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试验采摘金萱茶树品种受小绿叶蝉危害的一芽一叶鲜叶,按照新工艺研制金龙美人茶产品,研究探讨不同提香温度对金龙美人茶品质的影响。通过试验及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提香温度100℃,提香时间30min,金龙美人茶的香气和滋味最好,感官审评总分达93.1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茶树品种夏秋季鲜叶对机械采摘的适宜性和机采原料的藏茶适制性,并筛选出适宜机采且适制藏茶的茶树品种,旨在节本增效、提高藏茶产量和品质的目的。【方法】以宜宾地区引进或选育的17个茶树品种为供试材料,进行田间对比试验,测定并比较各茶树品种夏秋季机采鲜叶产量、机采芽叶机械组成、生化成分以及机采鲜叶所制藏茶干茶感官品质的差异。【结果】川茶2号、巴渝特早、蒙山9号、川农黄芽早、川沐28、中茶302和天府红1号机采鲜叶产量显著高于对照福鼎大白茶,其中川茶2号、蒙山9号、川农黄芽早、川沐28和天府红1号机采鲜叶嫩度、整齐度和完整性较好;川沐318、川茶2号、川沐28、巴渝特早和中茶302等品种机采鲜叶主要生化成分含量(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可溶性糖和咖啡碱)显著高于对照和其他品种,具有良好的生化品质基础,同时感官审评结果显示川茶2号、巴渝特早、中茶302、川农黄芽早等品种审评总得分≥86分,其中川茶2号茶样滋味带糖香,香气纯正,综合品质最优。而且上述品种一芽五、六叶的氟含量低于150 mg/kg。【结论】综合评价各品种机采鲜叶产量、机械组成、生化成分和藏茶感官品质,川茶2号、中茶3...  相似文献   

3.
以茅山茶区现有茶树品种的夏季鲜叶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茶树品种夏季鲜叶在不同加工工艺下形成的类普洱散茶(黑茶)品质.试验结果表明,茅山茶区现有主要茶树品种中大多数品种的夏季鲜叶均可用于加工类普洱散茶,但不同品种对加工工艺的适应性不同,生产单位应根据其适应性选择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信阳茶区4个主栽茶树品种信阳群体种、乌牛早、福鼎大白茶和白毫早的鲜叶品质和适制性,对4个茶树品种2批春茶和1批夏茶(均为1芽1叶)的茶鲜叶主要生化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4个茶树品种春茶和夏茶鲜叶中氨基酸总含量分别为31.83~39.12 mg/g和21.02~32.40 mg/g,儿茶素含量分别为99.31~108.24 mg/g和97.32~108.49 mg/g,水浸出物含量分别为41.64%~44.12%和36.89%~45.68%,咖啡碱含量分别为3.59%~4.53%和2.90%~4.15%,茶多酚含量分别为18.10%~19.31%和21.19%~23.62%,酚氨比分别为4.90~5.69和6.54~11.24。可见,4个主栽茶树品种的春茶皆适制绿茶,且具有茶汤滋味鲜爽、苦涩味低的生化物质基础。4个主栽茶树品种中春茶和夏茶鲜叶中氨基酸、茶氨酸、咖啡碱和水浸出物的含量均为乌牛早最低,酚氨比为乌牛早最高。因此,信阳茶区4个主栽品种中乌牛早茶鲜叶品质低于其他3个茶树品种。  相似文献   

5.
以黄棪为对照品种,对引种的茗科1号、台茶12号、白毛2号、鸿雁12号和鸿雁9号等5个乌龙茶树新品种进行品比,并综合分析各品种的抗逆性、适应性、生长势、抗虫害能力、物候期、鲜叶产量和成品乌龙茶品质的差异。提出在安溪祥华、西坪等铁观音主产乡(镇)适当引种茗科1号;在安溪虎邱、官桥、蓬莱、湖上等地选用台茶12号或鸿雁12号进行品种搭配,以解决茶树品种结构单一的问题,提高茶叶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茶叶中叶绿素含量的季节性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不同季节和3个不同地方茶树品种的鲜叶叶绿素和成茶叶绿素及组分的测定,分析了叶绿素及组分的季节变化规律和原因。结果表明,茶树鲜叶中叶绿素随叶片逐渐成熟,其含量也逐渐增加,表现为秋季〉夏季〉春季;不同季节鲜叶中叶绿素在加工过程中损失程度差异显著,表现为在加工中夏季鲜叶中叶绿素破坏最多,秋季次之,春季最少。  相似文献   

7.
茶鲜叶介电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优化测试条件的基础上,利用LCR数字电桥仪分析茶树品种、新梢叶片部位、含水率以及新鲜度对鲜叶介电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茶树品种对电容和介电常数有显著影响(P0.05),大小依次为乌牛早≥福鼎大毫≥福鼎大白≥迎霜≥黄旦。随鲜叶嫩度的下降,电容和介电常数呈增加趋势,尤其以老叶增加明显。随着鲜叶含水率的降低,电容和介电常数呈下降趋势,但当含水率在0.7%~6.7%时,电容和介电常数变化较小。新鲜度对鲜叶电容和介电常数的影响趋势与含水率的相似。对正常鲜叶、病变鲜叶、茶梗和茶园常见杂物(植物一年蓬、樟树鲜叶)的介电特性进行比较,表明病变鲜叶、茶梗、茶园常见杂物的电容和介电常数均明显高于正常茶鲜叶(P0.01)。  相似文献   

8.
茶小绿叶蝉在福建省茶树品种上的选择机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品种抗虫性的角度出发,利用电子鼻等手段,通过对福建省7个主栽茶树品种上茶小绿叶蝉的田间虫口密度、茶树品种植物学形态特征和芽叶挥发物差异的调查,初步明确茶小绿叶蝉在不同茶树品种上的选择机制。结果表明,肉桂上茶小绿叶蝉的虫口密度最大,铁观音上的虫口密度相对较小。福云6号、福鼎大白茶和肉桂新梢颜色为黄绿色,黄棪呈浅绿,毛蟹和本山均为深绿色,铁观音新梢呈紫绿色。7个品种健康芽叶挥发物的总体特征不同,可分为3类:铁观音、福云6号、毛蟹和福鼎大白茶差别较小,聚为一类;肉桂和本山距离较近,聚为一类;黄棪健康芽叶挥发物与其他2类存在较大的差异。茶小绿叶蝉危害后各品种挥发物总体特征发生变化,除肉桂和毛蟹虫害诱导挥发物总体特征相近,其他品种虫害诱导挥发物差异明显。可见,肉桂和铁观音可以作为深入研究茶树抗叶蝉机制的材料;茶小绿叶蝉偏向于选择黄绿色芽叶的茶树品种,而对偏紫色芽叶的茶树品种选择性较弱;健康芽叶挥发物及虫害诱导挥发物的差异可能也是影响叶蝉选择寄主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基于茶树品种筛选的甜香型红茶适制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浙江茶区主栽的20个茶树品种,分析茶树品种的理化性状、芽叶品质特征与甜香型红茶适制性的关系。在春季、夏季分别采摘20个茶树品种相同嫩度的1芽1叶鲜叶原料,采用相同的工艺分别加工成甜香型红茶,感官审评其外形、香气、滋味、汤色和叶底等因素,检测春季干茶样内含物质理化成分。综合茶树品种性状、感官审评结果和理化检测数据,结果表明:鸠坑早、铁观音、金观音、翠峰、浙农113、浙农117、迎霜、福鼎大白茶、春雨1号等9个品种适制甜香型红茶。  相似文献   

10.
不同品种鲜叶生化成分对红茶发酵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茶树品种闯鲜叶生化成分的差异及对红茶发酵效果的影响。[方法]以42个茶树品种鲜叶为材料,通过鲜叶发酵性能测定,进行鲜叶生化成分与红茶发酵效果的相关分析,采用聚类分析方法根据样品遗传距离远近关系,将供试茶树品种分为具有生化成分差异的类群。[结果]42个茶树品种间,儿茶素总量、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存在显著差异;结合茶树鲜叶发酵性能鉴定试验,儿茶素总量,特别EGCG、EGC、ECG等酯型儿茶素及咖啡碱与发酵效果呈极显著高度相关。运用聚类分析把42个品种划分为3个具有不同生化成分遗传差异的类群,其归类与茶树鲜叶发酵性能鉴定结果基本对应。[结论]该研究为对红茶制作的品种选择和发酵性能鉴别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研究开展以“金凤2号”为代表的黄化品种茶树幼龄期遮荫栽培试验,探究黄化品种茶树幼龄管理技术,为黄化品种茶树幼龄管理提供理论支持。研究了遮荫处理对黄化品种幼龄茶树的物候期、新梢生长量、鲜叶产量等农艺性状指标和茶叶化学品质、感官品质等品质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遮荫处理可使黄化品种茶树物候期提前2~3 d;可有效增加幼龄期茶树的树幅,有利于黄化品种茶树树高生长;对于成龄茶园首年增产有一定作用;能有效提升黄化品种茶树鲜叶的游离氨基酸(极显著升高72.76%)、茶氨酸含量(极显著升高77.24%),降低儿茶素总量(显著下降30.58%),但对水浸出物影响不大;幼龄遮荫栽培的黄化品种茶树鲜叶感官品质评分总体高于对照,突出体现“鲜爽”滋味特点。综上表明,对黄化品种茶树幼龄期遮荫栽培有利于加强其幼龄期生长势,并且对成龄后茶树鲜叶的产量和品质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2.
信阳毛尖不同茶树品种鲜叶养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信阳毛尖不同产区(信阳浉河区、平桥区、光山县)、不同茶树品种[信阳种(XYZ)、乌牛早(WNZ)、福鼎大白茶(FDD)、白毫早(BHZ)]春茶(第1次、第2次)和夏茶(第3次)鲜叶样中养分(N、P、K、S、Ca、Mg)含量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第1次(磷、钾)、第2次(钾、钙、镁、硫)、第3次(氮、镁)鲜叶样养分含量测定中,XYZ、WNZ、FDD、BHZ 4个茶树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品种茶树间同一种养分含量在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春茶第1次茶鲜叶样中,磷、钾含量以WNZ最高(P 0.66%、K 2.17%),FDD最低(P 0.52%、K 1.72%);夏茶鲜叶样中,FDD茶树鲜叶样N含量(6.40%)最高、Mg含量(0.19%)最低;WNZ中N含量(4.56%)最低、Mg含量(0.22%)最高。此外,不同茶树品种鲜叶样中N、P、K、Ca含量随着采茶次数增加整体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开展茶树新品种引种试验,为江西省茶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从浙江省引进的3个茶树新品种(中茶108、中茶302和茂绿)进行引种比较试验,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观测其成活率、物候期、鲜叶产量,测定其生化成分、制茶品质和抗性,分析其在江西省的种植适应性.[结果]3个茶树新品种移栽成活率分别为99.32%、99.21%和96.13%,其中茂绿的移栽成活率稍低于福鼎大白茶(98.66%),中茶108和中茶302均高于福鼎大白茶;与福鼎大白茶相比,3个品种的一芽一叶期早,百芽重低,发芽密度(除茂绿外)高,抗寒和抗旱能力强,产量高或相当.3个品种制成的绿茶品质均优于福鼎大白茶.[结论]中茶108、中茶302和茂绿3个茶树品种在江西南昌表现较好,可在江西南昌茶树种植区域进一步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14.
为充分利用被假眼小绿叶蝉等茶虫吸食为害过的茶树鲜叶,利用该种原料特有的香气,试验将其生产成红茶产品—“金龙美人茶”,确定的工艺为虫害原料→晒青→萎凋→揉捻→发酵(控温控湿)→造型→烘干,产品评分总分达96分,可开发利用.为无公害茶园茶青的充分利用,提高效益提供了—种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对3个茶树品种分枝特性研究表明,蒙山16号、福建新选105分枝力较强,分枝低,节间短,适宜合理矮化稀植,鲜叶适合加工大宗造型茶类;黔湄809分枝力较弱,分枝高,节间长,宜高干密植,鲜叶适合加工碎型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绿盲蝽取食危害对茶树鲜叶挥发物的影响,为绿盲蝽生物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分别测定绿盲蝽危害程度不同的3个茶树品种健康新梢和受害新梢鲜叶中挥发性物质,分析茶树健康鲜叶与受害鲜叶挥发性物质种类及组成差异.[结果]绿盲蝽对不同茶树品种的取食存在明显偏好,不同品种嫩梢危害指数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以黄金芽的危害指数最高,其余依次为白叶1号和浙农139.绿盲蝽取食后,茶树鲜叶中挥发物数量出现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顺-2-戊烯-1-醇、(E)-4,8-二甲基-1,3,7-壬三烯(DMNT)、苯乙醇、顺-3-己烯-2-甲基丁酸酯和橙花醇仅在3个品种绿盲蝽取食鲜叶中检测到.萜烯烃类化合物是健康鲜叶与受害鲜叶中差异最明显的一类挥发物,其中健康鲜叶中检测到3种萜烯烃类挥发物,受害鲜叶中检测到9种萜烯烃类挥发物,其数量及相对含量的增加量越大,茶树受害程度越轻.水杨酸甲酯相对含量变化明显,茶树受害越重,鲜叶中水杨酸甲酯增加幅度越大.[结论]浙农139对绿盲蝽具有一定抗性,黄金芽则较感绿盲蝽.绿盲蝽取食诱导茶树鲜叶挥发物发生明显变化,挥发物种类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萜烯烃类物质变化最明显.  相似文献   

17.
茶树花主要形态性状和生化成分的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茶树花主要形态性状和生化成分的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茶树花性状品种内表现稳定,品种间变异幅度大,中国栽培品种的多样性比日本栽培品种丰富。茶树花百花重的变异度大,多样性更加丰富。茶树花的生化成分含量也呈现丰富的多样性,茶树花的水浸出物含量为(53.78%±4.57%),茶多酚含量为(10.78%±2.25%),游离氨基酸含量为(2.60%±0.51%),咖啡碱含量为(1.42%±0.22%),水溶性糖含量为(3.80%±1.07%),水浸出物和咖啡碱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小,水溶性糖和茶多酚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大。与茶鲜叶比较,茶树花的水浸出物含量和含水率较高,水溶性糖含量略高于鲜叶,游离氨基酸含量与鲜叶相当,咖啡碱含量低于鲜叶,茶多酚含量明显低于鲜叶。  相似文献   

18.
特色品种绿茶成分与茶汤色泽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鼎大白、翠玉、金萱3个绿茶品种做对比,研究了绿茶品种青心1号叶绿素、黄酮类和茶多酚与绿茶茶汤色泽的关系.结果表明:青心1号绿茶汤色绿艳持久,且极耐冲泡,该品种茶树鲜叶和干茶的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都显著高于其他3个品种;各品种干茶黄酮类和茶多酚含量差异较大;各品种干茶中的叶绿素类和黄酮类含量之和与茶汤持绿性呈正相关.因此,茶叶中叶绿素、黄酮类和茶多酚对绿茶汤色均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鲜叶和干茶中叶绿素和黄酮类含量越高,茶汤越翠绿、持久,黄酮类含量越高则越偏黄亮,茶多酚含量越高,茶汤色泽越不稳定.  相似文献   

19.
信阳毛尖茶生产对茶树品种的基本要求是发芽早、芽叶绿色多茸毛,抗寒性强,在化学特性上要求茶多酚含量不超过25%,氨基酸含量高于3%,酚氨值小于7;按照“鲜叶采摘—鲜叶摊放—杀青—做形—干燥”工艺生产的信阳毛尖茶,其针型系列,主要是以采摘灌木型中、小叶良种茶树1芽1叶初展至1芽2叶的鲜叶生产,产品外形特征是色泽翠绿、外形圆细紧直、形似松针;而芽型系列,主要以小乔木型良种茶树的芽或1芽1叶初展的鲜叶生产,产品外形特征是外形似芽、形直、白毫满披。  相似文献   

20.
对乌牛早、龙井长叶、白毫早、龙井43、尧山秀绿、桂香22引种龙州后的茶树栽培特性、产量、品质等内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乌牛早、龙井长叶、白毫早这三个品种在龙州茶区引种,生长表现良好,鲜叶产量与福鼎大白对比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龙井43比对照品种福鼎大白鲜叶产量高,达显著差异水平;桂香22、尧山秀绿两品种适应性一般,鲜叶产量略低于福鼎大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