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正确核算可以有效地规范和引导人类正确的土地利用行为,进而促进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以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为例,应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和生态服务价值核算模型,结合武都区1996年、2006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数据库以及其他相关的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该区土地利用变化状况.结果表明:该区1996~2006年10a间土地生态服务功能价值增加了6.7×103万元,林地对生态服务价值的贡献率最高,达73%;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和GDP增长率之间差异明显,表明该区目前GDP的增长模式对生态环境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陇南市武都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巫山县1996到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采用Costanza等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模型和谢高地等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表,测算了巫山县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和生态敏感指数.研究结果表明,巫山县全县生态服务价值增加了42 515.83万元,年均增长4 723.98万元;全县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是三峡工程和生态环境建设,林地和园地大量增加是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的结果,其中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量最大;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表明生态服务价值对价值系数的变化缺乏弹性.  相似文献   

3.
以徐州市为研究区,探讨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为目的,根据2003—2013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结合敏感性分析方法对研究区10年间的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3—2013年,水域面积增加幅度较大,增加了8.814万hm2,建设用地增加幅度仅次于水域,增加了7.194万hm2;生态服务价值从2003年的230.23亿元增加到2009年的316.10亿元,但2009年后开始持续下降,该变化主要受到生态服务价值系数较高的水域面积变化的影响;2009以前,生态服务价值变化与GDP、人口、城市化率、第三产业比重呈正相关关系,2009年以后呈负相关关系,主要原因是2009年以后社会经济的发展以损耗生态服务价值为代价。建议今后应重视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优化土地利用结构,逐步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安徽东部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安徽省滁州市为例,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研究,分析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效应。结果表明,1995~2005年,滁州市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共减少8765.47 hm2,减少速率为-1.53%;林地、水域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其中林地面积增加最多,达9829.89 hm2,且增加速度最快,年变化率达1.75%。土地利用变化引起了研究区域生态环境的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滁州市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由1995年的9.2726×109元增长为2005年的9.3310×109元,共增加5.8472×107元,年变化率0.069%。各单项服务价值中,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气候调节、废物处理和食物生产等服务功能有所减弱,气体调节、水源涵养、土壤形成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原材料和娱乐文化等服务功能较前有所增加。通过生态环境效应的敏感性分析,生态服务价值系数的变化对生态总服务价值的波动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基于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对土地生态管理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周卫东  孙鹏举 《山西农业科学》2012,40(2):168-171,185
结合1996—2005年临夏回族自治州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采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和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单位面积服务价值表,研究了临夏州近10 a来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996—2005年临夏州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增加了1.27亿元,土地利用类型的调整从宏观角度看是可持续发展的,其主要得益于生态退耕还林,为保证区域生态环境的稳定和不断改善,生态管理意识需加强,并针对研究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土地生态管理方面的政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滕耀华  易武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10286-10288
以邵阳县2001和2009年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模型以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理论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从动态变化来看,建设用地变化最为突出,其他类型变动较小;从利用程度上看,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不明显。林地生态服务价值呈增加趋势,而其他地类生态服务价值呈减少趋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缺乏弹性。结合研究区的生态环境现状及其特殊性等,分析认为人口数量变化、退耕退林退草工程及经济发展是导致土地利用及生态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选择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小城市培育工作推进较快的典型自然地理区域——杭嘉湖平原地区,开展区域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拟通过构建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影响CLUE-S动态模型分析杭嘉湖平原地区近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引发的生态环境效应,并用来开展今后5~10年杭嘉湖平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效应的预测与评估。其预测结果可为该地区政府制定有关土地利用方面的政策提供理论支撑,从而促进杭嘉湖平原区社会、人口、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基于乌鲁木齐市2005年和2012年TM影像数据、土地利用现状矢量数据、中国高空间分辨率网格数据(CHRED),运用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评估和碳排放核算等方法,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转型前后生态环境变化效应。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转型幅度较大,其中园林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之间的转换较明显,未利用地转出面积最大(10.33万hm2),说明研究区土地开发程度较高。研究区生态服务价值均呈增加趋势,研究期间生态服务价值增加了89 227.32万元,其中,园林地、草地和水域土地利用转型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的贡献高。研究区土地利用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碳排放量较高的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研究区内土地利用转型后净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增加趋势,但土地碳排放量变化速度远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速度,因此在乌鲁木齐市低碳城市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关系。  相似文献   

9.
运用GIS和RS技术,对贵州草海地区1990年、1995年、2010年以及2015年四期TM遥感影像解译获得覆被图。采用转移矩阵,计算草海保护区1990—1995年和2010—201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合修正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对比分析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成立初期和近些年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研究发现:1) 1990年、1995年、2010年和2015年草海国家级保护区的生态服务价值分别为16 696. 57万元(人民币,下同)、18 391. 57万元、20 724. 93万元和20 766. 52万元,呈逐渐增加的趋势; 2)研究区1990—1995年的生态服务价值增加量比2010—2015年的增加量增长10. 15%,增速快2%; 3)在草海各土地利用类型中,湿地和水体的生态服务价值量占比最大,均在65%以上; 4)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与其面积的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10.
嘉兴市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与生态服务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维持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但长期以来没有被人们充分认识,大多仅关注环境与资源可实现的经济价值,很少关注其潜在的社会与环境价值。基于嘉兴市201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理论,定量分析了嘉兴市近5年土地利用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并利用多目标决策方法,对嘉兴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随着嘉兴市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设用地不断扩展,园地、草地和林地面积趋于减少,而耕地和水域面积趋于增加,使得嘉兴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近5年来增长9 515万元。从空间分布来看,嘉兴市7个辖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及其生态服务价值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从市区到远郊区,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结构信息熵和有序性均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通过对嘉兴市2020年土地利用结构及其生态服务价值的预测表明,到2020年嘉兴市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将比2015年增长约12%,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可以促使嘉兴市土地利用效率及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得到显著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灵丘县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灵丘县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采用当量因子法分析2010—2016年该县土地利用及其生态价值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灵丘县土地利用变化幅度较小,总面积不变的情况下,建设用地增加163.91 hm~2,增加最多;草地减少137.92 hm~2,减少量最大; 2)灵丘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30亿元以上,7年间生态价值总体有稍微下降趋势,共减少667.02万元,水域生态价值减少幅度最大,减少384.24万元;3)耕地、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负相关,水域、林地、园地、草地及未利用地呈正相关。总体上,灵丘县土地利用未对生态环境造成明显破坏,但也不能忽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生活方式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应该进一步控制建设用地面积增长,保护生态用地,积极探索基于生态保护的生态资产运营模式和机制,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1996、2005和2013年平谷区东高村镇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探讨东高村镇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影响.结果表明,1996 ~2013年东高村镇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了695.43万元;水域和林地面积的增加是引起区域ESV增加的主要原因.东高村镇在生态建设过程中,实现了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改善.  相似文献   

13.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泸水县生态服务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高山峡谷地区土地利用引起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机理,基于云南省泸水县1996年和2012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采用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测算方法研究泸水县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服务价值。结果表明:2012年较1996年泸水县土地利用变化明显,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呈下降趋势,草地、水体和建设用地面积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转移方向主要为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间相互转入与转出,耕地、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化。生态服务价值总量呈增长趋势,从1996年的42.886 3亿元增至2012年的43.148 4亿元;林地生态服务价值占泸水县总生态服务价值的比例最大,草地和水体生态服务价值呈上升趋势,而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生态服务价值呈下降趋势。有效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继续推进退耕还林政策,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是泸水县恢复和提高生态服务功能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4.
以宜阳县1995~2008年期间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模型和国内外学者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的方法与模式,分析土地类型变化及其所导致的生态服务价值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1995~2008年期间,宜阳县林地、园地和建设用地面积呈现增长趋势,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呈现减少趋势,滩涂、水域和其他农用地变化幅度较小;土地类型面积变化导致了宜阳县生态服务价值的增加;宜阳县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有利于生态系统的优化,有助于生态环境向可持续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5.
高速公路沿线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高速公路沿线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规律,确定高速公路对沿线土地的影响范围,以京承高速北京段沿线10km范围的1995、2004、2009年3期TM遥感影像提取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基于GIS分析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的特点、规律和原因,并分析了与高速公路不同距离范围内土地利用程度与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从1995—2009年,京承高速沿线土地用地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各种用地类型之间的转换较为频繁,说明高速公路的修建对于沿线土地利用类型的影响剧烈,尤其沿线农业结构调整变化明显;2)高速公路沿线土地利用程度与高速公路的距离有较大关系,土地利用程度变化最剧烈的区域为3~8km,8km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开始减小;3)1995—2009年,京承高速沿线生态服务价值先增加后减少,由于园地面积显著增加,京承高速沿线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总量变化相对平稳,距离高速公路1~3km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最剧烈,8km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逐渐平稳。  相似文献   

16.
利用重庆市1999—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采用中国陆地生态服务价值的当量因子表,估算土地流转所产生的生态价值变化,并考虑社会经济发展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重庆市1999、2004和2008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5 234 383.16万、5 493 479.62万和5 525 143.07万元。整体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表现出缓慢增长的趋势,其中林地、建筑用地的面积增加以及耕地面积减少是主要原因。在连续的两个研究段内,耕地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最多,说明城市化过程中,建设用地的开发已经严重影响了重庆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此外,1999—2008年重庆市GDP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比例越来越小,表明快速的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以为政府进行土地优化配置及流转决策时提供参考建议,以保证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宁远县2000年、2005年、201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测算信息熵、均衡度和优势度3个指标,结合动态度模型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及变化模型对宁远县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采用生态价值服务模型,定量计算了宁远县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并对生态服务价值的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建设用地、草地和林地面积增大,耕地、湿地和其它用地面积减小。土地利用逐步合理化,土地利用结构越来越稳定。生态服务总价值略有提升,由2000年的215614.45万元变为2010年的216068.18万元,巨大的林地面积及对其有效保护成为了主要原因。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价值的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林地、湿地、耕地、草地、其它用地,生态服务价值系数的变化对生态服务总价值影响不大,研究结果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8.
研究土地利用背景下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对促进区域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赣江上游流域为例,依据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4期的遥感数据,利用RS和GIS手段对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了处理,并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1990-1995年赣江上游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不大,1995-2005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量不断增加,且各类生态服务功能价值波动较大;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敏感性指数都小于1,表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服务价值指数缺乏弹性.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沛县土地利用变化及其生态服务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利用变化是区域生态系统演变最主要的驱动力之一,对生态平衡有巨大影响。江苏省沛县多年的煤炭开采与土地复垦使得其土地结构发生较大改变,对生态环境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基于1988—2014年多点时TM/ETM影像解译数据,借助遥感与GIS方法,分析沛县矿区近26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并结合矿区实际情况,修正了相应的生态服务价值当量表,计算该区域生态服务价值及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26年内沛县的土地利用类型由单一化逐渐变为多样化、均衡化,到了2014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平稳,未利用土地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2)1988—2000年沛县土地生态服务价值呈减少趋势,主要是因为耕地面积过多,水域、湿地面积较少,而水体对生态服务价值的贡献更大;2000—2014年生态服务价值从25.371亿元增长到59.963亿元,主要是水体和湿地的增长值较大。(3)2000—2014年沛县土地的生态服务价值呈递增的趋势,大多数采煤塌陷地复垦为鱼塘、水塘,水域面积大幅度增加,而水体的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量较大,因此水体面积的轻微变化就会对生态服务价值产生较大影响。另外,土地的合理利用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增加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退耕还林工程的重要实施地延安市为对象,以土地利用变化数据为基础,采用区域差异性和生产总值指数为参照校正的生态服务价值计算方法,对延安市1989-2016年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估算,并使用灰色关联度法分析生态服务价值与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退耕前的1989-1999年,延安市生态服务总价值变化缓慢,仅增加8.76×109元,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服务价值变化均不显著;退耕后的1999-2016年,生态服务总价值变化显著,增加了56.79×109元,其中林地生态服务价值增长最多,增加了75.19×109元,耕地生态服务价值降低最多,减少了15.77×109元;生态服务功能中粮食生产功能下降,但保持土壤、气体调节、生物多样性等功能迅速增加。生态服务价值的变化和林地、牧草地、耕地、园地、未利用地面积的改变显著相关;土地利用类型中对生态服务价值影响最大的为林地,影响最小的为耕地,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促进了耕地向林地的流转,使区域生态服务价值迅速增加。生态-经济价值关系研究表明,退耕还林工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但人口增长带来的环境压力依然存在,需要继续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