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微生物在青贮饲料中的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青贮除了借助于乳酸菌对富含可溶性糖的原料进行一般性发酵(常规)青贮法外,还有半干(低水分或凋萎)青贮法和添加剂青贮法。在这些青贮方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根据微生物种类及发酵特性的不同,可把青贮发酵类型分为乳酸型、醋酸型、梭菌发酵型、凋萎型、添加剂抑制型和添加剂促进型6种。青贮过程中,主要微生物有乳酸菌、梭菌、腐败菌、醋酸菌、酵母菌和霉菌等。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从鸡的新鲜粪便和盲肠内容物中分离到4株形态与丁酸梭菌相似的菌株,经过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出3株丁酸梭菌,分别命名为C1-001、C1-002和C1-003|研究3株菌的生物学特性发现:其均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宋内志贺氏菌等肠内致病菌有抑菌作用,C1-001抑菌性能最优|均能产丁酸、乙酸以及可促进饲料消化吸收的α-淀粉酶、蛋白酶和脂肪酶,除了脂肪酶外,C1-001产酸及产酶效果最显著|均可耐受人工肠液和人工胃液至少2.5 h,C1-001耐受性最优。 [关键词] 丁酸梭菌|筛选|鉴定|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3.
青贮除了借助于乳酸菌对富含可溶性糖的原料进行一般性发酵(常规)青贮法外,还有半干(低水分或凋萎)青贮法和添加剂青贮法。在这些青贮方法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根据微生物种类及发酵特性的不同,可把青贮发酵类型分为乳酸型、醋酸型、梭菌发酵型、凋萎型、添加剂抑制型和添加剂促进型6种。青贮过程中,主要微生物有乳酸菌、梭菌、腐败菌、醋酸菌、酵母菌和霉菌等。1乳酸菌乳酸菌是促使青饲料发酵的主要有益微生物,属于厌氧性、革兰氏阳性的无芽孢微生物,能使糖分发酵产生乳酸。乳酸则可被家畜吸收利用。乳酸菌种类很多,按发酵过…  相似文献   

4.
青贮饲料中主要微生物对青贮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青贮饲料是一个复杂的微生物共生体系,主要包括乳酸菌、酵母菌、梭菌、霉菌及其他腐败细菌,其中以乳酸菌的数量和种类最多,也是在青贮饲料发酵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文章简要介绍青贮中主要微生物的种类和各种微生物对青贮饲料品质和有氧稳定性的影响,尤其是其中乳酸菌在青贮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研究旨在从苜蓿青贮材料中筛选出有高效抑菌活性的乳酸菌,并分析其抑菌机理。实验从苜蓿青贮材料中分离出104株乳酸菌通过牛津杯双层平板法筛选得到两株具有高效抑菌活性的菌株;在对其抑菌活性进行初步分析后发现,其中一株菌发挥抑菌活性的主要成分为蛋白类物质,另一株菌发挥抑菌活性的主要成分为有机酸。经过生理生化、碳源发酵及16S r DNA序列同源性分析,这两株乳酸菌分别被鉴定为Enterococcus mundtii及Lactobacillus plantarum。两株菌的抑菌活性物质在pH值范围及温度范围分别表现出广泛的耐受性,表明它们在苜蓿青贮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了检测枯草芽孢杆菌和沼泽红假单胞菌对鲫鱼免疫机能的影响及其代谢产物对小肠耶尔森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试验将鲫鱼分成3组,分别为沼泽红假单胞菌组、等比例沼泽红假单胞菌和枯草芽孢杆菌的复合菌组和未加菌处理的对照组,在养殖水体中分别加入不同的微生物,在第30天静脉采血,测定血浆中碱性磷酸酶(ALP)、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溶菌酶(LZM)的活性以及丙二醛(MDA)的浓度;利用超声波破碎细胞,旋蒸浓缩得到枯草芽孢杆菌和沼泽红假单胞菌胞内外代谢产物,采用牛津杯法以小肠耶尔森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为指示菌株,测定代谢产物的抑菌圈直径。结果表明:沼泽红假单胞菌组与复合菌组的鲫鱼血浆中ALP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LZM活性高于对照组,MDA的浓度低于对照组,SOD的活性与对照组的差异不显著(P0.05);两种菌的胞外代谢产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较强,沼泽红假单胞菌胞内代谢产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活性较强,枯草芽孢杆菌胞内代谢产物对小肠耶尔森氏菌抑菌活性较强。说明沼泽红假单胞菌和复合菌对鲫鱼的免疫机能有一定的增强作用,两种益生菌胞内外代谢产物对小肠耶尔森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试验旨在丰富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iricola,EMI)的防治方法,筛选对伊丽莎白菌具有拮抗作用的菌株。采用稀释涂布法对蚓粪中的EMI拮抗菌进行分离,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分析、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了分离菌株LM-7的分类地位;研究拮抗菌株LM-7对EMI的最佳抑菌条件及其抑菌活性物质。结果显示,LM-7为抗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antibioticus),在PDA培养基上对EMI的抑菌效果最佳,圈径比为11.13。LM-7胞内含有聚酮合酶基因PKS-Ⅰ、PKS-Ⅱ和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基因(NRPS),抑菌活性成分与非核糖体多肽和聚酮类次级代谢产物有关,其抑菌活性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的胞外分泌物中。研究表明,LM-7菌株可作为防治EMI的备选菌株,其发酵液具有开发为新颖结构活性化合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为筛选适合苜蓿青贮用乳酸菌,本研究对64株苜蓿附生乳酸菌进行多糖利用能力的考察,结果显示有5株乳酸菌能较好利用葡聚糖和木聚糖产酸,进一步的抑菌活性试验筛选出对李斯特氏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都有较好抑菌活性的菌株A491。通过生理生化试验、16S r RNA基因序列分析及rec A基因扩增试验将筛选菌株A491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将菌株A491进行苜蓿青贮应用研究,青贮95 d后,与自然青贮和添加商业添加剂的处理组相比,添加菌株A491处理组的乳酸含量较高(P0.05),而p H较低(4.62)(P0.05),有害菌较少,发酵品质较好。表明菌株A491在苜蓿青贮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南太湖沉积物中可培养放线菌,并筛选具高抗水产病原菌的活性菌株,通过分离培养基分离纯化放线菌,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16S r RNA基因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对南太湖沉积物中可培养放线菌进行分类鉴定,采用琼脂块法和牛津杯法测试分离菌株及其2种发酵液对3种水产病原菌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的拮抗作用。从南太湖沉积物中共分离得到160株放线菌菌株,隶属于6个目、9个科和12个属,除优势菌群链霉菌(Streptomyces)外,还分离到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诺卡氏菌属(Nocardia)、北里孢菌属(Kitasatospora)和壤霉菌属(Agromyces)等,通过优良拮抗放线菌初筛,26株放线菌对至少一种水产病原菌具有抑菌活性,通过对初筛有抑菌活性的菌株进行优良拮抗放线菌复筛,9株放线菌对水产病原菌仍具有抑制活性,其中菌株Spr-T-4-14发酵液对3种病原菌具抑菌活性,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其活性次级代谢产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不同添加剂对汽爆玉米秸秆发酵品质与微生物数量的影响,本研究以干黄玉米秸秆为原料,经蒸汽爆破处理后,添加Sila-Max、Sila-Mix、纤维活性菌(活性菌)进行密封发酵,以不添加任何添加剂为对照(CK),发酵60 d后取样分析不同处理秸秆营养成分、发酵品质以及微生物数量变化。结果表明:1)不同添加剂处理下汽爆玉米秸秆粗蛋白(crude?protein, CP)、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detergent?fiber, 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detergent?fiber, ADF)和粗灰分(crude?ash, Ash)含量无显著差异(P > 0.05),但与汽爆前干黄玉米秸秆相比,青贮后的汽爆玉米秸秆CP含量提高了2.01~2.05倍,NDF和ADF含量则分别降低了18.16%~20.17%和2.38%~3.94%,淀粉含量活性菌组最高,与Sila-Max、Sila-Mix组无显著差异(P > 0.05)。2)发酵过程中,活性菌组、CK组出现霉变情况,霉变量分别达5.07%和7.75%,而其余处理组未出现霉变现象。3)活性菌组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 < 0.05);Sila-Max组汽爆玉米秸秆的乙酸、丙酸、丁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 < 0.05)。4)不同添加剂处理下,发酵后汽爆玉米秸秆中微生物数量出现不同变化,乳酸菌数量Sila-Max组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P < 0.05);好氧细菌和梭菌数CK组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 < 0.05),但与Sila-Max组无显著差异(P > 0.05);霉菌在Sila-Max、Sila-Mix组均未检测到,在CK组和活性菌组中分别达3.17和3.47 lg cfu·g?1。5)主成分与隶属函数综合分析得出,Sila-Max (0.55) > Sila-Mix (0.42) > 活性菌(0.41) > CK (0.20)。综上,不同添加剂发酵处理对汽爆玉米秸秆发酵品质及微生物数量有一定影响,活性菌虽能增加乳酸含量,但在抑制有害微生物,防止霉变方面有所欠缺;Sila-Max可以提高乳酸菌、乙酸、丙酸含量,抑制有害微生物活动,防止霉变,并具有抑制二次发酵的潜力;Sila-Mix能够提高汽爆玉米秸秆乳酸菌数量,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活动,防止霉变。综合主成分与隶属函数得分,汽爆玉米秸秆青贮时添加Sila-Max综合表现最优,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又名丁酸梭状芽孢杆菌、酪酸梭菌,是一种产丁酸、乳酸和乙酸的厌氧异养的革兰氏阳性芽孢杆菌,具有耐高温、耐酸和耐多种抗生素等生物学特性。丁酸梭菌定植于畜禽肠道,可抑制肠道有害菌的生长,同时促进有益菌的增殖,有效提高畜禽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及其抵抗力,进而提高畜禽养殖经济效益。丁酸梭菌存在于土壤或健康动物的粪便中,具有绿色、无残留、安全性好,以及稳定性及耐药性强等特点,是一种具有广泛开发潜力的绿色添加剂。作者主要介绍了丁酸梭菌的特性,简述了其对畜禽肠道形态、肠道屏障、肠道菌群、免疫等方面的影响,回顾了近十年来丁酸梭菌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进展,并探讨了其在生产应用中的问题,以期为丁酸梭菌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不同乳酸菌互作对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orghum sudanense)青贮效果的影响,将前期筛选的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和短乳杆菌(L.brevis)按不同比例(1 ∶ 0(LP06),0 ∶ 1(LBR02),4 ∶ 1(F-1),3 ∶ 2(F-2)...  相似文献   

13.
青贮菌剂在苜蓿裹包青贮中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苜蓿裹包青贮中添加3种不同青贮菌剂JD6、MMD3、X3Q2,分析青贮苜蓿的营养品质,微生物数量以及瘤胃降解率的变化,以研究3种青贮菌剂在裹包青贮条件下对苜蓿青贮的影响。结果表明,青贮5个月后,添加青贮菌剂可以显著降低pH值(P<0.05)、NH3/TN值(P<0.05),减少丁酸含量(P<0.01),有利于保存青贮物的营养成分,提高青贮品质。添加青贮菌剂对青贮物的NDF、ADF含量没有影响,对青贮产物干物质和NDF的瘤胃降解率没有影响。添加青贮菌剂可以提高青贮产物中乙酸含量(P<0.05),减少酵母菌和霉菌数量(P<0.05)。3种青贮菌剂在苜蓿裹包青贮试验中,有利于抑制有害微生物,保存苜蓿营养成分,提高苜蓿青贮品质和有氧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不同乳酸菌添加剂及贮藏温度对油莎草青贮品质及体外干物质消失率的影响,试验采用双因素完全随机设计,将采集的油莎草原料分为3组,分别进行副干酪乳杆菌(AC组)和植物乳杆菌添加(LP组)及无添加处理(对照组),每组设10个重复。将以上处理的样品200 g装入食品级聚乙烯袋中进行真空密封,各取5袋分别置于常温(20±2)℃和低温4℃贮藏35 d。结果表明:1)常温处理下,LP组油莎草青贮有机物含量,AC组和LP组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乳酸菌数量及体外产气量,干物质消失率,丙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C组和LP组油莎草青贮pH,氨态氮/总氮,酵母菌、好氧菌数量及体外pH,乙酸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低温处理下,AC组和LP组油莎草青贮乳酸含量,乳酸菌、芽孢杆菌数量,粗蛋白质含量及体外产气量,干物质消失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C组和LP组油莎草青贮酵母菌、好氧菌数量及体外氨态氮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3)乳酸菌添加和温度处理在油莎草青贮pH,乳酸菌、酵母菌、好氧菌及芽孢杆菌数量,有机物、粗蛋白质、粗脂肪含量,氨态氮/总氮及体外发酵产气量,干物质消失率,乳酸、乙酸和丙酸含量方面表现出极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本试验条件下,2种乳酸菌添加均能有效改善油莎草青贮品质,提高营养价值,添加植物乳杆菌可以改善低温环境下油莎草的青贮品质。  相似文献   

15.
添加不同乳酸菌对玉米秸秆青贮有氧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筛选可供玉米秸秆青贮发酵利用的复合乳酸菌系。方法 以前期研究筛选得到的同型发酵乳酸菌AS06株和异型发酵乳酸菌BS26株为试验材料,设置4种不同的乳酸菌添加处理方式,即对照处理组(CK组)、同型乳酸菌AS06株发酵处理组(LP组)、异型发酵乳酸菌BS26株处理组(LB组)、同型乳酸菌AS06株+异型发酵乳酸菌BS26株混合处理组(LBP组),进行玉米秸秆青贮发酵试验。测定并比较各处理组玉米秸秆青贮的有氧暴露后pH值、微生物菌群、乳酸含量、有机酸含量、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以及有氧稳定性时长。结果 添加异型发酵乳酸菌BS26株及复合乳酸菌系(异型发酵乳酸菌BS26株+同型发酵乳酸菌AS06株)的玉米秸秆,开封后青贮pH值上升缓慢,乳酸含量下降缓慢, WSC的营养损失有效减少,酵母菌和霉菌的生长得到明显抑制,青贮有氧稳定性时长分别达到208 h和147 h。结论 异型发酵乳酸菌单独或与同型发酵乳酸菌复合添加,可有效抑制玉米秸秆青贮的有氧腐败,且前者有氧稳定性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罗非鱼链球菌感染难题,本研究在抗菌肽菌丝霉素分泌型丁酸梭菌制剂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抑菌活性、稳定性和罗非鱼养殖应用研究。结果发现:表达产物菌丝霉素对常见致病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孢杆菌和猪链球菌均有较好的抑菌活性。选用米糠作为菌丝霉素分泌型丁酸梭菌的保护剂载体,此制剂可在常温保存一年。通过上述的应用基础试验,初步建立一套菌丝霉素分泌型丁酸梭菌制剂养殖应用方案,此方案可显著降低罗非鱼链球菌病发病率58.6%以上。本研究为丁酸梭菌制剂在防治罗非鱼链球菌病应用方面提供了参考,此制剂有望替代抗生素,促进罗非鱼养殖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2种玉米青贮饲料青贮过程中主要微生物的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旨在研究玉米青贮过程中各主要微生物的数量变化及变化趋势.做去棒揉丝和带穗切段瓶制青贮,取青贮前玉米青贮原料及在装瓶后第0.5、1、2、3、4、5、6、7、9、11、13、15、20、25、30、35、40、45、50天的青贮样品,用无菌水浸泡,然后用选择性培养基培养其中的主要微生物,包括乳酸菌、酵母菌和霉菌,最后进行计数.结果表明,在玉米青贮密封后60 d内,水分含量变化很小.pH在第2天下降到4以下,然后稳定在3.5左右,带穗切段玉米青贮pH低于去棒揉丝玉米青贮.乳酸菌数量剧增,在第6、7天时达到最高峰,为109数量级,之后数量缓慢下降,于第15~20天时稳定在107数量级,去棒揉丝玉米青贮的乳酸菌数量在第7天达到最高峰,带穗切段玉米青贮则在第6天出现最高峰,其稍高于去棒揉丝玉米青贮.酵母菌在青贮初期数量有些波动,出现最高峰到达107数量级后数量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去棒揉丝玉米青贮时酵母菌数量迅速下降,第40天后没有再检测到酵母菌的存在,而带穗切段玉米在青贮12 h之内数量迅速增加,之后缓慢下降,第50天后没有再检测到酵母菌的存在.霉菌因密封后氧气缺乏而数量很快减少,最晚在第11天左右便检测不到,去棒揉丝玉米青贮中霉菌数量下降较迅速,第4天之后便检测不到霉菌存在,而带穗切段玉米青贮则比较平缓,直到第11天之后便检测不到霉菌存在.综上所述,在玉米青贮过程中主要微生物随时间大致呈现逐步减少的趋势;对玉米秸秆进行纵切揉丝处理有利于玉米青贮饲料的制作.  相似文献   

18.
陶雅  李峰  高凤芹  孙启忠 《草业学报》2015,24(12):66-73
以短芒大麦草为研究对象,利用传统培养法从叶围和青贮发酵体系中分离出乳酸菌、大肠杆菌、好氧细菌、酵母菌和霉菌,并计数;结合细菌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分离出的乳酸菌菌株;通过研究乳酸菌的生长曲线、产酸特性及耐酸性,筛选优质乳酸菌。以期探明短芒大麦草叶围及青贮发酵体系中微生物菌群特性及青贮料中乳酸菌多样性,筛选出具有促发酵效果的乳酸菌菌株,为有益微生物饲料研发奠定基础。试验结果表明,短芒大麦草经青贮发酵后各微生物菌群数量发生不同程度变化,乳酸菌数量由0 cfu/g FM增加到4.00×108 cfu/g FM,酵母菌数量由8.50×105 cfu/g FM增加到1.02×108 cfu/g FM,而好氧细菌、大肠杆菌和霉菌数量变化不明显;从短芒大麦草青贮发酵体系分离得到4株乳酸菌,经鉴定Lx36为Lactobacillus pentosus,Lx37为Lactobacillus brevis,Lx53为Pediococcus pentosaceus,Lx54为Lactobacillus parabuchneri;筛选得到1株益于青贮的乳酸菌株Lx36,约在20 h后进入稳定生长期,OD值达到4.21,且发酵12 h的pH仅为4.08,并可以在pH=3.0环境条件下生长。综上所述,青贮发酵是体系中各种微生物相互作用的过程,微生物菌群的数量及变化直接影响青贮饲料发酵品质。短芒大麦草青贮饲料中乳酸菌种类较丰富,筛选得到的戊糖乳杆菌繁殖速度快、产酸能力强同时表现出了较强的耐酸性,具有潜在的生产应用价值,适宜用作促发酵的青贮添加剂菌种。  相似文献   

19.
试验旨在获取生物抑霉的优良菌株以及为质量安全青贮饲料生产提供高效菌剂。从青贮饲料、酸奶以及奶豆腐中分离纯化出乳酸菌和霉菌,并且通过双层平板法对具有抑制霉菌活性的乳酸菌菌株进行筛选,测定其上清液抑霉效果;采用蛋白酶处理和高温处理法分析乳酸菌抑霉的有效成分。结果表明:分离筛选的乳酸菌和霉菌经鉴定为植物乳杆菌和黄曲霉菌,且植物乳杆菌对黄曲霉菌的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蛋白酶处理对乳酸菌无细胞上清液的抑菌活性有不同影响,而加热处理并不改变其抑菌效果。研究表明,植物乳杆菌对黄曲霉菌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推测其抑菌活性物质为蛋白质、肽类等,并且这些抑菌活性物质的热稳定性较高。  相似文献   

20.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biological silage additive (Bonsilage) on the hygiene quality and nutritive value of maize and grass-legume silages. Th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on FAO 240 maize (Zea mays L.) and a mixture of italian ryegrass (Lolium multiflorum L.), 50% with alfalfa (Medicago media Pers.), 50%. Group 1 was a control and comprised silage without any additives, group 2 was ensiled with the addition of 4 cm3 kg(-1) biological silage additive. After 60 days of silage process individual silages were subjected to microbiological composition, and chemical analyses of silages were also determined. Similar analyses were repeated at day 7 following exposure to oxygen. The applied biological silage additive was found to reduce (P<0.05) numbers of Clostridium, Enterobacteriaceae, yeasts and mold fungi cells, and increase (P<0.05) the number of LAB (lactic acid bacteria) in comparison with the control in both silages. Chemical analysis of the maize silage showed that the biological additive caused an increase (P<0.05) in DM (dry matter), CP (crude protein), WSC (water soluble carbohydrates), LA (lactic acid), AA (acetic acid), ethanol, and a decrease (P<0.05) in the concentration of BA (butyric acid), N-NH3 and pH value in comparison with the control. Chemical analysis of silage samples from the grass-legume mixture showed that the additive caused an increase (P<0.05) in the content of DM, CP, WSC, LA and AA in comparison with the control. Samples of silage with the addition of an inoculant were characterized by a lower (P<0.05) content of BA, N-NH3, ethanol and pH value. The biological additive impoved the aerobic stability of silages in the aerobic ph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