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张莉  柳芹  张金林 《中国饲料》2021,1(20):65-68
为了解抗菌肽作为饲料添加剂对加州鲈鱼生长性能的影响,本试验主要以加州鲈鱼为研究对象,在加州鲈鱼饲料中添加抗菌肽,选用健康无病的加州鲈鱼,随机分为5组,分别在加州鲈鱼基础饲料中添加0、80、120、160、200 mg/kg抗菌肽,饲养周期为8周,分别对加州鲈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存活率、肝体比、脏体比和肥满度,粗蛋白质,灰分,脂肪及水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加州鲈鱼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抗菌肽显著提高加州鲈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系数与存活率。在试验组3中,加州鲈鱼增重率显著上升,达到最高水平(477.28%),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的增重率(P<0.05),试验组2和试验组3中加州鲈鱼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试验组2中,加州鲈鱼特定增长率显著升高,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饲料中抗菌肽添加量为160 mg/kg,将会促进加州鲈鱼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降低饵料系数,促进加州鲈鱼的生长,提高饲料利用效率。饲料中抗菌肽的添加量为200 mg/kg,将会对鱼类肝体比和脏体比有显著影响|结果表示在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抗菌肽能显著提高加州鲈鱼粗蛋白质、水分和粗灰分含量,降低加州鲈的粗脂肪含量。综合各类指标分析,加州鲈鱼中饲料添加量为160 mg/kg为宜。 [关键词]抗菌肽|加州鲈鱼|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2.
文章旨在研究饲料中硒水平对鲈鱼幼鱼生长性能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选用(12.30±0.04)g的鲈鱼幼鱼72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幼鱼,分别投喂硒含量为0.06、0.37、0.65、0.97、1.28、1.60 mg/kg的6种等氮等脂饲料60 d。结果显示:鲈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随着饲料硒含量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饲料硒含量为0.97mg/kg时达到最高,显著高于除0.65 mg/kg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存活率各组均为100%。全鱼粗蛋白质含量在饲料硒含量为0.97 mg/kg时最高,显著高于饲料硒含量为0.06 mg/kg和0.65 mg/kg的组(P0.05)。0.06 mg/kg组鲈鱼幼鱼的全鱼粗脂肪含量显著低于0.37、1.28 mg/kg和1.60mg/kg组(P0.05),而鲈鱼幼鱼的全鱼水分在0.06 mg/kg组高于其他各组,且与0.37、0.97、1.28 mg/kg和1.60mg/kg组差异显著(P0.05)。试验鱼肝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随饲料硒含量增加而升高,与饲料硒含量呈正协同关系。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表现为先升高再降低,而后在饲料硒含量为1.60mg/kg时又出现升高。以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为评价指标,通过二次回归分析得出,鲈鱼幼鱼饲料中硒的适宜含量为0.81 mg/kg。  相似文献   

3.
镁对草鱼生长和脂肪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本试验在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的纯化口粮(镁含量76.9 mg/kg)中添加不同水平的镁(0、150、300、600、1 200和2 400 mg/kg),研究了镁对草鱼生长和脂肪代谢的影响.选取540尾体重为(10.68±0.14)g的草鱼,随机分入6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进行为期10周的生长试验.结果表明:1)日粮中添加适量镁显著提高草鱼的特定生长率、增重率和饲料效率(P<0.05),当饲料镁含量为692.0 mg/kg时,以上3项指标均达到最大值;2)日粮中添加适量镁能增加草鱼体脂沉积率、血脂水平、肝胰脏脂肪酶和节果酸脱氧酶活性(P<0.05),降低肝胰脏脂蛋白酯酶活性(P<0.05),但对肠道脂肪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知,日粮中适当添加镁能显著促进草鱼生长,添加量为600 mg/kg(日粮镁含量692.0 mg/kg)时效果最好;镁能够增慢草鱼肝胰脏的脂肪合成能力,降低其脂肪转运能力;镁使肝脂蛋白酯酶活性降低,导致高血脂.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探讨饲料中不同维生素D含量对鲈鱼幼鱼生长性能和钙磷代谢的影响。以初始体重为(2.26±0.03)g的鲈鱼幼鱼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饲喂维生素D含量实测值分别为34.2、219.4、393.8、775.9、1 534.1和3 091.2 IU/kg的等氮等能饲料,进行9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当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在34.2~393.8 IU/kg时,鲈鱼的增重率随着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的升高显著上升(P0.05),但是当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高于393.8 IU/kg时,鲈鱼的增重率变化不显著并且出现平台期(P0.05)。同样,鲈鱼的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和蛋白质效率均表现出与增重率相似的变化趋势。2)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显著影响了鱼体粗灰分、钙和磷含量,脊椎骨、鳃盖骨和鳞片粗灰分含量以及脊椎骨钙和磷含量(P0.05),但对鱼体粗蛋白质、粗脂肪和水分含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3)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对鲈鱼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及羟脯氨酸、钙离子和无机磷含量均有显著影响(P0.05)。4)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显著影响了鲈鱼肝体指数及肝脏脂肪和维生素D含量(P0.05)。随着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的升高,肝脏维生素D含量呈现升高的趋势,并在饲料中维生素D含量达到1 534.1 IU/kg时变化趋于平稳。以增重率为评价指标,采用折线模型分析得出鲈鱼幼鱼获得最大生长时对饲料中维生素D的需求量为431.0 IU/kg饲料。以肝脏维生素D含量为评价指标,采用二次曲线模型分析得出鲈鱼幼鱼获得最大肝脏维生素D沉积量时对饲料中维生素D的需求量为2 444.4 IU/kg饲料。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旨在探究黄鳝对饲料中铜的需求量及铜在黄鳝组织中的蓄积规律,为确定黄鳝配合饲料中铜水平和保障黄鳝食品安全提供依据。试验以五水硫酸铜为铜源,采用等对数间距的形式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0、10.0、36.8、135.7、500.0 mg/kg的铜,实测饲料铜水平分别为14.21、23.95、37.01、135.63、499.63 mg/kg,在相同的养殖条件下投喂初重为(62.09±1.07)g黄鳝60 d后测定生长指标、形态参数、体成分、组织铜蓄积量和血清生化指标。每种饲料投喂4个养殖箱(重复),每个养殖箱投放30尾黄鳝。结果显示:随着饲料铜水平的升高,黄鳝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均为先升高后降低,饲料系数则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在饲料铜水平为37.01 mg/kg时,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及饲料系数均表现最佳。饲料铜水平对黄鳝全鱼、肝脏、肠道、脾脏及皮肤铜蓄积量有显著影响(P<0.05),而对肾脏和肌肉铜蓄积量无显著影响(P>0.05),且各组黄鳝肌肉铜蓄积量均维持在较低水平。黄鳝不同组织铜蓄积量表现为肝脏>肠道>脾脏>全鱼>皮肤,其中499.63 mg/kg铜组肝脏铜蓄积量超过国家食品中铜安全限量标准(50 mg/kg)。饲料铜水平对黄鳝血清谷草转氨酶(GOT)、碱性磷酸酶(AKP)及溶菌酶(LZM)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随着饲料铜水平的升高,黄鳝血清谷丙转氨酶(GPT)、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 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先升高后趋于平稳,其中血清GPT活性表现为135.63、499.63 mg/kg铜组显著高于14.21、23.95、37.01 mg/kg铜组(P<0.05),血清Cu-Zn SOD活性和T-AOC表现为37.01、135.63、499.63 mg/kg铜组显著高于14.21、23.95 mg/kg铜组(P<0.05)。由此得出,摄食适宜铜水平的饲料可提升黄鳝机体的抗氧化能力,铜摄入不足或过量均会降低黄鳝的生长性能。铜主要蓄积于黄鳝肝脏及肠道,摄食高铜饲料会引发黄鳝肝脏铜蓄积量超标,并存在肝脏损伤风险,但对肌肉的食用安全性未见显著影响。以饲料系数及增重率为评价指标,60~95 g的黄鳝对饲料中铜的需求量为44.29~45.84 mg/kg。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平均初重为(38.31±0.26)g的加州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投喂5组不同维生素A水平的饲料[维生素A含量分别为3.59(对照组)、16.26、33.19、63.65 mg/kg和116.49 mg/kg],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鱼,进行8周的饲养试验,研究饲料中不同水平维生素A对加州鲈幼鱼生长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63.65 mg/kg维生素A可显著提高加州鲈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而对蛋白质效率、饲料系数、成活率和体成分影响不显著(P0.05)。但超过一定量的维生素A(116.49 mg/kg),反而不利于加州鲈的生长和骨骼发育。当饲料中维生素A添加水平为116.49 mg/kg时,显著降低了血清总胆固醇和肝脏脂肪含量(P0.05),当饲料中维生素A添加水平为63.65 mg/kg时,显著提高了血清谷草转氨酶的活性(P0.05),而对血清碱性磷酸酶和谷丙转氨酶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此外,肝脏维生素A含量随着饲料维生素A水平的增加而呈线性增加。由此可见,在需要量基础上适当提高维生素A水平可促进加州鲈的生长,建议加州鲈饲料维生素A的添加量不能高于63.65 mg/kg。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平茶多酚对虹鳟生长、肉质、血浆生化指标和免疫指标的影响.选取2日龄初始体重(152.23±4.90)g的虹鳟560尾,随机分为6组,分别饲喂添加0、25、50、100、500、1 000 mg/kg茶多酚饲料,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试验进行8周.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不同水平的茶多酚对虹鳟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饵料系数未产生显著的影响(P>0.05),但显著提高肝体比和脏体比(P<0.05).除茶多酚25 mg/kg组外其它试验组鱼体水分含量显著降低(P<0.05),茶多酚1 000 mg/kg组显著降低鱼体粗脂肪含量(P<0.05),茶多酚25 mg/kg组显著升高鱼体粗蛋白质含量(P<0.05).随着茶多酚添加量的增加,谷草转氨酶(GOT)逐渐下降,除25 mg/kg组外各试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谷丙转氨酶(GPT)、总胆固醇(CHO)、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茶多酚从25 mg/kg提高到100 mg/kg,肝脏和肌肉中的SOD活性升高,茶多酚25 mg/kg组肌肉SOD和50 mg/kg组肝脏SOD显著升高(P<0.05);肌肉和血浆中MDA下降,25、100 mg/kg组肌肉和50、100 mg/kg组血浆MDA显著(P<0.05或P<0.01)下降;茶多酚50 mg/kg组肝脏、鳃中AKP、ACP活性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但500和1 000 mg/kg组却未表现出明显的作用.以上结果表明:添加50~100 mg/kg茶多酚可改善虹鳟非特异性免疫和肌肉品质;但茶多酚超过500 mg/kg对虹鳟未产生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8.
文章旨在研究不同发酵桑叶添加量对草鱼幼鱼生长性能、机体营养成分、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分别采用添加发酵桑叶0%(对照组)、2.5%、5.0%、7.5%、10.0%的5组等氮等能试验饲料(粗蛋白质32.14%,粗脂肪4.95%),投喂初始重量(15.01±0.12)g的草鱼幼鱼50 d。试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添加发酵桑叶提高了草鱼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其中,发酵桑叶添加量为7.5%时草鱼幼鱼的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最大,饲料效率最高,并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添加不同计量发酵桑叶对试验鱼的全鱼水分、粗蛋白质以及肌肉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影响(P> 0.05),添加量为10%时,全鱼粗灰分含量最大,全鱼和肝脏的粗脂肪含量最小(P <0.05);添加发酵桑叶对血清葡萄糖无显著影响(P> 0.05),但显著降低了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低密度脂蛋白含量(P <0.05)。结合本试验结果,饲料添加不超过7.5%发酵桑叶不会影响草鱼的生长和饲料利用效率,添加发酵桑叶后有助于草鱼脂类代谢和肝脏健康。  相似文献   

9.
以维生素E实际添加量分别为20.50(对照组)、39.86、54.74、87.52和131.78 mg/kg的5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饲养初始体重为(34.27±0.26)g的加州鲈幼鱼8周,研究不同维生素E水平对其生长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饲料维生素E添加水平的升高,加州鲈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逐渐升高,但当饲料中维生素E添加量为131.78 mg/kg时,其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降低(P0.05)。各维生素E添加组的脂体比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肥满度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饲料中添加维生素E显著降低了血清丙二醛的含量(P0.05),但对血清总抗氧化能力、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由此可知,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维生素E可促进加州鲈的生长,降低脂质过氧化产物的含量。以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为评价指标,经二次回归方程预测加州鲈饲料中维生素E的适宜添加水平为63.33~69.44 mg/kg。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微囊丁酸钠对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团头鲂生长性能、非特异性免疫力及肝功能的影响。选取健康、规格相近[初始体重为(200.78±0.46)g]的团头鲂1 50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50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试验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料基础上添加200、400、600和1 000 mg/kg微囊丁酸钠的试验饲料,试验期60 d。结果显示:1)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600、1 000 mg/kg的微囊丁酸钠显著提高了增重率(P0.05);饲料中添加1 000 mg/kg的微囊丁酸钠显著降低了饲料系数(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600、1 000 mg/kg的微囊丁酸钠显著提高了血清、黏液、肝胰脏中总超氧化歧化酶(T-SOD)活性和血清中溶酶菌(LSZ)活性(P0.05);饲料中添加400 mg/kg的微囊丁酸钠显著提高了肝脏中T-SOD活性和血清中LSZ活性(P0.05);饲料中添加1 000 mg/kg的微囊丁酸钠显著提高了黏液中LSZ活性(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600、1 000 mg/kg的微囊丁酸钠显著提高了肝胰脏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活性(P0.05)。由此可见,饲料中添加适量微囊丁酸钠有利于提高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团头鲂对饲料的利用率及其非特异性免疫力,并改善肝功能。  相似文献   

11.
随着畜牧业集约化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动物炎症带来的经济损失逐渐受到重视。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TLRs)可以通过活化胞浆内核转录因子-κB(NF-κB),诱导核苷酸结合寡聚域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表达,加剧炎症反应。本文就NLRP3炎性小体与炎症疾病,褪黑素对TLRs、NF-κB和NLRP3炎性小体的作用以及炎症对动物生产的影响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重庆地区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脾脏结节症的病因及防控措施,本研究对发病大鲵进行了临床剖检及病理组织学观察,并采用微生物学方法从其肝脏、脾脏中分离病原菌,通过人工感染试验确定分离菌株的致病性,并对菌株的基本形态、理化特性、分子特征及药物敏感性等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患病大鲵脾脏有大量白色结节,质脆,病理切片发现脾组织有出血及丝网状纤维素分布,淋巴细胞部分消失;肝细胞肿胀、变性。从肝脏中分离到1 株病原菌,命名为KNL-1。人工感染试验发现,该菌对试验鲫鱼和大鲵均有较强的致病力,试验动物死亡率高达100%,大鲵发病症状与临床自然发病症状一致,确认为该病的致病菌。综合分离菌的16SrDNA 序列测定、培养特性、生化试验及BIOFOSUN-GN 系统鉴定结果,确定KNL-1 为杀鲑气单胞菌杀日本鲑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sp. masoucida)。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头孢氨苄、卡那霉素、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先锋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左氧氟沙星、米诺环素、丁胺卡那霉素和氟苯尼考高度敏感;对氨苄西林、麦迪霉素和羧苄西林耐药。  相似文献   

13.
MD-2相关脂类识别蛋白(MD-2-related lipid-recognition,ML)家族是一类广泛分布于动物、植物和真菌的含有ML单一结构域的蛋白家族,在先天免疫、脂类识别及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同源检索在家蚕基因组数据库中比对获得4个ML家族成员基因,包括BmNPC2、BmML-1、BmML-2和BmEr-16,克隆其cDNA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家蚕ML家族蛋白具有典型的ML结构域和信号肽,并至少含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系统进化分析显示BmNPC2与黑脉金斑蝶的Promoting以及烟草天蛾的MsML-1亲缘关系较近,BmML-2、BmEr-16以及BmML-1与果蝇的NPC2家族蛋白亲缘关系较近。qRT-PCR结果显示ML家族基因在家蚕各组织中均有转录,其中在脂肪体和马氏管中的表达量相对较高。将大肠埃希菌以及球孢白僵菌、黑胸败血芽孢杆菌、核型多角体病毒和家蚕微孢子虫等家蚕病原通过注射或添食家蚕5龄幼虫进行免疫诱导,qRT-PCR结果显示家蚕ML家族成员在不同病原诱导之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调表达,推测ML家族成员可能参与到宿主对入侵病原物的免疫过程。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术苦芩总多糖(ZKQPs)对湿热泄泻仔猪小肠修复作用的影响,将60头断奶仔猪分为空白对照组(n=10)造模组(n=50),造模组采用高温高湿环境配合高脂配合饲料等建立湿热泄泻模型,进一步将造模成功后的50头仔猪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药物组(白头翁散)、ZKQPs高、中、低剂量组(n=10),分别拌料给药,连用7d。采用过碘酸雪夫染色(PAS)结合显微镜观察小肠组织杯状细胞(GC),利用RT-PCR和ELISA分别检测湿热泄泻仔猪小肠黏液中黏蛋白-2(MUC-2)和肠三叶因子(ITF-3)的转录和含量变化。试验结果:1)模型组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中GC数量均减少,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模型组比较,ZKQPs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阳性药物组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中GC数量均增加,ZKQPs高剂量组、阳性药物组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ZKQPs中剂量组仔猪十二指肠、回肠GC的数量差异显著(P<0.05)。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中MUC-2mRNA的转录量和含量均降低,差异显著(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ZKQPs各剂量组和阳性药物组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中MUC-2mRNA的转录量和含量均升高,ZKQPs高剂量组和阳性药物组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回肠MUC-2mRNA的转录量和含量差异显著(P<0.05或P<0.01)。3)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中ITF-3mRNA的转录量和含量均降低,差异极显著(P<0.01)。与模型组比较,ZKQPs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阳性药物组仔猪十二指肠、空肠、回肠中ITF-3mRNA的转录量和含量均升高,ZKQPs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阳性药物组仔猪空肠、回肠中ITF-3mRNA的转录量和含量差异显著(P<0.05或P<0.01)。ZKQPs可提高湿热泄泻仔猪小肠GC的数量以及MUC-2和ITF-3mRNA的转录,促进湿热泄泻仔猪小肠内GC分泌物MUC-2和ITF-3分泌。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旨在研究甘草药渣对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及肉品质的影响。选取240头体重80 kg左右健康的三元杂交猪,按等性别比例随机分成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0头。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3个试验组分别在基础饲粮中添加1%、2%、4%的甘草药渣,试验期为7周。结果表明:1%甘草药渣组的平均日增重最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1%、2%、4%甘草药渣组的平均日采食量分别提高了8.04%(P>0.05)、11.54%(P<0.05)、13.28%(P<0.05);与其他3组相比,1%甘草药渣组的料重比显著降低(P<0.05)。2%和4%甘草药渣组的屠宰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和2%甘草药渣组的眼肌面积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2%、4%的甘草药渣对肌肉常规营养成分含量、背膘厚以及大理石纹评分、pH24 h、熟肉率、滴水损失和剪切力均没有产生显著影响(P>0.05)。生长肥育猪肌肉中共检测到17种氨基酸,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1%、2%、4%的甘草药渣对生长育肥猪肌肉中甘氨酸、半胱氨酸、脯氨酸的含量没有产生显著影响(P>0.05); 1%甘草药渣组肌肉中必需氨基酸和氨基酸的总量均为最高,显著高于4%甘草药渣组(P<0.05),但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4%的甘草药渣显著降低了肌肉中花生酸的含量(P<0.05),饲粮中添加1%的甘草药渣显著提高了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P<0.05)。由此可知,饲粮中添加1%的甘草药渣可提高生长育肥猪的生长性能,增加眼肌面积和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从而改善肉质,因此推荐生长育肥猪饲粮中甘草药渣的添加量为1%。  相似文献   

16.
设置3个光照强度,研究葛根在引种栽培中对光环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性。结果显示,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和光合色素总量随遮荫程度的增加呈上升趋势,但叶绿素a/b变化则相反;葛根净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和蒸腾速率(T_r)随遮荫程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而胞间CO_2浓度(C_i)则随之上升;葛根叶绿素荧光参数初始荧光(F_0)、最大荧光(F_m)、可变荧光(F_v)、光合效率潜能(F_v/F_0)、最大光化学效率(F_v/F_m)和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均随遮荫程度的增加而升高。随遮荫程度的增加,葛根叶片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游离氨基酸含量降低,而丙二醛含量和电导率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R)等抗氧化酶活性随遮荫程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综合可见,严重遮荫在一定程度上对葛根生长造成胁迫,引种栽培中要防止光照强度过低对葛根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家蚕蛹蜕皮物和蝉蜕为材料,在常温条件下用正己烷浸泡粉末的方式,进行两种材料的成分提取,采用GC-MS分析提取物成分。结果表明:家蚕蛹蜕皮物和蝉蜕都是以烷烃类为主要成分,相对含量分别为74.55%和86.75%,主要的烷烃皆为正二十六烷;另外还含有醇类、酯类,但相对含量两种材料有所差异,家蚕蛹蜕皮物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是油醇和硬脂酸烯丙酯,蝉蜕中相对含量较高的是二十七烷醇和乙酸三十烷酯;只有家蚕蛹蜕皮物中含有15-羟基十五烷酸,且含量只占0.22%。  相似文献   

18.
旨在研究色氨酸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感染损伤SD大鼠肠道的防御作用。本试验采用2*2双因子试验设计,将40只28日龄雌性SD大鼠,体质量(68.41±0.29)g,随机分为4组:基础日粮组(B);ETEC攻毒组(E,1.0×10^8 ETEC K88);色氨酸缺乏组(I,0.1 mL/d、10 g/L依那普利)。色氨酸缺乏+ETEC攻毒组(E+I,1.0×10^8 ETEC K88+0.1 mL/d、10 g/L依那普利),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采用H.E染色组织切片观察、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三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免疫蛋白印迹、实时荧光定量(RT-PCR)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法分别对SD大鼠肠道细胞因子水平、抗菌肽表达和蛋白水平、粪便中ETEC数量以及盲肠微生物区系变化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依那普利通过抑制ACE2酶阻碍肠道色氨酸吸收,显著降低大鼠空肠和回肠黏膜绒毛高度、淋巴细胞数量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P<0.05);ETEC攻毒显著降低大鼠空肠淋巴细胞数量、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P<0.05)和回肠绒毛高度和淋巴细胞数量(P<0.05)。ETEC攻毒使SD大鼠粪便中ETEC数量显著增高(P<0.05)。依那普利抑制剂对SD大鼠粪便中ETEC数量无显著影响(P<0.05);依那普利通过抑制ACE2酶阻碍肠道色氨酸吸收增加空肠和回肠IL-6(P<0.05)和空肠TNF-α质量浓度(P=0.059),降低空肠TGF-β质量浓度(P=0.056);ETEC攻毒使空肠IL-6和回肠IL-6、IL-8和TNF-α质量浓度显著增加(P<0.05),降低空肠TGF-β质量浓度(P=0.059)。依那普利通过抑制ACE2酶阻碍肠道色氨酸吸收显著降低大鼠空肠和回肠Defa-5、BD-2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P<0.05);ETEC攻毒使空肠Defa-5、IDO基因和回肠IDO基因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依那普利通过抑制ACE2酶阻碍肠道色氨酸吸收使空肠、回肠mTOR、BD-2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使空肠TLR-4蛋白水平显著增加(P<0.05)。色氨酸缺乏、ETEC攻毒降低盲肠微生物多样性,降低拟杆菌门微生物数量,色氨酸不缺乏组盲肠微生物多样性优于缺乏组。结果显示色氨酸通过维持肠道炎性细胞因子浓度稳定、促进肠道黏膜发育和提高肠道抗菌肽基因表达改善肠道微生态环境,对ETEC感染SD大鼠肠道具有防御作用。  相似文献   

19.
《兽医临床诊疗技术》是高职畜牧兽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注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临床操作能力,实践性较强。在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下,将Mini-CEX考核法与动物医院岗位要求相结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方面对《兽医临床诊疗技术》进行改革探索,旨在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牛鼻咽部定殖的微生物群是牛抵御呼吸道感染的第一道屏障,其可防止致病菌过度繁殖。认识牛鼻咽微生物菌落的组成和它与牛细菌性支气管肺炎的关系以及在维持牛呼吸系统健康中的作用,不仅有助于预防牛呼吸道疾病,而且有助于开发微生态制剂,减少或替代传统的抗生素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