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贵州山区红心猕猴桃种植气候区划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基于贵州西部红心猕猴桃种植区2005-2014年逐日气温、降水资料,依据贵州85个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逐旬、逐月、逐年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极端最高、最低气温以及观测站和1462个乡镇的地理信息数据,应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法和模糊聚类法,通过分析贵州省西部红心猕猴桃各生育期的气候条件,得到红心猕猴桃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采用GIS技术对红心猕猴桃种植进行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历年极端最低气温(80%保证率)、1月平均气温、3月平均气温、7月平均气温、8月昼夜温差、年降水量、年日照时数可作为红心猕猴桃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区划指标,每个指标分4级,对应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红心猕猴桃种植最适宜区在贵州西部地区,适宜种植区在贵州中部偏西地区,次适宜种植区在贵州中部,不适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遵义市、铜仁市、东南部局部和西部边缘。调查表明,贵州山区红心猕猴桃实际种植情况与气候适宜性区划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2.
贵州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蓝莓种植的自然条件优势,由此,总结了适宜贵州丘陵山区的蓝莓高效丰产栽培技术,包括了园地选址与规划、土壤管理、植苗方法、施肥、整形修剪及病虫害绿色防治等技术,以期为贵州山区蓝莓种植提供科技支持。  相似文献   

3.
贵州旱作耕地土壤钾素状况与钾肥效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本研究在贵州省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的基础上,研究贵州主要旱作耕地长期种植玉米和马铃薯土壤钾素状况和钾肥效应,以期为不同产区玉米、 马铃薯高产的钾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针对贵州省106个玉米和62个马铃薯钾肥田间试验点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的调查及钾肥效应的研究,在无肥处理,等量氮、 磷肥基础上,选取施钾肥和不施钾肥两个处理,并结合近3年当地玉米和马铃薯产量水平和无肥处理产量确定高、 中和低产区开展土壤钾素状况调查研究,进行相应产区施钾肥和不施钾肥两个处理的钾肥效应大田试验。【结果】玉米种植区土壤速效钾和缓效钾平均含量均低于马铃薯种植区; 从玉米和马铃薯不同产量水平种植区看,玉米种植区,高、 中和低产区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155.2、 135.1和71.0 mg/kg,按照养分丰缺指标划分,分别属于高、 中和低等水平; 缓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249.5、 245.2和144.3 mg/kg,前两者属于高等水平,后者属于中等水平。马铃薯种植区, 高、 中和低产区土壤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192.6、 177.8和140.3 mg/kg,前两者属于高等水平,后者属于中等水平; 缓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298.6、 287.4和265.5 mg/kg,均属于中等水平。玉米和马铃薯种植区相对产量(一定氮、 磷肥基础上无钾肥处理产量占施钾肥处理产量的百分数)均以高产区最大,低产区其次,中产区最低; 玉米、 马铃薯种植区钾肥增产率和钾肥农学效率均表现为中产区低产区高产区,而钾肥偏生产力为高产区中产区低产区。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种植区和马铃薯种植区的土壤速效钾与缓效钾含量均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35和0.550,达极显著水平。【结论】贵州旱作耕地玉米和马铃薯种植区之间以及两作物不同产量种植区的土壤钾素状况均有较大差异,而钾肥对玉米和马铃薯的增产效果与土壤速效钾的含量和供钾水平有关。因此,在贵州旱作耕地玉米和马铃薯种植区应依据不同产区的土壤钾素状况合理施用钾肥,尤其应注重有机肥与钾肥的配合施用。  相似文献   

4.
泥石流危险度区划与土地利用规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泥石流是发生在山区的一种自然灾害现象,它的发生发展受到自然条件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在山区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灾害危险程度的影响。该文通过对研究区土地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综合分析,进行了研究区泥石流危险度区划,找出了当地泥石流危险性最大的区域,继而又根据区划结果对当地土地利用规划提出建议,对国民经济规划决策及持续、稳定发展,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高山优质绿茶的农业气象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国是茶叶的原产地,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至今已有4700多年的悠久历史。茶叶名目繁多,素有:“茶叶卖到老,名目认不了。”之说。我国主要名茶就不下50多种,而绿茶就占30多种,如黄山毛峰茶,庐山云雾茶,蛾眉峨蕊茶等。可见,好茶多产自山区,山区特有的良好小气候条件是形成优质茶的重要因素。自然,不否认品种、土壤  相似文献   

6.
贵州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与环境变异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对贵州喀斯特山区的土壤侵蚀所产生的环境变异作了论述。贵州喀斯特山区的土壤侵蚀不仅使土壤质量发生变异,而且对生态环境、农业生产环境都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影响。自然植被减少、土地退化、石漠化已成为贵州喀斯特山区环境变异的重要特征。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重建是治理贵州喀斯特环境变异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基于资源三号卫星影像的茶树种植区提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茶是世界上饮用最多、影响最广的天然植物饮料,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为了能有效管理茶叶种植,为政策制订提供依据,很有必要获取准确的茶园空间分布信息。该文以浙江省松阳县的樟溪乡、斋坛乡、叶村乡、竹源乡为研究区域,探讨基于资源三号(ZY-3)卫星数据的茶树种植区提取方法。选用2012年12月25日和2013年6月9日的ZY-3影像,采用决策树提取方法,根据研究区域内茶树的种植方式、生长情况等差异,分平原区和山区进行研究,使用光谱特征和植被覆盖指数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时相差异作为平原区茶树种植区提取特征,山区则添加了方向强度的纹理特征,以地面验证点为参考,对提取结果进行了精度评价,同时与神经网络(NN)分类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决策树方法结合光谱信息和纹理信息,可有效提高茶园提取精度,平原区的总体精度为95.00%,Kappa系数为0.85,与NN分类相比分别提高了5.46%、0.19,山区茶树种植区提取的总体精度为92.97%,Kappa系数为0.69,与NN分类相比分别提高了7.57%、0.61,该研究可为政府部门进行茶叶估产及灾害预防处理等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贵州喀斯特山区土壤侵蚀与防治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3  
通过对贵州喀斯特山区的分析研究,认为贵州喀斯特山区的土壤侵蚀,主要是因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再加之外部的地质、地貌、降水等诸因素所致。加快贵州喀斯特山区的生态环境建设,防治水土流失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南部山区旱作农业种植区农业劳动力短缺、土地的整合治理成效显著、政府有力的扶持等因素的分析,总结出适合该现状条件下形成的新的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0.
岩溶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岩溶山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之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导致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土壤侵蚀性退化严重,直接威胁到当地居民的生存环境,为了更好地执行西部大开发战略,提高贵州岩溶山区居民的生活生产条件,促进贵州岩溶山区可持续发展,需对贵州岩溶山区脆弱生态约束及土地资源开发利用进行深入研究。本文对贵州岩溶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成因进行了分析,包括:地形的复杂性、地质环境的特殊性、降水的不均匀性以及人类活动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重点阐述了脆弱生态环境对贵州岩溶土地资源的影响,表现为:石漠化、土壤贫瘠化和土壤结构性恶化三个方面。最后提出了脆弱生态约束下贵州岩溶山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1.
武陵山区水土流失亟待治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陵山区水土流失亟待治理潘佑堂,杨胜刚(湖南省水利水电厅,长沙410007)一、自然条件及社经状况武陵山区位于湖南西部、西北部,西与贵州交界,北与湖北毗邻,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张家界市的全部、怀化地区的新晃、芷江、麻阳、辰溪、沅陵及常德市的石门...  相似文献   

12.
选取贵州关岭—贞丰花江示范区为研究区,采用索洛速度增长方程,测算研究区农业科技进步、劳动力、资金、土地等因子对于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当前农业发展的推动因素和阻碍因素,同时结合当前石漠化山区几个典型的农业综合开发模式以及国内外现代农业中可持续农业、生态农业、低碳农业、精准农业、自然农业、集约农业发展的理念、特点、关键技术和模式,提出生态恢复重建与农业综合开发并重、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农业生态产业化并举、强化科技支撑和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等3大策略构想,以促进石漠化综合治理区生态环境改善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贵州西部春薯主要生育期降水分布及其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西部六枝的郎节坝试验区、钟山的大地试验区、水城的前进试验区和盘县的坡上试验区共4个不同海拔马铃薯种植区连续6a(2006-2011年)春薯大田全生育期(播种期-收获期)的逐日降水量观测资料,以及威芋3号逐年平均产量资料为基础,利用降水与产量积分回归方法,研究春薯大田全生育期降水量变化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贵州西部山区降水存在时空分布不均状况,总体呈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多的趋势;导致春薯产量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降水在春薯大田各生育期分配不均以及春薯全生育期降水过少(降水量少于600mm)。不同区域春薯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最佳补充灌溉时期不同:研究区东部的郎节坝试验区应在出苗期、分枝期和现蕾期补充灌溉,北部的大地试验区应在播种期、出苗期、现蕾期和开花始期补充灌溉,而同样位于北部的前进试验区仅需在开花始期补充灌溉,位于中部的坡上试验区应在开花盛期补充灌溉。研究结果对于确定贵州西部春薯生育期的最佳补充灌溉时期,优化春薯生产模式,提高贵州山区春薯产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茶叶作为我国国民的一种常用饮品,逐渐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目前,由于受到经营不善或者是技术管理水平不够等问题的存在,我国山区的茶叶产量和质量都存在着很多问题。因此,做好山区茶叶种植技术及有效管理至关重要。基于此,研究山区茶叶种植技术,探讨山区茶叶种植管理措施,为我国山区茶农在山区茶叶种植技术管理方面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杜仲是我国特有经济林树种,其皮、叶、材和种子皆有经济价值。本文从地质史和生态气候学的观点,论证了武陵山区是杜仲的原产地。研究了在不同地形、不同海拔气象因子与杜仲生长的关系。根据数年的试验和20多年观测资料的统计分析,探讨了杜仲生态气候特征。并运用模糊相似优先比的分析方法,根据武陵山区10个试验地点的6个气象要素,计算了综合相似程度,划分了适宜种植区和较适宜种植区两类栽培地段,得出了武陵山区杜仲林的发展区划和适宜气候条件,为该地区脱贫致富,开发杜仲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强降雨条件下的山区农业种植区常采用顺坡种植的方式来降低降雨侵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但往往会将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带入恶性循环的发展过程,如采取等高固氮植物篱等田间水土保持措施会因占用一部分生产用地和影响农业活动而不被农户所接受。以金沙江干旱河谷典型顺坡农业种植区为研究区,在走访调查和资料收集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坡面集流措施。近5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坡面集流措施不仅能有效控制田间水土流失,而且能提高单位面积农业年产值,对于改善山区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解决贵州喀斯特山区农村经济发展落后的困境,探讨了喀斯特山区发展农村特色经济的必要性及意义,并分析了喀斯特山区发展农村特色经济的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在贵州喀斯特山区,可针对不同区域特色资源的比较优势,发展不同模式的特色经济,最后总结了4种典型区域的发展模式,如山地丘陵区的盆景、景观\盆景石模式,峰丛谷地区的特色蔬果种植模式,峰丛洼\谷区的喀斯特冷水鱼养殖模式,并提出了发展农村特色经济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8.
耕地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资料,对山区耕地破碎时空演化特征进行探究,以期为山区耕地合理利用提供相关参考。以贵州山区为研究区,采用综合景观指数法,结合Fragstats 4.2和GIS空间分析工具,在获取最佳分析尺度基础上,分析山区耕地破碎时空演化特征。结果表明:(1)150 m粒度和600 m幅度是贵州省耕地破碎化分析的最佳尺度;(2)2000—2018年耕地破碎化略有加重,呈现出低破碎在中心,较低破碎环绕,一般和高破碎广泛镶嵌,剧烈破碎填充的分布格局;(3)19 a间,整体以一般和高破碎为主,占耕地总面积的51%以上,剧烈和一般破碎化次之,占32%左右,低破碎化面积最少,为13.69%~14.53%;(4)空间上,贵阳市、黔东南州、黔南州和铜仁市及六盘水市等破碎程度高,遵义市、毕节市、安顺市和黔西南州破碎低;(5)时间上,各区域破碎变化趋势有所差异,黔南州和贵阳市破碎化有所降低,其余市(州)耕地破碎化程度仍在增加。综上,山区耕地破碎具有一定的垂直梯度分异; 自然条件对山区耕地破碎空间分布有着基础性作用,人类活动是其变化的核心驱动力。  相似文献   

19.
应用安徽省茶种植区45个气象站点1981−2017年气象资料和1998−2017年茶叶产量资料,选取霜冻害发生综合频率、坡向敏感性指数、茶园面积和灾年减产率变异系数4个因子,利用加权指数求和法构建了茶树霜冻害风险指数,借助ANUSPLIN插值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开展了安徽省茶树霜冻害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安徽省茶树春霜冻害高风险、中风险和低风险区域面积为118×104hm2、337×104hm2和 353×104hm2, 分别占评价区域总面积的14.6%、41.7% 和43.7%。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大别山茶区的金寨县、霍山县、岳西县、潜山县等和江南茶区南部海拔600m以上的高山区域,零星分布在江北茶区北坡地带。中风险区多分布在大别山茶区和江南茶区海拔低于600m的山区,呈斑块状分布在江北茶区的丘陵和低山区。低风险区集中分布在芜湖−宣城−铜陵−池州沿江一带,零星分布在江南茶区的低山区。构建的风险指数总体能客观反映安徽省茶树霜冻害风险水平,可为茶树霜冻害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基于225个样点分析了贵州省不同地区(自然背景区、农业种植区和矿区)表层土壤重金属As、Cd、Cr、Cu、Hg、Pb、Zn的含量、分布及累积特征,采用地积累指数(I_(geo))对土壤重金属污染水平进行评价,并根据潜在生态风险指数(RI)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模型评估了不同分区土壤重金属暴露的生态风险和人体健康风险水平。结果表明:贵州省不同分区表层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差异较大,与贵州省土壤背景值相比,农业种植区土壤Hg、Zn、Cd和As累积特征明显;矿区土壤Hg、Zn、Cd、Pb和As累积特征较显著,平均含量分别是贵州省土壤背景值的52.55、23.22、16.32、14.48倍和4.85倍。I_(geo)值显示自然背景区土壤重金属处于无污染水平,而农业种植区各重金属主要处于无污染或无-中污染水平,矿区污染程度较突出,重金属Hg、Zn、Cd、Pb达到中污染水平,特别是在黔西北和铜仁等矿产资源分布区。综合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矿区土壤中重金属生态风险水平远高于农业种植区和自然背景区,矿产资源集中分布区土壤重金属生态风险较高,部分样点达到高生态风险水平。单一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农业种植区和矿区土壤中Hg、Cd、Pb和As为主要风险因子,Cr和Cu处于低风险状态。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显示,矿区的人体健康风险高于农业种植区,农业种植区和矿区土壤对成人的非致癌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但致癌风险不可忽视,对儿童的非致癌风险与致癌风险均高于成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