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以甘肃省榆中县为例,综合运用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2008和2012年榆中县村镇区域发展综合水平及其空间格局特征,测算了村镇区域协调发展程度,探讨了不同协调发展程度的村镇发展方向和途径。主要结论为:1)榆中县村镇区域发展水平和协调程度空间上均呈现"西高东低","中部高南北低"且南部略高于北部的格局;地域上呈中部川塬谷地区→南部二阴山区→北部黄土干旱山区递减的趋势。2)榆中县2008年村镇区域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中等发展水平,2012年相比2008年整体有所提高,高发展水平村镇数有所增加,低发展水平村镇数有所减少。3)榆中县村镇综合发展协调度水平普遍偏低,约1/3的村镇处于非协调状态,2008—2012年榆中县村镇发展协调度整体有所提高。4)针对榆中县各村镇协调发展程度提出了相应的发展方向和途径。  相似文献   

2.
以东北三省县域为研究单元,采用耦合度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GWR模型等方法分析了1999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4个时间截面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时空演化格局及影响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县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同时农业高质量发展大体上呈现出持续攀升态势,另外辽宁省在2个领域的综合水平明显高于吉林省与黑龙江省;东北三省县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常年处于一般协调阶段,但协调程度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东北三省县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的集聚特征逐渐突显,主要表现为南部地区的高-高集聚与北部地区的低-低集聚,且集聚区数目呈现“增加—减少—增加”曲折波动特征;产业结构、规模经济水平、收入水平及人力资源投入是影响东北县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与农业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的重要因素。总体表现为东北三省县域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高发展时空差异明显,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二者的耦合协调度。  相似文献   

3.
基于乡村土地利用形态日趋多元化的现状,探究山东省乡村三生空间整体及系统间时空演变、格局演化等关键问题,从而为山东省各地市未来乡村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提供科学依据.运用2007、2012、2017年数据构建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确定权重,进而对山东省乡村三生空间进行综合评价,并利用耦合协调模型探讨其格局演化与时空特征.结果表明,乡村三生空间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区域差异显著,东中部地区明显优于西部地区;山东省乡村三生空间耦合度与协调度发展轨迹相似,分别经历了由拮抗向协调以及中度失调向中度协调的转变,同时耦合协调度呈现以"核心-周边"形态由西南向东北层层递增的格局;乡村三生功能之间耦合协调分布不均,其中生产-生活耦合协调度最高、生产-生态最低.因此,山东省乡村空间优化应以人为本,全面提升西部地区各项用地空间水平;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乡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优化重构集约高效的乡村生产空间.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淮河流域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类粮食作物生产用水总量和用水效率,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淮河及沂-沭-泗水系的35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19年谷物生产、水资源、气候等数据,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对流域谷物生产水足迹强度进行测度以反映其用水效率,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9年淮河流域谷物生产水足迹逐渐趋于稳定,谷物生产水足迹强度整体下降82.86%。水足迹强度空间集聚显著,集聚状态逐渐稳定。社会经济条件、农业生产投入、农业生产条件、自然条件与资源禀赋对谷物生产水足迹强度影响显著。淮河流域谷物生产用水总量整体增加,用水效率总体不断提升。淮河流域谷物生产用水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效率较高的区域为淮河干流下游及沂-沭-泗水系,效率较低的区域为淮河干流安徽段。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与有效灌溉面积等因素的提升能促进谷物生产用水效率的提升,城镇化水平、化肥施用量、年日照时长、年平均气温等因素的提升则会对其产生抑制作用,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年...  相似文献   

5.
水资源作为人类生存发展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其合理的协调利用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运用扩展的耦合协调度与障碍度模型,分别对湖北省12个地级市2008—2017年水资源-经济社会-生态环境-智慧科技系统耦合协调关系展开时空格局动态研究及障碍诊断。结果显示,耦合协调度在评价期整体呈显著上升-下降-上升趋势,目前平均协调度为0.635 5,处于中度协调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呈3种演变状态,东南地区协调度最高,西部地区稳步上升,中北部地区协调度波动较大。系统障碍度大小排序为水资源智慧科技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东南及西南地区为智慧科技滞后型,西北地区为水资源滞后型。  相似文献   

6.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低碳经济下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逐渐增多,日益受到各国重视。低碳经济是倡导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兼具碳源和碳汇功能,平衡农业生产碳源排放和碳汇量可以促进农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基于低碳经济下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的运行机理,运用BP神经网络方法构建低碳经济下区域农业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并采用我国区域农业面板数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低碳经济视角下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环境协调水平呈反向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资源环境协调度较差,而资源环境禀赋优良区域的经济发展较慢,社会协调度间差异较小。从创新农业技术减少碳源,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增加碳汇,推动农业碳排放权交易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可提高低碳经济下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的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中国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耦合协调规律及空间关联特征,为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协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方法】基于2005—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耦合时空特征及空间关联格局进行实证分析。【结果】粮食主产区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间耦合协调度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和“北高南低”的空间非均衡化发展。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经济均表现出全局空间正相关,其下存在局部空间分异,两者间为空间正相关关系,高-高、低-低是主要空间集聚模式。【结论】应充分考虑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区域关联性和空间异质性,加强临近地区间农业生产协作与交流,提升区域协同治理效率。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需要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保障能力,农业保险恰恰是保障农业产出的有效路径。农业保险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必要保障的同时,农业现代化也不 断推动农业保险的发展。文章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我国2009~2019 年农业保险与农业现代化进行实证分 析,研究结论发现:2009~2019 年,农业保险与农业现代化呈现稳定上升趋势,二者耦合协调度分布在0.292~0.639 之间, 从2012 年起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通过测算农业保险与农业现代化的综合发展评价得分发现:两系统存在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的互动关系。单个系统的发展水平无法决定耦合协调度的增长,如果两者中一方的发展水平较低,耦合协调 度也会呈现失调的状态,只有当两系统的综合发展评价得分均较高时,耦合协调度才会平稳增长,出现协调的状态。 基于此,本文将针对性的提出农业保险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建议,以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宁夏农业生态环境经济系统耦合协调演变规律和演变机制,为促进宁夏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方法]基于1990~2012年宁夏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统计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度模型、协调发展度模型研究宁夏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耦合度、协调发展度的演变规律.[结果]1990~2012年宁夏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呈波动上升后逐步下降的变化趋势,农业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数呈先下降后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宁夏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的耦合度C为0.844~0.999,整体处于高水平耦合期,具体表现为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变化趋势;宁夏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度D为0.416~0.758,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整体上实现了由过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良性转变.[建议]应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保证农业用地安全;加大农业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注重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以促进宁夏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向协调有序方向演进.  相似文献   

10.
为厘清粮食主产区农业水资源与粮食生产的协调适配关系,促进二者协同发展进而增强我国粮食生产韧性,本研究构建了农业水贫困和粮食生产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主客观赋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全局莫兰指数和基尼系数,分析了2006—2019年粮食主产区农业水贫困、粮食生产脆弱性及二者耦合协调关系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6—2019年农业水贫困程度降低了30.45%,南方降幅高于北方,整体呈现北高南低的态势;粮食生产脆弱性降低了71.99%,北方降幅高于南方,整体呈现南高北低的态势;农业水贫困与粮食生产脆弱性的耦合协调度上升了21.99%,区域差异趋于缩小,但始终保持北高南低的态势。据此,本研究提出了降低农业水贫困和粮食生产脆弱性、提升两个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基于粮食安全视角,并运用2018年的截面数据测算西部十二个省份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较为全面地研究西部省份当前的农业生产能力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差异。研究显示:西部省份当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总体较低且不同省份之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空间差异较大,这主要源于农业生产本身所依赖环境存在的刚性,要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质的提升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一项长期任务。因此,未来西部省份在农业生产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应重点加强农业综合生产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我国粮食生产与水资源空间分布错配原因,构建测算指标体系综合评价各地区水资源承载力,测算农业用水压力评估地区粮食生产与水资源空间分布的错配程度;基于比较优势理论视角利用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探究粮食生产与水资源空间分布错配产生的可能原因。结果表明:1)从测算结果看,我国31省2003—2018年的粮食生产与水资源空间分布存在错配,以东北区、黄淮海区、华南区和西北区错配较为严重。2)从基准模型回归结果看,土地优势、劳动优势、资本优势对区域农业用水压力的正向推动作用超过水资源优势对区域农业用水压力的负向作用,使得粮食生产综合比较优势加大了区域农业用水压力,在类似的市场与政策环境下粮食生产与水资源空间分布错配的内在原因正是上述累加作用的结果;采用分位数回归检验结果稳健性,发现在农业用水压力极大和极小区域粮食生产比较优势对农业用水压力的加剧作用并不明显,其余分位点处均显著。3)从调节效应模型结果看,农业用水效率在粮食生产比较优势对农业用水压力的影响中具有负向调节作用,分样本回归发现农业用水压力较高区域农业用水效率调节作用更大,表明较高的农业用水效率能够有效缓解区域粮食生产比较优势对粮食生产与水资源空间分布错配的影响,且在农业用水压力较高的区域缓解作用更加明显。因此,优化粮食生产与水资源空间匹配程度,加大粮食生产布局中水资源要素约束权重,分区域提升粮食生产用水效率,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问题:一个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研究城镇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问题,本质上是城镇化进程中产业之间的协调问题。中国的城镇化由于规模庞大、人口众多,使得城镇化是否影响粮食安全的研究一直伴随着国家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而从未间断过,特别是中国开始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之后。在简单回顾城镇化与粮食安全问题研究历史的基础上,通过着重梳理近十年来中国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研究文献,从城镇化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和城镇化背景下保障粮食安全的解决方案两个角度的内容出发,指出了研究侧重点的发展变化。在影响因素问题上,研究者们从最初的侧重关注耕地减少,到探索农业生产技术应用提升农业生产力,再到保障劳动力的资源水平和满足粮食消费,越来越全面地认识城镇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而在解决方案上,从战略政策的演变,到夯实生产能力的策略变化,再到对海外资源依靠方式的转变,体现出不断完善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建立。最后认为未来的研究可以在空间异质性、人力资本和制度要素变化上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4.
汉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源解析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农业面源污染是水体污染的重要污染源。为明确汉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及其空间分布,运用输出系数法,对2015年汉江流域范围内的13个地市的农业面源污染总氮(TN)、总磷(TP)污染负荷量进行估算,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进行污染评价,再运用GIS软件分析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空间分布格局,通过快速聚类法划分汉江流域各地市的农业面源污染类型。结果表明:2015年汉江流域的TN、TP污染负荷量分别为179 127、26 975 t,相应的等标污染负荷量为2.26×10~(11)、1.68×10~(11)m~3;汉江流域农业面源污染TN等标污染负荷贡献率最大的污染源是农田化肥,TP等标污染负荷贡献率最大的污染源是畜禽养殖;TN、TP的等标污染负荷在空间分布上有很强的一致性,但各地市的等标污染负荷仍存在差异,等标污染高负荷区集中在流域中游,TN、TP的等标污染负荷最大值均出现在流域中游的南阳市;基于快速聚类结果确定汉江流域主要有6种污染类型。汉江流域的农业面源氮磷污染物污染负荷和空间分布研究为汉江流域面源污染的防治提供了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农业发展优势度综合评价方法及其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观评价农业发展优势,并对症施策,有助于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本文从自然地理本底、农业生产环境、农业质量效益、经营组织效益、生态协调能力、产业发展潜力等6个维度构建农业发展优势度评价指标体系,借助熵权法、机器学习神经网络算法等评价并揭示了2019年广东省县域农业发展优势度及其空间特征。结果表明:2019年广东省农业发展综合优势度空间差异明显,珠江三角洲平原区县域的农业优势最突出。6个分项中,自然地理本底、农业生产环境和生态协调能力是主要贡献因素。其中,自然地理本底和经营组织效益均表现为粤西南方向最优;农业生产环境表现为粤东北方向最优;产业发展潜力表现为粤东南方向较优;农业质量效益、生态协调能力与农业综合优势度整体空间分布相似,但农业质量效益不再是农业发展优势度的关键影响因素,粤中南和东北方向的生态协调优势突出。因此,建议结合农业分项与综合优势,未来在珠江三角洲平原区以及粤西南、粤东南和粤东北分别形成现代都市农业区、高效农业区、特色农业区和生态农业区,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淮河生态经济带25个城市2008—2017年数据,运用超效率SBM模型衡量区域生态效率变化趋势,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效率的协调发展现状。结果表明:淮河生态经济带生态效率存在区域差异性,随着产业结构优化步伐的加快,区域生态效率虽有波动但上升速度明显,产业结构优化对改善区域生态效率有显著作用;从产业生态耦合协调度来看,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效率的协调程度仍处于失调阶段,且下游城市的产业结构优化和生态效率的耦合协调程度较高。随着区域经济不断提升,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并建立良好的产业结构体系是改善区域生态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从农业经济效益、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科技投入、农业社会保障角度,分析了当前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现实中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存在的问题.基于新农村建设视角综合经济发展、环境支撑、资源承载、科技提升和社会保障5方面,建立了农业循环经济建设评价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对全省及各地市近20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经历了较差、中等、较高3个阶段,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从1994年的0.3526增长至2012年的0.6616;2012年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各准则层障碍度降序依次为社会保障力、环境支撑力、科技提升力、经济发展力、资源承载力;2012年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建设水平最高的是唐山市,最差的是秦皇岛市.结合农业循环经济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并兼顾新农村建设提出促进河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农业水资源脆弱性时空特征及障碍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自然脆弱性、人为脆弱性和承载力脆弱性3个层面构建农业水资源脆弱性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和线性加权综合法测算了2001—2016年河南省农业水资源脆弱性,并利用障碍度模型分析了影响脆弱性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2001—2016年河南省郑州等9市农业水资源脆弱性呈减小态势,开封等9市呈增大态势,脆弱性增速差异显著;脆弱性演变趋势可分为先升后降、先降后升、波动上升和波动下降4种类型;河南省农业水资源脆弱性空间分布集聚特征明显,脆弱度排序为豫北豫东豫南豫中豫西;河南省农业水资源脆弱性主要受到人为脆弱性和承载力脆弱性的影响,且主要障碍因子存在差异。因此,应积极加强对水资源系统人为干预,通过加大农业资金投入、优化农田水利建设水平、提高农业用水效率等,以实现河南省农业生产与水资源利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邓远建  超博 《中国农业科学》2022,55(24):4879-4894
【目的】从灰水足迹视角评价我国省域农业生态效率,揭示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分析影响农业生态效率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提升我国省域农业生态效率的政策建议。【方法】利用我国2000—2019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对我国省域农业生态效率进行综合评价,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农业生态效率的空间差异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总体而言,农业灰水足迹呈下降趋势,但个别省(市、区)呈上升趋势。从灰水足迹由低到高的排名可以看出,处于前列(即灰水足迹较小)的省(市、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或农业产值占比较低;处于后列(即灰水足迹较高)的省(市、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或农业产值占比较高。(2)观测期内,农业生态效率总体平稳,个别年份波动较大,各省(市、区)的均值差距明显且分布极不平衡。(3)经济发展水平、种植业结构、技术进步、财政支农、农业受灾率等因素对中国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程度各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与人们生活质量的双双提升,无论是农业经营者还是消费者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产品质量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区域农业生态效率水平,但是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污染也可能对农业生态效率产生负面影响;财政支农的大部分资金使用在对农药、化肥和农机等生产资料的补贴上,虽然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农业经济生产力和效率,但对农业生态效率的提升效果不显著;技术的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很重要,使用得当会提高农业生态效率;农业受灾率的估计结果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是因为农业受灾面积的扩大导致农业生态效率的下降,但每年的受灾情况并不具有规律性;种植业结构的系数为负,其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了负面影响,可能是因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作物总播种面积比例较高,且消耗的氮肥数量较多。【结论】由于我国各个省(市、区)的农业灰水足迹演变趋势和差异明显,农业生态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且各个因素对农业生态效率的影响程度不一。因此,需要健全农业灰水足迹治理机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建立基于灰水足迹的农业水资源保护补偿机制;完善财政支农方式和政策,引导经营主体积极提升农业生态效率。  相似文献   

20.
以宁夏盐池县为例,对盐池县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系统之间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盐池县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系统耦合度较高,平均值为0.94193,协调度呈逐年增加趋势,由1990年的0.40上升至2012年的0.87,说明盐池县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农业生态环境在不断恢复;农业生态系统综合评价指数与农业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数的对比分析表明,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依旧较为突出,说明目前盐池县的发展仍表现为不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