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荒漠绿洲香梨园覆草节水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疆荒漠绿洲光热资源充足,但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连续5a香梨园覆草节水试验结果表明:覆草能显著提高香梨产量和品质,5a间增产幅度为15.2%~65.3%;节水幅度达到28.8%~36.1%;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25.6%~70.5%,速效氮、速效钾和速效磷的含量分别增加39.1~76.4mg/kg、4.5~18.0mg/kg、29.8~76.9mg/kg;0~30cm土层10.0mm直径总根数增加幅度达到55%~122.1%。经济效益分析表明:以覆草15cm厚度比较适宜,5a年均增产7514.3kg/hm2,年均收益达到12117.15元/hm2,节水效益达到508.55元/hm2,产投比为4.39。  相似文献   

2.
核桃是我国重要的木本油料作物之一。近年来,核桃栽培面积逐年增加,由于管理粗放,特别遇到高温多雨的年份,常造成病虫害发生普遍,使核桃品质和产量受到很大影响,挫伤了广大林农和企业发展核桃产业的积极性。本文对核桃的几种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正>0引言核桃黑斑病是核桃的三大主要病害之一,发病范围广,危害严重,一般植株受害率70%~90%,果实受害率10%~40%,严重时达65%以上,导致核桃栽培经济效益大幅降低[1]。核桃黑斑病病菌在病枝、芽鳞和残留的病果等处越冬,从气孔、皮孔、柱头、伤口等处侵入,借雨水、花粉、昆虫传播,可多次侵染[2]。  相似文献   

4.
乙烯利,中文通用名为乙烯利,英文通用名为Ethephon,分子式为C_2H_6ClO_3P,是促进成熟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广泛应用于坚果、水果和蔬菜中。通过实验建立了一种乙烯利在核桃中残留的分析方法,用0. 1%甲酸溶液超声振荡提取,C_(18)-SPE柱净化,LC-MS/MS方法对乙烯利在核桃中残留量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的定量限为0. 1mg/kg,乙烯利在0. 1~5. 0mg/kg添加水平,回收率为94%~105%,相对标准偏差为0. 82%~2. 64%。该方法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均达到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且实验方法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HPLC-MS/MS)同时测定戊唑醇?肟菌酯及其代谢物肟菌酸在核桃中的残留检测方法?样品中待测农药组分采用2%乙酸乙腈溶剂振荡提取, 弗罗里硅土(florisil)净化, 利用乙腈和0.2%甲酸水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 C18色谱柱分离, 在多反应监测模式下定量分析, 基质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戊唑醇添加水平为5~500 μg/kg时, 戊唑醇在核桃中添加回收率为80.3%~100.8%, 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5%~11.7%; 肟菌酯和肟菌酸添加水平为2~200 μg/kg时, 肟菌酯在核桃中添加回收率为91.1%~102.9%, 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7%~12.5%; 肟菌酸在核桃中添加回收率为91.7%~101.9%, 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7%~9.2%?戊唑醇?肟菌酯和肟菌酸溶剂标准曲线和基质标准曲线在1~1 000 μg/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相关系数均大于0.99?戊唑醇定量限为5 μg/kg, 肟菌酯和肟菌酸定量限均为2 μg/kg?实际样品检测中, 戊唑醇残留结果为6~99 μg/kg, 肟菌酯残留结果为<2~103 μg/kg, 肟菌酸均小于检测限?该方法操作简便?快捷和准确, 满足在核桃实际样品中戊唑醇?肟菌酯及其代谢物肟菌酸的残留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6.
干旱区绿洲核桃-冬小麦间作系统核桃吸收根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盆地人均耕地占有量小,在绿洲灌溉条件下核桃的大面积栽植多采用与农作物间作的模式。采用田间分层挖掘法和图像扫描分析法,对塔里木盆地绿洲灌溉条件下核桃-冬小麦间作系统中核桃吸收根(直径≤1 mm)的空间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上,核桃吸收根集中分布在10~80 cm土层,约占采样吸收根总根长密度的65.9%,根长密度随土层深度的变化呈指数函数分布;在水平方向上,核桃吸收根根长密度随着与树干距离的增加呈明显的降低趋势,距离两侧核桃树干0~175 cm,核桃吸收根长密度占采样吸收根总根长密度的65.3%,间作巷道中央吸收根根长密度最低。在绿洲灌溉条件下,核桃-冬小麦间作系统中核桃吸收根水平和垂直分布决定了进入盛果期后,距离树干175 cm以内的10~60 cm土层是核桃与冬小麦的主要水肥竞争区域。  相似文献   

7.
神农架地处湖北省西北部,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区内最低海拔420m,最高海拔3105m,平均海拔1700m,年均温度12℃,无霜期300d,适合核桃树生长种植。核桃自然分布广泛,含油量高、品质好、口味浓香。近两年,核桃大蚕蛾普遍发生,已成为核桃的重要害虫,严重制约着核桃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为摸清核桃大蚕蛾的发生原因和发生规律,切实解决核桃大蚕蛾的防治问题,笔者进行了大量调查和实验。  相似文献   

8.
施氮量对设施基质栽培番茄品质、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设施基质栽培番茄的品质、产量及肥料利用率,以番茄品种‘STP-F318’为供试材料,设置6个氮肥用量(N0~N5分别为:602.55kg/hm~2、572.42kg/hm~2、542.30kg/hm~2、512.17kg/hm~2、482.04kg/hm~2、451.91kg/hm~2),研究了不同氮肥用量对设施基质栽培番茄品质、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肥减施有利于提高番茄叶片的SPAD值与净光合速率,SPAD值在N2处理下最大,为54.98,而净光合速率在N3处理下最大,为18.39μmol/m~2·s,较对照N0处理分别提高13.20%、10.88%。与N0处理相比,各氮肥处理改善了番茄品质,其中N4处理Vc含量最高,为3.32mg/kgFW,番茄红素含量提高了4.72%~9.84%,糖酸比以N2和N3处理表现较佳,分别为8.39、8.72。产量随施氮量减少呈先升后降趋势,N3处理产量最高,为180601.98kg/hm~2,较N0处理增产16.65%,其次N2处理增产14.97%。植株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为1∶(0.17~0.57)∶(1.28~2.09)。由此可见,当氮肥用量为512.17kg/hm~2时,既能够保持较高的番茄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又具有较优的品质,为基质栽培番茄氮肥优化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氮素水平对单作和间套作小麦玉米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间套作小麦玉米、单作小麦和单作玉米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氮素水平对单作和间套作小麦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获得的主要结果为:在0~450kg/hm~2施氮范围内,随着施氮水平的提高,间套作小麦产量一直呈上升趋势,但当施氮水平超过450kg/hm~2时,其品质指标却开始下降;而单作小麦施氮水平在0~450kg/hm~2范围内,其品质指标一直提高,当施氮水平超过450kg/hm~2时,产量则开始下降;单作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指标的变化和问套作小麦相同,而间套作玉米的产量和品质指标的变化和单作小麦一致。相关分析表明,单作和间套作小麦玉米的品质指标与其产量之间均呈弱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螺旋藻应用于黄瓜无土栽培的效应,与蔬菜无土栽培过程中常用的日本园式及华南蔬菜配方相比,螺旋藻可明显提高黄瓜的产量和品质,增产20340~23235kg/hm2,增产率达到23.1%~27.2%,可溶性固形物提高2.0mg/100g,水分含量增加2.6%及2.4%,Vc含量增加26~34mg/kg,霜霉病发病率降低5.8%~6.8%,增加41700~43260元/hm2的纯收入,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11.
农林复合对近地面微气候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渭北黄土区农林实践中发展最为迅速的核桃(Juglans regia)-小麦(Triticum aestivum)间作复合模式为研究对象,以两物种的单作系统为对照,讨论农林复合系统对近地面微气候环境的影响,为农林复合系统经营管理和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核桃-小麦间作降低了2—10月近地面气温和地温,期间气温平均值分别比核桃单作和小麦单作低0.66℃和0.97℃,期间地温平均值分别比核桃单作和小麦单作低0.71℃和1.41℃。核桃-小麦间作提高了11月至第2年1月近地面气温和地温,期间气温平均值分别比核桃单作和小麦单作高0.49℃和0.40℃,期间地温平均值分别比核桃单作和小麦单作高1.01℃和0.69℃。核桃-小麦间作各月近地面空气相对湿度均高于两单作系统,其全年平均值分别比核桃单作和小麦单作提高了14.33%和19.98%。核桃-小麦间作各月近地面平均风速和相对照度均低于两单作系统,其全年平均风速分别比核桃单作和小麦单作降低了26.32%和30.00%,全年平均相对照度分别比核桃单作和小麦单作降低了21.33%和45.93%。核桃-小麦间作浅层土壤湿度在4—5月低于两单作系统,在6—7月迅速升高,在7—9月高于两单作系统。核桃-小麦间作复合系统可以降低高温季节近地面的土壤温度、气温、风速和相对光强,这对降低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生物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对莴笋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改善因化肥过量施用导致的蔬菜品质下降、肥料利用率降低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通过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探讨菜田减肥潜力和生物有机肥增效作用。采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莴笋产量、品质、光合特性及肥料贡献率的影响。试验共设置6个施肥处理:不施肥(CK1)、100%常规施肥(CK2)、80%常规施肥+200 kg·667m~(-2)生物有机肥(T1)、80%常规施肥+400 kg·667m~(-2)生物有机肥(T2)、70%常规施肥+400 kg·667m~(-2)生物有机肥(T3)、70%常规施肥+200 kg·667m~(-2)生物有机肥(T4)。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可使莴笋的株高、茎长及茎粗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T2效果最优;在相同的生物有机肥施用量下,化肥减施20%较减施30%有助于根系的生长和根系活力的增强;T2处理莴笋叶绿素总量分别比CK1处理和CK2处理提高17.32%和1.74%;T2处理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最高,分别高于其他处理6.90%~49.35%和6.26%~58.64%;与CK2相比, T1、T2、T3和T4分别增产4.76%、15.31%、11.06%和4.11%,其中T2产量最高,达8 277.00 kg·667m~(-2),其经济效益比CK2增长11.64%;化肥减施并配施生物有机肥的处理肥料贡献率均显著高于CK2处理, 100%常规施肥供大于求,供需平衡破坏,导致肥料的浪费;随着化肥用量的减少,莴笋硝酸盐含量降低, T3处理降低幅度最大,茎、叶中硝酸盐含量较CK2分别降低26.53%和20.96%;配施生物有机肥可提高莴笋茎、叶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的含量,其中配施400 kg·667m~(-2)时效果更优。化肥减施20%的条件下配施400 kg·667m~(-2)生物有机肥可增强莴笋叶片光合能力,提高产量和改善可食用部分品质,是实现肥料资源合理配置的良好施肥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异色瓢虫对核桃蚜虫的田间控害作用,开展了不同天敌水平和不同猎物密度下异色瓢虫对两种核桃蚜虫的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核桃蚜虫的初始密度相同时,短期内其种群数量均随着异色瓢虫数量的增加而降低;在无天敌的对照组,核桃全斑蚜种群峰值随初始密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到达峰值的时间随着初始密度的增加而缩短。益害比与防治效果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种群增长率与防治效果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投放异色瓢虫5 d后,益害比分别在1∶575、1∶777和1∶613以上时,异色瓢虫可有效控制核桃黑斑蚜、核桃全斑蚜和混合蚜虫(种群增长率r≤0),此时效果分别在70.85%、61.13%和57.32%以上。随着时间推移,异色瓢虫对蚜虫的控制效果持续提高,投放1~2头异色瓢虫15 d以上时,对不同初始密度蚜虫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14.
控水补灌对旱地谷子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8个不同谷子品种作材料,研究了旱地自然条件下控水补灌对谷子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控水补灌对谷子营养品质、食味品质和加工品质都有较大影响。旱地谷子控水补灌后粗蛋白、粗脂肪、赖氨酸和Vb1含量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别下降了23.40 g/kg、0.77 g/kg、0.28 g/kg、0.18 g/100g;而粗淀粉、胶稠度、碱消指数和出米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增加,分别增加了26.77 g/kg2、9.44 mm、0.23和7.00%。控水补灌降低了谷子的营养价值,但明显改善了谷子的食味品质,提高了出米率。  相似文献   

15.
为获得对核桃根腐病具有优良防治效果的解淀粉芽孢杆菌BA-12可湿性粉剂,采用单因素法和正交试验法筛选出对菌株BA-12活性影响最小和悬浮率最佳的载体和助剂及其配比。可湿性粉剂的配方为解淀粉芽孢杆菌10%,载体高岭土30%,湿润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0%、分散剂三聚磷酸钠5%、保护剂腐殖酸2.5%。主要性能检测结果表明可湿性粉剂活菌含量为1×108 cfu/g,湿润时间为40 s,悬浮率为79%,pH 6.72,含水率2.61%。稳定性测定中,菌剂对温度、酸碱、紫外光耐受性强,30~45℃、pH 6~8、紫外照射20~30 min均对菌剂影响小。盆栽试验得到500~1000倍稀释的菌剂为防治核桃根腐病推荐使用浓度。  相似文献   

16.
为科学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以秦丰粉王番茄为试材,在山东省泰安市房村镇北滕村冬暖式大棚进行了1.8%复硝酚钠水剂和3%胺鲜酯·复硝酚钠水剂对番茄生长及品质影响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使用1.8%复硝酚钠水剂有效成分用量为6~9mg/kg、3%胺鲜酯·复硝酚钠水剂有效成分用量为20~30mg/kg,分别在番茄移栽后5~10d幼苗阶段和间隔15d后对番茄全株进行茎叶喷雾处理,可使番茄株高、最大果实横径、坐果率增加,具有明显的增产效果,可不同程度改善番茄品质.  相似文献   

17.
树干注药后吡虫啉在核桃组织中的分布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了吡虫啉经树干注药后在核桃树体中的分布动态。结果表明,树干注药后吡虫啉在核桃树体内具有较好的传导、分布性能,其在不同组织中的含量差异较大,含量由大到小顺序为:叶片>果皮>果仁。吡虫啉在核桃树体内残留期较长,注药后60 d时,药剂在核桃叶片、果皮和果仁中的含量分别为0.256、0.178 和0.046 mg/kg;注药后80 d时,吡虫啉在叶片、果皮和果仁中的含量均小于0.05 mg/kg。根据吡虫啉在核桃果仁中的残留量变化动态及国外相关最大允许残留限量标准,建议在利用吡虫啉树干注药防治核桃害虫时,注药时间距核桃采收期应大于60 d。  相似文献   

18.
土壤含水量对温室樱桃番茄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樱桃番茄红宝石为研究材料,以5个梯度的土壤含水量(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40%~50%、50%~60%、60%~70%、70%~80%和80%~90%)进行处理后,测定并分析植株生长状况、果实品质、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时,同化物在樱桃番茄上积累的最多,产量最高,为6.25 kg/m2;在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70%时,樱桃番茄果实品质的各项指标均达到最大值,其中Vc、可溶性糖和干物质的含量分别为652.2 mg/kg,72.8 g/kg,71.8 g/kg,可溶性固形物占总质量的9.8%,水分利用率也最大,为13.9 kg/m3。综合分析水分对植株生长发育、果实品质、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认为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70%,可以作为樱桃番茄生长期间理想的土壤水分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山东省泰安市核桃园主要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及其化学防治的用药流程,于2017—2018年采用田间调查法进行主要病虫害的调查,于2019年采用常规喷雾法对不同防治对象进行化学防治,研究不同用药时间及用药次数下3种农药对核桃的保果效果及对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效果,确定用药流程。结果表明,2017年泰安市核桃园主要病虫害以核桃细菌性黑斑病、核桃炭疽病和核桃举肢蛾Atrijuglans aristata为主,造成的病虫果率达83.25%。5月中旬至6月下旬,以核桃细菌性黑斑病和核桃举肢蛾单独发生为主;7月上旬至8月上旬,以核桃细菌性黑斑病和核桃炭疽病单独发生为主;8月中旬至下旬,以核桃炭疽病单独发生和核桃炭疽病+核桃细菌性黑斑病共同发生为主。2018年3种病虫害造成核桃的总体落果率为79.84%,共出现2次落果高峰,即在6月下旬以核桃举肢蛾造成的落果和在8月下旬以核桃炭疽病单独发生和核桃炭疽病+核桃细菌性黑斑病共同发生造成的落果。针对以上3种主要病虫害,在核桃生长期应至少喷药6次,其总体的保果效果和防治效果分别达到96.58%和93.70%,分别显著高于喷药4次的83.72%和70.56%,与喷药8次处理差异不显著。在实际生产中,建议对核桃细菌性黑斑病自5月上旬至8月上旬,每15~20 d用药1次,至少用药6次;对核桃炭疽病自6月下旬至8月上旬,每15~20 d用药1次,至少用药4次;对核桃举肢蛾在5月下旬和7月下旬各用药1次。  相似文献   

20.
设置5种不同机械化秸秆还田处理,包括:卧式棉秆春季常规还田(HT1)、棉花整秆起拔不还田(HT2)、卧式常规粉碎还田后起拔棉根不还田(HT3)、卧式常规粉碎还田后起拔棉根粉碎全量还田(HT4)、立式常规粉碎还田(HT5,CK),对不同机械化秸秆还田方式下棉花生长发育指标和产量品质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处理HT1出苗率最低,与其他处理(HT2~5)差异显著,HT2~4出苗率与对照(HT5)基本持平。整个生育期各处理的生物量、叶面积指数差异较大,为143.90~6 594.24 kg·hm~(-2)、0.6~2.1;株高在苗期和蕾期差异显著(2~6 cm);果枝台数和叶龄仅在蕾期差异显著。各处理除单铃重差异不大(4.87~5.59 g)外,单株铃数、收获株数均差异显著。不同机械化秸秆还田方式产量存在差异,其中HT1处理减产最大,为2 065.8 kg·hm~(-2),与其他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HT2、HT3较对照增产261.90 kg·hm~(-2)、316.65 kg·hm~(-2),HT4较对照减产265.95 kg·hm~(-2)。HT1~4的绒长、比强度、整齐度、伸长率、成熟度指数和纺织均匀度指数大于对照0.58~1.05 mm,2.27~5.46 CN·tex~(-1),1.6%~2.5%,0.26%~0.46%,0.01~0.02,21~232;短纤维指数小于对照0.9%~1.33%;马克隆值有增有减。HT1、HT4处理降低了棉花效益,分别亏损了15 583.5元·hm~(-2)、3 153.75元·hm~(-2),HT2、HT3增加了棉花效益,分别盈利了1 334.25元·hm~(-2)、1 684.88元·hm~(-2)。不同机械化还田方式对棉花生长发育特征及产量品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综合考虑推荐棉花整秆起拔不还田、卧式常规粉碎还田后起拔棉根不还田在生产中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