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杏鲍菇粉和糯米粉为主要原料,加以饮用水和绵白糖等辅料经过优化制得杏鲍菇风味汤圆。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标准,经过单因素试验得出杏鲍菇风味汤圆的最佳配方,之后对杏鲍菇风味汤圆的高径比、失水率及其质构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杏鲍菇风味汤圆的最佳制备配方为糯米粉50 g,温度为25℃的水40 g,杏鲍菇粉8 g,绵白糖20 g。此条件下制得的杏鲍菇风味汤圆软糯可口、品质均一,具有典型的糯米香气和明显的杏鲍菇风味。相较于纯糯米汤圆,杏鲍菇风味汤圆的高径比显著升高,冷冻失水率明显降低,其硬度、弹性和咀嚼性显著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杏鲍菇风味汤圆的制备配方优化,为其实际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正杏鲍菇原产于欧洲南部,属于一种品质优良的大型肉质菌。杏鲍菇肉质肥厚,质地脆嫩,特别是菌柄色泽雪白、粗长,其口感别具一格。2010年我市从福建南平引进了杏鲍菇菌种——杏鲍菇柱1号、杏鲍菇球1号、杏鲍菇大杏2号、日引1号等进行了试种,从中选出适合我市生产的杏鲍菇大杏2号、日引1号等品种,目前已经形成了规模化工厂周年栽培,不仅满足了市场对杏鲍菇的需求,同时杏鲍菇种植专业户获得了理想的经济效益。现将杏鲍菇袋装墙式立体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使得人们越来越注重食品营养与健康。以杏鲍菇微粉、植物油、白砂糖为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试验对杏鲍菇微粉桃酥的配方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当杏鲍菇微粉添加量23%,白砂糖添加量40%,植物油添加量38%时生产出的杏鲍菇微粉桃酥总体感官品质最好,其理化指标符合GB/T 20977—2007要求,3个因素对杏鲍菇微粉桃酥的感官品质影响顺序依次为植物油白砂糖杏鲍菇微粉。  相似文献   

4.
通过模拟室温和冷藏环境,研究了杏鲍菇在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失重率及感官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室温(25℃)贮藏时,杏鲍菇在低相对湿度(60%~70%)条件下失水严重,而在高相对湿度条件下(80%~90%)发生霉烂变质,货架期仅为1~2 d;冷藏(4℃)条件可明显降低杏鲍菇的失水率,延缓其腐烂变质,从而延长保鲜期。杏鲍菇适宜的销售环境条件为:4℃、相对湿度70%~80%,此时其货架期可达5~7 d。研究结果为杏鲍菇的贮藏和销售条件提供了重要参考,可有效降低杏鲍菇的失水和霉烂现象,减少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5.
旨在研究高二氧化碳结合低氧处理对杏鲍菇细胞壁成分(蛋白质、多糖、几丁质)、咀嚼度及超微结构的影响。在温度(22±1)℃、相对湿度90%~95%的条件下,以空气为对照(CK),采用气调(CA,2%O2+30%CO2)对杏鲍菇进行货架期试验。结果表明,货架期间CA的咀嚼度显著高于CK。 CA可以有效延缓杏鲍菇细胞壁水溶性蛋白质和1 mol/L NaOH可溶性蛋白质的降解,维持了细胞壁总蛋白质含量及细胞壁结构完整。 CA有效抑制杏鲍菇多糖含量的下降,其对水溶性多糖、10 mol/L NaOH可溶性多糖分解的抑制作用较为明显。此外,CA显著促进了水溶性几丁质、10 mol/L NaOH可溶性几丁质、HCl/1 mol/L NaOH可溶性几丁质的积累,延缓其分解,有效抑制了杏鲍菇细胞壁几丁质含量的下降,有助于维持其硬度及咀嚼度。杏鲍菇超微结构结果也表明, CA保持杏鲍菇细胞壁结构的完整性与稳定性,较好地维持杏鲍菇咀嚼度。综上所述,CA通过影响菇体细胞壁的代谢来保持杏鲍菇的食用品质。  相似文献   

6.
壳聚糖复合涂膜对杏鲍菇保鲜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目的】杏鲍菇在采后易失水褐化等原因降低食用及商品价值,为延长其货架期,需筛选出适于杏鲍菇的壳聚糖复合涂膜。【方法】该实验以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为研究材料,在室温(22±2℃)条件下,以去离子水浸涂杏鲍菇为对照,采用不同的壳聚糖复合涂膜处理进行保鲜实验,通过L9(33)正交试验筛选杏鲍菇保鲜的最佳复合涂膜配方,并研究其生理效应。【结果】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筛选出的最佳壳聚糖复合涂膜液能够有效降低杏鲍菇的褐变程度与含水率,延缓游离氨基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总糖等各指标的变化幅度,保鲜效果达到显著水平(P<0.05)。【结论】适于杏鲍菇的壳聚糖复合涂膜的配比为1.5%的壳聚糖+1.0%的乙酸+0.03%的吐温20+3.0%的甘油,该涂膜起到延缓杏鲍菇采后衰老,保持较好的营养价值和加工风味,达到保鲜目的。  相似文献   

7.
以木屑栽培的产业化杏鲍菇产品为对照,分析芦苇基质栽培的杏鲍菇形态、有机养分、矿质元素及重金属含量,从形态和营养上研究芦苇基质替代木屑栽培食用菌的可行性。结果表明,2种杏鲍菇的形态、鲜重、含水率、粗蛋白、粗脂肪、氨基酸含量等指标无显著差异。苇基杏鲍菇的粗多糖和锌含量显著低于木屑杏鲍菇,但其钙和铁含量显著高于后者。重金属中砷和镉的含量虽然有差异,但均低于食品安全标准。总体上,芦苇基质替代木屑栽培食用菌技术具有推广空间。  相似文献   

8.
杏鲍菇遗传多样性的SRAP和ITS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来自中国不同地区和日本的27株杏鲍菇栽培菌株的遗传多样性,以期为杏鲍菇的鉴定和选育提供分子依据。利用SRAP和ITS标记联合使用的方法,通过聚类分析对供试杏鲍菇菌株进行研究。筛选出9对SRAP引物共扩增出151条条带,其中具有多态性条带130条,平均多态性比例为83.3%,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变幅在0.27~0.42,平均为0.36。通过ITS序列对供试菌株进行亲缘关系分析,与SRAP分析的结果一致,均表明地域来源相近的部分菌株聚在一起,亲缘关系较近,而地域相隔较远的部分菌株也聚为一类,其亲缘关系也很近。2种标记均显示供试杏鲍菇栽培菌株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其遗传相似性与地理分布存在一定的联系。SRAP和ITS联合使用能够得到更好的效果,从而为杏鲍菇遗传多样性研究提供更为有力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开发一种红油杏鲍菇,以杏鲍菇为原料,以感官评分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设计的方法优化红油杏鲍菇的配方。结果表明,红油杏鲍菇的最佳制作工艺为漂烫时间3 min,辣椒油添加量10%,食盐添加量3%,味精添加量0.05%,香油添加量0.2%,白砂糖添加量0.1%。在此配方条件下制得的红油杏鲍菇味觉丰富、鲜辣味美,具有杏鲍菇典型的鲜香味感。  相似文献   

10.
杏鲍菇生长模拟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实现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的优质高产,采集了设施栽培条件下杏鲍菇生长发育各时期的温度、湿度、CO2浓度及子实体形态等数据,采用生长度日法对杏鲍菇的生长模型进行研究,依次建立了杏鲍菇子实体长度的生长变化模型和杏鲍菇子实体菌盖的生长变化模型,分别为Weibull函数 (R=0.9990), (R=0.9989),通过对观测实际值与数据模型模拟值进行验证,表明上述生长模型能够真实反映杏鲍菇的生长特性;同时,研究结果表明杏鲍菇子实体长度和菌盖生长发育基本上符合“S”型曲线生长规律,子实体生长属于有限生长型。  相似文献   

11.
杏鲍菇冷链综合保鲜技术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我国杏鲍菇工厂化栽培现状、销售方式及存在的问题,综述了真空预冷、防雾薄膜、纳米保鲜薄膜、减压贮藏等技术在杏鲍菇保鲜上的应用,构建了杏鲍菇综合协同保鲜成套技术,以期为杏鲍菇贮藏保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杏鲍菇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民法 《中国农学通报》2008,24(11):355-358
杏鲍菇(Pleurotuseryngii)因其野生条件下主要发生于刺芹植物枯死的根茎及周围土层中,故又称刺芹侧耳。分类学上属担子菌亚门、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由于杏鲍菇菌肉肥厚,菌柄粗壮,质地脆嫩,并且食之有一种特殊的杏仁香味,是侧耳属中味道最好的一种,故被誉为"平菇王"。杏鲍菇子实体内含18种氨基酸及部分矿质元素等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且其呈味物质十分丰富,尤其令人食后不忘的杏仁味,使得消费者对其青眯有加;加之较高的耐贮、耐运性,使其保鲜性能及货架寿命大大延长,也是受市场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新世纪开年以来,不断有商家在寻求该产品,无论鲜品、烘干或粗制品均可,但是由于生产者对杏鲍菇没有投入相当的精力去开发生产,致使客商空手而归。这说明了杏鲍菇开发商品的前景及其潜力。  相似文献   

13.
利用杏鲍菇、玉米膳食纤维配以其他辅料研制高纤维杏鲍菇冰淇淋。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高纤维杏鲍菇冰淇淋的配方。结果表明,高纤维杏鲍菇冰淇淋的最佳配方为:设定奶粉添加量7.0%,绵白糖添加量9.0%,玉米膳食纤维添加量1.5%的条件下,杏鲍菇浆添加量7.0%,单甘酯添加量0.2%,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添加量0.15%,明胶添加量0.15%。在此条件下,制得的高纤维杏鲍菇冰淇淋平均感官品质评分为93.62分,冰淇淋颜色均匀一致,有淡淡的奶香味,形体完整,组织细腻。  相似文献   

14.
杏鲍菇液体培养基优化及发酵终点的简便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菌丝生物量为指标,对杏鲍菇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基配方进行了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杏鲍菇液体深层发酵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佳氮源为酵母粉,最佳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2%,玉米粉3%,酵母粉0.3%,麸皮2%,KH2PO 0.1%,MgS04·7H2O 0.05%.根据茵丝生物量与摇瓶变化质量随发酵时间变化规律的一致性,找到了判断杏鲍菇发酵终点的简便方法,其最适发酵时间为240 h.  相似文献   

15.
杏鲍菇原生质体制备条件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提高杏鲍菇原生质体产量,以杏鲍菇菌株为材料,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酶浓度、酶解时间、酶解温度、菌丝培养方式、菌龄以及稳渗剂种类对杏鲍菇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结果表明:杏鲍菇原生质体制备的最佳条件为:酶浓度2%、酶解时间2.5 h、酶解温度29℃、菌丝液体静置培养5天,以甘露醇为稳渗剂,在此条件下原生质体产量为33.4×106个/mL,为杏鲍菇原生质体技术育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杏鲍菇为原料,为探索不同真空油炸时间(0~14 min)对杏鲍菇条水分分布、油脂变化规律及其品质的影响,分别测定了杏鲍菇条含油量、水分含量、色差、硬度、脆度及T2驰豫时间.结果表明,随着油炸时间的增加,杏鲍菇条的含油量和脆度显著增加,含水量显著降低,硬度先降低后上升,色泽没有显著变化.通过低场核磁共振及成像技术可知:在油炸过程中杏鲍菇条T2弛豫时间均向左迁移,峰总面积不断减小,含水量越来越少,油脂含量越来越高,分布在边缘壳层的油脂含量始终高于其他位置.  相似文献   

17.
有害疣孢霉可引起多种食用菌的病害,本研究通过比较4种化学农药在不同浓度下对有害疣孢霉的抑制作用及其对几种食用菌本身的毒性反应,研究有害疣孢霉的化学防治方法以及合理的施药浓度。通过有害疣孢霉在不同含药培养基中培养结果显示,0.01 g/L浓度的百菌清、0.005 g/L和0.01 g/L的菌核净对有害疣孢霉的抑制效果最好。多菌灵的几个试验浓度对有害疣孢霉的抑制效果都很差。甲基托布津在48 h后对有害疣孢霉抑制效果较好。百菌清、甲基托布津、菌核净对双孢菇的生长完全抑制,平菇的耐药性最强。杏鲍菇和双孢菇在相同的药剂的处理下表现出类似的性状。且杏鲍菇中‘XS1-1’的耐药性强于‘X1#’,双孢菇中‘2796’的耐药性强于‘农双T’。多菌灵对有害疣孢霉、双孢菇、平菇、杏鲍菇的抑制效果不是特别明显。综合所述,0.01 g/L的甲基托布津即对有害疣孢霉有抑制作用又对食用菌菌丝生长抑制效果较小。  相似文献   

18.
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又名雪茸。是一种品质优良的大型肉质伞菌,杏鲍菇具有苗肉肥厚,质地脆嫩,味道鲜美,堪称“平菇之王“。营养丰富,寡糖含量高,有整肠美容的效果。可适合保鲜或干制、备受消费者青睐,市场前景看好。现将其生物特性及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试验研究了低温真空油炸杏鲍菇脆片的预处理工艺,利用单因素试验考查预处理对杏鲍菇脆片品质的影响,然后采用正交试验确定了预处理工艺条件为漂烫温度100℃,漂烫时间2 min,葡萄糖质量分数15%,糖渍时间5 h。在此工艺下获得的杏鲍菇脆片色泽明亮、含油率低、口感酥脆。  相似文献   

20.
以干燥时间、色差为指标,微波强度、初始含水率、切片厚度为试验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研究杏鲍菇微波干燥的失水规律。研究发现,杏鲍菇微波干燥失水分为受热升温、快速失水2个阶段。优选杏鲍菇微波干燥的工艺参数为初始含水率60%,微波强度32 k W/kg,切片厚度3 m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