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深入分析有机农业在资源利用方面相比于常规农业的优势及特点,本研究在综合分析已有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水稻种植的农业生产过程分析和有机农业特点,建立了适用于有机、常规水稻种植的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湖北省水稻种植为例,开展了不同年限有机种植与常规种植农业资源利用的评价调查。指标体系以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人工投入和资源可持续性作为评价要素,共包含18个评价指标。评价结果显示,有机种植由于较低的生物产量导致其在气候资源和土地资源上的得分普遍低于常规种植。但在水资源、生物资源、人工投入和资源可持续性评价要素上,有机种植得分明显高于常规种植。总体来看,小于3 a的有机水稻种植样本资源利用评价得分为0.867,与常规种植得分相当(0.857);但随着有机种植年限的增加,其评价得分逐渐提高(3~6 a有机种植样本评价得分为0.927),当有机种植6 a时评价得分为0.976,比常规种植得分提高14%。研究表明,有机农业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优于常规农业,但这种差异在有机种植前期并不明显,随着种植年限的不断延长有机模式在资源利用方面的优势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我国园艺产业中的重要果品——苹果的生产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山西浮山、陕西白水和甘肃天水等3个代表性地区的有机及常规苹果生产的环境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期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山西浮山的有机苹果生产养分利用效率高于常规苹果,陕西白水和甘肃天水相反。3个地区单位苹果有机生产方式的能源消耗均占常规方式的26%以下,有机生产的能量利用效率高于常规生产。在能源消耗、全球变暖、环境酸化以及富营养化等4类环境影响中,富营养化对环境影响的贡献最大,均占80%以上。有机和常规苹果生产的环境影响按照大小均表现为陕西白水甘肃天水山西浮山。由于山西浮山有机苹果的肥料等投入远低于常规苹果生产,产量相差不大,因而表现为有机苹果的综合环境影响仅为常规苹果的22%;陕西白水和甘肃天水呈现相反的情形,其有机苹果的综合环境影响分别是常规苹果的356%和138%。在高量有机养分投入的前提下,有机农业可以达到和常规农业相当的作物产量,但其代价是较高的负面环境影响和较低的养分和能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从源头上防治环境污染。实现绿色发展关键在于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而推动有机农业发展是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和生态环境保护耦合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从生态环境视角首先依据发展水平、发挥作用以及政策形势,将1994—2019年我国环境保护部门在推动有机食品发展和有机产品基地建设方面开展的工作划分为三个阶段;其次,总结凝练了有机产品基地建设在面源污染源头防控、农田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扶贫及生态产品供给等方面产生的综合效益;最后,提出新形势下有机农业发展与有机产品基地建设在发展生态经济、防控面源污染、助推农村生态环境监管以及生态产业扶贫等方面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有机农业是利用天然再生资源配合环境和生态作用以生产高质量农产品和避免虫害的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在20世纪80年代,有机农业由一些环保团体引入香港;在过去10年间,有机农业广泛引起社会的注意和兴趣。2000年香港政府推出(有机耕作转型计划),目的主要是为香港农业创造新的生产模式,同时为市民提供多一个新鲜农产品的选择机会。首先介绍有机农业的一些重要概念和香港有机农业的发展过程,然后分析并评论有机耕作转型计划的成功和失败之处。  相似文献   

5.
中国有机农业发展:贡献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正从数量型向质量和数量型并重的模式转变,需要对农业发展模式和措施进一步优化,其中有机农业近年来得到较快发展。到2016年底,中国有机农业耕地面积(180万hm2)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5%,有机产值和销售额分别达1 323亿元和450.6亿元。有机农业发展,具有显著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特别是在促进物质循环利用、发挥农业生态系统内生能力、加强生产者与消费者互动、振兴乡村经济、创造宜居环境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有机农业也面临着无法充分保障氮素供应以及适度规模化困难等挑战,需要在发展中考虑和关注。政府应制定和实施相应政策,采取生态补偿等具体措施,引导有机农业合理、有序发展。此外,发展有机农业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对常规农业进行生态化改造,将有机农业理念、原则和技术在常规农业中推广应用,促进中国农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显。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环境污染在很大程度上会制约社会的经济发展。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保护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意义更加突出,国家对农业环境的监测、保护越来越被社会各层重视。因此,只有了解分析当前的农业环境状况,并对农业环境进行监测、保护、治理,才能保障农业环境的可持续利用。监测影响农业环境的各要素,并分析、总结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趋势和污染来源,才能为农业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有效的监控农业环境状况,为农业环境保护、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此,从农业生产现状入手,分析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发展的必要性,进一步探讨农业环境监测体系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有机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新方向。由于有机农业禁止使用化肥、化学农药、生长调节剂(素)等物质,作物的产量受到质疑,是有机农业生产和研究中最受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通过文献查阅,对有机农业与常规农业的产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认为,有机农业模式形成后,作物产量并不低于常规农业。在长期的有机种植中,有机农业的产量要优于常规农业的产量。  相似文献   

8.
县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及预测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全面客观地评价和预测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发展趋势,对于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1-2010年临汾市尧都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相关数据,从农业自然环境状况、农业生产投入和农业生态环境响应3个方面构建农业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了筛选,并采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对临汾市尧都区未来农业生态环境状况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尧都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总体呈上升趋势,质量等级从2001年的"差"变为2015年的"优";尧都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空间差异明显,不同乡镇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发展方式、农业生态保护力度等因素不同,导致全区农业生态环境格局分布的差异性以及空间演化的异质性;农业生产投入子系统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变化影响最大,表明了人类活动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显著影响;针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力度,尧都区应该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以提高林地指数,根据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状况合理加大水资源开发力度,改善农田排水系统,逐步加大生物农药施用量的比重。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动态评价及预测研究能够有效地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的演变趋势,为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GIS支持下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地理信息系统(GIS)叠加分析和多因素综合加权法为技术方法,从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四个方面选择11个评价指标,在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应用实地调查和统计数据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耕地资源利用进行可持续评价。结果表明:鄱阳湖地区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水平较高,其中高度可持续和中度可持续利用的面积比例达到69.05%,不可持续的只有5.23%,说明鄱阳湖地区农业生产能力较强、农业生态环境较优、农业经济水平较高。研究结果可为区域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农业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集约养蚕技术体系生态效能不足,蚕业生产废弃物污染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在集约养蚕技术体系构架上,以桑树年生物合成总干物质利用率为衡量指标,采用技术生产力效能与生态效能平衡集合评价方法,对集成到生态蚕业技术体系内的各单项技术进行技术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效"平衡评价;应用蚕业资源物质生产利用技术模式和回流利用技术模式,优化蚕业资源物质流向利用方式,控制生产过程废弃物污染农村生态环境程度,形成以桑枝食用菌产业化生产链、蚕沙沼气治污和缫丝生产废水循环利用链为构架的生态蚕业技术体系。生态蚕业技术体系在秦巴山区农村应用以来,有效提高了蚕业生产技术的生态效能,蚕业资源物质生产利用效率提高了20.8%,回流利用效率达52.9%,环境水资源循环利用效率达70.4%,排放废水的CODCr(采用重铬酸钾作为氧化剂测定出的化学需氧量)<85 mg.L 1,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有效减轻了蚕业生产污染农村环境的程度,改善了秦巴山区农村生态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11.
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评价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脆弱性具有重要影响,该文选择黄河三角洲垦利县典型生态环境脆弱区,从土地利用类型的角度,分析评价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研究构建了包括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格局、土地利用类型的生态适宜性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稳定性3方面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以遥感手段获取土地利用类型信息,专家打分法进行评价指标量化分级,层次分析法确定其权重,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格局指数模型、土地利用类型的稳定性指数模型以及土地利用生态适宜性指数模型,并据此构建了垦利县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脆弱性效应综合指数模型。通过评价,得到了垦利县县域整体和乡镇两个尺度上的土地利用类型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效应值,系统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及其空间分异,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了垦利县土地利用的调整分区,提出了各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学理论,通过对厦门市的环境特征分析,根据生态城市的内涵,将健康、安全和发展这3个概念引入生态城市的综合评价,建立厦门市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进行生态健康指数、生态安全指数和生态发展指数的计算,最终得出各城区的生态城市评价综合指数并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生态导向的生态城市评价与分析是从生态健康、生态安全、生态发展3个方面将城市规划引向重建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过程。(2)在厦门生态城市的评价中,岛内城区与岛外城区存在明显的差距,岛内的思明区和湖里区的评价指数明显高于岛外的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和翔安区。(3)生态导向下的生态城市是集自然与人类影响于一体的和谐平衡的复合系统,在城市规划中应以生态功能为基础进行城市的布局,以生态功能区划来引导区域的建设模式,让生态理念更好地融入到城市建设中。  相似文献   

13.
中国循环农业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循环农业的研究与实践是当前中国农业领域的热点, 如何构建一套合理的循环农业评价体系是促进循环农业发展关键问题之一。本文梳理了近年来中国循环农业评价研究的概况, 重点分析了中国循环农业评价的内容与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现有循环农业评价研究主要有两类: 一是宏观层面针对国家和地区循环农业发展的综合评价, 从经济与社会发展、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和资源环境安全4个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评价该区域循环农业所带来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或循环农业的有效性, 此类研究占绝大部分; 另一类是针对工业园区和企业或具体产业模式、农场, 采用系统动力学、能值、生命周期评价等系统分析方法评价不同模式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及其对环境影响, 目前这类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存在较大差异, 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深化。综合分析认为, 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需要在进一步明确循环农业的内涵和原理的基础上, 选择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不同的循环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因为其服务的对象及目标不同, 其构成也有所不同。针对评价对象, 在国家、区域层面和园区/企业层面的评价重点应该有所区别, 同时对于微观的循环农业发展模式/技术层面, 其评价的内容和指标也应该区别于宏观层面的评价。有针对性地构建适于不同层面的循环农业评价体系, 才能为制定科学合理循环农业发展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基于能值的顺德市农业系统生态经济动态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能值理论方法为主要手段结合环境经济学方法,以顺德市农业系统改革开放22年的发展动态为研究对像,从成本价值结构和产出效应价值两个角度,开展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农业系统生态经济动态的分析与评价研究,探索能值方法与环境经济学方法的整合路径。提出能值投入产出平衡计算的算法和能值效益率(EBR)、能值本地影响率(LCR)等一系列生态经济评价指标。结果表明,顺德农业系统生产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但资源型农产品能值交换率长期小于1,系统在繁荣的市场交易中处于实际的亏损地位,建议针对猪肉和鱼类这两种主要产品,增设相应的深加工环节。能值分析方法和环境经济学方法有着较好的互补性和一致性,但在具体指标体系选择与构建及产出端分支的量化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5.
不同方法对保护性耕作的生态评价结果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生态经济学方法对农业生产技术进行综合评价是农业技术应用决策的重要参考,目前国际上存在各种不同的生态经济学评价方法,许多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但是不同方法的理论基础和评价侧重点不同、自成体系,应用单一方法难以全面系统评价农业技术。因此,该文基于农业技术评价的经济效益、生态功能以及环境影响3个方面的需求,选择目前国际上热门的能值、生态系统服务、生命周期评价3种生态经济评价方法对吉林省4种保护性耕作模式:玉米留茬垄侧种植技术(CT1)、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技术(CT2)、玉米留茬直播种植技术(CT3)和玉米灭高茬深松整地种植技术(CT4)的评价结果进行综合比较,探索吸收各种方法的优点用于系统综合评价农业生产技术的生态经济和环境影响效应的可行性。能值评价结果表明,4种模式的能值产出率高于对照模式9.6%,技术选择优先序是CT3CT4CT2CT1;生态服务价值评价结果表明,4种模式的生态服务价值是对照模式的2.1倍,技术排序是:CT2CT1CT3CT4;生命周期评价结果表明,4种模式的环境影响综合指数平均比对照模式低1.7%,技术排序为CT2CT3CT4CT1。研究结果表明3种方法的评价结果均显示了保护性耕作模式对于传统耕作模式在生态、经济和环境影响等方面都具有综合优势。但是,不同研究方法对于同一具体技术的评价结果有一定的差异。根据3种方法评价结果的排名平均计算,比较科学的综合排名结果应该是:CT2CT3CT4CT1。因此,采用单一方法难以全面系统评价某一具体的农业生产技术,在进行农业技术选择决策时,需要采取多方面、多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各种方法来选择合适的农业技术。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有机农业的快速发展,一种有机设施园艺在国外已经被证明可持续性生产和盈利,但中国有机设施园艺相关技术标准还是空白。该文介绍了国外有机设施园艺产生的背景、定义、起源、目标、认证面积、产量和盈利状况、有机设施园艺基本形式及认证规则要点,探讨了中国发展有机设施园艺的可行性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中国应该积极发展有机设施园艺,但有机设施园艺不能简单等同于"温室+有机种植",它应该是一个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包含温室环境控制、种植材料选择,土壤肥力保护,水资源管理,病虫害控制,节能和可持续盈利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同时应立足国情,借鉴国外有机设施园艺规则要求,加强中国设施生物农业的基础研究和农机装备开发,制定出中国有机设施园艺的认证标准,中国设施农业产业必将迎来巨大的新市场机遇。  相似文献   

17.
食品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针对食品生命周期内产生的资源、能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将生命周期评价引入食品加工领域,从目标与范围定义、清单分析、影响评价和改善评价4个步骤初步构建了食品LCA方法体系。分析了中国开展食品LCA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途径。以啤酒酿造过程为案例进行了评价研究。评价结果显示,该过程中各主要环境影响因子影响潜值依次为:富营养化(0.061),工业烟尘和粉尘(0.015),固体废弃物(0.003),据此可分别建立有效的废水处理设施,改进物料粉碎方式,回收利用废硅藻土来相应减少环境影响。研究表明,开展食品LCA可以为提高食品环境性能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对中国食品工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