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从对虾苗种生产、对虾养殖、对虾饲料、行业组织等方面分析了海南省对虾产业发展现状,并分析了海南省对虾产业的发展趋势,如对虾产业链逐渐完善、遗传育种研究逐渐开展、养殖模式多样化、品牌意识逐渐加强等,最后从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优势方面对海南省对虾产业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商品猪精细养殖数字化技术平台构建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地介绍了“商品猪精细养殖数字化技术平台”的系统解决方案、系统实现、采用的关键技术和系统实现的特点等,重点阐述了系统采用的技术架构、实现的主要功能和采取的关键技术.平台提供了生产管理、饲料管理、疾病管理和生产监测统计等功能,基本实现了商品猪养殖企业精细养殖过程的数字化管理.  相似文献   

3.
在调查和监控对虾养殖过程中使用投入物情况的基础上,介绍了养殖投入物进行了分类和用法用量,并提出了监控措施,如在养殖场管理中引入HACCP管理理念,并严格控制对虾饲料质量、科学使用药物、规范使用环境调控剂、合理使用有益微生物和肥料等,从而提高和保障养殖对虾的品质。  相似文献   

4.
 【目的】满足政府监管猪肉的安全生产和食品消费者的知情权,保障猪肉食品的公共安全。【方法】采用动物的标识技术、PDA智能识读技术、GPRS技术、Intranet和Internet等技术,结合中国《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管理办法》,提出基于猪肉安全生产的物质流与信息流的跟踪与溯源流程,设计集约化养猪场及散养模式下养殖、屠宰与销售环节的元数据及相应的关系型数据表,并开发上述3个环节的数据记录系统,以及面向政府监管和消费者查询的公共网络平台。【结果】开发的集约化养殖过程信息系统在记录猪只各种事件数据的基础上,具有对饲料添加剂和兽药使用的业务预警功能,能及时向溯源中央数据库提交出栏猪只的养殖过程事件;开发的PDA数据采集系统,能移动采集散养猪只的养殖事件数据,并通过GPRS远程提交溯源数据;开发的基于web技术的天津猪肉质量溯源平台,具有在线集成来自养殖、屠宰和销售环节的各种标识数据及有关猪肉质量安全数据,并实现标识的转换与数据的关联,最终实现从生产源头向消费终端的跟踪和反方向的可追溯。【结论】本研究开发的或集成的各种标识技术、元数据规范及数据记录系统和web查询平台,经过实际应用是可行的,个别技术瓶颈随通讯技术的发展将得到解决,其全面实施将为保证猪肉质量安全生产的监管及满足消费需求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
对广东省湛江、阳江、汕头、茂名和中山等5市2010年54个对虾养殖农民合作社对虾养殖有关成本-收益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饲料、种苗、塘租以及人工成本等是影响对虾养殖经济效益的主要因素,因此提出了控制饲料成本、加强对虾养殖全过程监管、提高生态养殖技术和推进农民对虾养殖专业合作组织制度建设等降低对虾养殖成本和提高收益的几种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6.
<正>日前,在济南市长清区畜牧业安全监管平台中心页面上,记者看到,从兽药、饲料等禽畜用品的生产经营到禽畜的检疫、养殖、屠宰等,在监管平台上都有独立系统,畜禽养殖生产情况、奶站情况、屠宰监控情况等详实信息都有记录,全区畜禽产品产自哪里、如何养殖等情况在平台上一目了然(如图)。长清区畜牧局董殿罡局长告诉记者,为保障畜产品安全,实现畜产品监管全面化、常态化、无缝隙化,长清区采取了建  相似文献   

7.
张健伟  吴清平  黄明胜  黄淼 《安徽农业科学》2014,(31):11183-11186,11192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溯源需求迫切,利用物联网技术以及整合食品产业链上重要的安全数据共同建立溯源系统,系统基于ASI.NET技术进行食品安全管理及溯源信息系统各种功能的设计与实现。溯源系统分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服务系统和安全溯源系统两部分。建立食品生产、检验、监管、查询等主要功能,开发4种客户端,建立前台网页专业模块和后台数据库。溯源数据来源于食品生产企业和第三方监测机构,为食品生产企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生产管理和质量追溯平台,为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面向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数据接入平台,政府监管部门能抽查生产企业或第三方检测机构的检测结果,可实现对食品生产、流通的规范监管和高效管理。  相似文献   

8.
基于物联网的南美白对虾疾病远程智能诊断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降低南美白对虾养殖风险,提高其疾病诊断与防治水平,将多种传感器在线采集的对虾养殖生态环境数据、3G手机获取的疾病图片和疾病诊治经验等多种数据进行融合,采用基于案例推理和规则推理相集成的混合推理、粗糙集融合多分类支持向量机、图像处理等多种方法,研制了基于物联网的南美白对虾疾病远程智能诊断系统。在浙江、广东等省对虾养殖区域进行现场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不仅实现了远程监测对虾养殖生态环境数据、对虾疾病图像、诊治经验数据和诊治推理规则等知识管理功能,还能够在多种数据融合的基础上,实现对虾疾病远程智能诊断与防治、疾病预警等功能。  相似文献   

9.
农产品市场信息具有复杂性与时滞性等特点,生产者常常难以及时获取并准确把握实时市场信息,因而造成信息不对称下的经济损失。从农产品生产者角度,结合新型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层及电子商务信息平台的基础平台和服务平台,构建以区块链技术为基础、以区块链数据库为中心的信息双向传递系统——农产品生产决策信息系统。系统包含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库存信息反馈平台和物流信息反馈平台3个子系统,并在区块链系统的支撑之下完成这三类信息的采集、整理与输出,以帮助农产品生产者做出正确的决策,从而达到促进农产品销售、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基于WebGIS的作物生产信息系统和设计、功能及其实现。系统实现了农作物空间信息的在线发布、讨论主题的查看、发表和回复以及论坛管理等功能,可及时发布有关优质作物种植区域分布、栽培面积、产量、栽培技术、作物病虫害防治等信息,为专家和农民构建一个有效的网络信息交互平台。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水产行业的发展,水产企业中需要管理的物质种类和信息越来越多.对水产行业虾产品加工来说,产品和物料的跟踪管理对虾产品质量控制更是至关重要.针对水产企业批次管理相对混乱的现象,利用水产行业虾产品的产销特点建立了合理的批次管理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采购、生产、仓储、销售等一系列完整物流链的跟踪模型,该科研成功在国内某大型水产品加工企业得到验证,实现了对水产行业虾产品任意批次的追踪管理.  相似文献   

12.
凡纳滨对虾室内封闭式养殖水质变化与氮收支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模式Ⅰ(臭氧机、增氧机、净水网与复合微生物制剂等)与模式Ⅱ(增氧机、净水网、复合微生物制剂与漂白粉精等)开展室内凡纳滨对虾封闭式养殖试验,探讨了养殖池水质变化规律及氮收支状况.结果表明,在80d养殖过程中,两模式所调控的养殖试验池主要水质指标均控制在对虾生长的安全范围.其中以模式Ⅰ与模式Ⅱ分别调控水质的1号与3号试验池主要水质指标平均值为:pH分别为7.92与7.96,DO分别为6.43与6.37 mg·L-1,TAN分别为0.517与0.558 mg·L-1,NO2-N分别为0.396与0.318 mg·L-1,异养菌总数6 863与19 cfu·mL-1,弧菌数分别为13 456与25 cfu·mL-1.两池单位水体产量分别为1.18和1.02 kg·m-3.两试验池氮收支估算结果为:投入饲料氮分别占氮总输入94.6%与95.3%,水层与虾苗含氮共占5.4%与4.7%;水层氮(含排污水)占氮总输出50.7%与58.3%,其近似于通常泥底养虾塘水层与底泥含氮之和占氮总输出的比例,其次是收获对虾占氮总输出31.9%与25.3%,池水渗漏等损失输出氮量占氮总输出17.4%与16.4%.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作物种业科学技术发展的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盖钧镒  刘康  赵晋铭 《中国农业科学》2015,48(17):3303-3315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提出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农作物种业体系,全面提升中国农作物种业发展水平。国内外种业的发展推动了种业科学的形成和发展。种业科学是围绕“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产业发展而形成的科学技术学科类群,作物遗传育种是其中的一部分,它和种子生产的理论与技术、种子示范和营销的理论与技术构成了种业科学技术的主体,在相应的遗传、生理、信息技术、政策法规等学科知识的配合下成为相对集中的学科体系。中国的种业科学技术体系正在形成与完善之中。文章在回顾作物育种科学技术进展包括传统的作物育种科学技术和现时分子生物育种研究热点的基础上,归纳出现时重要的8个育种理论和技术问题,继而回顾了作物种子生产和示范推广科学技术的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中国种业科学技术发展的策略和建议。提出要围绕种业发展的需求,建成相对完整的种业科学技术学科体系;要顶层设计,建设成企业种业科技和公益性种业科技两支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种业科学技术研发力量;要优先研究和解决种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其中包括规模化育种技术,资源富集、遗传解析与创新,常规育种的分子辅助技术,转基因育种与安全技术,品种区域适应性试验制度与品种审定制度的完善,配齐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并确立种子生产标准化体系,加强作物杂优化研发使杂种化成为中国未来种业的特色等。  相似文献   

14.
现代农业既不同于自给自足的原始农业,又不同于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它是一种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技术高度密集的知识型产业。根据地域不同,中国的现代农业可分为农区农业、城郊农业和都市农业等类型。中国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农业产业结构的市场化、农业生产方式的集约化、农业经营形式的产业化、农业生产技术的智能化和农业生产管理的信息化等。  相似文献   

15.
宁夏  孙琛 《南方农业学报》2012,43(9):1420-1424
[目的]分析虾产品的贸易情况及影响因素,为我国政府及企业制定决策提供参考.[方法]通过对主要进口国的需求状况和生产国的竞争状况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国际虾产品进口价格变动因素,并为我国虾产业的发展提供对策建议.[结果]美国和日本的虾产品进口价格呈缓慢下降至一定区域后再缓慢上升的趋势,影响因素包括贸易壁垒、金融危机及各种人为或自然灾害;西班牙则是呈缓慢下降至一定区域后呈小范围波动的趋势,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从各国的虾类产量来看,中国、泰国、印度尼西亚与印度是主要生产国,且产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建议]提高虾产品质量和产量、调整出口结构、提高行业组织化程度等,以促进中国虾产品贸易的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气象因子对湖北襄阳地区虾蟹养殖产业的影响,以期为襄阳地区虾蟹养殖生产提供参考。利用襄阳地区近30年气象统计资料分析了与虾蟹养殖生长发育相关的6个主要气象因子(温度、日照、阴雨、暴雨、风力和气压)年度变化趋势,探讨了襄阳地区虾蟹养殖潜在的气象风险,以便于合理利用气象预报预警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结果表明:襄阳地区温度适宜、雨水丰富、气候温润、日照充足、气象灾害相对较少为虾蟹养殖提供了良好的气候条件。笔者通过分析了襄阳地区温度变化的规律,结合气温与水温的关系确定了襄阳地区虾蟹养殖的最佳放苗时期(清明节后)和最佳捕捞时期(霜降之前),同时探讨了低温阴雨、日照时数、连续暴雨、大风雷暴等气象因子对襄阳地区虾蟹养殖的影响,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和防御对策。本研究有助于为当地气象部门根据虾蟹养殖周期作好中长期天气气候预测和短期天气预报预警服务提供理论依据,渔民应高度重视气象部门预警信息,积极主动防御来尽量减轻气象灾害造成虾蟹养殖损失。  相似文献   

17.
盐度和饲料蛋白对凡纳滨对虾营养及消化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断增加的水产品需求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捕捞业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为改善水产品供应短缺的问题,发展水产养殖业十分重要。随着水产养殖业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水环境逐步恶化,应激因素逐渐增多,严重阻碍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寻找绿色健康、安全高效、节约减排的养殖模式已成为热点研究问题。蛋白质是生命的物质基础,饲料蛋白是对虾饲料中最主要的营养成分。盐度是影响对虾生理反应的重要因子,不同盐度下凡纳滨对虾表现出不同的适应状态。对盐度和饲料蛋白在凡纳滨对虾生长、存活、营养需求、消化代谢以及健康免疫等方面发挥作用的相关国内外研究结果进行综述,明确提出凡纳滨对虾在不同盐度的养殖水体中蛋白需求量有所不同,指出在当前对虾饲料中普遍使用盐度参数缺乏蛋白含量的背景下,水体盐度对凡纳滨对虾的作用应受到关注。最后,对今后养殖凡纳滨对虾水体盐度与营养需求的研究方向以及对虾饲料的开发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棉业信息化工程的设想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安徽省棉业实现信息化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提出了建设以棉花产业信息网络和棉花栽培专家系统为主要内容的信息化工程的设想,论述了"安徽棉业信息网"、棉花栽培管理专家系统(AHCCE)和基于VCD/DVD平台的、简化的多媒体棉花专家系统(AHCCE-VCD/DVD)的主要功能、组成和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芦笋产业发展瓶颈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芦笋种植面积最大的生产和出口国,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但产业快速发展的背后,仍受到产业政策、文化理念、产业结构、技术体系、信息服务、国际贸易壁垒、食品安全和产业服务等八大内外因素制约,唯有找出和正视这些瓶颈,才能有效推动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SWOT分析的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发展及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东是一个食用菌生产大省,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具备良好的自然条件,加之生产成本和品种的优势,使该产业得以迅速发展。但山东食用菌产业"大而不强",在产品质量、精深加工、产业化经营以及科技创新方面还存在不足,面临着出口难度增加、产销脱节、市场风险大等挑战。为此,山东省食用菌产业抓住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生产潜力大以及惠农政策扶持等机遇,加快产业科技创新,加强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信息引导和市场流通体系,提高产业化、规模化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