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科学有效进行草地贪夜蛾防控,2020在福建闽南地区的秋种玉米田开展了草地贪夜蛾监测以及药剂防控试验,结果表明:草地贪夜蛾在6-12月,总共出现3个成虫高峰,高峰期在10月13日。化学农药200g/L氯虫苯甲酰胺SC速效性和持效性较好,可用于草地贪夜蛾的应急防控;生物农药20亿PIB/m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SC和100亿孢子/mL短稳杆菌可用于草地贪夜蛾种群低密度时的应用控制,以上药剂可以作为草地贪夜蛾防治的推荐药剂,建议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2.
为防治玉米草地贪夜蛾,开展了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20%多杀霉素悬浮剂、24千亿PIB/m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12千亿孢子/mL短稳杆菌悬浮剂、24 IU/mg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金龟子绿僵菌4.8千亿孢子等生物药剂大田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施药后5 d,以亩用100 mL 20%多杀霉素悬浮剂防效最佳为91.5%;亩用50 m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24千亿PIB防效次之为74.78%。施药后10 d,以亩用100 mL 20%多杀霉素悬浮剂防效最佳为80.77%;亩用50 mL 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防效次之为56.12%。综合来看,多杀霉素悬浮剂防治草地贪夜蛾幼虫效果明显,具有良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也具有良好的速效性,建议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3.
印楝素对草地贪夜蛾的毒力测定及田间防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印楝素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毒力与防效,为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提供技术参考。【方法】采用浸叶法与喷雾法测定了印楝素对草地贪夜蛾的室内毒力和田间防治效果。【结果】在室内条件下,0.3%(φ)印楝素乳油处理草地贪夜蛾7 d后,2龄和3龄幼虫的LC50值分别为0.59和0.46 mg/L;40%(w)印楝素干粉处理草地贪夜蛾7 d后,2龄和3龄幼虫的LC_(50)值分别为0.93和0.79 mg/L。0.3%印楝素乳油处理草地贪夜蛾3 d后,2龄和3龄幼虫的AFC50值分别为0.30和0.12 mg/L;40%印楝素干粉处理草地贪夜蛾3 d后,2龄和3龄幼虫的AFC50值分别为0.53和0.30 mg/L。0.3%印楝素乳油稀释500倍喷雾处理后1、3和7 d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分别达到了24.83%、50.34%和75.50%。【结论】印楝素对草地贪夜蛾具有较好的毒杀活性与拒食活性,7 d后的防治效果较好;印楝素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ZKJGL)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条件以及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的侵染力,为草地贪夜蛾生物防治研究以及生防菌剂的开发提供参考。【方法】室内测定温度、光周期、pH以及氮源、碳源对金龟子绿僵菌菌株ZKJGL菌丝生长和产孢的影响,并测定其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活性。【结果】金龟子绿僵菌ZKJGL菌丝生长和产孢的适宜温度为20~25℃、pH=7、全黑暗条件,对碳源和氮源要求不高,麦芽糖、酵母膏或蛋白胨的利用率较好。孢子浓度为5×108cfu/mL的金龟子绿僵菌ZKJGL菌株侵染草地贪夜蛾后累计死亡率达77.78%,LC50为4.406×106cfu/mL,LT50少于4 d。【结论】金龟子绿僵菌ZKJGL易于培养,对营养条件、光照要求不高,对草地贪夜蛾的幼虫具有较强的致病力,可作为优良菌株进一步研发生物农药应用于防治草地贪夜蛾。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utographa californica multiple nucleopolyhedrovirus, AcMNPV)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防治效果,采用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田间药效试验等方法,研究和分析AcMNPV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杀虫活性和生防效果,结果显示,AcMNPV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LC_(50)=2.9×10~(7 ) PIB/mL;在田间,AcMNPV+Bt复配制剂1千万苜核·苏云菌悬浮剂(1 500 mL/hm~2)药后第10天的平均虫口防效为68.99%,而药后第15天的平均防效亦有66.87%,均对草地贪夜蛾幼虫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应用DNAMAN 6.0软件对试验后死虫样进行DNA同源比对鉴定,结果显示polh、lef-8和lef-9基因序列同源性均达到100%。以上结果表明AcMNPV对草地贪夜蛾幼虫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建议在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发生高峰期施用1千万苜核·苏云菌悬浮剂,最好选择在晴天16:00-17:00使用,避开高温和光照等不利环境条件的影响,以使病毒制剂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提高其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6.
为科学有效地防控玉米田的草地贪夜蛾,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特进行了7种生物药剂的田间防控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的7种生物农药中,60 g/L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对玉米田草地贪夜蛾的速效性和持效性最好,施药后3 d、14 d的防效分别为92.2%、84.8%,与常规化学农药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对玉米田草地贪夜蛾的防效无显著差异;30亿PIB/mL甘蓝夜蛾NPV悬浮剂对玉米田草地贪夜蛾的防效次之,施药后3 d、14 d的防效分别为82.7%、76.6%。  相似文献   

7.
小菜蛾是十字花科植物的主要害虫,且世代重叠、易产生抗药性,在外界环境相同的条件下,选用短稳杆菌、除虫脲、阿维·茚虫威等3种药剂在十字花科作物玛卡上进行防治小菜蛾试验。结果表明,100亿孢子/m L短稳杆菌悬浮剂(800倍液)与阿维·茚虫威(1 000倍液)、40%除虫脲悬浮剂(3 000倍液)防治小菜蛾幼虫均达显著水平,100亿孢子/m L短稳杆菌悬浮剂(800倍液)与40%除虫脲悬浮剂(3 000倍液)之间防效无显著差异。100亿孢子/m L短稳杆菌悬浮剂(800倍液)平均防效达73.35%,最高达84.5%,对小菜蛾有比较好的防治效果和持续控制作用,可以在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王锟  张丽兰  黎斌  杜广祖  陈斌 《南方农业学报》2022,53(10):2894-2903
【目的】明确草地贪夜蛾幼虫在山地玉米植株上的空间分布特征,为草地贪夜蛾的预测预报、抽样调查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龙庆乡山地玉米种植区为调查研究点,设置系统调查田3块,每块田采用W型五点调查取样法,调查并记录不同生育期和不同部位玉米植株上草地贪夜蛾不同龄期幼虫数量;采用聚集指标、Iwao回归分析法和Taylor幂法则等方法分析山地玉米田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空间分布格局,并基于空间分布结果,进一步拟合提出幼虫密度的理论抽样模型和基于幼虫密度防治指标的序贯抽样技术。【结果】不同生育期玉米植株上草地贪夜蛾各龄期幼虫的组成不同。除1龄幼虫在雄穗上无分布外,各龄期幼虫在玉米不同部位上均有分布,幼虫数量由大到小的分布顺序为心叶>雌穗>茎/叶>雄穗。玉米齐苗期、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和吐丝期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数量比例较高,分别为100.00%、71.45%、63.39%和78.07%,抽雄期、散粉期、灌浆期、乳熟期和蜡熟期草地贪夜蛾高龄幼虫数量比例较高,分别为70.01%、83.55%、81.35%、95.94%和95.56%;玉米心叶和雌穗上虫量占比较高,分别为37.73%和34.49%,其中雌穗虫量最高达237.78头/100穗;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在山地玉米田呈聚集分布,高龄幼虫呈均匀分布;综合来看,山地玉米田草地贪夜蛾幼虫呈聚集分布,且聚集度具密度依赖性。基于空间分布的草地贪夜蛾低龄、高龄和全部幼虫样本的最佳理论抽样数计算模型分别为$N = (\frac{{3.84}}{{{D^2}}})(\frac{{3.2575}}{{{m^2}}} + 0.2874)、N = (\frac{{3.84}}{{{D^2}}})(\frac{{1.008}}{m} - 0.0644)$和$N = (\frac{{3.84}}{{{D^2}}})(\frac{{1.4718}}{m} + 0.3370)$,基于防治指标的低龄、高龄和全部幼虫样本的序贯抽样区间计算公式分别为${T_{{\rm{Iwao(n)}}}} = 0.33n \pm 1.96\sqrt {1.1063n} 、{T_{{\rm{Iwao(n)}}}} = 0.33n \pm 1.96\sqrt {0.3257n} $和${T_{{\rm{Iwao(n)}}}} = 0.33n \pm 1.96\sqrt {0.5224n} $。【结论】云南山地玉米田草地贪夜蛾低龄幼虫呈聚集分布,高龄幼虫呈均匀分布,整个生育期田间草地贪夜蛾幼虫总体呈聚集分布;可通过拟合的模型计算低龄和高龄幼虫取样的最佳理论抽样数及序贯抽样区间。  相似文献   

9.
8 种杀虫剂对广东草地贪夜蛾的田间防效及其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8种杀虫剂对广东草地贪夜蛾的田间防效、防效投入比关系。【方法】参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开展田间试验,测定50 g/L虱螨脲乳油、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0亿PIB/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等8种药剂对广东玉米田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结果】25 g/L溴氰菊酯乳油、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50 g/L虱螨脲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0亿PIB/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300亿孢子/g球孢白僵菌可湿性粉剂对草地贪夜蛾的田间最高防效分别为70.75%、66.75%、92.23%、75.21%、84.29%、92.52%、88.12%、71.41%;防效投入比分别为11.60、5.56、13.56、8.05、9.00、18.76、42.13、87.50。【结论】在用药预算有限的情况下,推荐使用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水分散粒剂;在用药预算比较充足的情况下,优先推荐50 g/L虱螨脲乳油、200 g/L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20亿PIB/L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可用于草地贪夜蛾幼虫的生物防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取食外源施硅的玉米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生长发育的影响,并探究施硅玉米被草地贪夜蛾取食后其防御酶活性的变化,为外源施硅提高作物抗虫能力提供实践范本和理论参考。【方法】以采集自福建省漳州市的草地贪夜蛾为研究材料,对玉米施以不同浓度[(1)对照(CK)(0 g Si/kg土),(2)5倍施硅处理(3.85 g Si/kg土),(3)10倍施硅处理(7.70 g Si/kg土)]的硅肥,观察施硅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将初孵草地贪夜蛾幼虫分别接在不同施硅处理的玉米植株上,至3龄后以7 d为一个周期调查记录草地贪夜蛾体重、体长、发育历期、化蛹率、蛹重和羽化率;利用试剂盒测定被草地贪夜蛾取食前后的玉米植株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变化。【结果】增施硅肥短期内(21 d)有助于玉米株高和茎粗的生长,其中对玉米茎粗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下同)。取食外源施硅玉米影响了草地贪夜蛾的生长发育,在处理第21 d时取食10倍硅浓度处理玉米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体重最轻,只有0.2023 g,显著低于CK,且较CK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26.02%,羽化率显著下降27.78%。玉米经不同硅浓度处理后,未被取食的玉米植株体内SOD、CAT和PPO活性均以10倍施硅处理最高,其中SOD和PPO活性均显著高于CK和5倍施硅处理,CAT活性在3种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下同);被草地贪夜蛾取食后24 h时,3个硅浓度处理间玉米植株体内的SOD活性无显著差异,而CAT和PPO活性均以10倍施硅处理玉米最高,且均显著高于CK和5倍施硅处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玉米叶片的防御酶(SOD、CAT和PPO)活性与草地贪夜蛾体重呈负相关关系,即防御酶活越高,草地贪夜蛾体重越轻。【结论】外源施硅可通过提高玉米植株体内SOD、CAT和PPO等防御酶的活性以参与玉米对草地贪夜蛾的防御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生防菌爪哇棒束孢对斜纹夜蛾的防控效果与安全性,为高效绿色防控斜纹夜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浸叶法测定爪哇棒束孢对斜纹夜蛾的室内毒力;采用喷雾法测定200亿孢子/克爪哇棒束孢可湿性粉剂对斜纹夜蛾的田间控制效果;通过药膜法和喷雾法分别评价200亿孢子/克爪哇棒束孢可湿性粉剂对黑卵蜂和甘蓝的安全性。【结果】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爪哇棒束孢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具有较强的毒杀作用,幼虫取食经1.00×107孢子/mL爪哇棒束孢处理的甘蓝叶片48 h后死亡率达86.96%。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甘蓝田喷施900、1125和1350 g/ha浓度的200亿孢子/克爪哇棒束孢可湿性粉剂10 d后对斜纹夜蛾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3.08%、82.77%和83.69%。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200亿孢子/克爪哇棒束孢可湿性粉剂对黑卵蜂48 h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2.11×108孢子/mL,对黑卵蜂安全系数为5.27(t>5.00),为低风险性生物农药;200亿孢子/克爪哇棒束孢可湿性粉剂对供试3种甘蓝品种生长速率抑制率均在10.00%以下,且无变色、坏死、萎蔫及畸形等任何可见药害症状。【结论】爪哇棒束孢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具有较强的毒杀作用,可作为防治斜纹夜蛾有效且安全的生物农药使用。建议在甘蓝斜纹夜蛾低龄幼虫盛发期使用200亿孢子/克爪哇棒束孢可湿性粉剂1125~1350 g/ha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马铃薯叶片内生细菌对马铃薯块茎蛾幼虫的杀虫活性,为马铃薯块茎蛾生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云南省2种马铃薯主栽品种丽薯6号和会-2叶片为材料,采用LB固体培养基分离培养马铃薯叶片内生细菌,根据内生细菌的形态特征和16S rDNA序列进行种类鉴定;通过浸叶饲喂法测定内生细菌的发酵液、发酵上清液和菌悬液对马铃薯块茎蛾3龄幼虫的毒力。【结果】分别从丽薯6号和会-2叶片中分离获得对马铃薯块茎蛾3龄幼虫具有杀虫活性的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QL1和带化红球菌(Rhodococcus fascians)YH2。分别用浓度为1.5×109CFU/mL的菌株QL1和YH2发酵液饲喂马铃薯块茎蛾3龄幼虫后第7 d时,其幼虫累积死亡率分别为81.67%和65.00%,LT50分别为3.03和5.58 d;菌株QL1发酵液处理后第3、5和7 d马铃薯块茎蛾3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7.99×108、3.21×106和2.73×103CFU/mL;菌株YH2菌体无明显致死效应。在1.5×109CFU/mL浓度下,菌株QL1和YH2发酵液对马铃薯块茎蛾3龄幼虫的杀虫活性高于发酵上清液和菌悬液。菌株QL1和YH2的发酵液、发酵上清液、菌悬液处理后马铃薯块茎蛾3龄幼虫的累积死亡率均随着处理时间变长而逐渐升高。【结论】马铃薯叶片内生细菌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QL1和带化红球菌菌株YH2的发酵液、发酵上清液、菌悬液对马铃薯块茎蛾3龄幼虫均具有杀虫活性,可作为马铃薯块茎蛾生防制剂开发的潜力菌株。  相似文献   

13.
【目的】明确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 E. Smith)]及其近缘种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幼虫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对2种不同作用类型杀虫剂的响应,为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的田间防控及抗药性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叶片浸渍法测定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对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3龄幼虫的毒力,并用2种杀虫剂亚致死浓度(LC25)和致死中浓度(LC50)处理过的小麦叶片分别饲喂2种害虫的3龄幼虫,比较取食6、12、18、24和48 h后幼虫体内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及解毒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细胞色素P450(CYP450)和羧酸酯酶(CarE)]的活性变化。【结果】甲维盐对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的毒力高于氯虫苯甲酰胺。2类杀虫剂胁迫下2种害虫的CYP450活性均上升,且草地贪夜蛾的CYP450活性高于斜纹夜蛾,在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低剂量(LC25)胁迫下草地贪夜蛾的CYP450活性均高于高剂量(LC50)胁迫处理,处理后48 h均达最高值(15.72±0.41和15.36±0.47 ng/mL);而草地贪夜蛾另2种解毒酶(GST和CarE)活性在甲维盐处理后低于斜纹夜蛾。甲维盐胁迫下2种害虫体内保护酶(SOD和POD)活性均降低,且草地贪夜蛾保护酶活性低于斜纹夜蛾;氯虫苯甲酰胺胁迫下草地贪夜蛾保护酶(SOD和POD)活性均上升,高剂量氯虫苯甲酰胺胁迫下2种害虫SOD和CAT活性均高于低剂量胁迫处理,且草地贪夜蛾SOD和CAT活性高于斜纹夜蛾。2种害虫体内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对2类杀虫剂响应差异明显,且物种、药剂、浓度、时间、物种×浓度和药剂×浓度因素对2种害虫保护酶和解毒酶活性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2类杀虫剂胁迫下2种害虫的SOD和CAT活性间相关性较强。【结论】草地贪夜蛾对甲维盐的敏感性高于斜纹夜蛾,而对氯虫苯甲酰胺的敏感性低于斜纹夜蛾,且2种害虫均主要通过增强CYP450活性对杀虫剂进行解毒代谢。农业生产上推荐使用甲维盐作为防治草地贪夜蛾的药剂。  相似文献   

14.
3种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对舞毒蛾的杀虫活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山奈酚对舞毒蛾3龄幼虫的杀虫活性以及杀虫机理,本研究通过生物测定、离体和体内酶活性实验,分析了上述3种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对舞毒蛾的杀虫效果及对其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羧酸酯酶(CarE)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山奈酚均对舞毒蛾3龄幼虫有良好的杀虫效果,其中苦参碱杀虫效果最强,致死中质量浓度(LC50)为0.420 mg/mL;离体酶活性实验发现,3种植物次生代谢物质对舞毒蛾离体GST、AChE和CarE活性均有抑制效果,其中氧化苦参碱对GST和AChE抑制作用最强,抑制中质量浓度(IC50)分别为0.928和0.717 mg/mL,而苦参碱对CarE抑制作用最强,IC50为0.436 mg/mL;而体内酶活性实验结果显示,苦参碱对GST抑制作用最强,在处理后48 h,GST活性达到最低,仅为同时期对照组的39%;而氧化苦参碱对AChE和CarE抑制作用最强,在处理后72 h,AChE和CarE活性最低,分别为对照组的44%和40%。以上结果表明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和山奈酚对舞毒蛾幼虫GST、AChE和CarE活性的抑制作用是其具有杀虫活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12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及其天敌霍氏啮小蜂(Tetrastichus howardi)的毒力和选择性,为协调草地贪夜蛾的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玉米叶片浸渍法和试管药膜法,分别测定40%杀虫双、94%溴氰虫酰胺、98%噻虫嗪、94%茚虫威及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等12种杀虫剂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和霍氏啮小蜂成蜂的选择毒力,明确草地贪夜蛾和霍氏啮小蜂对常用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在11种化学杀虫剂中,9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毒力最强,24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为0.42 mg/L,98%噻虫嗪的毒力最弱(24 h-LC50为13.56 mg/L);9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对霍氏啮小蜂成蜂的毒力也最强(24 h-LC50为0.09 mg/L),94%茚虫威的毒力最弱(24 h-LC50为4.45 mg/L)。11种化学杀虫剂的选择毒力指数(STR)排序为:94%茚虫威 > 96%氟苯虫酰胺 > 95%虫螨腈 > 95.3%氯虫苯甲酰胺 > 9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 98%虱螨脲≈98%噻虫嗪 > 94%溴氰虫酰胺 > 81.2%乙基多杀菌素≈40%杀虫双 > 95%四氯虫酰胺,表明94%茚虫威在有效防治草地贪夜蛾的前提下对霍氏啮小蜂的保护性最强。金龟子绿僵菌对草地贪夜蛾和霍氏啮小蜂的LC50和STR随时间的推移呈明显下降趋势,均在第4 d达最大值、第6 d为最小值,说明微生物杀虫剂发挥药效存在一个滞后过程。【结论】9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的毒力最大,可作为防控草地贪夜蛾应急施药首选;金龟子绿僵菌和94%茚虫威的选择性大,可作为草地贪夜蛾综合防控的推荐用药;94%溴氰虫酰胺和98%噻虫嗪的毒力较小,不适宜用于草地贪夜蛾的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性信息素诱捕对玉米草地贪夜蛾的实际田间控害效果,为性信息素诱捕应用于实际生产及制定有效的草地贪夜蛾综合治理技术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择生长期和田间管理条件一致、占地面积均约1.40 ha的2块玉米田,分别作为性信息素诱捕试验处理区和对照处理区。试验处理区内均匀设置21个诱捕器,于试验处理后3个不同时段内,定期调查试验处理区的草地贪夜蛾雄成虫诱捕数量及试验处理区和对照处理区的草地贪夜蛾产卵卵块数量、卵粒数、不同龄期的幼虫虫口数量,统计玉米新叶(雌穗)为害株率和为害指数等,综合评价玉米生产上性信息素诱捕对草地贪夜蛾的田间控害效果。【结果】在性信息素诱捕处理后的3个不同调查时段内(2020年7月15日-2020年7月24日、2020年7月25日-2020年8月2日、2020年8月3日-2020年8月11日,下同),每个诱捕器可分别平均诱捕到260.48±21.17、34.95±3.64和7.76±1.45头草地贪夜蛾雄成虫。与对照处理区相比,性信息素诱捕处理可减少草地贪夜蛾产卵,同时幼虫虫口数量也显著降低(P<0.05),3个调查时段内相对虫口减退率分别为42.86%、88.24%和73.08%;在3个调查时段内,试验处理区均未发现4龄及4龄以上高龄幼虫,而对照处理区则可发现较多4龄及4龄以上高龄幼虫。试验处理区内草地贪夜蛾幼虫为害玉米植株的为害株率和为害指数明显降低,3个调查时段内试验处理区的为害指数校正防效分别为37.13%、89.78%和59.50%。【结论】性信息素诱捕具有较好的田间控害效果,可用于构成草地贪夜蛾综合治理技术措施,提高防控效果,有效减轻草地贪夜蛾的田间危害。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前期筛选获得对草地贪夜蛾高效致病真菌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GZSL-1和玫烟色虫草(Cordyceps fumosorosea)菌株IFCF01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2株菌株在草地贪夜蛾体表的侵染模式,为阐明菌株致病机理,提高昆虫病原真菌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扫描电镜观察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分别接种菌株GZSL-1和IFCF01(孢子悬浮液浓度为1.0×107孢子/mL)后分生孢子在幼虫体表附着、萌发、穿透和增殖的过程。【结果】菌株GZSL-1和IFCF01萌发后均可形成附着胞,草地贪夜蛾幼虫体表结构对2株菌株分生孢子萌发、附着和穿透芽管长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2株菌株在各结构区均有较高的萌发率(> 90.00%)和附着胞率(> 80.00%),在平缓结构区比瘤状突起结构区观察到更短的穿透芽管。在各结构区,菌株GZSL-1形成的穿透芽管长度均短于菌株IF-CF01相应的芽管长度,在平缓结构区,菌株GZSL-1的穿透芽管长度显著短于菌株IFCF01(P<0.05)。菌株GZSL-1和IFCF01分生孢子接种后分别在16和8 h内萌发,在24和32 h内普遍出现穿透结构穿透草地贪夜蛾幼虫体壁。2株菌株的初级和次级分生孢子分别在接种后72和96 h内出现。【结论】扫描电镜观察证实球孢白僵菌菌株GZSL-1和玫烟色虫草菌株IFCF01对草地贪夜蛾具有高致病性,揭示了病原真菌分生孢子在草地贪夜蛾虫体上的侵染过程,结果为后续2株菌株的改良及田间应用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草地贪夜蛾在贵州省黔西南州的发生和越冬情况,以及越冬幼虫对不同温度环境的适应性,为贵州省草地贪夜蛾的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贵州省黔西南州年均温较高的望谟县、兴仁市、兴义市、安龙县、册亨县和贞丰县为目标调查点,采用灯诱、性诱、田间调查等方法于2019年冬季和2020年春季调查草地贪夜蛾的越冬寄主及越冬虫态,统计虫源数量和百株虫量。将冬季采自望谟县的草地贪夜蛾幼虫以玉米叶分别饲养于室内、室外和人工气候箱,观察草地贪夜蛾冬季幼虫在3种环境条件下的存活率和化蛹率。【结果】性诱捕器和高空测报灯分别于2020年1月13日和2020年3月18日首次在望谟县诱集到成虫,之后在兴义市、兴仁市和安龙县也有发现,虫情测报灯未诱集到草地贪夜蛾。田间调查2019年冬季仅在望谟县桑郎镇发现草地贪夜蛾幼虫,虫龄以3~6龄为主,寄主为散落的再生玉米苗,首次调查百株虫量为34.67头,未发现成虫和卵;2020年春季最早仍在望谟县桑郎镇发现草地贪夜蛾幼虫,虫龄以1~3龄为主,寄主为栽种玉米苗,百株虫量最高为28.00头,且在该地土壤中发现草地贪夜蛾蛹1头,2020年晚春在兴仁市马马崖镇九盘村亦发现1龄幼虫,百株虫量最高达30.00头。草地贪夜蛾越冬幼虫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饲养第1~2周后的存活率均表现为室内 > 室外 > 气候箱,第3周后的化蛹率则是室内饲养的最高,室外最低。【结论】草地贪夜蛾在贵州省黔西南州能终年繁殖,但冬季虫源基数较少,不足以成为本地春季草地贪夜蛾暴发的主要虫源。草地贪夜蛾越冬幼虫更适应偏冷的环境,对突变的温暖环境和较低温度环境均不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