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验所用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为全人工繁殖所得的幼鱼,其初始体长为(7.04±0.32)cm,初始体重为(4.54±1.80)g,实验周期35 d。实验设计了5个温度处理组,水温分别为12℃、17℃、22℃、27℃和32℃。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水温环境条件下的幼鱼具有不同的生长速度。用指数方程[W=b×exp(a d)]分别对不同温度条件下生长的西伯利亚鲟的体重生长进行拟合,12℃、17℃、22℃、27℃和32℃不同温度下体重的生长系数a值依次为:0.037、0.057、0.061、0.050、0.020,养殖在22℃温度条件下的西伯利亚鲟幼鱼的体重生长系数最大,而32℃温度条件下的体重生长系数最小。采用直线方程(L=a d+b)对不同温度条件下体长生长进行拟合,12℃、17℃、22℃、27℃和32℃不同温度下体长的生长系数a值依次为:0.104、0.188、0.248、0.186、0.068,养殖在22℃温度条件下的西伯利亚鲟幼鱼的体长生长速度最大,32℃温度条件下的体长生长速度最小。水温对西伯利亚鲟的体重增长率(BWGR)、体长增长率(BLGR)、日增重(DWG)和特定生长率(SGR)均有显著地影响,用二次回归曲线分别对上述生长参数与水温(T)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拟合,其中体重增长率与水温的回归方程式为:BWGR=-1 391.5+185.9T+(-4.347)T2(R2=0.991),体长增长率与水温的回归方程式:BLGR=-174.4+25.46T+(-0.583)T2(R2=0.978),特定生长率与水温的回归方程式为:SGR=-8.642+1.378T+(-0.032)T2(R2=0.962),日增重与水温的回归方程式为:DWG=-2.511+0.312T+(-0.007)T2(R2=0.909)。根据回归方程,求得西伯利亚鲟幼鱼的最适体重、体长增长水温分别为21.38℃和21.84℃,最适特定生长水温为21.53℃,最适日增重水温为22.29℃,可见,21~23℃为西伯利亚鲟幼鱼的最适生长水温。综合来看,西伯利亚鲟幼鱼在相对宽广的温度范围(12~32℃)内均可生长,在22℃时生长最快,其次为17℃和27℃,在12℃和32℃时生长最慢,低温和高温均不利于西伯利亚鲟的生长,尤其是在高温时生长最慢,故在西伯利亚鲟养殖过程中进行适当的低温调控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大杂交鲟A.schrencki i(♂)×Huso dauricus(♀)及西伯利亚鲟A.baeri成熟卵子及体腔液的酶、维生素、微量元素及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结果表明:施氏鲟与大杂交鲟的卵径显著大于西伯利亚鲟(P<0.05)。吸水后大杂交鲟的卵径显著大于施氏鲟和西伯利亚鲟(P<0.05)。大杂交鲟卵中谷草转氨酶(GOT,2.83U·g-1)、酸性磷酸酶(ACP,0.69 U·g-1)和碱性磷酸酶(AKP,0.81 U·mg-1)含量最高,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仅西伯利亚鲟卵内琥珀酸脱氢酶(SDH)的活力显著升高(P<0.05)。3种鲟鱼卵与体腔液中蛋白质、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组成差异显著。大杂交鲟体腔液内的ACP活力显著高于施氏鲟体腔液内的ACP活力(P<0.05)。西伯利亚鲟(0.51±0.16μmol·g-1)卵内的Fe含量显著高于施氏鲟(0.35μmol·g-1)和大杂交鲟(0.42±0.12μmol·g-1),而体腔液内均未检测到Fe和Zn,但体腔液中Vc(4.00±2.44μg·L-1)含量显著低于大杂交鲟(5.58±1.53μg·L-1)和施氏鲟(5.47±2.32μg·L-1)(P<0.05)。3种鲟鱼卵及体腔液内的酶、微量元素、维生素等组成相同,但SDH和ACP活力、Fe和Vc含量存在组织和种间差异,在亲鱼培育时应区别培育。  相似文献   

3.
流速、温度对西伯利亚鲟幼鱼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90 d的饲养实验中,研究了集约化室内储水池养殖条件下,流速和温度对西伯利亚鲟幼鱼生长的影响。按照流速,实验鱼分为4组:即流速分别为 V1组(0.12 m·s-1),V2组(0.16 m·s-1), V3组(0.20 m·s-1),和V4组(0.5 h流速为 0.20 m·s-1, 0.5 h流速为 0 的间隙式水流组)。水温在13.8 ~24.7 ℃变化。 在16.7~22.5 ℃的温度段内,随着流速增大,幼鱼的最终体重、体长、生长效率、净增重、每日生长率及日增重等指标均逐渐增大,饵料系数逐渐降低,其中西伯利亚鲟鱼的生长效率(GE)与流速(V)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其关系式为GE=52.5 V + 69.567 (R2 = 0.997, P< 0.05)。尽管高流速V3组的特殊生长率(DGR)是最大的,但V3组在22.5~4.7 ℃之间和13.8~16.7 ℃之间时DGR是最小的。间隙式水流V4组(0.5 h流速为0.20 m·s-1,0.5 h流速为0)DGR和净增重(NY)不是最高,但其饵料系数(FC)和生长效率(GE)分别是各组中最低和最高的,而且在高温和低温段DGR均有比其他组升高的趋势。另外,水流因子与温度交互作用影响西伯利亚鲟幼鱼的生长,本次四组流速组西伯利亚鲟幼鱼的最适生长水温各不相同,在20.2~20.7 ℃之间。结果显示在设施集约化养殖中,V4组能够产生较好的效益。图2表2参22 关键词:西伯利亚鲟; 生长; 集约化养殖; 流速; 温度  相似文献   

4.
温度对施氏鲟幼鱼摄食、生长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不同养殖温度(15℃、18℃、21℃、24℃、27℃)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摄食、生长和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24℃范围内,幼鱼的特定生长率(SGR)和相对增重率(RWG)随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P<0.05),均在24℃时达到最高值;随着温度升高,其饵料系数(FC)先降低后升高(P<0.05),且在24℃时达到最小值;此外,摄食率(FR)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显著升高(P<0.05),其不同温度组的生长速度由高到低依次为24℃、21℃、27℃、18℃、15℃组。温度对幼鱼前肠蛋白酶活性影响显著,24℃组和27℃组前肠的蛋白酶活性显著低于15℃组(P<0.05),而温度对中肠和后肠蛋白酶活性则无显著性影响(P>0.05);温度对幼鱼肠道脂肪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各温度组前肠脂肪酶活性均高于中肠和后肠;温度对幼鱼肠道淀粉酶活性无显著性影响(P>0.05)。综合以上结果认为,施氏鲟幼鱼快速生长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1~24℃,在此温度范围内施氏鲟幼鱼可获得最大生长率和存活率。  相似文献   

5.
工厂化流水养殖条件下进行为期90 d的饲养试验,探讨养殖密度对杂交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生长性能、肌肉组分含量和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杂交鲟初始体重为(251.11±0.59)g,养殖密度分别设置为5.50 kg/m3、8.27 kg/m3、11.01 kg/m3、13.80 kg/m3。结果表明,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的生长和存活影响显著(P0.05),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幼鱼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肥满度和存活率呈下降趋势,而饲料系数则呈上升趋势;实验结束时,杂交鲟幼鱼肌肉中水分含量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上升(P0.05),而粗脂肪含量却下降(P0.05),粗蛋白和灰分的含量则变化不显著(P0.05);养殖密度对杂交鲟幼鱼的血液指标影响显著(P0.05),各处理组的幼鱼血液中血红蛋白、血浆葡萄糖及总蛋白含量差异显著(P0.05)。结果说明,高密度环境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与肌肉组分均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流水养殖系统中养殖密度对井冈山地区西伯利亚杂交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本文以初始体重为7.89±0.45 g/尾西伯利亚杂交鲟幼鱼为研究对象,设置了低密度组(1.16 kg/m3)、中密度组(1.74 kg/m3)和高密度组(2.32 kg/m3)三个密度组进行为期90 d的养殖生产实验,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密度组西伯利亚杂交鲟生长指标、体成分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和相关基因表达水平发现,低密度组幼鱼终体重、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中密度组和高密度组(P<0.05),各密度组实验鱼的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水分和灰分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存在显著性差异,粗脂肪和粗蛋白未出现明显的差异;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H-ST)的酶活力在实验末期低、中密度组显著高于高密度组(P<0.05),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幼鱼肝脏丙二醛(MDA)含量不断增加,过氧化氢酶(CAT)活力降低,MDA和CAT在实验期间未出现明显的差异;结果还发现,高密度组与生长相关的生长激素受体(GHR)、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IGF-2)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高密度组与应激相关的热休克蛋白70(HSP70)基因表达水平在45d出现差异(P<0.05),90 d后高密度组显著高于低密度组(P<0.05),低密度组热休克蛋白90(HSP90)基因表达水平在30d时显著低于中、高密度组(P<0.05),实验末期,3个密度组间均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条件下,中、低密度条件下西伯利亚杂交鲟幼鱼表现出良好的生长性能,因此建议,井冈山地区西伯利亚杂交鲟幼鱼养殖密度控制在1.16 kg/m3-1.74 kg/m3之间。  相似文献   

7.
投喂雌二醇对西伯利亚鲟幼鱼生长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投喂添加雌二醇饲料的试验方法,观察分析人工诱导西伯利亚鲟性逆转过程中,外源雌激素对西伯利亚鲟幼鱼生长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高剂量组(10 mg E2/kg饲料)幼鱼的日增重、肥满度、特定生长率等均显著低于低剂量组(1 mg E2/kg饲料)、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且高剂量组血清中血糖和总胆固醇显著降低(P0.05),而总磷含量显著升高(P0.05)。  相似文献   

8.
西伯利亚杂交鲟是西伯利亚鲟和施氏鲟的杂交品种。已有研究表明,西伯利亚杂交鲟较亲本有着耐低氧、生长速度快、适应能力强及肉质更鲜美等特点,受到广大养殖户的追捧。近年来,西伯利亚杂交鲟的养殖规模和产量不断扩大,幼鱼期作为西伯利亚杂交鲟生活的关键阶段,养殖效果直接关系到后续成鱼的生长性能。  相似文献   

9.
1976年5月,Barrucand (1979)等人在法国完成了西伯利亚鲟的驯化.鉴于其可塑性(温度和盐度)和可杂交性,西伯利亚鲟是一个有发展前景的新必水产养殖品种.第一个西伯利亚鲟试验在Donzaq的INRA低水温(16℃~18℃)设施渔场和Giron的CTGRES高水温(18℃ ~25℃),以虹鳟鱼的颗粒饲料进行基本的喂养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虽然饲料转换指标有待改进,但还是值得养殖的.冷水地区的生长率由第一年的1.72g/灭提高到第二年的3.63g/天,其生长速度接近虹鳟和鲤鱼.在温水设施中生长率可达5.3g/天.在本试验中,最佳生长温度为20℃,温度低于15℃或在夏季高温季节25℃~30C都会导致生长减慢.  相似文献   

10.
三种鲟鱼血清及组织中磷酸酶和补体活性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施氏鲟、小体鲟和西伯利亚鲟的血清、肝脏、鳃及肠中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补体C3及补体C4活性进行了测定和比较.AKP活性在小体鲟鳃和肠中显著高于施氏鲟和西比伯利亚鲟(P<0.05),而其在三种鲟鱼的肝脏和血清中差异不显著(P>0.05);ACP活性在小体鲟肠中显著高于施氏鲟和西比伯利亚鲟(P<0.05),而其在三种鲟鱼的肝脏、鳃和血清中差异不显著(P>0.05);补体C3活性在小体鲟肝脏和肠中显著高于施氏鲟和西比伯利亚鲟(P<0.05),而其在三种鲟鱼的鳃和血清中差异不显著(P>0.05);小体鲟血清中补体C4活性显著高于施氏鲟和西伯利亚鲟(P<0.05),而补体C4活性在三种鲟鱼的肝脏、鳃及肠中差异不显著(P>0.05).由此可见,虽然三种同为鲟科鲟属鱼类,但它们之间的AKP、ACP、补体C3及补体C4活性存在着种间差异.  相似文献   

11.
人工养殖施氏鲟和小体鲟精浆微量元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施氏鲟(Acipenserschrenckii)和小体鲟(Acipenserruthenus)的精浆中7种微量元素(K、Na、Mg、Zn、Cu、Fe、Mn)的含量。施氏鲟分别取自宜昌和荆州,小体鲟取自宜昌。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种类和产地的鲟精浆中微量元素含量有差异,其中2条不同产地施氏鲟精浆Zn含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施氏鲟和小体鲟精浆Na、K含量与我国主要淡水养殖鱼类有很大差异,在2种鲟精浆中Na与K浓度之比为10~14。  相似文献   

12.
为有效筛选出适宜重庆山区养殖的鲟鱼品种,将卵黄囊消失的施氏鲟、西杂鲟(西伯利亚鲟♀×施氏鲟♂)、施杂鲟(施氏鲟♀×西伯利亚鲟♂)、大杂交鲟(达氏鳇♀×施氏鲟♂)仔鱼饲养在直径2 m、高0.6 m的蓝色圆形玻璃钢盆中,每盆3000尾,开始时投喂打碎的水蚯蚓,7 d后(全长约3 cm),用微粒饲料与水蚯蚓浆制成软颗粒饲料,阴干后投喂,经15~20 d转食后,投喂鲟鱼专用微粒饲料,养殖84 d后比较分析4种鲟鱼胚后发育时间,形态特征,及仔、稚、幼鱼成活率、生长特性等。试验结果显示:在水温(17.94±0.54)℃、溶解氧质量浓度(8.91±0.32) mg/L、pH(8.09±0.43)的条件下,大杂交鲟、西杂鲟胚后发育时间早于施杂鲟和施氏鲟;4种鲟幼鱼外部形态特征均有区别;西杂鲟成活率最高,为(65.33±2.12)%,显著高于施氏鲟、施杂鲟和大杂交鲟;7日龄后,4种鲟鱼特定生长率随着日龄增加而降低;从生长模型可知,西杂鲟全长生长速度最快,从(0.81±0.34) cm增长至(16.67±1.37) cm,大杂交鲟体质量生长速度较快,西杂鲟次之,但77日龄后西杂鲟体质量生长速度超过大杂交鲟...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饥饿、投喂水丝蚓和人工饲料对杂交鲟(达氏鳇(♀)×施氏鲟(♂))(Huso dauricus(♀)×Acipenser schrenckii(♂))仔稚鱼生长、存活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饥饿和投喂不同饵料对杂交鲟仔稚鱼的生长、存活、肥满度和消化酶活性影响显著。饥饿条件下,5 d后杂交鲟幼鱼生长基本停滞,10 d后负生长,与投喂饵料组的生长性能差异显著。消化酶活性方面,0~10 d,饥饿组的胃蛋白酶活性一直低于投喂饵料组,至20 d饥饿组的胃蛋白酶显著高于其它组;各处理组的脂肪酶活性变化规律各不相同,但是饥饿组的脂肪酶活性低于其他两组;各处理的杂交鲟幼鱼淀粉酶活性虽然有起伏波动,但是15 d后饥饿组快速升高并显著高于其他组。  相似文献   

14.
西伯利亚鲟的人工繁殖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取7龄西伯利亚鲟(AcipenserbaeriBrandt),第1次产卵前4个月,放入2组不同温度的水池中越冬,Ⅰ组水温13~14℃;Ⅱ组7~8℃。每组4尾雌鱼,6尾雄鱼。催产前水温升至15~16℃,人工催产结果,Ⅰ组1尾雌鱼排卵和2尾雄鱼排精,Ⅱ组3尾雌鱼排卵,5尾雄鱼排精;雌鱼排卵全部采用输卵管切割手术取卵,获得成熟卵3.26kg,共计21.5×104粒;用“半干法”授精,获受精卵19.11×104粒,受精率86.7%~95.6%;孵出鱼苗12.5×104尾,孵化率40%~68.9%。结果说明,在人工培育条件下,西伯利亚鲟能够成熟并成功地进行人工繁殖;产前培育温度变化对西伯利亚鲟性腺发育和人工繁殖效果有明显影响;与养殖施氏鲟的人工繁殖比较,催产效应时间基本相同;雄鱼发育较差。  相似文献   

15.
对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西伯利亚鲟A.baeri♂进行人工繁殖,观察杂交子代的胚胎发育过程。结果表明,在水温15~22℃时,杂交鲟胚胎发育历时141~151 h,所需总积温为2 608.5~2 793.5℃·h。施氏鲟成熟卵为多黄卵,卵裂呈特殊的辐射裂,受精后胚盘隆起不明显。根据对施氏鲟♀×西伯利亚鲟♂杂交子代胚胎发育外部形态及典型特征的观察,将胚胎发育分为受精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大小卵黄栓塞期、神经胚期、眼囊形成期、心脏形成博动期和孵出期9个时期。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不同水温下鲟鱼对低氧胁迫的应激性和适应性,将体长为(17.9±0.36)cm,体质量为(20.83±0.21)g的西伯利亚鲟幼鱼由暂养水体(水温24℃±0.5℃)分别放入水温20、24和28℃的水槽中并进行低氧(2.5 mg/L±0.3 mg/L)胁迫试验,于低氧胁迫1、3、10、24、48、96 h时检测西伯利亚鲟幼鱼的血清抗氧化酶活力、肝脏损伤及应激相关指标。试验结果:低氧胁迫后,西伯利亚鲟幼鱼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活力,丙二醛(MDA)、血糖(GLU)、总蛋白(TP)、皮质醇(COR)含量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24℃和28℃组幼鲟血清ALT活力在低氧胁迫后1 h均达到峰值,20℃组在胁迫后10 h达到峰值;各组的MDA含量在低氧胁迫1 h时略有升高;与此相反,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在低氧胁迫1 h时降低,而后升高;各组的GLU含量均在低氧胁迫后3 h达到峰值,且28℃组的值显著高于其它两组(P0.05)。结果表明,鱼体对高温(28℃)下的低氧(2.5 mg/L±0.3 mg/L)胁迫表现出更剧烈的反应,低温可缓解低氧对鱼体造成的氧化损伤和肝功能损伤。在实际养殖生产中,对于处在幼鱼时期的鲟鱼,应密切关注养殖水温的变化,减少高温应激,以提高其应对低氧胁迫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正经过大规模示范推广杂交鲟养殖技术,近几年鲟鱼在养殖品种上杂交鲟基本替代了原有的纯种鲟鱼,如西伯利亚鲟、施氏鲟、小体鲟、俄罗斯鲟等。目前鲟鱼有多个杂交种,大量研究表明,不同养殖方式下,多数杂交鲟具有比其亲本更高的生长率,体现出一定的杂交优势,养殖前景好。经过几年的选育和试验,我们选出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肉质营养佳的京龙1号杂交鲟(西伯利亚鲟♀×施氏鲟♂)作为主要推广对象。  相似文献   

18.
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Gutcare?,DSM32315)按0.00%(对照组)、0.10%、0.20%和0.40%的浓度添加到饲料中,投喂杂交鲟(西伯利亚鲟Acipenser baerii♀ ×施氏鲟A.schrenckii♂)90 d,通过观察其对杂交鲟幼鱼生长性能、血液理化指标和肠道...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流水养殖系统中不同养殖密度对俄罗斯鲟幼鱼生长的影响,实验将初始体质量为(29.70±1.32)g的俄罗斯鲟幼鱼分置于2.5(SD1)、3.6(SD2)和4.7 kg/m3(SD3)3个养殖密度进行流水池塘(4.4 m×4.4 m×0.45 m)养殖,每个密度设3个重复,实验周期为90 d。结果显示:低密度组(SD1)幼鱼增重率(WG)、体长增长率(LG)、特定生长率(SGR)和饵料转化率(FCR)分别为362.01%±15.87%、55.88%±4.77%、(1.79±0.03)%d、114.95%±4.52%,显著高于高密度组(SD3)的272.30%±2.74%、46.34%±6.22%、(1.53±0.02)%/d、94.49%±1.96%,而SD3组幼鱼生长离散程度和死亡率显著高于SD1组幼鱼;随养殖密度增加,幼鱼体内蛋白和脂肪含量降低,水分和灰分含量升高,但是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较高的养殖密度对俄罗斯鲟幼鱼的生长造成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0.
投喂率对网箱养殖俄罗斯鲟生长与血液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温15~20℃下,将体质量(3 381.27±132.17)g的2龄俄罗斯鲟(Acipenser gueldenstaedtii)幼鱼养殖在6 m×6 m×6 m的网箱中,研究了天邦牌鲟鱼饲料5种投喂率[0.7%(F1组)、0.8%(F2组)、0.9%(F3组)、1.0%(F4组)和1.1%(F5组)]对俄罗斯鲟幼鱼生长、体成分和主要血液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F5组鱼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F1组(P0.05),与其余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各组间鱼肌肉中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脾体比(SSI)、成活率(SR)和肥满度(CF)无显著性差异(P0.05)。F5组鱼的肝体比(HSI)、水分含量和成熟系数(GSI)显著高于F1组(P0.05)。各组鱼血液中红细胞数(RBC)、白细胞数(WBC)和血清中碱性磷酸酶含量(AKP)、总胆固醇含量(TC)均无显著差异(P0.05)。F4和F5组中血清甘油三酯含量(TG)显著高于F1组(P0.05),而与F3、F2组无显著差异(P0.05)。F5组俄罗斯鲟生长最好,F1组生长最差。F2、F3、F5组与F4组的生长无显著差异,投喂率从1.0%降至0.8%,可提高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