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酱油中大豆异黄酮含量测定及其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无盐发酵制备酱油,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HPLC)法测定异黄酮含量,并对酱油中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分离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乙醇沉淀除杂可以较好地提取分离酱油中的大豆异黄酮;由于发酵过程中原料的消耗和微生物的代谢活动,酱油中大豆异黄酮含量较原料豆粕的异黄酮含量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2.
大豆异黄酮的分离鉴定与抗氧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利用硅胶柱层析和反相担体柱层析从大豆中提取分离到大豆甙元糖苷、染料木素糖苷、大豆甙元、染料木素4个异黄酮单体。大豆异黄酮主要由糖苷组成,含有少量的甙元。大豆甙元糖苷和染料木素糖苷具有几乎相同的极性,因此很难分离这两种化合物。利用分离到4个异黄酮单体进行抗指质过氧化(MDA0测定,得出抗氧化作用主要决定于染料木素异黄酮,其中染料木素作用强于其糖苷。  相似文献   

3.
大豆豆渣中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乙醇为溶剂,以大豆豆渣为原料,研究了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工艺。结果表明,乙醇浓度、温度、时间、料液比对大豆豆渣中大豆异黄酮的提取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乙醇浓度对大豆异黄酮提取量的影响最大,提取时间对大豆异黄酮提取量的影响最小。通过正交试验得出从大豆豆渣中提取大豆异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80%,温度70℃,时间3 h、料液比1∶12,在此条件下异黄酮的提取量为8.95 mg/10 g。  相似文献   

4.
大豆异黄酮在畜牧生产上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豆异黄酮(Soybeanisoflavones,简称ISO)是一类从大豆中分离提取出的、具有异黄酮类化合物结构和主要活性的成分,是大豆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在人类具有抗氧化、抗癌、预防骨质疏松症、预防心血管疾病、改善妇女更年期障碍、抗衰  相似文献   

5.
大豆异黄酮生理功能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豆异黄酮(Soybean isoflavones ISO)是大豆中重要的生理活性物质,具有雌性激素的作用,被称之为植物雌激素,近年来研究表明,大豆异黄酮具有抗癌,防止心血管疾病等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就大豆异黄酮的结构和含量,生理活性作用,保健功能,分离制备及其应用前景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6.
为考察大豆乳清蛋白发泡特性及辅助抑制肿瘤作用,采用截留分子质量(MWCO)为10000u再生纤维膜(RXC)进行试验,考察大豆乳清蛋白发泡特性及其最佳控制条件,同时进行辅助抑制肿瘤作用试验,考察经口给予小鼠不同剂量的大豆乳清蛋白30d(接种S-180腹水型肿瘤细胞),对小鼠体重、脏器/体重和移植S-180瘤株肿瘤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温度、pH、时间和阳离子强度均对大豆乳清蛋白起泡性有显著影响。大豆乳清蛋白起泡性效果最佳条件是:浓度1.0%,温度60℃,pH5,钙离子强度0.1M。经口给予小鼠不同剂量的大豆乳清蛋白30d,对小鼠体重增长和脏器体重比值无影响,对小鼠S180肿瘤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说明大豆乳清蛋白具有辅助抑制肿瘤的作用。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1.6g·L-1和2.0g·L-1浓度的大豆乳清蛋白处理人肝癌细胞HepG248h后,细胞核或细胞质呈浓染的块状或颗粒状荧光,聚集于核周边或裂解成碎片,表明大豆乳清蛋白能诱发肿瘤细胞发生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7.
大豆及3种豆制品中大豆异黄酮组分的含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豆及3种豆制品中大豆异黄酮组分和含量的方法,研究其大豆异黄酮组分的差异。[方法]将供试样品用80%甲醇溶解提取,净化后用Wonda Sil C_(18)WR(4.6×250 mm,5μm)色谱柱分离,以乙腈和磷酸水溶液(p H 3.0)作为流动相,流速1 m L/min,柱温为40℃,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波长260 nm检测大豆异黄酮组分,用外标法进行定量。[结果]大豆及3种豆制品中大豆异黄酮的含量,大豆最高,其次是豆芽、豆腐、豆浆。供试样品的大豆异黄酮组分中大豆苷相关系数为0.997 2,黄豆黄苷相关系数为0.999 6,大豆苷元相关系数为0.994 7,黄豆黄素相关系数为0.999 1,染料木素相关系数为0.994 2,平行测定结果之差均低于算术平均值的10%。[结论]高效液相色谱法可用于豆制品中大豆异黄酮组分和含量检测。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大豆分离蛋白产品越来越受到了人们的推崇,特别是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加工原料的素食及保健饮品备受欢迎。除此之外,大豆异黄酮、大豆卵磷脂等产品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随着大豆分离蛋白新产品的面世,对其质量管理的要求日益突出。该文介绍了大豆分离蛋白产业现状,分析了大豆分离蛋白产业的安全管理、加工过程控制对大豆分离蛋白性能的影响,并展望了大豆分离蛋白产品的质量控制方向。  相似文献   

9.
大豆中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同时还含有丰富的低聚糖、异黄酮等活性成分。大豆经过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发酵后得到大豆酸乳,在发酵过程中大豆蛋白被乳酸菌和双歧杆菌分解成小分子活性肽。活性肽、低聚糖和异黄酮等对人体健康有显著的生理功效。介绍大豆酸乳中乳酸菌、双歧杆菌及有效活性成分的生理功能及其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旨在为大豆乳酸菌制品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大豆细胞悬浮培养是将大豆细胞及细胞团培养于液体培养基中的方法,应用于大豆多种研究领域。从不同的外植体包括子叶、子叶节、下胚轴、幼胚、茎培养大豆细胞的方法,外源诱导物及前体对细胞积累大豆异黄酮以及诱导物对细胞合成和积累大豆抗毒素诱导效果进行综述。大豆异黄酮和抗毒素是大豆产生的两类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物。在此基础上,指出诱导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旨在通过增加诱导子的选择而促进大豆细胞合成更高水平抗毒素及异黄酮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1.
晋豆19号大豆总异黄酮含量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晋豆19号是山西农业科学院作物遗传研究所大豆室选育的大豆优良品种,试验采用溶剂提取,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该品种大豆中总异黄酮的含量。提取试验采用优化提取工艺,提高了方法的回收率,降低了能耗,并且产品中无有机试剂残留。含量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仪,用标准曲线法测定该品种大豆中总异黄酮含量。试验结果显示,晋豆19号大豆总异黄酮含量为0.757%,含量高于一般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12.
大豆黄浆水处理过程中超滤膜的选择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实验研究了不同截留分子量和膜材料的超滤膜在超滤大豆黄浆水时的渗透通量、膜衰减系数、蛋白质截留率和总糖透过率,结果表明:PS-10膜是分离大豆黄浆水的适宜用膜。  相似文献   

13.
大豆品质调控基因克隆和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Glycine max L.)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作物,为人类生活提供所需的食用油和植物蛋白。大豆油脂、蛋白质和异黄酮含量决定了大豆的经济价值,大豆品质的优劣直接关系到食用者的身体健康,因此,越来越受到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关注。大豆油脂脂肪酸组成对油的营养价值、耐储性及加工工艺等都有很大影响。油脂的组成和积累受脂肪酸合成途径中多种酶活性的影响,这些基因的表达还受到转录前、转录和转录后水平的调控,有许多相关基因参与此过程。目前大豆油脂的转录调控研究较多。研究表明,GmDOF4和GmDOF11类转录因子可以激活乙酰辅酶A羧化酶和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从而提高了种子油分含量。转录因子GmMYB73可以通过抑制GL2进而促进磷脂酶D的活性,增加了转基因种子的油含量。转录因子GmbZIP123主要通过诱导蔗糖转运蛋白基因(AtSUC1、AtSUC5)和细胞壁转化酶基因(AtcwINV1、AtcwINV3和AtcwINV6)的表达,促进蔗糖从叶片到种子的运输,为油脂合成提供更多原料和能量,从而提高种子油脂含量。转录因子GmNFYA通过激活WRI及油脂合成相关基因,从而提高了种子油含量。大豆籽粒富含蛋白质,占籽粒干物质的40%左右(31%—55%)。大豆蛋白含有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是一种品质优良的植物性蛋白质,在膳食中可以代替部分动物性蛋白质。植物中油分和蛋白质往往是负相关的,GmDOF4和GmDOF11类转录因子可以提高植物油份含量,但其直接结合CRA1启动子,从而下调储藏蛋白的表达。大豆异黄酮是大豆生长过程中形成次生代谢产物,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在动植物体内有着广泛的生理作用。近年来大豆异黄酮已成为大豆最引人注目功能成分之一,也是食品与营养学研究热点之一。类黄酮类物质可能通过调节结节的产生从而调控植物的根瘤发育、生长繁殖和固氮作用。大豆异黄酮对乳腺癌、前列腺癌、心血管疾病和骨质疏松症的治疗也表现出其他一些有益的效应。目前研究表明,GmMYB176可以调控CHS8的表达,而干扰GmMYB176的表达降低了大豆根毛中异黄酮的水平,这表明GmMYB176对于异黄酮的生物合成是必需的。本文综述了大豆种子油分、蛋白以及异黄酮含量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并对大豆种子油分、蛋白及异黄酮在转录水平和/或其他方面所受到的调控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大豆(Glycine max L.)含有丰富的植物蛋白和油脂,因而成为一种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作物。探究不同大豆品种的腐竹加工产量及不同大豆品种生产的腐竹在蛋白质、油分、可溶性糖、异黄酮之间的相关性,为制作生产高异黄酮腐竹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来自黑龙江和广东大豆产区的品种24份,用同一工艺制作腐竹,然后用凯氏定氮法测定大豆和腐竹中蛋白质,用索氏抽提法测定油分,用蒽酮比色法测定可溶性糖,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豆和腐竹中的异黄酮含量。【结果】不同品种在腐竹产量和品质方面都存在明显的差异,大豆品种华夏8号制得腐竹产率最高,达到60.50%;其次为品种华春2号,为52.44%,这两个品种是制作腐竹的理想品种;此外,绥农37、华春6号和黑河43的腐竹生产率分别达到了48.59%、48.37%和47.91%,也是产率比较高的品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腐竹产量与大豆中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598**),与大豆中的可溶性糖呈负相关(r=-0.423*)。腐竹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及异黄酮含量3个性状都分别与大豆种子对应的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700**、0.537**和0.879**);腐竹可溶性糖含量与大豆可溶性糖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441*)。腐竹中的蛋白质含量与大豆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519**)。腐竹中的油分含量与大豆中蛋白质呈极显著负相关(r=-0.889**),与大豆中可溶性糖和异黄酮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614**和0.574**);腐竹中异黄酮含量与大豆中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0.589**),与大豆中可溶性糖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568**)。【结论】大豆品种的腐竹产率和主要品质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华夏8号、华春2号是制作腐竹的高产品种,大豆品种的品质特性决定了腐竹的品质特性,其主要由大豆品种的遗传特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高湿挤压对组织化大豆蛋白产品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豆分离蛋白、谷朊粉、低温脱脂豆粕为主要原料,通过带冷却模具的SYSLG30-IV型双螺杆挤压实验机,生产高湿组织化大豆蛋白产品。探讨了挤压过程物料水分、机筒温度、螺杆转速3个因素对产品氮溶解指数的影响规律,同时研究了经过高湿挤压前后试验原料脲酶活性和体外消化率及微观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经高湿挤压后产品氮溶解指数一般在6.5%~8.5%之间;大豆蛋白脲酶活性大大降低;蛋白质的体外消化率提高12.1%;充分组织化的大豆蛋白结构致密,有弹性,具有明显的组织化结构。  相似文献   

16.
随着大豆异黄酮对人体的保健功能日益被人类所重视,其加工业逐渐形成了一个新兴产业。大豆子粒是大豆异黄酮加工产业的源头,其对大豆子粒中异黄酮含量遗传规律和影响因素的认识非常重要。文章从大豆异黄酮含量形成的遗传及生态角度对当前国内外研究加以概述,并对黑龙江省大豆异黄酮生产的相对优势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蛋白质组学在大豆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蛋白质组学分析是目前分离、鉴定蛋白差异表达最为有效的研究手段之一,其核心技术包括以双向电泳为主的蛋白质分离技术、以质谱分析为核心的蛋白质鉴定技术以及计算机图像数据处理和数据库的构建。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是功能基因组研究的重要支柱。文章总结了蛋白质组学分析用大豆蛋白提取方法的改进,综述了蛋白质组学技术在大豆与根瘤菌相互作用、大豆组织器官蛋白、生长发育相关蛋白研究上的应用以及在生物及非生物胁迫、细胞器水平、大豆遗传多样性及转基因鉴定领域的研究进展,同时对大豆蛋白质组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一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大豆籽粒中异黄酮含量的方法,并对大豆异黄酮含量与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样品先用浓度80%甲醇提取,而后100℃水解;色谱分离使用反相C18分析柱二元高压梯度洗脱(分析时间25min),柱温40℃;使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波长为260nm;大豆异黄酮含量与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相关性采用Origin6.0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分析。[结果]经方法学验证建立的大豆异黄酮高效液相色谱方法准确、可靠,各异黄酮异构体的回收率在96.33%~104.20%范围内,RSD为2.56%~4.51%;通过对85份吉林省栽培大豆品系的异黄酮含量测定,初步明确了吉林省栽培大豆品系异黄酮含量的特点及范围,大豆异黄酮含量变幅为2.29~4.89mg/g,平均含量为3.36mg/g,含量超过4mg/g的大豆品系5份,占所有测定总数的5.88%;大豆异黄酮含量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大豆异黄酮含量与脂肪含量呈不显著的正相关。[结论]吉林省栽培大豆品系异黄酮含量较高,培育高异黄酮含量和高脂肪含量的大豆品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哈尔滨地区大豆蚜在大豆田中的迁飞扩散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两年田间系统调查,研究了大豆田中大豆蚜有翅蚜的发生与大豆蚜种群数量和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豆蚜有翅蚜的发生在大豆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共出现4次峰值,分别为6月初、7月中旬、8月上旬、8月末到9月初,第1次为迁入期,数量较少,在大豆田中只是零星出现;第2、3次迁飞数量较大,直接影响到大豆蚜在大豆田中的发生量和分布;第4次为秋迁期,大豆蚜由夏寄主迁至冬寄主上越冬。  相似文献   

20.
转基因大豆发展及中国大豆产业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中国商业化种植转基因大豆的可行性,利用公布的统计数据,系统分析了全球大豆主产国转基因大豆的发展及中国种植转基因大豆可能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1)1996-2004年,美国、阿根廷和巴西转基因大豆种植率分别从2%、1.7%和0增至85%、98%和22%。2)美国和阿根廷转基因大豆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种植转基因大豆可使杂草管理便利化和高效率。3)可能存在问题是:提高单产和增加利润存在不确定性;中国是大豆原产地并具有独特的消费结构,而转基因大豆生物安全和食品安全隐患会对中国大豆产业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生产转基因大豆缺乏竞争优势。因此建议:继续禁止在中国商业化种植转基因大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