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研究从美人蕉属植物根际土壤中筛选获得一株产酸菌株,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研究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一株植物乳杆菌,命名为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YBC psL;以香蕉为原料,将Lactobacillus plantarum SYBC psL应用于香蕉饮料发酵,结果表明,当香蕉与水比例为1∶2、蜂蜜添加量为2.0%时,氨基酸、乳酸和黄酮的含量明显升高;当果葡糖浆添加量为10%时,产品酵素的黏度适当、酸甜适口,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以柑橘、梨为原料,采用单一果汁发酵后再混合方式,研究柑橘梨复合果酒酿造工艺.发现起始糖度为20%、初始pH值为5.25的梨汁发酵酒与起始糖度为20%的柑橘汁发酵酒混合所得复合酒的酒精含量最高.初始pH值为5.25的梨汁发酵原酒与柑橘发酵原酒混合发酵的酒精含量,普遍高于初始pH值为4.25的梨汁发酵原酒与柑橘发酵原酒混合所得复合酒酒精含量.  相似文献   

3.
以苹果汁、梨汁为原料,以双歧杆菌混合菌种为发酵剂,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得出:苹果汁和梨汁的复合比例为4:6(m/m)时,复合果汁的色泽和风味最佳;双歧杆菌的接种量为5%(m/m),葡萄糖和蔗糖的加入量分别为2%(m/m)和9%(m/m),发酵时间为7 h,发酵温度为39 ℃时,可制取色泽淡黄透亮、口感圆润、风味优良的双歧杆菌发酵苹果、梨复合果汁饮料.产品在4 ℃条件下保藏10 d,双歧杆菌活菌数为1.2×106 CFU/mL.  相似文献   

4.
砀山梨汁经乳酸菌发酵可用于开发益生菌发酵饮料。基于固相微萃取技术联合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定性和定量分析,对植物乳杆菌发酵砀山梨汁在不同发酵时间其香气成分的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发酵过程共检测出以酚类、醛类、醇类、烃类、酯类、酮类及酸类等为主共66种挥发性气味物质。其中,在未发酵的砀山梨汁中检测到26种香气成分物质,其特征香气物质包括:正己醛、糠醛、癸醛、壬醛、2-乙基己醇、1-己烯、甲酸辛酯、大马酮等。此外,在不同发酵阶段,发酵梨汁中挥发性香气物质的种类及含量均发生动态变化;经发酵6、12、24、36和48 h,分别由发酵梨汁中检测出25、20、28、28和32种气味物质。其中,当发酵48 h时,风味物质组成最为丰富,总计共检测到32种香气成分物质,主要包括:糠醇、正己醇、1-辛醇、1-癸醇、3-甲基-2-庚醇、羟基丙酮、顺式-1, 2-二甲基环戊烷、甲酸己酯、3, 3-二甲基-2, 4-戊二酮、乙酸甲酯、大马士酮等,这些香气物质可赋予发酵梨汁清新的花香和果香。同时,感官评价结果亦表明,梨汁经植物乳杆菌发酵48 h可获得最佳感官品质。结果表明,砀山梨汁经植物乳杆菌发酵可赋予其新的特征风味,并改善其感官品质,可为乳酸菌发酵砀山梨汁饮料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培养条件对Trametes versicolor SYBC L3固态发酵产漆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菌株Trametes versicolor SYBC L3产漆酶固态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确定该菌适宜的发酵条件为豆粕和木屑比例为1∶1,最适碳源是麦芽糖1.0 % (w/w),最佳氮源是硝酸钠2.5% (w/w),硫酸铜浓度为0.02% (w/w).在250 mL三角瓶中装样40 g,含水量为70%(w/w),提取最适pH为6.5,酶曲最适浸泡时间为4 h时,优化后菌株Trametes versicolor SYBC L3固态发酵所产漆酶酶活可达91.057 U/g 干曲.  相似文献   

6.
产亚硝酸盐还原酶低温乳酸菌的筛选鉴定及发酵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控制酸菜中的亚硝酸盐含量,降低食品安全风险,加快我国酸菜产业的现代化生产,本研究利用溴甲酚绿指示剂法对从黑龙江省哈尔滨地区采集的8份自然发酵的酸菜样品进行筛菌,共分离低温乳酸菌17株。经亚硝酸盐降解能力的评估,获得5株具有较强降解亚硝酸能力的低温乳酸菌,通过测定菌株亚硝酸盐酶活力获得了1株高产亚硝酸还原酶的低温乳酸菌R11,该菌在含125 mg/L NaNO2的MRS培养基中诱导48h,亚硝酸盐还原酶活力为68.4U/mL。菌株R11经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16SrDNA序列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等方法分析,鉴定该菌株为冷明串珠菌(Leuconostoc gelidum),命名为Leuconostoc gelidum R11。发酵特性的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具有良好的低温生长性能和产酸能力。因此,L.gelidum R11是1株产亚硝酸盐还原酶、发酵性能优良的具有巨大应用潜力的酸菜低温发酵菌株。  相似文献   

7.
从14种烟叶表面筛选出一株能够利用烟末发酵产香的菌株GXY35,通过生理生化实验和16S rDNA序列对其进行分析,并用GC/MS对发酵液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GXY35分离株属于克雷伯氏杆菌,发酵液中特征香味物质4 乙烯基愈创木酚的含量最高。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菌株的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适宜的产香发酵条件为:料液比1∶20,接种量12%,发酵温度37 ℃,发酵时间72 h,pH值7.0。在此条件下,特征香味物质4 乙烯基愈创木酚的含量最高可达0.725 mg·mL-1。  相似文献   

8.
以1株具有良好的产胞外多糖能力的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Leuco4(CGMCC NO.6432)为发酵剂,添加蔗糖、发酵稀奶油得到涂抹型发酵稀奶油制品。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确定肠膜明串珠菌发酵稀奶油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温度29℃、接种量3%、发酵时间55 h、蔗糖添加量60 g/L。该工艺条件得到的产品质量优,可进一步开发利用。该产品不含任何稳定剂、增稠剂及乳化剂,但是稳定性好、稠度佳、保水性很好,符合清洁标签以及健康自然食品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新疆酸马奶中优良乳酸菌的分离鉴定及发酵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新疆地区自然发酵酸乳中分离到25株乳酸细菌,通过在牛乳中的传代发酵试验筛选出3株遗传性状稳定、凝乳状态好、风味独特乳酸菌菌株,其中杆菌1株,球菌2株,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 Sr 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将菌株5-3鉴定为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菌株6-7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菌株1-6鉴定为嗜热链球菌(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同时对3株菌进行发酵性能测定及感官综合评价,结果表明:3株菌都具有较好的发酵性能和良好的发酵风味.  相似文献   

10.
纯种发酵技术对发酵甘蓝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Lactobacillus pentosus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为发酵剂分别发酵甘蓝,自然发酵甘蓝作为对照,测定甘蓝中亚硝酸盐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纯种发酵甘蓝中亚硝酸盐含量比自然发酵低2倍多,且未形成“亚硝峰”。纯种发酵甘蓝中导致亚硝酸盐形成的肠杆菌及乳酸菌之外的需氧嗜温菌数量显著低于自然发酵(P<0.05),乳酸含量高于自然发酵,且发酵第2~5天达到差异显著(P<0.05)。从纯种发酵甘蓝卤中分离122株菌株,其中6种乳酸菌占分离菌株总数的90.16%。这6种乳酸菌消耗亚硝酸盐的能力均比对照高2倍多,消耗亚硝酸盐均超过96%,最高达到99.623%,远高于自然发酵(31.580%)。纯种发酵方法能够抑制肠杆菌及乳酸菌之外的需氧嗜温菌生长,抑制“亚硝峰”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确定清热型酸奶的配方及工艺.在单因素试验确定金银花汁、菊花汁、梨汁最佳添加量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优化三者的配比.采用单因素试验确定果胶、发酵剂的最佳添加量和最佳发酵时间.以发酵时间、发酵剂添加量、果胶添加量为因变量,以感官评分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试验.清热型酸奶的最佳配方为金银花汁4%、菊花汁5%、梨汁7%、冰糖8%...  相似文献   

12.
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酒曲中一株高效产酯酵母菌株W-2,确定其为异常威克汉逊酵母。考察清香型白酒酿造过程中接种量、发酵时间和培养基对其乙酸乙酯产量的影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W-2菌株产乙酸乙酯的发酵条件。结果表明,最佳合成乙酸乙酯工艺条件为:发酵时间2 d、含糖量41 g/L、接种量4%,在此条件下该菌株发酵产生乙酸乙酯产量为(0.696±0.047)mg/mL;培养液中乙酸乙酯含量较高,香味浓郁,可用于生产乙酸乙酯含量高的酒曲。研究结果可为优质高含乙酸乙酯白酒的生产及规模化生产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多菌株发酵秸秆饲料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选择4株供试菌株,通过单因子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其最适接种量和培养条件;在固体培养基中共培养,降解秸秆纤维素,产生菌体蛋白来制备秸秆饲料。结果表明,经过4株菌共培养发酵产生的秸秆饲料,其纤维素降低了18.66%,而粗蛋白含量提高了29.30%,粗脂肪提高了0.37%,为开发秸秆饲料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不同菌株深层发酵的生物量和粗多糖含量变异很小。菌种发酵性状的优劣可用单位多糖来衡量比较。对6个姬松茸菌株深层发酵的干菌丝体量和粗多糖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6个菌株中4号菌株的生物量与单位多糖含量最高,分别为21.50mg/ml与4.54 mg/ml;1号菌株粗多糖含量最高,为23.86%。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云南自然发酵酸菜液中的优势乳酸菌进行分离、鉴定及发酵性能研究。[方法]从云南自然发酵酸菜液中分离出12株乳酸菌,经优选筛选出4株性状优良的乳酸菌(S-3、S-6、S-8和S-10),通过形态学观察及生理生化试验对其进行鉴定,并研究其发酵性能。[结果]经鉴定,S-3和S-6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lus plantarum),S-8为肠膜明串珠菌(Leuconostoc mesenteroides),S-10为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菌株S-6的发酵性能优良,产酸快,产酸量多,耐酸性较好,亚硝酸盐降解性能高,pH 3时仍能较好地生长。[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了解云南传统酸菜发酵机制和控制酸菜发酵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利用对羟基苯甲醛比色法测定莽草酸含量,从130株细菌中株筛选获得一株莽草酸的产生菌E.coliA44102。菌种在三角瓶中发酵最适条件为:装液量50 ml/300 ml,接种量2%(v/v),初始pH值7.0,摇床转速200 r/min,温度35℃,发酵时间48 h。在此条件下莽草酸含量达到3.43 g/l。  相似文献   

17.
以酿酒酵母缺陷型(Saccharomyces cerevisiae)与黏红酵母(Rhodotorula glutinis)为亲本菌株,分别采用聚乙二醇(PEG)和电击方法进行原生质体融合。对得到的融合细胞进行木糖发酵验证,通过检测发酵液中乙醇的含量,筛选出1株产乙醇的重组酵母菌株。利用该重组酵母进行木糖、葡萄糖共发酵,发酵条件为接种量3%,发酵温度27~30℃,p H 5.5~6.5,发酵组分为4%木糖、3%蛋白胨、2%酵母浸粉和12%葡萄糖,发酵周期40 h,结果重组酵母可发酵木糖,木糖消耗速率明显低于葡萄糖,乙醇浓度为72 g/L。  相似文献   

18.
张应龙  季祥  蔡禄 《湖北农业科学》2011,(19):4038-4040
以实验室保藏的一株发酵木糖产乙醇能力较强的酵母菌为研究对象,利用响应面法对其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最适发酵条件为温度30.0℃、pH 6.0、接种量15.00%、静置发酵24 h,理论获得培养基中乙醇含量为1.447 g/L。  相似文献   

19.
玉米秸粉微生物固体发酵饲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玉米秸粉为原料生产微生物饲料。[方法]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利用多株微生物固态混合发酵,研究以玉米秸粉为原料生产微生物饲料的工艺。[结果]菌种配比、原料初始pH值、原料C/N和发酵时间都会影响发酵产物中真蛋白含量和粗纤维含量。试验所得的最优条件为:初始pH值6.0,硫酸铵添加量为3.0%,接种量为黑曲霉H64%,木霉M32%,酵母Y31%、Y21%、Y261%,发酵时间60h。在该最优条件下,发酵产物中真蛋白含量10.1%,增加了6.0%;粗纤维含量30.2%,减少了6.9%;蛋白酶含量131U/g,糖化酶含量280U/g。[结论]以玉米秸粉为原料生产微生物饲料是一种很好的资源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利用4株克鲁弗酵母菌(Saccharomyces kluyveri)进行28℃静止发酵培养72h,对其菌落增速、脂质含量及神经酰胺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培养72h为发酵培养4株S.kluyveri菌的最佳菌落增速及脂质积累阶段,增速顺序为10955株1685株10847株1892株;发酵培养后10955株的脂质含量最高,而1892株最低;薄层层析显示极性脂质中含有神经酰胺、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胆碱、甘油三酯等功能性成分,且神经酰胺的含量为:10955株10847株1685株1892株,其中10955株中的神经酰胺含量最高,达到13.7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