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江苏启东文蛤大面积死亡原因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集启东文蛤发病地区的养殖海水样品进行水质分析,并对感染文蛤做了细菌分离和电子显微镜超薄切片.结果表明,此次文蛤大面积死亡非化学污染和细菌感染所致;发病文蛤外套膜电镜超薄切片中发现了病毒包涵体和散在病毒颗粒,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约60~80 nm,无囊膜.其他感染组织也有明显的病理变化,如核固缩、线粒体溶解、微绒毛脱落、细胞器空泡化.  相似文献   

2.
缢蛏外套膜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剖壳长(53.24±2.23)mm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的外套膜组织,经H·E染色和特殊染色等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外套膜组织结构与细胞化学成分。组织学观察表明:外套膜由边缘膜和中央膜组成,无边缘膜突起;边缘膜由内外侧上皮、结缔组织、肌纤维及分布在其中的粘液细胞组成。组织化学研究显示:上皮细胞和分泌细胞内含物中含有丰富的糖类;外侧上皮和肌纤维蛋白质含量较高;在外侧上皮中检测到较强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本研究结果可为解决缢蛏贝壳易破损、运输中大量死亡等问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粪卟啉原Ⅲ氧化酶(coproporphyrinogen-III oxidase,CPOX)是卟啉类化合物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而卟啉是形成机体色素的重要化合物。采用RACE方法克隆获得文蛤粪卟啉原Ⅲ氧化酶基因(MmCPOX)的cDNA序列,该序列全长1490 bp,其中开放阅读框1173 bp,编码390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2.04 ku,理论等电点为5.05;预测该酶含有跨膜结构域和Coprogen-oxidas结构域;从构建的系统进化树来看,软体动物门的文蛤、加州海兔和太平洋牡蛎首先聚在一起,显示出较近的亲缘关系。qRT-PCR结果显示,MmCPOX基因在文蛤早期发育的各个时期均有表达,但在D形幼虫期以后表达量显著升高;在文蛤成贝的7个组织中,外套膜和血液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表明其与血卟啉合成和壳色卟啉形成相关;在不同壳色文蛤中,红壳文蛤、暗纹文蛤、细纹文蛤的外套膜中表达量显著高于黑斑文蛤和白壳文蛤,表明其参与形成红色和褐色壳色。  相似文献   

4.
广西地区文蛤花纹的蛋白质图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技术,对广西地区不同花纹文蛤外套膜的蛋白质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广西地区不同花纹文蛤外套膜的蛋白质图谱中多数条带相同,不同花纹文蛤间少数蛋白质的含量和种类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与文蛤花纹不同呈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文蛤体内类胡萝卜素代谢相关基因清道夫受体B类I(Mm-SRBI)与红壳色形成的关联性,采用直接测序法对基因编码区进行SNP筛查和关联分析,并用免疫荧光、蛋白免疫印迹分析了Mm-SRBI蛋白在红、白壳色文蛤外套膜中的表达差异。结果显示,在Mm-SRBI基因的编码区筛选到15个SNP位点,位于保守序列上的4个突变位点c.647C/T、 c.723A/G、 c.818C/T、 c.1037A/G与红、白壳色存在显著关联,其中c.723A/G位点为非同义突变(异亮氨酸突变为缬氨酸),且4个位点在遗传上存在强连锁性;蛋白免疫印迹与免疫荧光结果表明,Mm-SRBI在红壳中的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白壳文蛤,主要表达部位为外套膜边缘膜的纤毛处。研究表明,Mm-SRBI基因的高表达与变异可能导致文蛤对类胡萝卜素的代谢产生差异,从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导致红壳色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皱纹盘鲍心脏,肾脏,粘液腺和足的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锼纹盘鲍心脏、肾脏、粘液腺和足的组织学结构进行了研究,观察发现,鲍心室壁和心耳壁由外膜层和心肌层组成,心耳外膜形成囊泡状结构;肾实质由众多的肾小管及集合管组成;粘液膜由位于外套膜凹陷处的粗大粘液腺组织组成;足由外至里的组织结构依次是麦皮,皮下组织和肌组织、足底部和四周边缘的组织结构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7.
河蚌结缔组织细胞发生及发育观察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刘小明 《水产学报》1991,15(2):124-129
对河蚌外套膜组织学观察发现,外套膜结缔组织发源于细胞聚合体。聚合体细胞发育形成结缔组织细胞及组织构造。外套膜边缘“类聚合体”细胞增殖和发育形成边缘结缔组织。聚合体细胞发育形成不同形状细胞(成纤维细胞和颗粒细胞)。两者不断变化:成纤维细胞积累颗粒最终发育成球状颗粒细胞。球状细胞解体释放颗粒后恢复分泌纤维质状态。纤维物质重新组合排列构成贝体组织骨架,颗粒物质参与贝壳形成。  相似文献   

8.
文蛤疾病发生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蛤(Meretrixmeretrix)又称车螺、花蛤、黄蛤、海蛤等,是广泛生长在滩涂与浅海水域的双壳贝类,具有天下第一鲜之美誉。文蛤地理分布较广,主要分布于长江口以北的江苏沿海岸以及山东的莱州湾、广西的山口、北海等地,产品大量出口日本及东南亚国家。本文对目前文蛤疾病及防治措施研究现状作一总结,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指导。一、文蛤常见疾病1、红肉病(1)病原体:目前在在患红肉病文蛤中发现3种病毒样颗粒,主要存在于鳃、外套膜和消化盲囊的上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池塘养殖文蛤的适宜盐度和pH范围,以β-actin为内参基因,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不同盐度(16、18、20、22、24)和pH(6.7、7.7、8.7、9.7、10.7)梯度下文蛤肌肉、鳃、外套膜中HSP70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盐度16、18、22、24处理组肌肉中HSP70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盐度20的对照组(P0.05);除盐度18组鳃和盐度24组外套膜HSP70基因的表达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外(P0.05),16、18、22、24盐度组鳃和外套膜中HSP70基因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H 6.7、7.7、9.7、10.7处理组肌肉、鳃、外套膜中HSP70基因的表达量与pH为8.7的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超出一定盐度、pH范围,可显著诱导文蛤肌肉、鳃、外套膜中HSP70基因的过量表达,研究结果可为池塘文蛤的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红肉病”文蛤的组织病理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任素莲 《水产学报》2003,27(5):462-467
利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在光镜水平下研究了患“红肉病”文蛤(Meretrix meretrix Linnaeus)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患病文蛤的病理学变化主要表现为组织结构紊乱,上皮膨大、脱落,鳃、外套膜、消化盲囊等组织发现异常结构及寄生物,如嗜碱性的包涵体、嗜酸性颗粒及寄生性原生动物等。另外,组织化学研究结果显示,病蛤在糖含量、磷酸酶活性等方面也有明显变化,表现为消化盲囊、肠等部位吸收细胞内糖含量增加。消化盲囊、消化管各处酸性磷酸酶(ACP)活性减弱,碱性磷酸酶活性(AKP)增强。鳃组织ACP活性增强,AKP活性减弱等。  相似文献   

11.
海湾扇贝外套眼结构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育新  袁付 《水产科学》1999,18(2):24-25
海湾扇贝外套眼由短柄与外套膜边缘相连,是由一个皮下眼囊构成。最上面是单层立方上皮细胞构成的“外角膜”,胞质内无色素。眼囊内具有由细胞构成的“晶体”以及网膜层和色素层。“晶体”内细胞特别大,胞膜厚,胞质对PAS反应呈强阳性,说明其内含有丰富的糖类,胞质对茚三酮-雪夫反应显示弱阳性,说明存在少量的蛋白成分。  相似文献   

12.
3种珍珠贝的外套膜小片外表皮细胞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合浦珠母贝(Pinctadafucata)、大珠母贝(Pinctadamaxima)和企鹅珍珠贝(Pteriapenguin)的外套膜小片外表皮超微结构进行比较观察,发现都是单层柱状表皮,由3类细胞构成,即柱状表皮细胞、粘液细胞和嗜酸性粒分泌细胞。柱状表皮细胞是贝壳和珍珠组份的主要合成和转运者,据其结构和功能的差异可细分为A、B、C3型。粘液细胞和嗜酸性粒分泌细胞呈杯状或不规则,体积巨大,细胞质稀少,核的形态亦不固定,前者的胞体全由电子透明泡占据,后者含有大量嗜酸性的电子稠密颗粒。这2类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参与物质转运,它们在邻近表皮的结缔组织中也有分布,可作变形运动穿越基膜进入上皮层。  相似文献   

13.
通过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流式细胞仪等方法对体外培养的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Lea)外套膜细胞进行观察和检测,证明其具有与蚌体内细胞相同的生物学结构、分裂增殖能力和分泌珍珠质的生物活性。在此基础上,对三角帆蚌有核珍珠培育技术进行探讨。将培养细胞黏附在表面经过促黏壁物质处理的珠核表面,再插入育珠蚌体内培育,120 d后,蚌体内可形成完备的珍珠囊,并在珠核表面有明显的珍珠质沉积;6个月后,珍珠质可将整个珠核包裹起来形成有核珍珠。本研究初步证明了细胞法培育有核珍珠的可行性。[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149-154]  相似文献   

14.
刀额新对虾输精管的组织学及精荚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刀额新对虾 (Metapenaeusensis)采自福建沿海 ,体长约 14cm。活体解剖、取样、固定 ,于OlympusBH 2显微镜下观察 ,其生殖管道分为前输精管、中输精管、后输精管和端壶腹 4部分。前输精管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 ,其分泌物呈嗜碱性 ;中输精管分泌物为嗜酸性 ,前段为高柱状上皮 ,后段则为柱状上皮 ,至后段共出现 2处上皮隆起 ,隆起间为扁平上皮 ;分泌管出现于中输精管前段 ,其分泌物呈嗜酸性 ,开口于中输精管后段 ,分泌物由此处流入中输精管腔 ;后输精管腔结构与中输精管腔相似 ,但管径缩小 ;端壶腹共分 3个腔 ,其中 2个由后输精管腔延续形成 ,精荚 1个。精荚由精子团和精荚壁组成。精荚壁分 2层 ,内层为均匀的嗜碱性初级精荚壁 ,精子团位于初级精荚壁中央 ;外层为次级精荚壁 ,呈嗜酸性 ,略呈“C”形包被于初级精荚壁之外。整个精荚横切面的外形似柳叶状 ,分为光滑区和皱折区 2部分 ,光滑区由次级精荚壁包被 ,皱褶区则为裸露的初级精荚壁。精荚形成于中输精管后段 ,它是由前输精管的嗜碱性分泌物、中输精管嗜酸性分泌物以及分泌管上皮细胞分泌物经复杂的化学变化形成  相似文献   

15.
清道夫受体(SR)是一类对化学修饰的脂蛋白具有很强结合活性的糖蛋白家族。本研究通过RACE方法克隆得到三角帆蚌hcSRCR1基因cDNA序列,该序列全长1 000 bp,其中开放阅读框819 bp,编码272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28.16 ku,理论等电点为5.55;预测含有2个SRCR结构域和6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hcSRCR1 mRNA和蛋白表达模式基本相同,均在三角帆蚌外套膜中表达量最高,在其他组织中的表达量普遍较低,且在紫色选育系外套膜组织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白色选育系。外套膜原位杂交结果显示,hcSRCR1基因主要在外套膜外褶的内、外上皮细胞层以及腹膜处的上皮细胞层中表达。研究表明,三角帆蚌hcSRCR1基因与贝壳珍珠质颜色形成具有一定相关性,可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在珍珠颜色形成过程中的调控机理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6.
海湾扇贝一种球形病毒的形态发生及细胞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素莲 《水产学报》2004,28(3):292-296
2001年3-5月,青岛海区养殖海湾扇贝发生外套膜"糜烂病"并导致约50%亲贝死亡,主要表现为外套膜糜烂;严重者,约2/3的外套膜溃烂呈胶水状.电镜检测发现病贝体内感染有病毒等病原微生物.本文报道了该病毒粒子的形态、发生及宿主细胞由此所产生的细胞病理学变化.成熟的病毒粒子近球形,直径150~180nm,具囊膜,在细胞核附近的溶酶体内发生和增殖.发生初期溶酶体内形成板层髓样结构,随后形成块状、泡状、絮状等多形态的病毒发生基质及具有正方形花样的蛋白质晶格结构.最后,大量的病毒粒子装配形成,填充在溶酶体内.该病毒粒子主要存在于消化盲囊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细胞的胞质中.受感染的宿主细胞线粒体肿胀、嵴溶解,内质网肿胀、核糖体脱落,溶酶体数量增多,核膜膨胀、溶解等,大部分细胞器受损.  相似文献   

17.
三角帆蚌外套膜表达的免疫相关基因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三角帆蚌(Hyriopsis cumingii)外套膜cDNA文库EST序列,通过BLAST分析注释基因功能,发现35个与免疫防御功能相关的基因。根据其功能,这些免疫相关基因可划分为7类,即细胞免疫过程(2个)、蛋白酶和蛋白酶调节子(9个)、压力蛋白(7个)、抗菌肽(5个)、溶酶体酶(2个)、粘着蛋白(3个)及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调控相关基因(7个)。免疫相关基因在三角帆蚌外套膜中的广泛表达表明外套膜是重要的免疫组织。该研究为三角帆蚌外套膜分子免疫机理研究和抗病育种工作提供了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18.
大黄鱼消化道器官显微与亚显微结构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林树根 《水产学报》2002,26(5):396-401
采用电镜和光镜技术研究大黄鱼消化道的组织结构。大黄鱼舌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其中含有杯状细胞和味蕾,舌腹面固有膜有浆液性腺泡;食道粘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表层扁平细胞下有粘液细胞。胃粘膜上皮为单层柱状,细胞游离端含有大量成熟粘液原颗粒,核周有不同成熟阶段的粘原颗粒,细胞器位于核周及下方,贲门和盲囊部胃小凹处有粘液腺,固有膜含大量胃腺,幽门部没有胃腺;胃腺细胞为矮锥形,细胞内含微管泡系和酶原颗粒,是一种典型的泌酸胃酶细胞。前肠、中肠和后肠粘膜上皮均为单层柱状上皮,其中有许多杯状细胞,肠上皮有密集的微绒毛,侧面有连接复合体,胞内各种细胞器均较丰富。大黄鱼消化道组织结构的特点与消化、吸收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5种经济头足类水产品加工工艺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鲜的枪乌贼、太平洋褶柔鱼、短蛸、冷冻的柔鱼和茎柔鱼为原料,分别测定其质量组成及其一般化学成分,并比较了柔鱼和茎柔鱼的热加工特性。研究发现,5种头足类水产品的可食部分均超过70%,水分含量超过78%,粗蛋白含量为58%~83%,粗脂肪含量为4%~19%。在2种不同的热处理方式下,柔鱼和茎柔鱼外套膜沿体轴方向的收缩均大于环绕体轴方向的收缩,在蒸煮过程中,柔鱼的质量损失和水分流失均在5 min时达到最大,茎柔鱼在6 min时达到最大,在烘烤的过程中,2种柔鱼的质量损失随着水分流失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20.
采用组织化学方法对虾夷扇贝胚胎及早期幼虫内的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显示:从卵细胞到D型面盘幼虫各个时期ACP和AKP都呈阳性;卵细胞中ACP阳性颗粒比较均匀地分散在细胞内,受精卵中央着色较浅;卵裂期个体较大的分裂球内阳性颗粒较多,16细胞期到囊胚期的细胞近核区域着色深;面盘幼虫可见ACP集中在内脏团和外套膜区域。卵细胞中AKP阳性颗粒主要存在于细胞中央及细胞膜附近,卵裂期、囊胚、原肠胚和担轮幼虫各个发育时期都可观察到细胞膜附近着色较深,面盘幼虫AKP活性集中在外套膜边缘和内脏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