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6篇
畜牧兽医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常见的人畜禽共患的病原菌,可引起人的急性食物中毒和慢性肠道感染,或导致动物的坏死性肠炎等,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和畜禽养殖业的发展。采用对长双歧杆菌和产气荚膜梭菌单独培养和共培养的方式,研究表乳糖及其同分异构体乳糖、乳果糖等特异性碳源对双歧杆菌的生长特性及其抑制产气荚膜梭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长双歧杆菌能够在以表乳糖为碳源的m TPY培养基中生长良好,并显现出与乳糖相似的生长趋势。在与产气荚膜梭菌共培养的过程中,长双歧杆菌能够显著地抑制产气荚膜梭菌的生长,且表乳糖相较于乳糖和乳果糖,能显著提高长双岐杆菌的存活率。还利用牛津杯法对长双歧杆菌培养上清液对产气荚膜梭菌的抑菌效果进行评价,证明其培养上清液对于产气荚膜梭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上述结果为应用长双歧杆菌抑制产气荚膜梭菌提供理论依据,对深入研究表乳糖调控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通过采用高通量测序、平板筛选、16S rDNA序列分析、特异性碳源培养和牛津杯法,从哺乳期健康仔猪的粪便中筛选分离和鉴定乳杆菌,并进行其利用表乳糖生长特性以及抑制仔猪腹泻相关致病菌活性的试验研究,探索表乳糖定向调控仔猪肠道乳杆菌增殖的可能性。结果表明:从7~10日龄哺乳期健康仔猪的粪便样品中分离出9株乳杆菌,其中唾液乳杆菌、卷曲乳杆菌、淀粉乳杆菌具有较强利用表乳糖的能力,在以2%表乳糖为唯一碳源的MRS培养基中显现出良好的生长态势,而且其培养上清液对大肠杆菌(猪源)、猪霍乱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宋氏志贺氏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  相似文献   
3.
纳米硒因易于被机体吸收、毒性小且具有抗肿瘤、抗氧化、增强机体免疫力等功能,而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为探讨不同益生芽孢杆菌制备纳米硒的能力,以阿氏芽孢杆菌SI9、解淀粉芽孢杆菌AT34和凝结芽孢杆菌LB-9为研究对象,比较其转化Na2SeO3合成纳米硒的能力,并对其制备的纳米硒颗粒进行形貌表征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阿氏芽孢杆菌SI9还原制备纳米硒能力最强,解淀粉芽孢杆菌AT34与凝结芽孢杆菌LB-9次之;随着Na2SeO3浓度的升高,菌株的生长均受到抑制;在Na2SeO3浓度为200 μg·mL-1时,上述三株菌的纳米硒产率分别为48.3%、36.3%、34.8%,提取率分别为96.9%、95.0%和94.0%,纯度分别为73.2%、78.1%和89.4%,对Na2SeO3的转化率均为100%;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三株菌的纳米硒颗粒尺寸均在70~500 nm 之间。研究结果可为微生物法转化制备纳米硒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大豆细胞悬浮培养是将大豆细胞及细胞团培养于液体培养基中的方法,应用于大豆多种研究领域。从不同的外植体包括子叶、子叶节、下胚轴、幼胚、茎培养大豆细胞的方法,外源诱导物及前体对细胞积累大豆异黄酮以及诱导物对细胞合成和积累大豆抗毒素诱导效果进行综述。大豆异黄酮和抗毒素是大豆产生的两类具有生物活性的次生代谢物。在此基础上,指出诱导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方向,旨在通过增加诱导子的选择而促进大豆细胞合成更高水平抗毒素及异黄酮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5.
为建立一种快速检测芽孢杆菌细胞毒性的方法,通过比较不同的细胞以及活性测定方法,确立以非洲绿猴肾细胞(Vero细胞)为受试细胞,MTT比色法作为芽孢杆菌代谢物细胞毒性的检测方法,并对检测条件进行了优化.利用优化后的方法对81株不同来源芽孢杆菌的细胞毒性进行检测,发现有16株芽孢杆菌具有细胞毒性.通过毒素编码基因PCR、溶...  相似文献   
6.
6-磷酸-β-葡萄糖苷酶(EC 3.2.1.86)催化6-磷酸-葡萄糖苷类化合物(如6-磷酸-纤维二糖、6-磷酸-纤维素寡糖)产生6-磷酸-葡萄糖而使纤维素完全分解,在微生物碳源利用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腾冲嗜热厌氧杆菌是一株嗜热厌氧微生物,提供了丰富的热稳定性蛋白基因资源。从该菌株中克隆编码6-磷酸-β-葡萄糖苷酶的基因Ttebgl B,并在E.coli BL21(DE3)进行了异源表达。结果表明,TteBglB催化反应的最适p H为6.0、最适温度为70℃,在pH 4~10或70℃时有着良好的稳定性;同时证实,TteBglB属于糖基水解酶家族1(GH1)成员,可不依赖Mn2+、Ni2+、Co2+或Fe2+等二价金属离子而发挥催化作用。以pNPβG6P为底物时,催化反应的Km为0.054 mmol/L,Kcat为81.47/min,Vmax为0.003992 mmol/min,酶比活为18.093 U/mg。  相似文献   
7.
生物被膜是细菌适应不良环境形成的一种特殊胞外结构,当细菌从浮游状态转换成生物被膜状态后其生理代谢活动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为了研究细菌形成生物被膜后生理代谢途径的变化及生物被膜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以食源致病性大肠杆菌O157:H7为试验对象,对其在浮游状态和生物被膜形成状态下的转录组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与浮游状态相比,大肠杆菌O157:H7在生物被膜形成状态有1 652个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上调821个,下调831个),其中鞭毛组装、细菌趋化性和双组分系统调控蛋白基因等在生物被膜形成阶段表达上调;ABC转运系统调控蛋白基因等表达下调。同时,碳代谢、氮代谢、脂肪酸代谢等多个代谢途径也发生了变化。上述结果为深入研究生物被膜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