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孙璐 《河南农业》2012,(18):31+37
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时代背景下,翻译过程中两种语言文化的"杂合"现象也愈加明显。教师加强对杂合理论的了解与学习,并将其运用到高职高专翻译教学实践中,不仅能够改善翻译教学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2.
译学理论与实践之文化转向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译学理论与实践注重的是源语与宿语在语言层面的转换且以源语为中心。自从20世纪80、90年代西方译学研究发生“文化转向”以来,翻译界已展现出一幅全新的画面.翻译本身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转向”背景下的翻译观以及应和时代需要的“通变原则”对指导译者在两种异质文化框架内进行再创造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20世纪70年代以来,翻译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本文在分析前人对“翻译体”现象论述的基础上,从文化翻译的角度出发,对“翻译体”重新定义,并论述了它与异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生态视角来看,翻译就是要维护语言多元和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和谐生态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古诗英译的生态翻译取向,从求异与杂合两种译介途径进行论证。求异就是强调译文在可理解性基础上最大限度保留原文异质性,使译文读者在体验差异性的同时体味原诗的艺术魅力,丰富译语文化;杂合乃一方面尽可能保留原诗的意象与汉语句法结构,另一方面巧妙地将古诗表达形式与译语表达形式融合,以一种新语言形式进入译语,以便更好地再现原诗的意蕴和意境,传达原诗的文化精髓。  相似文献   

5.
文化缺省是指交际双方在交际过程中对双方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的省略。文章对国内文化缺省翻译研究的现状进行总结,就王东风提出的“文化缺省”概念,探讨现今翻译研究中“文化缺省”概念运用的混乱局面及其原因,并从文化翻译层面上对文化缺省,文化空缺,文化专有项与文化负载词的关系,及其从翻译与翻译研究层面上对“文化缺省”概念的内涵进行相关论述和补充。  相似文献   

6.
翻译本质上是两种不同文化间的转换,由于文化受到地域及历史传统的限制,无论是表现形式或者是实质内容上都具有差异性,因此把握好文化间的差异是语言翻译过程中的关键。在翻译中要结合具体的语境,力求"信""达""雅",这就要求在翻译教学中克服对字句的一一对应式翻译,同时将独特的语言文化背景融合在翻译的文本中,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准确传递信息,表达情感。  相似文献   

7.
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是影响交流的重要因素,这种文化差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因素差异,而翻译活动可以看作是两种语言的转换问题,因此,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是很有必要的。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化心理差异的形成以及对比分析总结出了一些常见的文化现象,了解这些现象对英语翻译工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之间必然存在差异。语言与文化的密不可分注定了翻译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本文指出,应该从文化的角度去看待翻译,尽量做到文化意义上的翻译等值。  相似文献   

9.
杨桂兰 《吉林农业》2013,(3):304-304
文化的传播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在对语言进行研究分析的过程中要充分理解和认识语言所处的文化环境。因此,翻译工作是两种文化交流接触的重要环节,由于受到两种不同文化的影响,在进行翻译工作中往往会出现情感方面的忽视和认识不足,进而导致翻译中出现了情感的丢失现象。  相似文献   

10.
依据语言学家莱克夫的定义,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语言是概念隐喻的外在表现形式。[1]与隐喻相关的术语包括源域、目标域、映衬等。隐喻中很多文化现象,汉维隐喻的翻译其实就是文化传真的过程。由于文化不同,在翻译要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以达到忠实原语的等效翻译。汉维的隐喻相关文献有很多,集中体现在动物、植物的隐喻对比研究、人体器官词语的隐喻认知研究,其他隐喻研究等。本文以隐喻为理论基础,研究汉维"风"在隐喻运用中的相似点和不同的。分析汉维翻译中"风"隐喻采取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1.
各种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而文化的民族性特点是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这一点,分析、了解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才显得尤为重要。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一种有效形式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了提高译者对英汉两种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从而进一步提高译作的质量,本文试着从词汇的角度来探讨英汉两种语言所负载的不同的文化信息,并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拥有的一笔无价财富.如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出去,走出国门,从而得到更大程度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中,口译相对于笔译和其他外宣资料能够让口译对象更加直接地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译的现场性、互动性和有声的信息传递方式以及零翻译的使用,能够让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某些术语在口译交流过程中高频率出现,成为具有高辨识度的中国文化标签,从而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得到传播和传承.  相似文献   

13.
翻译在跨文化交际领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中、英语言中特殊成分文化内涵的可译性与否一直是众多学者所争议的一个话题。木文从英汉语言中“花”的文化内涵的比较入手,并由此联想到文学作品中“花”的英译种种,继而对英汉互译这一特殊的交际过程中文化信息如何传递的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研究了英语和汉语中引喻的基本形式与作用 ,并对引喻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语境,作为语言交际发生的环境,对翻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语义是翻译的核心,语境是翻译的基础。遣词造句,篇章结构以及语体形式均离不开语境。关联理论要求翻译过程中在动态语境中找出各种信息之间的最佳关联。本文从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入手,分析在翻译实践中考虑语境因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剖析语言、文化和翻译的关系,结合中医术语的文化特色研究其英译策略,总结出五种能够促进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的方法,并灵活运用这五种方法从文化视角合理地保留中医术语特色,译出中医的文化内涵,促进中医术语英译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化翻译观的理论,从影视翻译的特点和原则出发,对影视翻译过程中应侧重的几个方面:如片名的翻译,语言的提炼,文化因素的处理等问题进行探讨。指出译者应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努力实现译文文本与原文文本的文化功能等值。还指出译语文化是决定翻译的因素,成功译文应以译语读者为中心,注意信息传递的效果,即读者的接受性。译语观众与原语观众心理接受反应和谐一致,是影视翻译最高标准。  相似文献   

18.
《文学翻译杂合研究》是韩子满的重要研究成果。该书的主要价值在于:对文学翻译中的杂合现象做出了较为细致的描述,并就此从共时和历时的两个角度对翻译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译文中必然存在杂合的论断。其问题在于:在某些方面表述不够明确、观点相互矛盾、缺乏必要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安德烈·勒菲弗尔与苏珊·巴斯奈特一起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文化研究观点,颠覆了以往翻译理论的指向,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在《翻译实践和文化资本的流通:〈埃涅伊特〉的英译本》一文中,安德烈·勒菲弗尔以《埃涅伊特》英译本为例探讨了翻译和文化资本的关系和影响翻译实践过程中文化资本的流通和传播的因素.本文主要介绍他在文中传达的独到的翻译思想,探索其对翻译实践的启示并对此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