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探究淀粉降解与果实采后软化的关系,以红阳猕猴桃果实为试验材料,研究外源乙烯和1-甲基环丙烯(1-MCP)处理对猕猴桃淀粉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猕猴桃果实采后贮藏期间硬度与淀粉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外源乙烯处理促进果实的软化与淀粉降解,而外源1-MCP处理则能使果实保持较高的硬度与淀粉含量。外源乙烯处理上调了Ac AMY1、Ac AMY3、Ac BAM1和Ac ABAM3的表达;1-MCP处理除了能抑制上述基因表达外,还抑制了Ac LDA1的表达,保持果实贮藏期间较高的Ac PWD和Ac ISA3的基因表达水平。表明,红阳猕猴桃采后淀粉降解与果实软化密切相关,乙烯能抑制Ac PWD表达,促进淀粉颗粒磷酸化进而促进淀粉降解和果实软化;外源1-MCP处理抑制葡聚糖聚合物脱支,延缓淀粉的降解进而减缓果实软化。本研究结果为揭示猕猴桃采后淀粉降解的机制及其与成熟软化进程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在植物生长发育与衰老及应对逆境胁迫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究MnSOD基因在猕猴桃果实后熟软化及采后贮藏过程的作用,本研究以米良1号猕猴桃为试材,克隆了2个MnSOD基因,分别命名为AdMSD1和AdMSD2。AdMSD1包含675 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224个氨基酸,登录号为KY471358;AdMSD2包含690 bp的ORF,编码229个氨基酸,登录号为KY471359。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AdMSD1和AdMSD2均编码稳定的碱性亲水蛋白,包含保守金属结合域DVWEHAYY、Mn2+金属结合位点和特征氨基酸。AdMSD1和AdMSD2均由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组成。进化树结果显示,2个蛋白聚在双子叶植物组的不同分支,属于MnSOD家族的不同成员。定量分析结果表明,AdMSD1在叶片的转录水平最高,在花中的转录水平最低;AdMSD2在花中的转录水平最高,在成熟果中的转录水平最低。2个基因在果实后熟软化过程的转录呈动态变化,但均在软化初期上调,软化Ⅰ期和Ⅱ期下调,进入软化Ⅲ期后再次回升。果实中AdMSD1和AdMSD2的转录水平均在低温贮藏过程中下降。AdMSD1在脱落酸处理的第1和第5天表达上调,而AdMSD2在脱落酸处理后表达下调;AdMSD1在赤霉素处理后表达下调,而AdMSD2在赤霉素处理的第1天表达上调,之后下调。研究结果表明,AdMSDs基因参与猕猴桃果实的后熟软化和采后贮藏过程,为进一步研究SOD在猕猴桃果实采后品质调控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低温对果实采后成熟软化与淀粉降解的影响,以红阳猕猴桃果实为试验材料,研究在低温贮藏期间,猕猴桃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乙烯、淀粉含量以及淀粉酶相关基因的变化。结果表明,低温贮藏能显著抑制猕猴桃果实采后成熟软化,延缓果实淀粉的降解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增加,维持贮藏期间果实较高的硬度。低温贮藏抑制乙烯合成关键基因AcACO1和AcACS1的表达,抑制乙烯合成。同时,低温贮藏显著抑制淀粉降解相关基因AcAMY1、AcBAM1/3、AcISA3、AcLDA1和AcDPE1的表达。在低温贮藏后期,淀粉酶相关基因AcAMY1、AcBAM1/3、AcLDA1和AcDPE1的表达与乙烯释放速率有关。综上,低温贮藏延缓猕猴桃采后成熟软化进程与淀粉降解密切相关,可能主要通过抑制乙烯合成,从而影响贮藏后期淀粉降解速率,最终延缓果实软化进程。本研究结果为猕猴桃采后低温贮藏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安喜布处理对冷藏猕猴桃果实衰老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安喜布(AnsiP-S,布片型1-MCP 缓释剂)是一种新型的保鲜剂,该文探讨安喜布对采后猕猴桃果实衰老生理的影响。采后“金魁”和“米良1号”美味猕猴桃果实用安喜布处理(每2.5 kg果实采用1片安喜布,1-MCP有效质量浓度为1 mg/L)后,在(5±1)℃下贮藏。贮藏期间测定猕猴桃果实呼吸强度、细胞膜透性、丙二醛(MDA)含量、活性氧清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内源抗氧化物质[还原型抗坏血酸(AsA)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果实相比,每2.5 kg果实采用1片安喜布处理可降低猕猴桃果实呼吸强度和延缓呼吸高峰的出现,保持较高的SOD、POD、CAT活性和AsA、GSH含量,降低MDA含量,延缓细胞膜透性的增加。其中“米良1号”猕猴桃果实的MDA含量和细胞膜透性小于“金魁”猕猴桃果实。在(5±1)℃冷藏条件下,“金魁”猕猴桃果实比“米良1号”猕猴桃果实更易衰老。安喜布处理都能延缓“金魁”和“米良1号”猕猴桃果实的衰老,延长果实保鲜期。  相似文献   

5.
脂氧合酶与枣果成熟软化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以梨枣和郎枣为试验材料,测定了枣果成熟衰老过程中脂氧合酶(LOX)、SOD、CAT、PE活性以及呼吸动态、硬度等的变化。结果表明,枣果采后在20℃下贮藏,后熟软化进程很快,随枣果成熟软化,呼吸强度、LOX、PE活性呈上升趋势;硬度、SOD、CAT活性呈逐渐下降趋势。0℃低温可显著抑制LOX、PE活性,有效延缓软化。同时试验表明,LOX活性与呼吸强度、PE活性呈正相关关系(r=0.9805,0.9471),而与SOD,CAT活性呈负相关关系(r=-0.8907,-0.7172)。LOX是引起枣果成熟衰老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猕猴桃果实采后淀粉降解规律,本试验以红阳(HY)和翠玉(CY)猕猴桃果实为材料,比较分析了不同品种猕猴桃果实采后淀粉含量变化以及淀粉降解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猕猴桃采后25℃贮藏过程中,HY猕猴桃果实硬度迅速下降并伴随出现乙烯跃变,CY果实硬度缓慢下降但并未出现乙烯释放高峰。2个品种猕猴桃果实的淀粉含量随贮藏时间的延长显著下降。扫描电镜(SEM)结果显示,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2个品种猕猴桃果实淀粉粒表面的光滑球面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消化和破碎,说明淀粉存在酶促降解。同时,HY猕猴桃果实贮藏后期的乙烯释放速率极显著高于CY猕猴桃(P<0.001)。HY猕猴桃果实外果肉中淀粉含量在贮藏前期(0~2 d)极显著高于CY猕猴桃(P<0.01),但在贮藏后期(8~12 d)极显著低于CY猕猴桃(P<0.001);HY猕猴桃果实果心中淀粉含量在贮藏前期(2~4 d)与CY猕猴桃无显著差异,但在贮藏后期(6~12 d)极显著低于CY猕猴桃(P<0.001)。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猕猴桃果实采后淀粉降解机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不同处理对猕猴桃采后生理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探索采后猕猴桃果实软化衰老机制及摔制途径,以"秦美"猕猴桃为试材,研究了1 μL/L1-MCP(1-甲基环丙烯)处理和1μmol/L NO处理对其采后生理和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MCP处理与对照相比,极显著地抑制了果实的变软,对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增加没有显著影响,使果实保持较高的POD活性,推迟SOD和POD活性高峰的出现,但对POD和SOD活性大小变化的影响不显著,明显延缓了果肉细胞壁的分解和叶绿体的解体,比对照在(0±1)℃的贮藏时间延长了12 w.NO处理与对照相比,对果实变软、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SOD和POD的活性变化有显著影响,对果肉细胞壁的分解和叶绿体的解体有一定延缓效果,比对照延长贮藏时间28 d.1μL/L 1-MCP对秦美猕猴桃的保硬和保绿效果优于1 μmil/l NO.  相似文献   

8.
猕猴桃适宜采摘期确定及其贮藏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猕猴桃果实生长发育及其适宜采收期。以贵长猕猴桃为试材,采用未浸果和浸果(氯吡脲10 mg/L)处理,监测了谢花后9~128 d果实生长发育规律与6个不同采收期下贮藏期果实品质及贮藏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贵长’猕猴桃果实生长可分为3个时期:快速生长期(谢花后9~23 d)、缓慢生长期(谢花后23~100 d)和平缓生长期(谢花后100~128 d)。‘贵长’猕猴桃果实在生长期内,硬度变化呈先升高后降低,干物质和可滴定酸含量变化呈先快速增加后缓慢增加,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呈逐渐增加,总酚和黄酮含量变化呈波动增加。10 mg/L氯吡脲浸果明显提高了‘贵长’猕猴桃果实的生长速率和生长量,降低了生长期果实的硬度;且能增加生长期和贮藏期果实干物质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减少可滴定酸、总酚和黄酮含量,提高谢花后58~128 d和贮藏期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总糖和叶绿素含量;但加速贮藏期糖高峰出现和可滴定酸损失,降低了贮藏性能。早采或晚采以及10 mg/L氯吡脲浸果均可加速‘贵长’猕猴桃果实的软化、硬度降低、质量和营养物质的损失,极显著地(P0.01)增加果实腐烂率。‘贵长’猕猴桃较适宜的采收期为谢花后125~132 d,即干物质达16.5%~17.5%、可溶性固形物达6.5%~7.5%间采收。该研究可为猕猴桃优质生产及适宜采收期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伞形花内酯处理对猕猴桃果实采后灰霉病的控制效应,本试验研究了伞形花内酯对灰霉菌孢子和生长的影响,以及对美味猕猴桃徐香损伤接种灰霉菌后果实病害发展、抗病相关酶活性和抗性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离体条件下,0.5和1.0 mg·mL-1伞形花内酯能够显著抑制灰霉菌孢子的萌发和生长;0.5 和1.0 mg·mL-1伞形花内酯处理能够抑制损伤接种灰霉菌猕猴桃果实病斑的扩张,显著提高果肉几丁质酶(CHT)、β-1,3 葡聚糖酶(GLU)、苯丙氨酸解氨酶(PAL)、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4CL)、过氧化物酶(POD)和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提高果实贮藏后期总酚、类黄酮和木质素的含量,因而诱导了猕猴桃采后果实对灰霉病的抗性。本研究为应用外源伞形花内酯控制猕猴桃采后果实灰霉病害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热激和山梨酸钾处理对猕猴桃果实灰霉病的抑制效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探究热激和山梨酸钾对离体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及猕猴桃果实采后灰霉病的抑制效应,用48℃热水(Hot Water Treatment,HT)和5 g/L山梨酸钾溶液(Potassium Sorbate,PS)及二者复合(PS+HT)分别处理离体灰霉菌和接种过灰葡萄孢霉的猕猴桃果实。离体试验以不添加山梨酸钾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培养不加热处理的灰霉菌悬液为对照,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PS和PS+HT处理均能显著抑制离体灰霉菌菌丝生长(P<0.05)。损伤接种试验以常温即18℃下清水浸泡接种灰霉菌的猕猴桃果实为对照,浸泡后果实分别贮藏在0℃和24℃,结果表明在2种温度贮藏条件下,上述处理均可以显著诱导提高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P<0.05),从而抑制果实病斑扩散,显著降低果实发病指数(P<0.05)。其中复合处理抑菌效果最佳,而PS、HT单一处理的果实病斑直径在贮藏后期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此外,为了进一步探究上述处理是否对猕猴桃果实冷藏品质产生影响,将对照及不同处理组果实在0℃下贮藏90 d,每10 d测定品质相关指标。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PS+HT复合处理延缓了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含量的下降,并且显著降低了果实失重率和腐烂率(P<0.05),提高了猕猴桃果实耐贮性,对延缓猕猴桃果实衰老和减轻采后腐烂衰败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葡萄籽提取物(GSE)对采后猕猴桃接种青霉菌后青霉病的防治效果,本试验以贵长猕猴桃为试材,通过测定猕猴桃果实发病率、病斑直径以及与果实抗病相关物质的含量和防御相关酶的活性,研究GSE对采后猕猴桃果实青霉菌的作用效果。结果表明,GSE处理延迟了猕猴桃在损伤接种扩展青霉(Penicillium expansum)后果实发病率的上升,抑制了果实病斑直径的扩大。同时,GSE处理极显著提高了猕猴桃果实总酚和总类黄酮含量,降低了膜降解标志性代谢产物丙二醛(MDA)含量以及脂氧合酶(LOX)活性,提高了猕猴桃果实几丁质酶(CHI)、β-1,3葡聚糖酶(GLU)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接种扩展青霉后,接种前期GSE处理显著提高了果实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接种后期GSE处理显著提高了苯丙氨酸氨解酶(PAL)活性。综上,GSE处理通过激活抗氧化防御代谢从而提高了猕猴桃果实对青霉病的抗性。本研究为利用GSE防治青霉病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不同浓度CaCl2溶液浸泡黑宝石李采后果实,研究对其果实品质和延缓衰老的影响,达到延长贮藏期的目的。 结果表明:浸钙处理可显著抑制采后贮藏过程中果实可滴定酸含量、硬度和可溶性糖含量的下降,浸钙处理降低了果实可溶性固性物含量;贮藏期间浸钙处理后乙烯释放量显著低于对照,且峰值出现的时间比对照推迟15 d;浸钙处理可保持采后贮藏过程中果实较高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较低的丙二醛(MDA)含量,维持细胞内活性氧代谢平衡,显著降低膜脂过氧化作用,从而延缓果实成熟衰老进程,较好的保持了果实品质。4种钙浓度处理中以1%和2%CaCl2溶液浸果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番茄(Lycopersicon esculentum)是研究果实成熟衰老的模式材料,其成熟是一个多基因调控的高度协调的遗传调控过程,伴随着色泽、质地、风味、香气和其他代谢等许多显著的生理生化变化.近年来,small RNAs作为一种新型的转录后调控因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几乎参与了动植物中所有的生理和生化过程.在植物中参与生长发育、果实成熟、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反应等过程.本文系统地综述了番茄果实中small RNAs的分离鉴定现状,对番茄果实中与乙烯信号途径、颜色、风味、软化等代谢途径相关的small RNAs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展望了未来small RNAs在果实成熟过程中的相关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不同采收成熟度毛花猕猴桃华特果实采后贮藏品质差异,确定华特果实最佳采收期,以成熟度Ⅰ(盛花后155 d)、成熟度Ⅱ(盛花后165 d)和成熟度Ⅲ(盛花后175 d)的毛花猕猴桃华特果实为原料,研究果实采后贮藏过程中硬度、可溶性固形物(SS)含量、可滴定酸(TA)含量、抗坏血酸(AsA)含量、 腐烂率和主要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常温贮藏20 d期间成熟度Ⅰ、Ⅱ和Ⅲ果实采后分别检出41、33和36种挥发性成分,均以醛酮类为主。其中,成熟度Ⅰ果实酯类和醛酮类相对含量较高;成熟度Ⅱ果实醛酮类、醚类、烃类相对含量较高,但酯类和醇类相对含量较低;成熟度Ⅲ果实醛酮类、酯类和醇类相对含量较高。因此,成熟度Ⅰ和Ⅱ果实采后的营养及风味品质较好,腐烂率低,贮藏性较好;成熟度Ⅲ果实尽管风味较好,但果实的营养品质较差,腐烂率高,贮藏性较差,因此建议华特果实尽量在盛花后165 d 前采收。本研究为确立毛花猕猴桃华特果实最佳采收成熟度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热水处理诱导香蕉采后抗病性及其对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该文探讨了热处理对采后香蕉果实软化、褪绿转黄、炭疽病病斑大小及相关防御酶活性变化的影响.香蕉果实用52℃热水处理10 min后在25℃下贮藏,在12 d内果实软化和褪绿转黄不明显,而未经热处理的对照果实在12d内明显软化和转黄.接种外源炭疽菌孢子可促进果实的软化和褪绿,但热处理果实的软化和褪绿速度仍然慢于对照果实.接种炭疽菌孢子后,对照果实病斑扩展迅速,而热处理果实病斑扩展缓慢.热处理导致果皮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的下降,诱导了酯氧合酶(LOX)活性大幅度提高,对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影响不显著.这些结果表明,热处理可诱导采后香蕉的抗病性并具有一定延缓果实后熟的作用.该文还对香蕉果实抗病性的提高与相关防御酶活性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果实生长期间套不同颜色纸袋对芒果采后果实软鼻病和贮藏特性的影响,本试验以套黄、白袋凯特芒果(Mangifera indica L.cv. Keitt)为试验材料,比较研究了两种套袋果实采后软鼻病发病率、硬度及糖代谢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常温贮藏下(10 d),套黄袋芒果采后果实的软鼻病发病率显著低于套白袋芒果(P<0.05),而且采后果实果肉的淀粉酶、酸性转化酶(AI)、中性转化酶(NI)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均显著低于套白袋芒果(P<0.05),因而缓解了果实淀粉含量的下降速率和蔗糖积累的速率,延缓了果实的软化成熟进程,提高了采后果实的耐贮性。另外,套袋影响采后芒果果肉的蔗糖糖代谢可能与果实软鼻病的病情发展相关。本研究为选取合理有效的芒果套袋材料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香蕉果实特异性ACC合成酶基因的克隆及反义载体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乙烯是一种结构简单、功能多样的植物激素,它在植物的整个生长发育(包括种子萌发、花开花谢、果实成熟、衰老、器官脱落及胁迫反应等)过程中都起调控作用[1,2].ACC合成酶(EC.4.4.14)是植物体内乙烯生物合成的限速酶,对跃变型果实而言,当ACC合成酶基因的表达受抑制时,乙烯的生成量下降,果实成熟受阻,使贮藏期得以延长[3].现已从许多植物中克隆到了ACC合成酶基因[4].香蕉(MusaAAA Cavendish Subgroup)是典型的跃变果实,从香蕉中克隆ACC合成酶基因的目的,是利用其反义基因转化香蕉以培育耐贮藏的香蕉新品种并进行香蕉采后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以商业成熟期的桃(Prunus persica)栽培品种秦王(极耐贮)和沙红(不耐贮)为试材,采用气相色谱测定乙烯释放量;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 RT-PCR)技术分析乙烯合成关键酶和果实软化相关基因在两个品种中的表达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秦王果实在贮藏期间ACC合成酶基因(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ic acid synthase gene,Pp ACS1)相对表达量极低,乙烯释放速率也极低,一直保持较高的硬度;而沙红果实在贮藏过程中Pp ACS1的相对表达量随软化进程迅速增加,释放大量乙烯,果实硬度下降快。秦王果实中ACC氧化酶基因(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ic acid oxidase gene,Pp ACO1)虽有一定的表达量,但没有随贮藏时间而增加;而Pp ACO1在沙红桃中随果实的软化表达量呈显著上升的趋势。秦王果实中细胞壁降解酶果胶甲酯酶基因(pectin methylesterase gene,Pp PME)和多聚半乳糖醛酸酶基因(polygalacturonase gene,Pp PG)的表达量都极低;而在沙红果实中其表达量均呈持续增加趋势。此外,秦王果实中扩张蛋白基因(expansin gene,Pp EXP)的表达量也较低;而在沙红中表达量较高。N-聚糖加工酶α-甘露糖苷酶基因(α-mannosidase gene,Ppα-Man)和β-氨基己糖苷酶基因(β-hexosaminidase gene,Pp Hex1,Pp Hex2)在沙红和秦王贮藏期间均有较高表达量,且秦王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沙红(P<0.05)。这表明秦王果实采后不软化是由于Pp ACS1的转录受阻,不能产生乙烯,从而致使细胞壁水解酶Pp PME和Pp PG几乎不表达,果胶代谢受阻,因而果实一直保持较高硬度;而沙红果实在采后贮藏中释放大量乙烯,促进了Pp EXP、Pp PME和Pp PG的表达,引起细胞壁果胶的大量降解,导致果实迅速软化。而Ppα-Man、Pp Hex1和Pp Hex2可能不是秦王软化过程的关键基因。本研究为阐明桃果实成熟软化机理及其高效培育耐贮品种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9.
水分胁迫度及时期对设施延迟栽培葡萄耗水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为研究水分胁迫对葡萄耗水规律和产量的影响,2012—2014年在甘肃省张掖市水务局灌溉试验站连续开展3 a设施栽培葡萄水分胁迫试验,将葡萄划分为萌芽、新梢生长、开花、果实膨大、着色成熟5个生育阶段,各生育期分别设1个土壤含水率下限为55%的田间持水率(field water holding capacity,FC)供水水平(中度水分胁迫)和1个土壤含水率下限为65%FC的供水水平(轻度胁迫),以下限为75%FC为对照,研究3种供水水平下葡萄日耗水强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变化。结果表明:1)3个试验年度设施栽培葡萄在果实膨大期日耗水强度均达到最高值,该阶段为设施葡萄需水临界期。2)水分胁迫对葡萄各生育期耗水强度有明显的影响,萌芽期中度水分胁迫降低该阶段耗水强度,但随后复水后耗水量迅速恢复并出现复水补偿增长效应;开花期时间较短,中度水分胁迫对耗水的影响在随后生育期(果实膨大期)才体现出来;着色成熟期中度水分胁迫也显著降低葡萄在胁迫时段的耗水强度;新梢生长期轻度水分胁迫显著影响葡萄日耗水强度。3)2012年萌芽期中度胁迫能提高葡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提高效应随胁迫年度持续逐渐减小,2013和2014年产量与充分供水处理差异不显著。研究可为深入理解设施栽培葡萄的耗水特性和设施葡萄节水高效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1-MCP处理对不同采收期''维纳斯黄金''苹果的采后生理和贮藏品质的影响。研究了生长发育期为185 d(采收期Ⅰ)、192 d(采收期Ⅱ)、199 d(采收期Ⅲ)的3个采收期果实分别用浓度为0(CK)和1.0 μL/L 1-MCP处理后,在常温(20±0.5)℃条件下采后生理和贮藏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晚采果实的呼吸高峰和乙烯高峰较早采果实高,出现时间较早,与CK相比,1-MCP处理能显著降低3个采收期果实的乙烯释放速率和呼吸强度,明显抑制或延缓呼吸高峰和乙烯跃变高峰的出现时间。1-MCP处理对采收期Ⅰ和采收期Ⅲ果实的淀粉含量、淀粉酶活性与CK差异均不显著(P>0.05),但1-MCP处理能保持3个采收期果实较高的硬度和原果胶含量、明显延缓可溶性果胶含量和PG酶(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活性的上升,显著(P0.05)抑制采收期Ⅱ果实贮藏13~25 d期间的淀粉酶活性上升,有效延缓淀粉转化。结果还表明,与采收期Ⅰ相比,采收期Ⅱ能维持''维纳斯黄金''苹果较好的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和维生素C等品质;与采收期Ⅲ相比,采收期Ⅱ能保持果实较高的硬度和可滴定酸含量、明显延缓果实软化衰老,延长货架期。综合分析:常温贮藏25 d期间,生长发育期为192 d采收的''维纳斯黄金''苹果结合1.0 μL/L 1-MCP处理贮藏保鲜效果最佳,研究结果为明确生产中''维纳斯黄金''苹果的最适采收期、维持果实采后品质和延缓果实软化衰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