00比较高,其后开始降低,23:00~3:00降低为0。持续光照组中,仔鱼的摄食强度在9:00达到最高,平均每尾23.6个丰年虫;对照组和持续黑暗组仔鱼的摄食强度均在15:00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0.4、11.2个丰年虫。仔鱼的摄食强度依次为:持续光照组﹥对照组﹥持续黑暗组,且对照组、持续光照组及黑暗组仔鱼白天的摄食强度比例分别为89.9 %、64.6 %、80.3 %。结果表明,菊黄东方鲀仔鱼属于典型的白天摄食类型。在菊黄东方鲀人工育苗过程中,应选择在白天投喂饵料,采用晚上适当开灯的方法增加光照强度,可以提高仔鱼的摄食活力,增强摄食强度,促进生长,缩短室内繁育时间。  相似文献   

8.
海蜇浮游幼体形态特征和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观察描述了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从碟状体发育至幼蛰的形态变化特征,首次观察到了消化腔残留通道口的愈合过程,并重新对海蜇浮游幼体各个阶段进行了划分和定义.依据苗种培育与生产实际采样,在水温20±1℃,盐度28~29,pH为7.8~8.2条件下,初生碟状体(伞径2~3mm)经过20 d的培养,棒状附着器形成,发育成为幼蜇(15~20 mm).测定分析了人工培养的初生碟状体到幼蜇的摄食量和生长规律(伞径和体重),2~20 mm的海蜇幼体伞径日生长率呈指数增长,方程为y-2.748 8e0.1018x,体重与伞径的关系式为Y-6×10-5-0.5χ3.5475,摄食量与伞径呈指数增长,方程为y=43.537χ1.775.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不同开口饵料、不同转食策略对乌原鲤(Procypris merus)仔、稚鱼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实验选用蛋黄、微粒子饲料、丰年虫3种饵料投喂乌原鲤仔鱼15 d,记录仔鱼生长指标和存活率;并采用2种转食策略投喂初始体质量为(3.60±0.49) mg的乌原鲤仔鱼至45日龄(45DHA),分别在20、35日龄转食水蚯蚓和微粒子饲料,分组为T20水蚯蚓、T20微粒子、T35水蚯蚓、T35微粒子,研究其对乌原鲤仔鱼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投喂丰年虫能保证乌原鲤仔鱼有较快的生长速度和高存活率,与微粒子饲料、蛋黄组体长、体重、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有显著差异。在不同转食策略中,除T20微粒子组存活率为76.00%,其余三组均高于82%。相同转食起点,转食水蚯蚓效果比转食微粒子饲料好;相同转食种类,延后转食起点生长速度快,存活率高(35日龄转食效果优于20日龄)。结果表明,在3种开口饵料中,丰年虫是乌原鲤仔鱼最适宜的开口饵料;不同转食策略中,乌原鲤仔鱼以丰年虫开口,35日龄转食水蚯蚓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试验选用小型浮游动物、鱼浆、蛋黄和鳗鱼配合饲料等4种饵料作为黑莓鲈仔鱼的开口饵料,经20 d培育,结果显示,在不同饵料条件下,黑莓鲈仔鱼的开口摄食率、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小型浮游动物组开口摄食率最高,为94.44%,生长速度较快,平均日增全长为0.43 mm,最终存活率为56.03%;鱼浆、蛋黄和鳗鱼饲料组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均较低,平均日增全长分别为0.22、0.14、0.11mm,成活率分别为15.24%、12.80%、8.05%。4种开口饵料中,小型浮游动物是黑莓鲈仔鱼的适宜开口饵料。Logistic生长模型能较好地拟合不同开口饵料黑莓鲈仔鱼的生长曲线(R2≥0.96)。  相似文献   

11.
海蜇沉底死亡时的溶解氧不大于3mg/L,此值可认为是引起海蜇死亡的阈值。海蜇养殖,从放养伞径2cm幼蜇开始,就要加强生物饵料的培育和供给,使其在90天内长到伞径30cm以上,如果超出了这个时限,海蜇到了产卵盛期,海蜇不但不长,反而萎缩,8天之后全部溶化分解。  相似文献   

12.
以绿鳍马面鲀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受控实验,比较研究了其对我国沿海4种常见大型水母(海蜇、沙海蜇、海月水母和白色霞水母)的捕食差异。结果显示,体重为(215±20)g的绿鳍马面鲀对海月水母的捕食能力最强,日均最大摄食量为(150.7±18.6)g/fish,其次是海蜇和白色霞水母,日均摄食量分别为(129.7±11.6)和(120.0±19.3)g/fish,对沙海蜇的摄食量最少,为(92.5±11.3)g/fish;绿鳍马面鲀对海月水母与海蜇摄食量主要受投喂量影响,与规格无关,当投喂量小于其最大捕食量时,绿鳍马面鲀可捕食其周围所有水母,当投喂量超过其最大摄食量并继续增加时,绿鳍马面鲀摄食量保持不变,但残余水母的触手和伞部边缘均被啃食,继而导致水母摄食能力丧失,难以继续生存;在适口饵料冰鲜玉筋鱼充足的情况下,绿鳍马面鲀对水母具有明显的摄食偏向性,与仅投喂水母实验组相比,其对海月水母和海蜇的日均摄食量仅降低了20.2%和16.9%。研究结果表明,绿鳍马面鲀对上述4种水母皆能捕食。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饵料对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幼体生长、消化酶、抗氧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活力的影响。实验设置4个饵料组:小球藻组、虾片(对虾开口饵料)组、卤虫无节幼体组和混合组(卤虫无节幼体和虾片等比例混合),养殖实验持续进行30 d。结果显示:混合组和卤虫无节幼体组海蜇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都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混合组海蜇胃丝的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小球藻组和虾片组(P<0.05);虾片组海蜇口腕的淀粉酶活力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各饵料实验组的脂肪酶活力均显著高于初始组(P<0.05);在海蜇的体腔液中,混合组和卤虫无节幼体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溶菌酶(LZM)活力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研究表明,混合组和卤虫无节幼体组可以显著促进海蜇的生长,增强海蜇的抗氧化能力和免疫酶活力。  相似文献   

14.
以绿鳍马面鲀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受控实验,比较研究了其对我国沿海4种常见大型水母(海蜇、沙海蜇、海月水母和白色霞水母)的捕食差异。结果显示,体重为(215±20)g的绿鳍马面鲀对海月水母的捕食能力最强,日均最大摄食量为(150.7±18.6)g/fish,其次是海蜇和白色霞水母,日均摄食量分别为(129.7±11.6)和(120.0±19.3)g/fish,对沙海蜇的摄食量最少,为(92.5±11.3)g/fish;绿鳍马面鲀对海月水母与海蜇摄食量主要受投喂量影响,与规格无关,当投喂量小于其最大捕食量时,绿鳍马面鲀可捕食其周围所有水母,当投喂量超过其最大摄食量并继续增加时,绿鳍马面鲀摄食量保持不变,但残余水母的触手和伞部边缘均被啃食,继而导致水母摄食能力丧失,难以继续生存;在适口饵料冰鲜玉筋鱼充足的情况下,绿鳍马面鲀对水母具有明显的摄食偏向性,与仅投喂水母实验组相比,其对海月水母和海蜇的日均摄食量仅降低了20.2%和16.9%。研究结果表明,绿鳍马面鲀对上述4种水母皆能捕食。  相似文献   

15.
<正>海蜇是以小型浮游动物为食的腔肠动物,主要摄食桡足类、枝角类、介形类、涟虫类、端足类、纤毛虫类、贝类幼体和其他浮游动物幼体。海蜇的生殖方式包括营浮游生活的有性世代和营固着生活的无性世代水螅型,两种生殖方式互相交替进行,体重3 g的海蜇碟状幼体,经2个月的生长,伞径可达300~500 mm,个体重达10 kg以上,增重300多万倍。主要繁殖季节在8月中旬到9月中旬。  相似文献   

16.
开展海蜇(Rhopilema esculenta)稚蜇饵料结构优化试验,探究不同饵料对稚蜇生长及产业经济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投喂100%微囊饲料(B1)最能促进稚蜇生长,而投喂70%桡足类+30%微囊饲料(B1)的方式稚蜇存活率最高,同时该投喂方式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7.
为了满足真蛸浮游幼体阶段的营养需要,研究了几种饵料生物对真蛸浮游幼体的育苗效果。结果表明:轮虫不宜作为真蛸浮游幼体的生物饵料;恒温培养试验得出混合营养强化的丰年虫幼体的育苗效果优于混合营养强化的蒙古裸腹溞,并优于小球藻强化的丰年虫幼体及蒙古裸腹溞;常温试验得出梭子蟹溞状幼体+丰年虫幼体组合的饵料效果最好,而微囊营养强化剂强化的丰年虫幼体的育苗效果好于混合营养组合。综上所述,可认为:梭子蟹溞状幼体+丰年虫幼体组合是真蛸浮游幼体期比较适宜的饵料。  相似文献   

18.
<正>海蜇苗种的中间培育又称为海蜇中间暂养,也称为海蜇苗种的标粗。中间培育是在池塘中将海蜇育苗室出池的伞径1厘米左右海蜇苗培育成伞径5厘米左右大规格苗种的养殖过程。海蜇养殖通常是混养的模式,使用对虾养殖池塘,或者盐场储水池,一般单池面积较大,50亩以上,几百亩甚至上千亩。好处是对于海蜇的中后期生长运动空间较大,水质环境稳定。缺点是早期放苗时,由于育苗室的出池  相似文献   

19.
匙吻鲟仔鱼期饵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鱼类早期生长的细微差别对其存活以及整个生活史阶段的生长,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而摄食是影响仔鱼期生长的最重要的外界影响因子之一。在水温19.5~20.5℃下,对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仔鱼的开口时间、适宜开口饵料和投饵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匙吻鲟仔鱼在6日龄初次摄食,摄食率在7—8日龄迅速升高,9—10日龄达到100%,11-13日龄略有降低,14-15日龄迅速降低,不可逆点(PNR期)出现在15日龄;以轮虫作为开口饵料,仔鱼的存活率和生长优于丰年虫和颗粒饲料组;养殖水体中轮虫密度在120—150个/mL可满足仔鱼的生长需求。  相似文献   

20.
胭脂鱼仔鱼开口饵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以全人工繁殖的胭脂鱼仔鱼为试验鱼 ,随机分为蛋黄、轮虫、丰年虫三个饵料组。结果表明 :仔鱼体长增长差异显著 ,体长和体重的增长为轮虫组 >丰年虫组 >蛋黄组。可以认为 :用天然饵料轮虫作为胭脂鱼仔鱼开口饵料能够提高仔鱼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