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确国审冬小麦新品种衡S29的配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可为该品种大面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为此特进行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5个播期和6个种植密度处理,于2014—2015年在河北省深州市护驾迟镇旱作节水试验站进行。结果表明:1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有显著影响;种植密度对穗粒数、千粒重及产量有显著影响,但对单位面积穗数影响不显著。2产量随播期推迟而降低,随种植密度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在一定范围内,衡S29单位面积穗数和千粒重随播期推迟而减少,穗粒数随播期推迟而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随种植密度增加而降低。综合分析表明:衡S29适宜播期为10月6日—17日,最佳播期为10月6日—11日,最佳种植密度为270万~330万/hm~2。  相似文献   

2.
播期和密度对冬小麦品种邯麦14号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冀南麦区冬小麦品种邯麦14号的适宜播期和密度,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播种期为主区、种植密度为副区,研究了不同播期(10月10日、15日和20日)和密度(270万株/hm2、345万株/hm2、420万株/hm2和495万株/hm2)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较小,对单位面积穗数和产量影响极显著;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播期与密度互作对产量和单位面积穗数均有显著影响。通径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播种期和种植密度条件下,单位面积穗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大,其次是穗粒数,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贡献最小。本研究条件下,邯麦14号的适宜播种期为10月10~15日、基本苗密度为345万~420万株/hm2。  相似文献   

3.
为了确定小麦的最佳播期与密度,开展了不同播种期与种植密度对小麦品种天禾3号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小麦产量、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随播期推迟呈下降趋势,成穗数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播种期和种植密度两因素互作条件下,10月15日播种、密度330万株/hm2处理成穗数最高,10月5日播种、密度195万株/hm2处理穗粒数、千粒重最高,10月10日播种、密度240万株/hm2处理产量最高。综合考虑,天禾3号在鹤壁市的最佳播种期和种植密度分别为10月10日、240万株/hm2,此播种期和种植密度条件下产量最高,达9 710.9 kg/hm2。  相似文献   

4.
播期与密度对33°N线旱茬麦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33°N旱茬麦丰产提供依据。[方法]以烟农19为试材,研究不同播期和密度对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播期的延迟,单位面积成穗数呈下降趋势。在同一播期条件下,单位面积穗数随密度增大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播期为10月8日和10月15日的穗粒数明显低于播期为10月22日和10月22日。播期为10月22日时小麦千粒重最高,10月22日和11月5日次之。播期为10月22日的产量最高;其次为10月15日和10月29日;播期为11月5日时产量最低。[结论]播期为10月22日,密度为300万株/hm2时,33°N旱茬麦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5.
播期与密度对襄麦D51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小麦新品种襄麦D51的适宜播期与密度组合,于2016—2017年在襄阳市农业科学院以襄麦D51为材料进行了播期与密度的裂区二因素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处理条件下,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差异不显著,每穗粒数和平均产量随播期推迟显著提高,千粒重随播期推迟显著下降;不同播种密度条件下,有效穗数、千粒重和平均产量差异均不显著,每穗粒数随密度增加显著下降。平均产量的播期与密度互作效应显著,最佳播期为11月4日、播种密度为每公顷315万基本苗。  相似文献   

6.
林琼 《福建农业学报》2012,27(7):685-690
以超级杂交稻天优3301为材料,在大田中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研究播期和移栽密度对天优3301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及产量均有显著影响,移栽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也显著.移栽密度主要影响穗数,随着移栽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显著增多,穗粒数下降,而结实率和千粒重相对稳定.在建阳及闽西北地区,超级杂交稻天优3301的适宜播期为5月20~30日,适宜栽插密度为25.0万丛·hm-2,在此条件下可形成足够穗数和穗粒数,从而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究播期和播量对山西省晋中盆地冬小麦籽粒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为生产实际提供理论依据。以晋太182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播期、播量)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播期和播量对小麦籽粒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和播量对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二因素互作对产量、成穗数、穗粒数影响达到极显著,对千粒质量影响不显著。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和成穗数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表现为增大趋势;随着播量的增大,产量均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成穗数表现为增大趋势,穗粒数和千粒质量表现为降低趋势。适宜播期为9月24—29日,适宜播量为375万~450万粒/hm~2;最佳播期为9月24日,与其相应的最佳播量为375万粒/hm~2。9月19日至10月14日期间,播期比9月24日每提前或推后1 d,对应的播量减少或增加15万粒/hm~2。以播期定播量,通过协调产量三要素,形成较高的成穗数和适当的穗粒数及千粒质量,是晋中盆地冬小麦高产的有效途经。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冬小麦新品种衡4399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措施,为该品种大面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裂区设计,设7个播期和6个种植密度处理,于2008~2009年在河北省深州市护驾迟镇旱作节水试验站进行了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该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影响的研究。[结果]1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及产量有显著的影响,但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2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和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一定范围内,衡4399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减少,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受播期和种植密度影响很小;千粒重随播期的推迟而增加,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结论]通过回归方程模拟计算得出,冬小麦新品种衡4399的适宜播期为10月6~21日,相应的合理种植密度为210万~360万/hm2。  相似文献   

9.
沧麦119产量因素效应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小麦品种沧麦119为试材,通过产量构成因子(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对其产量的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模拟,研究了沧麦119产量性状对产量的直接和间接效应。结果表明:产量性状对产量的直接效应依次为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穗粒数,互作效应依次为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穗粒数×千粒重。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产量水平7500kg/hm^2。左右的栽培中,沧麦119产量结构参考指标适宜参数为单位面积穗数600~6757万穗/hm^2。、穗粒数30粒/穗、千粒重44~46g。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33°N旱茬麦丰产提供依据。[方法]以烟农19为试材,研究不同播期和密度对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结果]随着播期的延迟,单位面积成穗数呈下降趋势。在同一播期条件下,单位面积穗数随密度增大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播期为10月8日和10月15日的穗粒数明显低于播期为10月22日和10月22日。播期为10月22日时小麦千粒重最高,10月22日和11月5日次之。播期为10月22日的产量最高;其次为10月15日和10月29日;播期为11月5日时产量最低。[结论]播期为10月22日,密度为300万株/hm2时,33°N旱茬麦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1.
为充分发挥济麦22在鲁东南地区的产量潜力,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播期和播量对该品种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济麦22的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和单产均有显著影响,对穗粒数的影响相对较小。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播量的增加,穗数显著增加,穗粒数减少,千粒重明显降低,产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研究认为,在鲁东南地区,济麦22最适宜的播期是10月5—15日,最适播量是180万~240万·hm~(-2)。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节水高产型冬小麦新品种衡216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为该品种的大面积应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设7个播期(10月1日、5日、10日、15日、20日、25日和30日)和6个种植密度(基本苗数量,160万、210万、270万、330万、390万和450万株/hm~2)处理,研究了不同播期与种植密度对该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单位面积穗数、千粒重和产量有显著影响,但对穗粒数影响不显著;种植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三因素均有显著影响。产量随着播期的推迟和种植密度的增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在一定范围内,衡216单位面积穗数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减少,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加;穗粒数受播期影响很小,受密度影响显著;千粒重随着播期的推迟而增加,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而降低。通过回归方程模拟计算得出,衡216的适宜播期为10月6~22日,相应的种植密度为210万~37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3.
小麦适期播种不仅是全苗壮苗的关键,还对小麦越冬及返青期的分蘖生长至关重要。本试验以镇麦12和镇麦15品种为材料,研究了播期、播量和施肥策略协调栽培方式对苏南沿江地区生态条件下高产小麦的茎蘖动态、单茎干物质积累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适期早播能提高单茎干物质积累量和单位面积成穗数,但降低了穗粒数和千粒重,最终产量低于适期播种条件下的产量。推迟播期会降低单茎干物质积累量、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最终产量显著低于适期播种条件下的产量。综合分析,2个品种“11月8日播种+12 kg/亩播种量+对应氮肥运筹”,是苏南沿江地区镇麦品种量质效协调栽培的适宜组合。试验还表明,在相同条件下镇麦12比镇麦15容易获得更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4.
不同播期和密度对菏麦2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菏麦28的适宜播期和种植密度,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播期和种植密度对菏麦2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种植密度和播期×密度互作对产量及其构成三要素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菏麦28的适宜播期为10月5日—10月18日,适宜种植密度为270~420万株/hm~2。随播期延迟穗粒数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随种植密度增加产量先增后降,穗粒数、穗长和结实小穗数呈减少趋势。菏麦28产量与有效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有效穗数与穗长、结实小穗数呈不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12-2016年度国家黄淮南片试验数据和江苏省淮北小麦品种试验数据,对徐麦35的丰产性、稳产性、适应性及产量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徐麦35具有较好的丰产稳产性和适应性,徐麦35穗数、千粒重与产量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故而在稳定穗粒数的前提下,提高穗数和千粒重能显著提高产量。多年高产栽培试验研究表明,徐麦35最适播期在10月5~20日,适宜基本苗180万~270万/hm2,肥力水平偏低或播期推迟,应适当增加基本苗;分蘖成穗自我调节能力高,成穗数稳定。品种耐水肥,高肥力条件及合理氮肥运筹可促进其穗粒数的形成,提高千粒重,从而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6.
在大田条件下,以大穗型品种泰农18和中穗型品种山农15为试材,分别设置三个种植密度、两个播期研究播期和播量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及其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品种花前营养器官中贮存的氮素向籽粒中的转运量、转运率和贡献率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随播期的延迟而降低。随种植密度增大,穗粒数、千粒重相应降低,单位面积穗数升高;随播期延迟穗粒数、千粒重则相应升高,单位面积穗数降低。在延迟播期和增加密度的最终影响下籽粒产量显著提高。两个品种的籽粒含氮量随播期的延迟和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地上部氮素积累量随播期的延迟和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结果氮素吸收效率和氮素利用效率同步提高。因此,通过适当延迟播期和增加种植密度可以实现籽粒产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协同提高。本试验条件下,泰农18和山农15兼顾高产和氮素利用效率的最适宜播期为10月14日,种植密度(基本苗)分别为405.0、51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7.
谢磊  龚德平  刘文超  张建中  屈亚夫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9):4895-4896,4898
就不同播期和密度对鄂大麦10号出苗、群体动态、生育进程、穗粒结构及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播期和密度下,鄂大麦10号的产量结果差异不大,播期、密度互作效果不显著。出苗时间随着播种期的推迟而延长,在各个播期中,播种越迟,冬前分蘖越少;尽管早晚播种的时间相差20 d,但成熟期仅相差5 d,可见播种期对成熟期的影响是有限度的;穗粒结构在试验中受气候因素的影响,呈现不规则的变化,千粒重与灌浆期长短和温度有关,早播种的明显偏高;在试验的播种期内,播期对产量的影响不明显。单株分蘖数随密度的增加而递减,单位面积的成穗数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分蘖成穗率随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千粒重和穗粒数随密度的增大而递减,密度对产量的影响也不明显。表明鄂大麦10号的自身调节能力比较强。  相似文献   

18.
播期与播量对小麦新品种龙科1109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小麦新品种龙科1109的配套栽培技术,在位于沿淮淮北地区的安徽省龙亢农场,采用裂区试验研究了播期和播量对龙科1109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和播量对龙科1109产量构成因素及农艺性状影响显著,推迟播期降低了龙科1109的成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降低了产量;增加播量能提高成穗数和产量,降低穗粒数和千粒重。根据试验结果,建议龙科1109在沿淮淮北地区10月下旬播种,播量以232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9.
密度、氮肥基追比例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烟农19和兰考矮早8为材料,研究密度和氮肥基追比例对多穗型和大穗型小麦品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密度提高有利于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单位面积穗数的增加,而穗粒数与千粒重随播种密度的加大而减小。氮肥基追比例增加与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的千粒重间均呈正相关.而与不同穗型小麦品种的穗粒数间呈负相关,适当氮肥基追比例增加对不同穗型小麦品种单位面积穗数影响未达显著差异水平。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方差分析和相关、回归、通径分析的方法分析了不同播期大麦、小麦、小黑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特点,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播期对不同麦类和不同品种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有明显的影响.不同麦类间对产量直接效应最大的因素是亩穗数,不同品种间对产量直接效应最大的因素.早播是穗粒数;晚播是千粒重.在适宜播期范围内,产量高并有它相适宜的产量构成,从而提出不同麦类品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