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试验旨在筛选产高效抑菌蛋白的丁酸梭菌,并研究其体外生物学特性,为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奠定基础。采用厌氧培养法进行菌种分离,孔穴琼脂扩散法进行抑菌活性筛选,并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 D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进行菌种鉴定。选取丁酸梭菌ZJU-1进行体外抗逆性和益生功能研究,采用试剂盒进行酶活测定,顶空-气相色谱发测定挥发性脂肪酸。结果表明:从盲肠内容物中分离到6株丁酸梭菌,其中3株菌种对大肠杆菌K88、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目标菌株ZJU-F1经鉴定结果为丁酸梭菌。丁酸梭菌ZJU-F1具有较好人工胃液、人工肠液、胆盐和抗生素耐受性;分泌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分别达2 515.43 U/m L和93.72 U/m L;并具有分泌挥发性脂肪酸的功能,其中乙酸和丁酸的分泌量分别达2.29 g/L和1.87g/L。本试验获得的丁酸梭菌ZJU-F1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益生功能,作为潜在的抗生素替代物具有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试验使用形态学鉴定、16S rRNA等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结合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C.butyricum)产丁酸、产气等特性,旨在从健康动物粪便、瘤胃液和窖泥等样本中分离筛选具有益生潜力的C.butyricum,并通过产酸能力、抑菌性能、产酶活力、抗氧化能力和体外发酵生物量比较,最终得到2株兼具抑菌和抗氧化活性的C. butyricum。结果表明:本试验筛选分离的8株C. butyricum均能在体外产乙酸、丁酸,其培养上清液均能抑制沙门氏菌ATCC 14028、沙门氏菌CVCC 519和产气荚膜梭菌CVCC 2030的生长。通过进一步评估筛选得到C. butyricum XMC 312和C. butyricum SWY 13,该2株菌能分泌纤维素酶,分别达10.24 U/mL和16.90 U/mL,同时可以清除DPPH自由基,相当于0.125 g/L维生素C的清除力。本试验获得的C.butyricum具备良好的益生性能,用于饲料微生态制剂的开发制备,具有强大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3.
刘瑾  赵华 《饲料研究》2023,(8):63-67
试验旨在筛选畜禽可利用的优良菌株。从窖泥筛选出2株丁酸梭菌,经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分子生物学鉴定及同源性比对确定丁酸梭菌,并比较2株丁酸梭菌进行生物学性能。结果显示,菌株J-1产酸种类及产酸量比菌株J-2多,菌株J-1的丁酸产量是菌株J-2的100倍,为411.7 mg/L;菌株J-1和菌株J-2在活菌率方面无明显差异;菌株J-1芽孢率比菌株J-2高17.16%,为77.64%;菌株J-1淀粉酶活性为19.35 mm,比菌株J-2高1.7倍。研究表明,菌株J-1在产酸种类和含量、活菌率、芽孢率、淀粉酶活性方面表现较好,可作为后续试验菌株。  相似文献   

4.
为了获得产淀粉酶的丁酸梭菌,本研究从鸡小肠表面黏液中进行丁酸梭菌的分离与筛选,首先对样品进行80℃水浴10 min除去非芽孢菌后,然后接种到TSN培养基进行菌株的分离与筛选。对分离到的菌株进行菌落形态、显微形态初步观察,然后对疑似丁酸梭菌的菌株进行产酸能力和淀粉酶酶活检测,最后对既产酸又高产淀粉酶的菌株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到一株革兰氏阳性厌氧菌C.B1,菌体呈短杆状,能形成圆形或椭圆形芽孢,生理生化结果也符合丁酸梭菌的基本特征,16S rDNA序列长度为1450 bp,与丁酸梭菌的同源性高达99%以上,因此确定该分离菌株为丁酸梭菌,为进一步开发新的微生态制剂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丁酸梭菌对小鼠生长性能、血清细胞因子含量和肠道紧密连接蛋白表达量的影响,试验将32只KM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对照组、丁酸梭菌组、产肠毒素大肠杆菌K88组以及丁酸梭菌+产肠毒素大肠杆菌K88组。试验周期为14 d,期间测定小鼠生长性能。采用ELISA测定小鼠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AO)、肿瘤坏死因子(TNF-α)以及白介素-8(IL-8)的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回肠中紧密连接蛋白ZO-1和occludin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在第7、14天时称重,与对照组相比,丁酸梭菌组的小鼠体重分别提高了5.79%、3.97%,但差异均不显著(P > 0.05)|与产肠毒素大肠杆菌K88组相比,丁酸梭菌组DAO、TNF-α及IL-8含量显著降低(P < 0.05),分别降低了13.81%、29.61%、37.29%|与对照组相比,丁酸梭菌组小鼠回肠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量显著提高,分别提高了40%和20%(P < 0.05)。综上所述,饲粮中添加丁酸梭菌能够调节小鼠炎症反应,改善小鼠肠道健康状况,且不影响小鼠生长性能。 [关键词] 小鼠|丁酸梭菌|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生长性能|炎症因子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索了丁酸梭菌分离株的益生特性,旨在为其在仔猪日粮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常规方法分离丁酸梭菌并进行纯培养,经生化检测和16S rRNA基因测序,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采用活菌计数法和牛津杯法研究分离株培养上清对3种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分离株黏附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的特性及其对致病菌黏附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细胞计数法研究分离株对IPEC-J2生长的影响;采用ELISA检测分离株处理细胞后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水平。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分离到一株丁酸梭菌。与对照组相比,丁酸梭菌培养上清对3种致病菌生长抑制效果均显著(P<0.05);丁酸梭菌可黏附于IPEC-J2,并且黏附效果最佳的感染复数(MOI)为50,最适处理时长为3 h;丁酸梭菌对3种致病菌黏附IPEC-J2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丁酸梭菌MOI为1、10和50时细胞生长正常、形态完好,MOI为100时IPEC-J2生长受到显著抑制,同时出现部分细胞死亡;MOI为1时细胞因子水平无差异,MOI为10、50和100时细胞因子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综上所述,本研究分离的一株丁酸梭菌具有较好的益生特性,为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通过筛选瘤胃环境中具产酶抑菌活性的芽孢杆菌,为开发功能型饲用微生态制剂奠定基础。采用可培养的方法从健康高产奶牛瘤胃液中分离芽孢杆菌,并测定其产酶能力及抑菌活性,同时对筛选到的功能菌株进行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显示:从健康高产奶牛瘤胃液中筛选出一株芽孢杆菌BX1-12,其产纤维素酶、蛋白酶及α-淀粉酶活力分别为27.33、137.54 U/mL和1450.53 U/100 mL,同时该菌具广谱抑菌效果,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伤寒沙门氏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3.62、23.21 mm和25.97 mm。结合Biolog生理生化实验及16S rRNA序列分析,鉴定该菌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综上,从健康高产奶牛瘤胃液中分离得到的这株枯草芽孢杆菌BX1-12,具有产多种酶活及广谱抑菌的能力,是一株良好的用于奶牛微生态制剂的候选菌株。 [关键词] 奶牛瘤胃液|饲用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产酶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8.
二重PCR方法鉴别气肿疽梭菌和腐败梭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包含16S~23S rDNA间隔区和23S rDNA的部分序列作为气肿疽梭菌特异性标志,以α毒素部分序列作为腐败梭菌特异性标志,建立了鉴别气肿疽梭菌和腐败梭菌的二重PCR方法。结果显示:气肿疽梭菌C54-1株扩增出大小为509 bp的条带,腐败梭菌C55-1株、C55-16株均扩增出大小为148 bp的条带,均与预期吻合;而产气荚膜梭菌C57-1株、C59-37株,肉毒梭菌C62-4株,诺维梭菌C61-4株均未扩增出任何条带。扩增产物的测序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本方法的特异性。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试验结果也符合相应气肿疽梭菌和腐败梭菌的特点。本研究所建立的二重PCR方法可用于气肿疽梭菌和腐败梭菌的快速鉴定。  相似文献   

9.
试验对分离到的菌株DL-01进行鉴定和生物学分析,为其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通过形态学观察、生化鉴定、16SrDNA基因序列分析的方法鉴定菌株;检测高温条件芽孢的存活率,对其代谢产物、遗传稳定性进行分析,探究其对抗生素、胆盐、人工胃液、人工肠液的耐受能力以及对致病菌的拮抗能力。结果显示:此菌株为丁酸梭菌;95℃处理10 min后,芽孢存活率达到95%;菌株代谢产生多种氨基酸、维生素、酶等物质,产丁酸性能较好;连续传代30代,菌株形态不变,DNA谱带基本相同;此菌株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在猪胆盐浓度为0.35%时,菌株DL-01仍然能够生长;经过2.5 h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处理后,活菌数达99%以上;能抑制肠出血大肠杆菌和魏氏梭菌生长。结果表明,丁酸梭菌DL-01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抗逆性等优良特性,这些优势有利于将其应用到动物生产中。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探究丁酸梭菌CBM01的最佳碳、氮源及其对胃肠道的耐受性。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以梭菌增菌培养基为基础,对丁酸梭菌CBM01的碳、氮源进行优化,同时对其胃肠道耐受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丁酸梭菌CBM01的最佳碳源和最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蛋白胨;2)丁酸梭菌CBM01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作用3 h后,存活率分别为90.33%和92.09%;3)丁酸梭菌CBM 01可耐受的最高胆盐浓度为0.40%。由此可见,丁酸梭菌CBM 01对胃肠道环境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是一株开发潜力巨大、应用前景广阔的益生菌。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探索了丁酸梭菌分离株的益生特性,旨在为其在仔猪日粮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利用常规方法分离丁酸梭菌并进行纯培养,经生化检测和16S rRNA基因测序,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采用活菌计数法和牛津杯法研究分离株培养上清对3种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分离株黏附猪小肠上皮细胞(IPEC-J2)的特性及其对致病菌黏附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细胞计数法研究分离株对IPEC-J2生长的影响;采用ELISA检测分离株处理细胞后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水平。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分离到一株丁酸梭菌。与对照组相比,丁酸梭菌培养上清对3种致病菌生长抑制效果均显著(P0.05);丁酸梭菌可黏附于IPEC-J2,并且黏附效果最佳的感染复数(MOI)为50,最适处理时长为3 h;丁酸梭菌对3种致病菌黏附IPEC-J2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P0.05);丁酸梭菌MOI为1、10和50时细胞生长正常、形态完好,MOI为100时IPEC-J2生长受到显著抑制,同时出现部分细胞死亡;MOI为1时细胞因子水平无差异,MOI为10、50和100时细胞因子水平均显著增高(P0.05)。综上所述,本研究分离的一株丁酸梭菌具有较好的益生特性,为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死于出血性肠炎的圈养鹿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为研制产气荚膜梭菌β-毒素单价和多价疫苗奠定基础。采集山西省内不同地区鹿场因出血性肠炎而死亡鹿的病料32例,经病原微生物分离培养、生化试验和血清型鉴定,分离得到C型产气荚膜梭菌,并测定分离菌所产毒素对小鼠的最小致死量。PCR扩增C型产气荚膜梭菌β-毒素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 MD18-T-J28-C,进行酶切鉴定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 32株分离菌中有6株是C型产气荚膜梭菌,占18.7%;其余均为A型,占81.3%。筛选出毒力最强的菌株J28-C,最小致死量(MLD)为5.0×105CFU/m L。PCR扩增和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经PCR得到了特异性的β毒素基因片段。表明造成山西省鹿出血性肠炎的病原菌为A型和C型产气荚膜梭菌,以A型为主。  相似文献   

13.
笔者从某猪场疑似猪魏氏梭菌病病例中分离到一株魏氏梭菌,为了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其发病机理,对分离菌进行了形态培养、生化试验、动物实验等鉴定,鉴定结果为C型魏氏梭菌.药敏试验表明本株魏氏梭菌对青霉素、磺胺药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以嗜水气单胞菌CVCC-4002为宿主从鲤鱼内脏中分离得到一株噬菌体,命名为BLCC16-001,用PEG8000浓缩、超速离心获得高纯度的噬菌体进行电镜观察。测定噬菌体宿主谱、最佳感染复数(MOI)、一步生长曲线、热稳定性、pH稳定性及噬菌体体外杀菌效果。结果表明:电镜下,噬菌体BLCC16-001头部直径约60 nm,尾部长约140 nm,还能够裂解4株嗜水气单胞菌,其最佳感染复数为0.0001。噬菌体BLCC16-001潜伏期为20 min,随后进入平台期,爆发量约为1000 PFU/cell|能够耐受60 ℃以下的温度,超过70 ℃会急剧失活|对酸碱均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pH为4.0 ~ 10.0时稳定|在感染复数为0.1时,3 h对宿主菌杀菌率超过90%,感染复数为1时,3 h对宿主菌杀菌率超99%。噬菌体BLCC16-001是一株宽宿主谱的能够耐受一定温度和酸碱环境的肌尾科新型烈性噬菌体,对其研究可为嗜水气单胞菌噬菌体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嗜水气单胞菌|噬菌体|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15.
研究旨在筛选出产纤维素酶较高的酵母菌,并对其生物学特性探讨。试验从生境中筛选到产纤维素酶较高一株酵母菌,通过菌株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对该菌株进行了鉴定,并对这株菌的耐酸性、耐模拟肠液性、产酶特性和抑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表明,所筛酵母菌Y3为酿酒酵母菌,产纤维素内切葡聚糖酶酶活为3.27 U/ml,纤维素外切葡聚糖酶酶活为2.22 U/ml,木聚糖酶酶活为4.21 U/ml,耐酸性、耐模拟胃液较强,而耐模拟肠液能力较弱,不能产生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物质。试验筛选到酿酒酵母菌Y3是一株较高产纤维素酶菌株并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对于提高粮食加工副产物的利用率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丁酸梭菌又名酪酸梭菌、丁酸梭状芽孢杆菌,是芽孢杆菌科、梭菌属的一种产丁酸的革兰氏阳性菌厌氧细菌。具有芽孢结构,能够耐受饲料加工过程中的高温、高压环境,对人工胃液、肠液和胆盐也有较强耐受性。丁酸梭菌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能产生短链脂肪酸、氨基酸、酶等多种益生物质,具有促生长和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能,其主要代谢产物丁酸还可作为肠道上皮组织细胞再生和修复的营养物质[1]。作为一种益生素的活菌制剂,能够改善畜禽消化道菌群平衡,提高机体的抗病毒、新陈代谢、养分消化吸收的能力,预防消化道疾病,具有调节消化道菌群和促进畜禽生长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从2017年送检的3个病例中分离得到的病料进行病原菌鉴定,试验采用细菌分离、纯化、生化鉴定及16S rDNA基因PCR扩增与序列分析法进行鉴定,并对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共分离得到3株分离菌,分别命名为J1、J2、J3株,3株分离菌均能发酵蔗糖和麦芽糖,产酸,不能发酵甘露醇和乳糖;PCR扩增分离菌,得到500 bp的目的条带,与NCBI中已知序列进行比对,均为松鼠葡萄球菌(同源性达99%);3株松鼠葡萄球菌对多西环素、阿莫西林、环丙沙星等药物敏感。说明3株分离菌为松鼠葡萄球菌,其对药物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8.
丁酸梭菌(Clostridium butyricum)是近些年来研究较热的一种的严格厌氧菌,以产丁酸而得名。丁酸梭菌的特有代谢产物决定了其广泛的生物学功能,丁酸梭菌作为益生菌应用于人以及动物的保健、肠炎等疾病的预防及治疗等均有良好的效果。文章综述了丁酸梭菌的特性及其在塑造肠道微生态平衡、免疫调节及抗氧化等方面的突出功能,并总结了丁酸梭菌在畜禽应用中的一些研究。最后,提出了目前关于丁酸梭菌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丁酸梭菌制剂在保健、治疗疾病等方面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丁酸梭菌对致病菌和有益菌的体外作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丁酸梭菌在体外对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和对有益菌的增殖作用。将丁酸梭菌分别与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产气荚膜梭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后进行培养,并与菌种单独培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培养36~48 h,联合培养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产气荚膜梭菌菌数均显著低于单独培养组;菌数比例为(1~100)∶1至100∶1时,丁酸梭菌对沙门氏菌均有较强的抑菌作用;菌数比例为100∶1时,丁酸梭菌对大肠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抑菌作用较强;菌数比例为10∶1时,丁酸梭菌对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增殖效果最好。联合培养8 h后,菌数比例为10∶1时,丁酸梭菌对双歧杆菌有显著的增殖效果。  相似文献   

20.
试验旨在通过体外抑菌试验对丁酸梭菌发酵液上清的抑菌效果及抑菌机理进行探索。分别用丁酸梭菌发酵液上清、排酸及过氧化氢酶、胰蛋白酶、蛋白酶K处理后的发酵上清分别对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产气荚膜梭菌进行牛津杯法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丁酸梭菌发酵液上清对试验选取的5种肠道致病菌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发酵液上清经蛋白酶处理后,抑菌圈消失。表明:丁酸梭菌发酵液上清对肠道致病菌具有抑制作用,其中起到抑菌作用的为有机酸、蛋白或多肽类物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