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对菏泽市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菏泽市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实际情况,对菏泽市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发展对策,以为气象信息的传播和农村防灾减灾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多功能乡镇气象站的建立,推进了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防灾减灾和评估等能力,全面提升了地方现代农业气象服务水平,促进了农业、农村整体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今后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增强服务管理责任感,加强乡、村(社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等,积极推进乡镇气象站业务多元化开展.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西藏日喀则地区农业化学历史变化特征,以西藏统计年鉴为资料来源,分析了日喀则地区2000—2013年农用化肥、塑料薄膜及农药使用情况。结果表明,1)日喀则地区农用化肥年度使用情况从整体看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具体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趋势。农用化肥的施用量也基本呈逐年递增的趋势。从农用化肥种类施用情况来看,氮肥和磷肥施用量较大,钾肥和复合肥的施用量则较少。2)不同年份塑料薄膜在农业上的使用量起伏较大。2013年日喀则地区农业塑料薄膜的使用量是2000年塑料薄膜使用量的134.5倍。3)日喀则地区农药使用量基本呈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中,2000—2006年农药使用量增长缓慢,而2007—2013年农药使用量迅速增长。同样,日喀则地区农田农药使用量也基本为增长的趋势,特别是2008—2013年期间农药的使用量增长较快,使用量较大。  相似文献   

4.
为四川农业区划及生产应用提供科学依据,选择1980-2016年四川省32个气象站点逐日气象数据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各站点参考作物蒸散量和地表湿润指数(SWI),并运用气候倾向率、敏感性系数、气象因子敏感系数贡献率与Arcgis空间插值等方法分析SWI,研究四川省气候的干湿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四川气候总体呈干旱化趋势,东部与南部干旱趋势较大,其余地区均呈湿润趋势;SWI相对1980s、1990s、2000s和2010s4个年代际呈先逐渐变湿润再逐渐变干旱的过程,其季节差异较大,冬春季呈季节性干旱;敏感性最高的气象因子是日照时数,其次是相对湿度;对SWI贡献率最大的气象因子是相对湿度,其次是日照时数。  相似文献   

5.
关天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时空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关天地区2000~2008年农村社会经济指标数据为依据,构建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得出了关天地区与其各地市的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和协调等级。结果表明:(1)2000~2008年,关天地区的农业生态经济协调度整体上表现为2000~2006年持续上升,2006~2007年有所下降,之后呈上升趋势,生态子系统协调度在波动中下降,经济子系统的协调度表现为稳定的上升趋势,社会子系统的协调度处于在波动中上升的趋势;(2)关天地区各地市的农业生态经济协调度整体上表现为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天水市的农业生态经济的协调度上升最快,宝鸡、咸阳、渭南和杨凌区次之,西安、铜川市上升较慢;(3)农业生态经济系统中生态子系统对地区农业系统协调度有抑制作用,经济子系统表现为促进作用,社会子系统处于波动增长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天津市16个区(县)为研究对象,在构建具有可操作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法和Arc GIS 10.2软件,对2000—2014年天津市不同尺度的土地利用效益进行定量及空间区域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4年,天津市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呈"缓慢增长-快速增长-增长趋换"的上升趋势,16个区(县)发展不平衡,中心城区与其他区(县)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基于2000年天津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基础、天津市2000—2014年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年均增长率,可将天津市的16个区(县)划分为高基础-快增长型、高基础-慢增长型、低基础-快增长型、低基础-慢增长型4种城市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发展类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土地利用变化程度、过程及空间转移3个维度揭示西北旱区典型县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过程及特征,为区域土地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陕西铜川耀州区为例,用2000年5月、2008年7月以及2015年8月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根据土地资源及其利用、自然属性状况,将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共分为7种(林地、耕地、草地、农村居民点、城镇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和水库坑塘),采用土地利用程度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土地利用重心迁移模型,分析2000-2015年陕西铜川耀州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结果】(1)从利用程度来看,2000,2008及2015年耀州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依次为252.65,247.69和250.66,其中2000-2008年耀州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为-4.97,处于调整期;2008-2015年耀州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为2.97,处于发展期;2000-2015年,耀州区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为-2.00,土地利用总体处于调整期,仍有较大开发利用空间。2000-2015年,耕地利用程度变化量间呈持续下降趋势,开发利用水平较低,呈衰退趋势;林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先上升后下降,总体呈持续发展趋势;而农村居民点、城镇用地及其他建设用地的利用程度变化量则呈持续增长趋势,处于发展阶段;水库坑塘和草地的利用程度变化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2) 从转移过程来看,在2000-2008和2008-2015年耀州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发生转移的面积分别为23 362.44和21 579.20 hm2,其中耕地和林地发生转移面积占总转移面积的比例均最高,其次是农村居民点用地、草地、其他建设用地和城镇用地,水库坑塘转移面积占比最小;各土地利用类型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相互转移,其中耕地与林地相互转化以及耕地向农村居民点、其他建设用地和城镇用地转化成为主要趋势。(3)从空间变化来看,在2000-2015年,耀州区各土地利用类型重心均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空间迁移,其中其他建设用地和草地的重心转移距离均较大,林地的重心转移距离最小。【结论】2000-2015年陕西铜川耀州区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加速。  相似文献   

8.
根据全国农业系统国有单位人事劳动统计,“十一五”末全国农业系统有国有单位13.6万个,在岗职工341.9万人,年人均工资18 771元。其中,专业技术人员93.9万人,占在岗职工总数的27.5%。专技人员中,高级职称人员占9.4%,中级职称占32.4%,初级职称占47%,未评占11.2%;研究生学历占2.9%,本科学历占25.5%,大专学历占37.8%,中专学历占24.9%,其他占8.9%。“十一五”期间,全国农业系统改革建设呈现出五个方面的趋势与特点:一是机构编制数减少。机构数减少了2.3万个,减幅14.4%;编制数减少了41.4万个,减幅13.9%。二是人员数量稳中略降,在岗职工数减少38.2万人,减幅10.1%。三是工资收入增幅较大,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增加9 263元,增幅97.4%。四是队伍结构相对稳定,机关、事业、企业人员分别占4%、41%和55%;管理、专技、工勤人员分别占12%、28%、60%。五是专业技术水平提高。副高以上职称比例从6.6%上升到9.4%,中级职称比例从27.7%上升到32.4%;本科以上学历比例从18.5%上升到28.4%,大专学历比例从34.2%上升到37.8%。   基于上述分析,“十一五”期间全国农业系统改革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和可喜成效,但在机构、队伍建设和工资分配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现象和问题,需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为了控制化肥施用总量增长,降低化肥施用强度,依据2000~2015年的化肥消费量数据,运用趋势分析法、弹性系数法和对比分析法对陕西省化肥施用量的增长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20002015年陕西省化肥消费量持续增加,化肥消费总量从2000年的131.19×107kg增长到了2015年的231.95×107kg,增长了76.80%,明显高于全国增幅。(2)化肥施用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复合肥、钾肥的用量比例持续提高,氮肥、磷肥所占比例持续下降。(3)化肥施用强度不断上升,2015年陕西省化肥施用总强度达到了810.12 kg/hm2,是发达国家的3.6倍,是生态县施用上限的3.24倍,过度施肥问题严重。  相似文献   

10.
基于遥感与GIS的黄冈市植被覆盖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处理黄冈市2000-2013年共14年的同时相的MODIS影像,获得其植被覆盖度,并对植被覆盖度进行分级。同时对植被覆盖度进行地形统计和分区统计,较清晰地反映了黄冈市植被覆盖度的时间变化和空间三维分布状况。研究结果表明,从2000年到2008年黄冈市植被覆盖度处于上升趋势,从2008年到2013年黄冈市植被覆盖度则处于下降趋势,但总体而言黄冈市的植被覆盖度良好;从2000年到2013年黄冈市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中变化不明显、上升所占比例较大,下降、急剧下降和快速上升的比例很低;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县市主要有英山县、罗田县、麻城市,植被覆盖较低的县市主要有黄州区、武穴市、黄梅县。  相似文献   

11.
以淮河流域35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采用特尔斐法,分析淮河流域2008年和2012年的农业生产水平、资源环境保障度、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度三个方面的综合水平,探讨其时空聚类格局。结果表明,2008-2012年5年间,淮河流域各市的农业生产水平全面提高,整体平均提高11.75分;整体资源环境保障度上升3.6分,其上升速度远低于生产水平发展的速度;区域之间的开发和保护存在不平衡,使本区域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度发生空间聚集,并且在5年间,协调度低的城市以西北—东南走向的条带状格局向西转移。本区域整体的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度均值从2008年的0.14下降到2012年的-0.11,恶化态势明显。淮河流域全区须尽快健全保护农业农村环境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起流域补偿机制等,更加注意发展与资源利用之间的时空匹配与效率提高,保障现代农业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新媒体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中的应用状况,以四川省德阳市部分农民和媒体为例,运用新媒体权衡需求理论(Weighted and Calculated Needs for New Media,简称WCN),采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统计分析等方法,对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传统型农民与新一代农民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中的媒体需求、应用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媒体应用于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显迟缓但相较传统媒体更具潜力。新一代农民接受新媒体发布气象服务的可能性和持续性高于传统型农民。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重要需求,无法被传统媒体满足的情况下,农民已经开始预期新媒体能够满足其需求,使得在农村公共气象服务中新媒体开始逐渐被采纳,新媒体的应用倾向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成正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何晔  王方民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2):20083-20085,20092
以四川省为例,利用四川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水平和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函数,2003~2008四川农村地区公共服务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度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农村公共服务与社会经济的协调程度不高,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非均等化现象非常突出。2003~2008年四川农村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均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系统与社会经济发展系统的协调程度持续降低;基础设施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度缓慢上升,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度急速下降,公共文化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度呈现下降趋势,生态环境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度持续下降且幅度较大,公共卫生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度持续下降,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度稳定在低水平,社会保障和就业与社会经济发展协调度在波动中上升,但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14.
四川现代农业进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郭强  陈东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1):5960-5962
首先,参考相关文献,指出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评价标准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提高,并且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区根据自己资源禀赋会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其次,参照以往指标体系,根据指标体系建立的科学性、充分性、可控制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原则,建立四川现代农业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运用多人多准则对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权重计算。最后,依据1997~2007年四川现代农业的综合水平相关数据,采用综合指数法,计算出现阶段四川农业的发展水平,并用灰色预测法中的GM(1,1)模型对2008~2012年四川农业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结果表明,农业发展水平不断增加,但有些年份增长不均衡;在2012年,四川的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可达到0.7642,虽还是处于初步实现阶段,但已经离基本实现阶段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足迹的丽水市区域生态安全演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生态足迹方法探寻城市生态安全的演变特征,分析了2000-2008年丽水市快速发展时期生态足迹的构成及其动态演变规律.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丽水市人均生态足迹呈现持续升高的态势,从0.884 hm2增至1.511 hm2,年均增幅为6.96%;人均生态承载力较为稳定,年变化率低于0.69%;2008年生态足迹多样性为0.974,生态经济发展能力为1.465 hm2,分别是2000年的1.50倍和2.56倍.说明城市化发展影响了丽水的经济结构和消费结构,不断提升的居民消费水平已经成为生态压力的主体.适度控制资源开采规模,重视生态保护和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以及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目前该类城市缓解区域生态压力的主要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四川省育种攻关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提高四川省农作物育种攻关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高效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运用无穷小量C2R和超DEA效率模型,结合四川省农作物育种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成果,对1995~2011年的相关数据进行DEA效率分析。【结果】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存在一定波动,人员结构调整及信息服务内容、对象和模式对信息服务绩效影响较大。【建议】探索创新服务模式、调整信息资源投入规模,加大科技产出,从而提高四川省农作物育种攻关信息资源建设与服务的高效性,以信息化推动四川农业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结合使用主成分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构建了包括17项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综合评价156个县域2000、2004、2008和2012年经济发展指数的基础上,分析了四川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四川省县域经济差异总体稳定,少数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县域经济波动较大;经济类型转变发生不显著,相对发达地区对周围地区具有的虹吸效应;县域经济差异先扩大后减小;县域经济类型结构由橄榄型逐步转变为金字塔型,后又变为橄榄型。空间上呈中间高、四周低的格局且空间集聚显著,高值集聚县域数量与分布较为稳定;除成都、德阳和绵阳市辖区发展较快外,少数县域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升,灾后重建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均衡发展,但成都"一核独大"的状况未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18.
毕节试验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与应用示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提高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农村科技服务能力,建成了毕节试验区农村科技信息网,开发了农业实用技术数据库等数据资源,结合信息服务中心、信息服务站、专家大院、农业专家服务队伍和信息员队伍建设,初步构建了毕节试验区农村信息传播服务体系,探索出了信息中心+信息服务站+种养殖大户+农户、信息服务站+专家大院+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信息服务站+专家团队+农户等有效的信息服务模式,为毕节试验区农村信息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2002~2012年广西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为广西农村信息化进一步发展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构建广西农村信息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对2002~2012年广西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进行测评,根据测评结果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结果]2002~2012年,广西农村信息化发展水平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与实际相符.其中,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信息资源指数较高,对广西农村信息化影响较大,且2002~2007年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迅猛;农业信息技术应用指数居中;农业信息产业和农业信息化外部环境指数较低,且发展速度较缓慢.[建议]应加大农村信息产业投资力度、创新投入机制、拓宽农村信息服务渠道、丰富农村信息化服务内容、建立农村信息化发展长效机制、提高农户信息化素质,以促进广西农村信息化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韦晨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5):103-106
在分析乡村旅游与乡村经济互动关系的基础上,以南京江宁区为例,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构建了2个系统的耦合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对2个系统的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4年乡村旅游与乡村经济耦合协调度分为中度失调、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勉强协调和初级协调5个阶段;2005—2008年处于失调阶段;2009—2011年由濒临失调转向2012—2014年的协调阶段,耦合协调度值虽呈不断上升趋势,但是耦合协调度等级较低。在此结论基础上就促进江宁乡村旅游与乡村经济一体化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