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研究双峰驼精液诱导排卵的机制,本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对双峰母驼人工输精诱导排卵前后外周血浆促黄体素(LH)孕酮(P)和17β一雌二醇(E_2)的含量进行了测定。母驼在卵泡发育周期中,LH的基础水平为2.7±1.2ng/ml。输精后4小时LH达到高峰,峰值为6.9±1.0ng/ml,约为基础水平的2.6倍。输精后30~48小时内排卵。在卵泡自然萎缩前一天也出现一个LH小峰(5.3±2.5ng/ml)。 在卵泡发育周期中,血浆孕酮处于低水平(0.36±0.28ng/ml)。诱导排卵后第3天增加到1.73±0.74ng/ml,第8天可达2.40±0.86ng/ml。血浆雌二醇在卵泡发育周期中平均为26.8±9.0Pg/ml,到卵泡成熟时可达30.8±5.1pg/ml,排卵后立即下降到19.0±4.1Pg/ml。但在排卵后3天又上升到29.8±6.5Pg/ml,在其它家畜中未见这种情况。 实验中设置7种对照组,证明双峰驼的排卵仅仅是由具有生殖能力的公驼精液诱导产生的,表明在这样的精液中可能存在着与排卵有密切关系的诱导排卵因子。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孕酮免疫生物传感器的临床应用效果,本试验对7头妊娠奶牛,8头产后发情奶牛和18头乏情奶牛的血浆雌二醇、促黄体素、促卵泡素和孕酮浓度进行了检测,同时应用的孕酮免疫生物传感器进行了乳汁孕酮检测。结果显示,孕酮免疫生物传感器检测的乳汁孕酮水平与ELISA检测血浆孕酮含量之间呈正相关。该优化的生物传感器检测奶牛妊娠的孕酮浓度范围为10~15 ng/mL,发情的孕酮浓度范围为4~10 ng/mL;持久黄体的孕酮浓度范围为10~16 ng/mL,卵巢静止的孕酮浓度范围为3~7 ng/mL,黄体囊肿的孕酮浓度范围为12~18 ng/mL。表明该孕酮免疫生物传感器能有效的检测奶牛妊娠、发情和繁殖障碍疾病的乳汁孕酮水平。  相似文献   

3.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13头怀驴关中驴分娩期的孕酮和17β-雌二醇水平。临近分娩时(分娩前4~14天),外周血浆17β-雌二醇水平逐渐升高,至分娩前1天出现低幅度波峰;而孕酮于分娩前3天上升之后,及至开口期一直未有特别改变。分娩前3天至胎衣排出期的孕酮和17β-雌二醇水平分别波动于7.10~8.17ng/ml 和30.3~57.6pg/ml 之间,无显著差异(PΚ0.05)。胎衣排出后,外周血浆两种激素的水平骤然下降,到胎儿排出后12小时,孕酮为2.12±0.31ng/ml,17β-雌二醇为13.8±1.6pg/ml,各相当于分娩前1天的26.7%和24.0%。本研究还确定了两种激素在脐静脉血浆与外周血浆中的含量呈平行变化:脐静脉血浆孕酮和17β-雌二醇同外周血浆对应激素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3(P<0.01)和0.71(P<0.05)。此外,还发现尿水和脐静脉血浆17β-雌二醇水平均高于相应的羊水和脐动脉。  相似文献   

4.
东北梅花鹿发情期血浆中LH,雌二醇含量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了5头发情期东北梅花鹿血浆中促黄体素(LH)和17β-雌二醇的含量。所得结果:LH在发情前(0.288~0.321ng/ml血浆)与发情后(0.364~0.841ng/ml血浆)都处于低稳水平(P>0.05),但发情时出现非常显著的高峰(2.742ng/ml)(P<0.01);雌二醇在整个发情前后没有出现显著的高峰(P>0.05),仅在发情前约24小时发现一小峰(16.4±4.4pg/ml血浆),发情后12小时发现一小峰(24.9±6.1pg/ml血浆)。结果表明,东北梅花鹿发情期血浆LH、雌二醇含量的时相变化与其他已研究过的鹿种及一些反刍家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5.
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了宁夏滩羊母羊(13只)外周血清中促黄体素(LH)、孕酮及雌二醇—17β的含量及其变化。血清LH的含量,在黄体期,其值很低,为5.0±0.41ng/ml,到发情开始后约6—12小时增至75.13±17.64ng/ml。孕酮含量的变化,在周期的黄体期,其值最高为2.84±0.10ng/ml;而在发情开始到发情后第二天最低0.52±0.06ng/ml。雌二醇—17β的含量是在发情开始前6—24小时时上升的;其值的变化范围是从黄体期的14.86±1.24Pg/ml到发情开始时的38.7±5.8Pg/ml。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关中驴产后期(n=18)和发情期(n=6)血浆17β-雌二醇(E_2)、孕酮(P)和辜酮(T)的浓度。测定结果表明,产后第一次发情前血浆E_2浓度较低(12.22±1.92pg/ml),第一次发情期逐渐上升,排卵前第一天和第二天达到较高水平(19.48±2.16pg/ml和20.41±3.27pg/ml,±SE,P<0.05),排卵后降至基础浓度。产后第一次发情前血浆P浓度较低(2.74±0.51ng/ml),排卵后逐渐上升,第四天和第五天显著和极显著高于排卵前P水平,血浆值为6.19±0.66ng/ml和8.09±1.09ng/ml(P<0.05和P<0.01)。产后第一次发情前血浆T浓度较高,发情期下降,排卵后逐渐上升,第五天和第六天显著和极显著高于发情期T水平,分别为313.11±37.57pg/ml和356.73±46.37pg/ml(P<0.05和P<0.01)。产后第一次排卵前P/E_2和P/T比值均较低,排卵后上升,第五天分别达到861和25.83。产后第一次发情前T/E_2比值较高,发情期下降,排卵后上升,第五天达到33.34。排卵前后间隔6小时采样的分析结果表明,排卵前第30~24小时,E_2浓度急剧上升达到峰值。排卵后P浓度于第78~96小时达到较高水平。血浆E_2与P、E_2与T均呈中等负相关(r=-0.42和r=-0.41)。P与T为极显著正相关(r=0.92)。周期性发情期血浆E_2、P、T浓度的分泌范型和产后第一次发情期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7.
银狐繁殖期血浆主要激素变化及其对繁殖功能的调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放射免疫测定技术测定母银狐发情前期和发情期外周血浆雌二醇-17β[E2]、孕酮(P4)浓度以及公狐睾酮(T)浓度,并分析这些技术的变化及其对繁殖功能的调控.结果表明,银狐初配前2~3d,E2浓度达峰值(240.85±39.98)pg/mL,在母狐接受跨时E2浓度降至(146.95±38.21)pg/mL,而在发情前期和发情期,其孕酮浓度范围是0.91~77.43ng/mL,峰值是(54.77±23.66)ng/mL,在雌二酮峰值时,孕酮浓度为(28.57±21.21)ng/mL,配种时,P4浓度(33.12±22.56)ng/mL,初配后4d(排卵结束),P4达(48.28±34.84)ng/mL.公狐配种期,T浓度范围(127.2±444.4)pg/mL,,峰值是(341.2±103.2)pg/mL.  相似文献   

8.
选6只一岁第一胎怀孕母羊,在分娩前7天及分娩过程中采血,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外周血浆中17β-雌二醇、孕酮的含量. 湖羊在分娩前第7~3天,17β雌二醇波动在12.43~18.34pg/ml的低水平,随着分娩的临近,17β-雌二醇逐渐升高,并在开口期锐增达到88.84土43.37pg/ml,极显著地高于临产前水平(P<0.01)。到分娩当时17β-雌二醇达到最高水平100土71.58pg/ml,产后2小时降为32.11土19.00pg/ml,到产后12小时已接近基础值13.17土6.56pg/ml。湖羊在分娩前7天内,孕酮水平波动于5.69~3.09ng/ml之间。在开口期孕酮水平降到最低(2.72土0.98ng/ml),到分娩时及产后1小时、2小时孕酮水平出现轻微波动.但总的水平还很低,产后12~24小时孕酮水平有一短期升高现象。  相似文献   

9.
放射免疫法测定枫泾(FJ)和长白(L)青年母猪(各4头)首次发情周期内外周血清中促卵泡素(FSH)、促黄体素(LH)、17β-雌二醇(E_2)、孕酮(P_4)、和睾酮(T)的含量。测定结果,初情期开始日龄FJ猪平均为104.3±11.50天,L猪为235.0±1.95天。两猪种首次发情周期内外周血清中同种生殖激素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在首次情期内,FJ和L猪的FSH平均含量分别波动在28.6±8.6~49.4±6.0ng/ml和16.8±2.5~38.9±0ng/ml之间;FSH总平均含量FJ猪组(37.8±2.7)显著高于L猪(27.0±3.1ng/ml)P<0.05;FJ猪发情0~2小时的FSH平均含量(34.4±2.1ng/ml)极显著地高于L猪(22.2±1.7ng/ml)P<0.001。排卵前LH峰均值FJ猪组(5.31±0.75ng/ml)显著高于L猪组(1.83±0.75ng/ml)P<0.05。发情当天(0天)E_2达峰值,FJ和L猪组分别是30.5±3.9和20.4±5.3pg/ml,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FJ和L猪组各自的P_4(ng/ml)和T(pg/ml)分泌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依次为γ_F=0.71,P<0.05,γ_L=0.95,P<0.01。LH、FSH的含量高很可能是FJ猪高排卵率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以长白猪为对照,测定了姜曲海母猪发情周期血浆中雌二醇和孕酮及其子宫受体含量。发现发情期血浆雌二醇的峰值为58.3±3.9pg/ml,与长白猪比差异不显著。间情期孕酮的最高水平和平均水平均比长白猪高(23.25±1.36对14.28±1.42ng/ml和18.56±1.42对11.76±0.57ng/ml,P<0.01)。发情期和间情期的细胞质雌二醇受体(CER)分别为 410±30.3和367±14.2fmol/mgDNA,其kd值分别为4.8±0.65和4.0±0.8nmol;细胞核雌二醇受体(NER)分别为1390±195.3和620±28.9fmol/mgDNA,其kd值为6.6±2.1和4.4±1.3nmol;细胞质孕酮受体(CPR)分别为364±56.0和147±46.0 fmol/mgDNA;细胞核孕酮受体(NPR)分别为337±51.8和184±67.0fmol/mgDNA。发情期和间情期子宫NER含量较长白猪高(P<0.05),说明此时姜曲海母猪子宫对雌二醇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1.
选择60头1岁龄健康黄牛作输精管结扎,将其分成3组:颈结组、背结组和对照组,各组20头。在同样饲养条件下,当牛生长到3岁龄时,各组平均体重分别为220.10±2.16、214.00±2.13和221.90±2.30kg。处理组和对照组间各自的平均体重、体高、体长、胸围和管围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扎对生长发育和健康无明显的影响。通过放射免疫测定法研究血浆睾酮和17β-雌二醇的季节变化,就试验组而言,血浆睾酮水平在繁殖季节高于非繁殖季节(4.88±0.39kg/ml:3.93±0.41ng/ml),p<0.05。同样,血浆17β—雌二醇水平繁殖季节高于非繁殖季节(41.10±8.97pg/ml:30.15±3.81pg/ml),P<0.05。处理组与对照组间比较,在性欲强度变化上没有明显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在国内首次建立了描记奶牛子宫内压的体内微型压力传感器法,为对子宫进行生理、病理及药理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实用手段。 本实验利用压力传感器法描记了16头母牛产后4小时和24小时的子宫内压并同时测定了血浆17β-雌二醇和孕酮的水平,其中胎衣正常排出7头(NRFM),胎衣不下9头(RFM)。结果如下:产后4小时NRFM和RFM牛子宫活动单位(平均收缩压×10分钟收缩次数)分别为183.19±19.15和37.12±16.79(P<0.01);产后24小时子宫活动单位NRFM牛为32.75±4.5,RFM牛为31.65±6.33(P>0.05),此时静注30单位催产素后子宫活动单位分别增加17.4和5.5倍(P<0.01)。NRFM牛产后4和24小时血浆17β-雌二醇水平为99.96±42.69和27.16±10.92pg/ml,RFM牛为188.06±63.85和106.93±72.28pg/ml(P<0.01);产后4和24小时血浆孕酮水平NRFM牛为2.0802±0.4072和1.9815±0.4312ng/ml,RFM牛分别为1.9635±0.6208和1.8734±0.6017ng/ml(P>0.05)。  相似文献   

13.
牦牛发情集中在7月中旬至9月下旬。发情周期平均20.95±5.13d。发情持续时间在24h以内的占69%超过1d的占31%最长可达96h。发情率为66.7%(n=225),其中空怀牛和带犊牛分别为92.1%和50%。未带犊牛发情期17-β雌二醇平均为231±100pg/mL,黄体期孕酮平均为0.43±0.07ng/mL。每日挤乳1次的带犊牛,孕酮及17-β二醇分别为0.26±0.08ng/mL和61±26.0pg/mL。  相似文献   

14.
选择表现抱窝行为的母鹅7只,通过RIA方法测定了母鹅在抱窝期间PRL(催乳素)、P(孕酮)和17β—E2(雌二醇)水平的变化。抱窝伊始P、17β—E2含量分别为3.28±0.27ng/ml、71.74±6.45pg/ml。抱窝第11天17β—E2水平降至49.07±8.48pg/ml(P>0.05),而P水平略有升高直至第18天才出现显著下降(1.864±0.12ng/ml)。雏鹅孵出后P、17β-E2水平分别回升至2.71±0.29ng/ml(P>0.05)、142.86±19.00pg/ml(P<0.01)。休产期间P、17β—E2水平均表现一定程度的降低。血浆中PRL水平第一天为214.24±19.73uU/ml。以后呈缓慢上升趋势,抱窝第25天达到高峰395.89±29.75uU/ml(P<0.01),雏鹅孵出后PRL下降至276.32±16.10uU/ml(P<0.05),抱窝结束后PRL水平进一步降低,休产期间PRL降至最低点55.94±15.35uU/ml(P<0.01)。研究表明:PRL可以诱导以及维持母鹅表现抱窝行为,并可抑制卵巢性腺激素的生成与释放。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技术(RIA)分析了9头屡配不孕母牛和6头正常母牛于发情开始后8天内的血清雌二酵和孕酮含量的变化。测定结果表明:屡配不孕母牛发情开始时的血清雌二醇水平低于正常母牛(7.4±3.4pg/ml VS 14.2±6.3pg/ml p<0.025)。发情开后96小时内屡配不孕母牛的血清孕酮水平的变化范围为0.90~1.76ng/ml,正常母牛的变化范围为0.68~1.00ng/ml。发情开始后192小时,正常母牛的血清孕酮水平已经达到2.47±2.02ng/ml,而屡配不孕母牛的血清孕酮水平则为1.97±0.60ng/ml。实验结果指示:体内内分泌失调可能是导致母牛屡配不孕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首次对关中驴公驴(n=13)血浆睾酮(T)、17β—雌二醇(17β—E_2)和皮质醇(F)的季节性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T水平的变化与光照时数和温度正相关(r=0.67,P<0.05和r=0.61,P<0.05),繁殖季节(3—9月)平均水平(2.18±0.27ng/ml)极显著地高于非繁殖季节(10—2月,1.50±0.18ng/ml,P<0.001)。T水平的季节性变化与公驴全年性活动的变化和精液品质的改善基本一致。6月份高温能抑制公驴T的分泌,情期受胎率下降。17β—E_2水平的季节性变化趋势与T不同,4—9月平均水平(25.43±12.08pg/ml)显著高于10—3月(10.56±2.76pg/ml,P<0.05)。全年17β—E_2水平与温度正相关(r=0.59,P<0.05)。T/17β—E_2比值在一定范围的变化是调节公驴生殖功能的重要因素。F平均水平无明显季节性变化,但与T水平呈正相关(r=0.62,P<0.05)。  相似文献   

17.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了10头白香猪发情周期外周血清孕酮(P4)、17β-雌二醇(E2)和促黄体素(LH)含量的变化。血清孕酮的含量,在发情周期的第2d逐渐升高,峰值为21.25ng/ml±2.00ng/ml;E2含量的变化较特殊,在发情当天出现一个峰值,但最高值却出现在发情周期的第11d~13d,为79.48pg/ml±10.77pg/ml;促黄体素的含量在发情当日达到最高值以后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18.
为探求LRH—A诱导双峰母驼排卵、受胎效果,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母驼冷冻精液输精前后外周血清孕酮含量的变化。5峰(头)输精并肌注LRH—A母驼,输精前孕酮值平均为0.15±0.02ng/ml,输精后第3天增加到0.52±0.13ng/ml,第7 天可达1.62 ±0.89ng/ml。怀孕驼第12天孕酮仍维持高水平,为1.72±0.31ng/ml;而未怀孕驼孕酮水平7天开始下降,第12天降为0.32 ±0.06ng/ml(p<0.05)。5峰母驼受胎3峰,产羔3峰。3峰仅输冷冻精液的母驼,输精前后孕酮水平显著低于肌注LRH—A母驼排卵后的孕酮水平(p<0.05),均未受胎,持续发情。  相似文献   

19.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15只西农萨能奶山羊分娩期外周血浆皮质醇(F)、17β-雌二醇(17β-E。)和孕酮(P_4)的含量,并对这些激素在分娩发动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产前72小时至产出期,F和17β-E_2水平均持续增高,二者呈极显著正相关(r=0.9851,P<0.01);产前60小时至产出期,P_4迅速撤退,与F和17β-E_2的升高呈极显著负相关(r=-0.82, P<0.01);临产前F和17β-E_2迅速上升,于产出期达峰值,分别为23.96±9.91ng/ml和177.8±62.5pg/ml((?)±SD),分娩后二者均迅速下降;从产出期至胎衣脱落时,初产羊的F水平极显著地高于经产羊(P<0.01)。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兽医学报》2017,(8):1600-1604
选择黑龙江省某牛场产后60~90d奶牛共70头(平均泌乳量(34.55±8.44)kg/d,(2.24±1.01)胎次)。通过对发情和卵巢囊肿奶牛生殖激素,能量代谢,肝功和矿物质等10项指标检测,结合Pearson相关分析、二元Logistic分析以及ROC分析,结果显示:牛场卵巢囊肿发病率为9.8%,其主要原因为能量负平衡;卵巢囊肿奶牛血浆中牛促卵泡素(FSH)、牛促黄体激素(LH)和牛孕酮(P_4)的质量浓度均低于发情组,但仅牛雌二醇(E_2)质量浓度((101.95±6.2)ng/L)显著高于发情组((91.97±10.62)ng/L);牛场在14~21d和60~90d卵巢囊肿组与发情组相比游离脂肪酸(NEFA)、β-羟丁酸(BHBA)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显著的升高,而Glu显著低于发情组;当产后14~21d奶牛血浆中BHBA>0.855 mmol/L、NEFA>0.585 mmol/L、AST>77.0U/L时,患卵巢囊肿的风险增高。结果表明:能量负平衡引起奶牛产后生殖激素分泌紊乱,进而造成卵泡囊肿。奶牛产后血浆NEFA、BHBA和AST等指标可作为卵巢囊肿发生的风险预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