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 毫秒
1.
鱼类的开口摄食期及其饵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成德 《水产养殖》1990,(5):30-32,25
本文根据部分有关鱼类仔鱼开口摄食阶段的试验研究论文与资料,综合讨论了仔鱼开口摄食朝的形态特点、开口摄食的时间、开口摄食的饵料种类以及开口摄食的饵料数量。  相似文献   

2.
日本鳗鲡仔鱼的开口饵料和行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连续多年日本鳗鲡人工繁殖实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饵料对日本鳗鲡仔鱼存活率的影响,并记录了仔鱼的运动特征和摄食行为。结果显示,与对照组(不投饵)相比,投喂以鲨鱼卵、磷虾提取液为基础的饵料和以鲨鱼卵、海蜇匀浆液为基础的饵料以及微绿球藻液均提高了日本鳗鲡仔鱼的存活率,仔鱼发育至柳叶鳗前期阶段;而投喂以鲨鱼卵、卤虫匀浆液为基础的饵料和以卤虫匀浆液、磷虾提取液为基础的饵料,以及轮虫、海带+龙须菜匀浆液或海蜇以及发酵鲨鱼肉,均降低日本鳗鲡仔鱼的存活率。实验同时还研究了日本鳗鲡仔鱼的主动摄食行为,摄食时仔鱼先用吻端反复多次触碰食物,然后张开下颌咬食,证实了日本鳗鲡早期仔鱼的摄食方式是触碰后咬食。  相似文献   

3.
匙吻鲟幼鱼不同饵料量生长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金生  田玲 《水利渔业》2003,23(6):19-20
日投喂率在170%时,其生长速度最快,体重日增长率达6.91%;日投喂率在140%,体重日增长率为6.71%;日投喂率在110%时,体重日增长率为6.09%;日投喂率在80%时,体重日增长率为5.31%。日投喂率与生长速度成正比例关系。经方差分析,得出适宜的饵料日投喂率在140%~170%。  相似文献   

4.
水库网箱不同饵料养殖匙吻鲟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德志  肖慧 《水利渔业》2006,26(1):24-25
在水库网箱中进行了3种不同饵料养殖匙吻鲟试验,分别为不投饵但灯光诱饵、投喂鱼块和投配合饲料。初放鱼种平均体长16~18 cm,平均体重20~25g,放养密度为7.5~22.5尾/m2。经过近8个月的饲养,养殖成活率平均94.4%。结果显示,配合饲料组的生长最快,平均体重为1.26 kg;鱼块组的生长次之,平均体重0.78 kg;不投饵组平均体重仅0.42 kg。  相似文献   

5.
胭脂鱼仔鱼开口饵料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全人工繁殖的胭脂鱼仔鱼为试验鱼 ,随机分为蛋黄、轮虫、丰年虫三个饵料组。结果表明 :仔鱼体长增长差异显著 ,体长和体重的增长为轮虫组 >丰年虫组 >蛋黄组。可以认为 :用天然饵料轮虫作为胭脂鱼仔鱼开口饵料能够提高仔鱼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6.
本文实验研究了月鳢仔鱼期的摄食特点。月鳢仔鱼在孵化后84h开口摄食。此时尚残存22.7%的卵黄、32%的油球;仔鱼期月鳢的主要饵料经历了由轮虫→小型桡足类→小型枝角类→中型枝角类的转变;摄食选择性指数分析表明月鳢仔鱼有明显的选食性,且选食性呈阶段性变化,提出其摄食选择性特点,决定于其摄食方法(吞食)和摄食机能的发育变化(由弱到强),同时其摄食选择性的变化规律符合最佳索饵理论。  相似文献   

7.
生物饵料对黑鲷仔鱼前期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水产增养殖业的日益发展,鱼类的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国内近年来在鱼类种苗培育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鱼类的种苗生产中,对饵料的适口性和营养的要求比较高。日本在鱼类的种苗生产中,对生物饵料的培养,特别是小球藻、轮虫等的培养极为重视,几乎所有的鱼类种苗生产中都使用小球藻和轮虫作为仔鱼的主要饵料。我国大部份也是采用单细胞藻和轮虫培育仔鱼,同时也用一些个体较小的  相似文献   

8.
延迟投饵对匙吻鲟仔鱼存活与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2±0.5)℃水温条件下,通过饥饿试验,研究了延迟投饵对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仔鱼存活与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延迟1~2 d投饵对仔鱼存活的影响不显著;延迟3 d以上投饵,仔鱼成活率显著下降;完全饥饿条件下,仔鱼半致死时间为11日龄,全部死亡时间为17日龄;延迟1 d投饵对仔鱼生长的影响不显著,延迟2 d以上投饵对仔鱼生长的影响显著。匙吻鲟仔鱼开口摄食期没有混合营养期,从初次开口摄食到饥饿半致死之间的间隔仅4 d。因此,匙吻鲟仔鱼初次投喂的最适时间建议在开口摄食后的2 d之内。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海洋仔鱼消化系统,包括胃、肠道以及胰脏发育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描述了其消化系统在发育过程中形态和功能的变化,对仔鱼发育过程中包括胃蛋白酶、胰酶、肠酶及其他消化酶的变化以及饵料组分的影响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选取了6种不同饵料组合对孵化14d上浮开口细鳞鲑仔鱼进行开口饵料试验研究。在相同环境条件下,经10d投喂试验,结果表明:细鳞鲑仔鱼体长增长及成活率依次为轮虫+枝角类幼体组轮虫组颗粒饵料组螺旋藻组酵母及蛋黄组;经饲养10d后最高体长增加0.45cm,仔鱼成活率最高达98%。  相似文献   

11.
福建地区池养匙吻鲟人工繁殖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池塘人工培育的匙吻鲟亲鱼进行人工催产,催产的3尾雌鱼均能排卵,采取干法人工授精,共获受精卵27.2×10^4粒,受精率42.5%-80.3%,孵出仔鱼13.1×10^4尾,孵化率为12.2%-82.5%。结果表明,在福建省气候条件下,池塘人工培育的匙吻鲟亲鱼能够成熟并成功地进行人工繁殖。  相似文献   

12.
从湖北引进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水花6万尾,平均全长1.8cm,平均体重0.023g,苗体活泼健康。将它们分成三组,每组2万尾,分别采用三种不同的方式进行为期50d的精心培育。其结果为:试验A组中鱼苗平均全长达11.7cm,平均体重为16.127g,成活率为17.6%;试验B组中鱼苗平均全长达14.3cm,平均体重为18.575g,成活率39.6%;试验C组中鱼苗平均全长达15.5cm,平均体重为19.213g,成活率59.3%。试验C组采用的方法:在水泥培育池内培育至3.Oem~4.Ocm后,移入土池继续采用枝角类等浮游动物为饵料培育至平均全长为7.Ocm~8.Ocm后,再采用配合饲料进行转饵驯化的方式,是进行匙吻鲟苗种培育的一条较佳技术路线。  相似文献   

13.
14.
史氏鲟南移驯养及生物学的研究:Ⅲ. 仔鱼的开口摄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庄平  张涛  章龙珍  张征 《淡水渔业》1999,29(4):8-11
用单一的水蚯蚓、卤虫无节幼体、池塘浮游动物、人工配合饲料投喂及先卤虫无节幼体后人工配合饲料混合投喂等五种方式培育史氏鲟仔鱼。结果为:卤虫无节幼体是史氏鲟最好的开口饵料,可获得高的成活率和生长率;开口摄食后3-5天,即可开始投喂人工饵料进行食性驯化,20日龄的鱼苗可获得满意的饵料驯化效果。  相似文献   

15.
袁锡立 《水产养殖》2011,32(1):10-11
取匙吻鲟精液,采用常温和低温保存方法,通过受精率对其活力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匙吻鲟精液在0℃的低温条件下保存61h 30min后,存活率为70%,成活时间达到6min 8s,具有较强的受精活力。  相似文献   

16.
2010年4月14日至6月1日在湖北宜昌进行了匙吻鲟苗种的规模化培育试验示范。鱼苗培育在室内水槽内进行,放养密度800~1000尾/m2,改善水温、溶氧、流速等养殖条件,适时投喂适口饵料生物,经过15d养殖,获4cm左右的鱼种47.12万尾,成活率95%;鱼种培育在水库坝下池塘进行,放养密度30万~40万尾/hm2,以...  相似文献   

17.
匙吻鲟引进中国20年概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我国引进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20年来,从匙吻鲟的起源、引种、生物学特性、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鱼养殖、市场需求7个方面作了简要地叙述。  相似文献   

18.
在黑龙江省青冈县胜利水库放牧式养殖了匙吻鲟(Polyodon spathula),同时调查了水库的水质及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并随机设置挂网,不定期调查捕获匙吻鲟的生长状况。结果发现:该水库水质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浮游生物的生物量较高。放养的匙吻鲟生长良好,当年可超过越冬规格;日平均增重3.31%,体长增长1.17%,结果表明:匙吻鲟适于在北方湖泊、水库等具备越冬条件的水体进行放牧式养殖。  相似文献   

19.
不同饵料对细鳞鱼仔鱼开口驯化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研究采用4种不同的饵料进行42d的养殖试验,比较不同营养成份饵料对细鳞仔鱼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饵料对细鳞仔鱼开口驯化和生长具有显著影响,开口阶段,各组间的生长模式方程都能得到比较好的拟合;且仔鱼日增重和瞬时生长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进口饲料组最终的生长情况最好,其次是水蚯蚓、国产饲料组和混合饵料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