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基于DPSIR模型的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对甘肃省庆阳市20个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进行评价,为黄土高原山区的土地整治项目环评提供借鉴。[方法]基于DPSIR(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模型,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庆阳市20个土地整治规划项目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结果](1)人均GDP与新增耕地量对土地整治变化具有较强的驱动作用;土壤污染情况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最为突出;城市的森林覆盖率对项目区土地资源状态有重要影响;公众对环境的满意度对各类土地整治变化及其人口、资源和环境所产生影响相对突出;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对环境影响的响应最突出。(2)研究区域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镇原县山岔镇周家庄土地整治项目(0.256 9)和庆城县太白梁乡庙山土地整理项目(0.130 4)。[结论]各个项目区的综合指标基本在0.150 0~0.250 0浮动,说明庆阳市20个项目区生态环境提升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2.
森林生态环境健康评价初探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森林生态环境健康评价是森林保护与持续利用的基础,建立一套科学的森林生态环境 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可为制定科学的森林保护对策提供依据,对提高森林可持续经营水平和 环境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本文依据一定的原则,从森林自然环境背景、森林生态 系统、林区社会经济3个方面,探讨并建立了一套操作方便,既能反映森林生态环境健康质 量,又能反映森林生态环境健康变化趋势的指标体系,并提出了森林生态环境健康评价的综合指数法及其等级划分.  相似文献   

3.
马鹏刚  刘康  郭艺歌 《水土保持通报》2012,32(5):265-269,285
水电开发在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同时,也会对其环境造成不可避免的影响。生态环境价值损益分析在统一量纲下,将结果利用货币形式表达出来,实现水电开发对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价,可为工程决策和环境保护提供依据。以那曲河2种方案的梯级水电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为例,筛选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流域内水电开发的环境影响生态效益和生态环境成本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那曲河2种方案梯级水电开发带来的直接生态环境价值分别为1.05×108元/a和1.46×108元/a,能源替代的间接生态环境价值分别为5.13×107元/a和5.04×107元/a,而生态环境成本价值则为9.40×107元/a和9.73×107元/a。2种方案直接环境价值和生态环境成本的比值为1.1∶1和1.5∶1,说明梯级水电开发生态环境效益大于成本,且方案2优于方案1。梯级水电开发生态环境价值的评价方法还不成熟,且评价指标目前还没有统一标准,因此评价内容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与实际有一定的差别,只能为水电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4.
股份合作造林模式可以有效解决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植树造林、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林业科技推广等林地经营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农民增收、村财增长、林业增效,推动尤溪县林业持续高质量发展。推行这种模式已成为尤溪县今后一段时期深化林改的重点工作,也列入对乡镇政府绩效考评的范围。基于此,从激发农民主体作用出发,更好地推进股份合作造林模式的深入实施和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乡村林业治理小流域的路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林业是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乡村经济为主要目的,的林业经营活动.我国小流域治理的具体措施包括以水土保持为主的规划经营、林草措施、工程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和法规措施.乡村林业是林业措施不可或缺的操作方式,是流域治理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山区的生产、就业、收入与消费、生态环境与社区管理等都有促进作用.在分析乡村林业与小流域治理一致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新的经济形势下发展乡村林业促进小流域治理的6条建议,即通过统筹规划、林权改革、政策和财政补贴资助等措施发展乡村林业,培训农民的林业知识与技能以提高乡村林业发展水平等.  相似文献   

6.
有机产业的发展与区域生态环境密不可分,其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对于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有机产品对环境的要求分析,在综合了国内外有机产业对不同生态环境因子影响的研究基础上,分析了其生态环境影响的全过程特征,明确了有机产业各环节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要素,根据不同产业类型,对有机产业链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进一步对有机农业与常规农业生态环境影响进行实例比较,体现出有机农业的生态环境优势。结果表明,从有利环境角度,有机农业生产对产地环境影响程度为68%,而常规农业生产则为50%;并且,现阶段有机产业评价系统主要是运用生命周期理念,构建基于资源利用、环境负荷、能源利用、经济成本和人体健康的全过程分析体系,叠加多因素指标归类与权重分析,计算综合的生态指数来定量化表征有机产业生态环境影响,得到评价体系框架。鉴于有机产业本身数据获取的复杂性以及不成熟性,有机产业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体系仍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改进。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生态环境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从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资源、工业污染等几个方面对陕西省生态环境现状进行了初步分析 ,通过分析大量数据指出了制约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之所在。同时 ,针对陕西省目前的生态环境现状 ,从调整土地利用结构 ,发展生态产业 ;加强水资源管理 ,建立节水社会 ;加速林草建设 ,保护生物资源 ;优化城乡能源结构 ,优化工业和城镇布局 ;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建立健全环境法律法规政策 ;从加速环境科学技术研究等方面对改善和促进陕西省环境状况 ,加速经济发展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8.
三种类型温室建造的生命周期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确定温室建造过程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及最大影响因素,该文应用生命周期评价(LCA)方法对3种温室建造过程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3种温室建造对环境影响较大的是矿石资源消耗、化石燃料消耗、全球变暖和光化学烟雾4个方面;产生影响的阶段主要集中在建材生产阶段,占整个环境影响的90%以上;3种温室的建造所产生的环境影响类型是不同的,总的来说,考虑到不同温室类型使用年限的不同,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芬洛温室在化石燃料消耗、矿石资源消耗、全球变暖、酸化、光化学烟雾以及灰尘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最小,砖墙钢架日光温室在淡水资源消耗、木材消耗、水体富营养化及固体废弃物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最小,但考虑到不同影响类型的权重,总体上砖墙钢架日光温室对环境的影响则是3种温室类型中最大的。该研究结果可为评价温室生产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提供方法借鉴,为设施建设选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资源无限、环境无价"的观念根深蒂固地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中,也渗透在社会和经济活动体制、政策中。随着生态环境破坏的加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研究,使人们更为深入地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价值,并成为反映生态系统市场价值、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基础。Costanza等人和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A)的研究在这方面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效益,生态系统除了为人类提供直接的产品以外,所提供的其他各种效益,包括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文化功能以及支持功能等可能更为巨大。因此,人类在进行与生态系统管理有关的决策时,要考虑到人类福祉,对森林生态公共服务产品进行补偿,是维护林权权利人合法权益,实行分类经营改革的关键所在。四川省雷波县森林生态补偿基金的建立与兑现同时也要考虑生态系统的内在价值。生态补偿是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一种经济手段,而对于生态环境特征与价值的科学界定,则是实施生态补偿的理论依据。截至目前,雷波县开展生态补偿兑现工作已有2~3 a了,然而,由于涉及部门广泛、缺乏整体协调、缺少法硬约束等问题,该县生态补偿兑现工作受部份条件的制约进展缓慢,亟需建立政府统筹,多层次、多渠道的协调补偿兑现机制,搞好该县生态兑现工作实现生态补偿兑现目标,需要业内人士认真思考,以求得理性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0.
森林资源在促进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自然环境的稳定性有维护作用。在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促进林业资源的持续发展。对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要采取科学的防治手段,在降低森林病虫害对树木影响的同时,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为树木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促进自然与人类的和谐相处。基于此,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价值进行研究,助力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1.
产权认知及外部环境对农户土地流转行为影响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佳  宋戈 《农业工程学报》2017,33(5):248-256
农民的产权认知及外部环境直接影响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决策。该文基于陕西关中地区545户农户调研数据,按农民非农收入水平和承包地经营规模分异将农户进行分组,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将非农水平和承包地经营规模作为调节变量,分析农户产权认知及外部环境对其土地流转行为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对其土地流转行为的综合影响最大,外部环境次之。农户对土地抵押权的认知对土地流转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家庭非农收入水平高、经营规模小的农户更容易将土地流转意愿转化为土地流转行为。研究产权认知和外部环境因素能为制定土地流转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情景模拟下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决策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是当前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对推动农村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和城镇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根据目前国内部分试点地区的退出政策和实践,设置7种情景模式,分析了农民在不同情景下的退出决策及选择取向;此外,为进一步探讨影响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决策的因素,基于279份农户调查问卷,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对情景模拟下农民对不同模式的退出决策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情景下受访农户的退出意愿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单项权利退出和长期退出(梁平模式、内江模式和成都模式)为主,而对"三权同退"或单项权利永久退出方式(平罗模式、湄潭模式和金湖模式)的接受意愿较低。农户对不同情景模式退出决策的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但其中预期风险程度对不同情景模式的退出决策均具有显著性影响,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特征、资源禀赋特征以及认知特征等因素在农民行为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技术感知、环境认知与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与采纳对于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为考察技术感知与环境认知对农户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以中国11省的836份微观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技术感知因素与环境认知因素对农户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及其在不同农户群体间的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1)农户对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感知易用性每降低1个层次,其采纳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概率就会降低5.93%;农户对环境变化的感知程度每提升1个层次,其采纳意愿会提高12.57%。2)"技术感知易用型"农户的采纳意愿主要受到环境变化感知的影响,而"技术感知难用型"农户采纳意愿则主要受到环境变化感知和感知有用性的影响。3)影响"环境变化敏感型"农户采纳意愿的关键因素是感知易用性,而"环境变化滞后型"农户则主要受到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劳动力数量、家庭经营耕地面积的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认为应对不同类型农户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工作,以提高农户的技术了解程度和环境认知水平,从而推动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华北土石山区典型天然次生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客观评价我国华北土石山区天然次生林的健康状况,利用现有资料结合定性分析,确定适合本研究区域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3大类共12个,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指标进行筛选,确定森林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结构性指标、功能性指标和抗干扰性指标3大类6个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并应用评价模型对北沟林场天然次生林100个小班进行森林健康评价。结果表明:北沟林场天然次生林100个小班大部分处于健康状况,面积为29600 m2,占样地总面积的74.0%。因此,还需加大这一地区的森林经营,使森林结构更加具有稳定性、抗干扰性和活力,使其达到健康森林群落的理想结构。  相似文献   

15.
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尺度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西部地区正在施行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无疑是西部植被恢复、生态环境改善的一项重大举措,但就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本底条件来看,我们认为有必要确认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的尺度范围,对西部生态环境的改善程度有一个共识,以确保国家以有限的投资获取西部地区最大的生态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西部大开发应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对立的统一,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搞好生态环境建设可以减少自然灾害、改善投资环境、调整产业结构、改善地区形象、发展社会经济。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现状,决定了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提高全民的环境伦理意识,建立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管理体系和补偿机制,处理好生存与发展的关系,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实行建设监理制,依法搞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相似文献   

17.
西部地区在实施退耕还林(草)后,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社会效益显著,但在部分地区也面临退耕还林(草)后,因为条件制约,没有更宽经济渠道的情况下,农户出现家庭生活缺乏经济来源保障的困境。因此,研究如何培育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在既有条件下,挖掘潜在优势,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退耕还林(草)区迫切解决的问题,在分析甘肃省泾川县退耕还林(草)后的现状及其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应当地条件的退耕还林(草)模式植被恢复优化,以更好发挥现有退耕还林(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思路探索。  相似文献   

18.
以巢湖“两河两站”工程为例 ,探讨了水利工程环境影响指标体系及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根据巢湖“两河两站”工程的位置、特点和区域环境条件分析了其可能产生的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影响及其指标体系 ;在此基础上 ,利用现场调查、类比分析、专家咨询及层次分析法确定了主要影响因子 ;最后以主要影响因子为因素集进行模糊聚类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资源约束趋紧和环境污染加剧的双重压力。农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从源头上控制农业污染、协调环境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农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适用范围划分和指标体系构建是开展农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在系统梳理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基本指标体系模式法、专家咨询法和实例验证法,确定了环境影响评价的适用范围及指标体系,提出了将占比最大、影响最直接的县级农业规划纳入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范围的建议;构建了种植业和畜牧业两大产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大大简化了农业规划环评的指标体系,提高了农业规划环评的可操作性,将为推进中国农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Ⅰ)——理论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土地利用规划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尽早地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对于保证决策的正确性是十分必要的。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对土地利用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区域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预防或缓解措施。目前,区域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文提出了一系列的评价原则,分析了与其他环境影响评价的关系,介绍了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程序和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