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以14个天然分布在6省的闽楠(Phoebe bournei)林为对象,采用巢式分析、冗余分析、热图等方法,探究不同种源间7个种实表型性状变异特征及闽楠种实表型性状与环境地理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闽楠种实的表型性状在种源间、种源内均呈极显著差异,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70.83%,表型变异主要来源为种源间.种源间,种形指数的变异系数最高(13.33%),果实横径的变异系数最低(7.03%).种源内,湖南永顺的平均变异系数最高,为7.62%,福建延平最低,为4.93%.种子平均变异系数高于果实,表明果实表型性状比种子更稳定.冗余分析得出,在环境地理影响因子中,年降水为影响种实表型性状的主要因素,随年降水增加,种子呈狭长瘦小的生长趋势.热图将种源按种实表型性状分为3类,江西南部种实较瘦小的为第1类;湖南及周边种实较宽阔饱满的为第2类;福建及东南线种实较狭长的为第3类.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系统评价不同地理种源麻疯树的表型性状变异。【方法】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变异系数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23个麻疯树组群的11个表型性状进行分析,揭示不同种源麻疯树表型性状的变异。【结果】①二级分支数、每株果簇数、地径的变异系数相对较高,依次为0.310、0.215和0.200,二级分支数在组群间差异显著;变异系数相对较小的为种形(种长为0.034,种宽为0.025),其次为出仁率(0.058),显示种实性状在遗传进化中具有相对较高的遗传稳定性;②不同地理种源麻疯树组群的表型性状变异差异明显,变异范围0.067~0.263,暗示麻疯树组群在分布上呈现较明显的地理隔离;③主成分分析表明,百粒重、种宽、一级分支数和二级分支数是决定表型变异的主要代表性状;④聚类分析将23个麻疯树组群划分为5大类,聚类显示组群划分与种源地理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不同地理种源麻疯树组群间表型变异明显,金沙江干热河谷分布的麻疯树组群呈现相对较高的变异。  相似文献   

3.
桤木不同种源球果及种子性状的遗传变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桤木自然分布区内的5个种源的球果长度、宽度、长宽比、果柄长和每粒质量等共7个表型性状的变异规律和模式。结果表明:球果宽、果长/果宽、果长×果宽种源间和种源内家系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果柄长、果长、果柄长/果长种源间差异不显著,种源内家系间差异显著;每粒质量种源间差异极显著。果柄长、果长、果宽、果长/果宽、果柄长/果长、果长×果宽和种子每粒质量的种源遗传力分别为0.3278、0.3404、0.9411、0.8981、0.2637、0.8984和0.8071。种源间和种源内变异幅度较大的是果长×果宽和果柄长/果长,变异幅度最小的均是果柄长。除每粒质量外,金堂种源果实其它6个性状的变异幅度均较高,其次是珙县和泸定种源。果宽与种子每粒质量等性状遗传力最高,果柄长/果长、果长×果宽等性状变异幅度大。  相似文献   

4.
利用来自17个产地的170个木荷优树无性系,分析表型性状在产地间和产地内的变异和性状间及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基于13个性状对参试无性系产地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木荷优树无性系表型性状在产地间和产地内均呈极显著差异,枝下高变异最大26.6%,叶平均宽变异最小10.17%,说明木荷优树无性系生长、形质和叶片性状变异丰富,具有较好的改良基础。表型分化系数平均为43.24%,处于中等分化水平,产地内变异(31.42%)大于产地间变异(25.05%),生长性状变异是表型多样性的主要因素。性状相关分析表明,高径生长量较大的优树无性系其树干通直、枝下高大且分枝较粗,而与最大分枝角相互独立,叶片大和叶形宽圆的无性系可能生长更快。各性状与地理气候因子间的相关性表明,生长性状呈纬向变异,南部地区速生性较强;形质性状和叶片性状为呈经向变异,东部地区树干通直度相对较低,最大分枝角较大,叶片短小且宽圆。通过主成分分析认为,枝下高、冠幅是生长性状中的主要区别性状,而叶面积和叶宽长比是叶片性状的主要区别性状。基于聚类分析将参试的17个木荷优树无性系产地归为4个类型,其中类型Ⅰ和类型Ⅳ的无性系主要分别来自中部种源区和北部种源区,生长相对缓慢,而类型Ⅱ和类型Ⅲ的无性系主要来自中心种源区和中部种源区,速生性较强。  相似文献   

5.
利用8个米老排(Mytilaria laosensis Lecomte)种源82株优势木自由授粉种子及其一年生苗木,开展了种子表型变异和苗期生长性状变异的研究。结果表明,米老排种子表型性状与苗木生长性状存在明显的种源差异。种子表型性状与苗木生长性状显著相关,种重与苗高显著正相关;种长与叶重、茎重、全株湿重显著正相关;种宽与苗高、地径、茎重、全株鲜重显著负相关;依据苗木生长性状聚类分析结果,将8个种源分为3类:第一类靖西、容县,为生长优势种源;第二类龙州、那坡、凭祥、德保,为生长中速种源;第三类东兴、上思,为生长较差种源。  相似文献   

6.
为余甘子天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保护和选择育种提供科学依据,对6个天然居群68个余甘子单株的17个果实表型性状进行观测,利用巢式方差分析、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及多重比较等方法对其变异规律进行分析,采用隶属函数法与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68个余甘子单株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6个余甘子果实描述型性状多样性指数为0.6831~1.6606,果实颜色较大,腹缝线形状较小。6个居群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1.73%~25.47%;11个表型性状的变幅为6.16%~43.35%。居群内变异(54.79%)大于居群间变异(20.95%),居群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27.50%,各性状均有一定程度分化。11个表型性状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果横径、果纵径、单果重、单个果肉重、果核重、果核横径、果核纵径、果肉厚度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表明各性状在生长过程中存在相互协调性。11个表型性状归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3.37%;表型性状综合得分P6居群的58号单株F值最高,为1.82,综合表现最好; P1居群的2号单株F值最低,为-2.24,综合表现最差。6个余甘子天然居群的果实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均有变异,果实、种子的质量性状变异较高,其适应性潜力相对较大;形状性状相对稳定,不易产生变异。余甘子果实表型性状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变异,收集保存余甘子种质资源时应增加居群内个体数量,并优先收集有特殊表型的单株。  相似文献   

7.
为了揭示贵州省西康玉兰主要原产地的果实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以该种主要分布区内的4个天然群体果实为试材,对果质量FG、果宽FW、果长FL、果径FD、果型指数FL/FD等2类14个表型性状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对不同种源地、不同表型性状的多样性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同一果实表型性状在不同种源地间、不同果实表型性状在各种源地表现各异。(2)不同果实表型性状间的相关性不同,果质量FG、果径FD、果厚FT、果长FL、果宽FW 5个性状指标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果型指数FL/FD除与种实率TSWC/FG呈负相关、与单粒种子质量TSW/SN呈显著正相关(P0.05)外,与其余性状指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果实体积指数FVI除与种实率TSWC/FG、单粒种子质量TSW/SN呈正相关外,与其余性状指标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3)海拔、年均温与多数果实性状间呈显著相关关系,说明它们对西康玉兰果实内、外表型性状的影响较大。(4)西康玉兰14个果实性状中,平均多样性指数介于1.538~1.827;除果径FD、果宽FW、果长FL等3个果实性状表型变异在赫章六曲河镇(HZLQ)种源地最为丰富外,其余11个果实性状均在水城玉舍林场(SCYS)种源地最为丰富。群体的果实外表型性状多样性指数(1.674)高于内表型性状多样性指数(1.671)。(5)不同种源地的果实内、外表型性状多样性指数不同,其中赫章六曲河镇(HZLQ)、盘州老黑山(PZHS)种源地的果实外表型性状多样性指数均分别高于果实内表型性状多样性指数;水城玉舍林场(SCYS)、水城营盘乡(SCYP)种源地的则相反。研究结果为西康玉兰种质资源的保存和育种策略的制定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华山松第一代无性系种子园遗传改良提供优良种质材料和理论依据。【方法】以华山松第一代无性系种子园6个建园种源为研究对象,采用方差分析、变异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和综合评价等分析方法,对5个表型性状(树高、胸径、材积、冠幅和结实球果)进行研究,探讨种源间和种源内的差异特征和变异规律。【结果】华山松第一代无性系种子园各表型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均呈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种源间差异大于种源内差异;各表型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有较丰富和多样的变异,种源内变异(13.56%)大于种源间变异(1.75%),种源间的平均分化系数为10.89%;种源内变异是华山松种子园主要变异来源。在5个表型性状中结实球果的变异系数最大(130.45%),冠幅的变异系数最小(22.29%);宜良种源性状变异系数值最大(58.64%),南华种源性状变异系数值最小(42.92%);各种源的树高与原产地纬度呈显著正相关,胸径、材积、冠幅和结实球果与原产地纬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材积与树高、胸径、冠幅和结实球果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结实球果数与树高、胸径、材积和冠幅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经多重比较和综合评价,初步认定南华种源为本种子园内最优种源。【结论】华山松第一代无性系种子园生长和结实情况良好,各性状的重复力较高,遗传改良潜力大;通过建设遗传测定林,对种子园种源、无性系和单株进一步开展多层次再选择,稳步推进高世代种子园建设,可实现种子园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以紫荆全分布区的7个天然群体为研究试材,另取2个栽培群体为对照,对当年生枝的叶片、荚果、种子等14个表型性状进行比较分析,讨论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紫荆种内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着极其丰富的变异。群体平均表型分化系数(VST)为32.30%,群体内的变异贡献大于群体间的。紫荆表型性状与生态因子相关分析表明,其种内群体表型变异呈梯度规律性,随着海拔的升高,叶片和种子逐渐变大;随着经纬度的增加,荚果形状从窄条形向宽条形变异,种子形状从近圆形向椭圆形变异。利用主成分分析对8个群体进行了排序、归类(其中P6群体性状值缺失比较多,故未进行排序),分析表明8个群体大致可以划为天然和栽培两类,天然群体又可分为两亚类。天然紫荆与栽培紫荆在表型上已经产生了分化。  相似文献   

10.
红楠主要表型和苗期性状地理种源变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系统揭示红楠主要表型与苗期性状地理种源变异规律,对红楠天然分布区9个种源的果实、叶片和种子的8个主要表型性状,以及苗高、地径2个苗期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红楠叶片、果实、种子表型性状在种源间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纬度、年均温、年均无霜期和海拔是影响红楠表型性状的主要因子,其中果实大小、种子质量与纬度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基于表型和生理性状对美洲黑杨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和群体结构进行研究,为美洲黑杨种质资源的科学管理、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对6个种源群体27个采样点的258个美洲黑杨无性系的1年生植株的22个表型和生理性状进行测定,通过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研究美洲黑杨种质资源表型和生理性状的多样性和相关性、种源群体间的差异及分化水平、群体的遗传结构,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的方法对无性系的表型和生理性状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   美洲黑杨种质资源22个表型和生理性状的变异系数在0.56% ~ 53.48%之间,茎段和根系生物量性状的变异较大,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的变异最小;Shannon-Wiener指数在1.844 ~ 2.097之间;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叶绿素荧光参数外,其他21个性状在种源群体内无性系间和种源群体间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 < 0.01),表型分化系数(Vst)在1.37% ~ 31.40%之间。与生理性状相比,种源群体间表型性状表现出更大的遗传变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美洲黑杨植株的株高、地径、根系生物量、茎生物量、叶片生物量、净光合速率(Pn)、叶片形状和叶片碳、氮含量之间均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与植株生长量相关性状指标之间表现为负相关关系。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了5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到80.51%。构建了表型生理性状评价模型,将美洲黑杨无性系分为优、良、中和差4个等级。基于种源群体间的平方欧式距离将6个种源群体划分为3类:位于南方密西西比河中下游流域的密苏里州(Mis)、田纳西州(Ten)与路易斯安那州(Lou)种源群体的无性系为一类;分布在密西西比河上游流域的艾奥瓦州(Iow)种源群体的无性系和圣劳伦斯河流域的魁北克省(Que)种源群体的无性系为一类;位于西北方向的哥伦比亚河流域的华盛顿州(Was)种源群体无性系单独分为一类。   结论   美洲黑杨表型和生理性状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种源群体间和种源群体内无性系间植株的表型和生理性状发生了变异,同时其表型和生理性状的特征与种源群体的分布和气候类型有一定的关联。本研究的结果为美洲黑杨种质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及优良种质的选育和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云杉天然群体种实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云杉全分布区内7个有代表性的天然群体,每个群体30个家系(单株)为试验材料,对7个种实表型性状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讨论了群体间和群体内的表型多样性。结果表明,云杉种内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存在极其丰富的遗传变异,云杉球果长度、球果宽度、球果长宽比、球果干重、种子长度、种子宽度和种子长宽比7个性状的表型分化系数(VST)分别为48.63%,41.19%,24.59%,49.72%,61.63%,62.04%和5.00%,球果和种子的性状指数比单个性状稳定;种实性状表型分化系数的变幅为5.00%~62.04%,群体间表型分化系数均值为41.83%;群体间变异(41.83%)稍小于群体内变异(58.17%)。7个种实表型性状间多数呈极显著或显著相关,球果长度、球果宽度和种子长度为易测定和重要的种实表型性状;云杉种内群体的球果表型变异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以纬度为主的单向变异模式,球果性状与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纬度、年降水量和生态梯度值(EGA)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利用群体间欧氏距离进行UPGMA聚类分析,可将云杉群体划分为4类。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红松种源评价选择,为红松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基础.[方法]本研究以黑龙江帽儿山实验林场的26个红松种源为材料,对其生长性状(树高、胸径、地径、通直度、分枝角、冠幅、材积)和木材性状(木材密度、纤维长、纤维宽、含碳量以及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灰分质量分数)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1)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各性...  相似文献   

14.
油松不同种源种实性状的变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揭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天然群体中种实性状的变异规律,对陕西省天然群体中7个种源的141个油松家系(单株)的球果和种子表型性状采用方差分析、多重比较和相关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讨论了油松种源间和种源内家系间的遗传变异与相关。结果表明,油松种实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家系间存在极其丰富的遗传变异。油松球果长度、球果宽度、球果鲜质量、种子长度、种子宽度和种子厚度等6个性状在种源间和种源内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其中,球果鲜质量的表型和遗传变异系数达到最大。油松球果3个性状间相关紧密(P〈0.05),种子性状间两两相关显著(P〈0.01),而球果性状与种子性状之间相关多数未达显著水平。海拔和年降水与球果宽度和种子宽度正相关显著;年均温与种实性状呈负相关,与种子的性状和千粒质量的负相关达到5%的显著水平;地理纬度、≥10℃积温和无霜期与种实性状的相关性弱,均未达到显著水平。表7参15  相似文献   

15.
杨汉波    郭洪英    陈炙    黄振    肖兴翠    杨勇智   《西北林学院学报》2019,34(6):109-114
对引进的5个大花序桉(Eucalyptus cloeziana)和4个小帽桉(Eucalyptus microcorys)种源的生长性状进行早期(6 a)测定与评价。结果表明,6 a内生长性状在不同的桉树种间和种源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6年生大花序桉种源和单株层次各性状遗传力分别为0.79~0.94和0.84~0.89,均呈高强度遗传。6年生小帽桉种源和单株层次各性状遗传力分别为0.70~0.86和0.83~0.84,也均呈现高强度遗传。通过多重比较分析,大花序桉较小帽桉在生长表现上有较强的优势。经性状相关分析可知,树高、胸径和材积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平均相关系数为0.842 3。以DBHHV 3个性状指标构建大花序桉/小帽桉种源(单株)选择指数方程,按标准选择出3个大花序桉和1个小帽桉优良种源,平均材积遗传增益分别达11.70%和15.28%。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源蒙古栎在3种生长条件下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选用蒙古栎的5个种源,分3种处理,通过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的采集,对不同种源的生长和生理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5个种源间生物量、地径、叶片数、单叶面积、气孔密度、气孔大小等形态性状差异显著或极显著,Pn、Yield和qN等生理特征差异也达显著水平。各种源中J种源生物量最大,达16.37 g;B种源最小,为11.46 g。处理2最有利于幼苗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其生物量比最小值处理3的大22%;但处理3苗高最大,说明光照对蒙古栎生物量的增加影响较大,但弱光可能诱导了幼苗叶片数和苗高的增加。处理间差异表明,蒙古栎生长除了受遗传物质控制之外,与环境条件存在明显的互作。5个种源的综合评价结果为:J>P>S>B>H,总的来说蒙古栎遗传资源丰富,J种源具备较大的推广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蜡梅天然群体的表型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蜡梅野生群体的叶子与种子的表型多样性。[方法]以蜡梅的5个天然群体为试材,对7个表型性状进行表型多样性分析。[结果]蜡梅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7个性状在群体内的F值为6.612~102.148,果长、种宽在群体间达到显著差异,种长达到极显著差异;平均表型分化系数29.57,群体内变异70.43%,大于群体间变异29.57%,说明群体内变异是蜡梅的主要变异来源。叶长、叶宽、千粒重与纬度,种宽与年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其他性状和地理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均不显著。利用Dist平均分类距离系数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显示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与群体的地理距离关系一致。[结论]蜡梅的表型变异极其丰富;蜡梅的分布与表型性状呈多样性变异。  相似文献   

18.
为了查明华贵栉孔扇贝数量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影响产量的因素组成,随机选取203只1龄贝,对其形态性状(壳长、壳高、壳宽)和重量性状(活体重、闭壳肌重)等5个数量性状进行测量,并应用遗传相关、多元回归、通径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受测的5个数量性状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3个形态性状对2个重量性状的影响并不相同:对活体重起直接作用最大的是壳高,其直接决定作用达20.31%,通过壳长的间接决定作用达25.27%;对闭壳肌重直接作用最大的是壳长,其直接决定作用达22.48%,通过壳宽的间接决定作用达16.10%.建立了利用形态性状估计重量性状的回归方程.该结果为华贵栉孔扇贝选择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即以提高活体重为目标,主要选择壳高,同时加强对壳长的协同选择;以提高闭壳肌重为目标,主要选择壳长,同时加强对壳宽的协同选择.  相似文献   

19.
木荷生长与形质地理变异和木制工艺材种源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设置在福建建瓯和浙江淳安的5年生木荷Schima superba种源试验林,系统研究生长和形质性状种源差异、地理变异模式和性状遗传相关,并利用选择指数开展木制工艺材优良种源选择。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木荷树高、胸径、树干通直度及一级侧枝总数、最大侧枝长和最大侧枝粗存在显著的种源效应,受到中等以上强度遗传控制,种源广义遗传力达0.34~0.61,而树干分叉干数和分枝角的种源效应较小。木荷生长和形质性状的地理变异模式因区试点不同而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木荷中心产区的福建建瓯点,主要生长和形质性状与产地纬度呈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达-0.313~-0.534,与产地经度相关性较小,呈典型的纬向变异模式,南部种源生长较快,树干通直,但分枝多而粗;在北缘区的浙江淳安点,除种源一级侧枝总数与产地纬度呈显著负相关外,其他生长和形质性状与产地纬度的负相关性较小。性状相关分析发现,木荷种源主要的形质与生长性状呈显著的正遗传相关,遗传相关系数达0.320~1.164,而树干通直度则与最大侧枝长互为独立。选用2个理想的等经济权重和以生长改良为主的选择指数分别为福建建瓯和浙江淳安点选出了10个生长和形质兼优的优良种源,前者多为南部种源,而后者多为中部种源。表6参16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火力楠优良种源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1个火力楠不同种源的种子进行品质检验和幼苗期试验。[结果]种源间千粒质量差异极显著,形状无明显差异;幼苗性状种源之间差异不明显;种子性状之间、种子性状与幼苗性状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主成分分析表明,BB、RX-1、DY、BL-1种源综合表现良好,具有发展潜力。[结论]火力楠优良种源尚需在今后的区域化造林试验中进一步验证和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