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正常人的口腔、鼻、咽、肠道等处存着一定数量的细菌,其中有些是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由于菌群间互相拮抗制约,维持一种平衡共生状态,人体不会发病.当使用了广谱抗生素后,体内对该种抗生素敏感的细菌被抑制,而耐药菌反而乘机迅速繁殖生长,引起人体发病,这就是二重感染.其中较常见的二重感染是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真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引起的.二重感染在肠道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肠炎,常见的有金葡萄肠炎,白色念珠菌肠炎、伪膜性肠炎.这在年老体弱、婴幼儿、原来免疫功能低下的肝硬化、尿毒症、心力衰竭患者尤易发生.  相似文献   

2.
选取了34日龄的崇仁麻鸡为研究对象,以蓝藻粉替代基础日粮中不同比例(分别替代0(CB组)、10%(CL组)、20%(CM组)、50%(CH组))的豆粕饲喂35 d后,无菌操作每组取10只鸡的盲肠内容物,充分混匀后,采用MiSeq测序技术对盲肠内容物中细菌群落结构组成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崇仁麻鸡肠道中微生物在门水平上主要以拟杆菌门、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为主;在属水平上,拟杆菌属丰度最大,其次是互养菌属、乳杆菌属。CL组中厚壁菌门细菌数量有所增加,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细菌比例下降,肠道内乳杆菌等有益微生物数量增加,脱硫弧菌等有害微生物数量降低,而CM组和CH组中脱硫弧菌等有害细菌数量却大幅度增加,且CH组中还出现了其特有的Akkermansia属细菌。结果表明,饲粮中添加蓝藻粉会改变崇仁麻鸡肠道菌群的物种多样性,适量(≤10%)的添加对盲肠菌群结构有所改善,可提高厚壁菌门细菌数量,降低拟杆菌门/厚壁菌门细菌比例,增加肠道内乳杆菌等有益微生物的数量,降低脱硫弧菌等有害微生物的数量;中高剂量的蓝藻粉则导致了某些机会致病菌的出现,增加了肠道菌群相关疾病的诱发机会。  相似文献   

3.
鱼类消化道菌群的作用与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微生态学在鱼类中的研究较在哺乳动物中的研究深度有较大差距。本文介绍了鱼类消化道菌群对鱼类的营养作用、免疫作用,对病原菌入侵的拮抗作用和自身的致病作用;介绍了水体中的微生物、盐度、水温,鱼类摄食的饵料、药物,鱼类不同的生理状态和发育阶段对鱼类消化道菌群的影响;并认为鱼类早期发育阶段肠道菌群的演替、肠道菌群的免疫机理和利用肠道菌群进行环境监测等是今后鱼类肠道微生态学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无乳链球菌对罗非鱼肠道菌群的影响,为揭示无乳链球菌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机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无乳链球菌HN016强毒株的菌悬液经口灌胃吉富罗非鱼,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无乳链球菌在罗非鱼肠道中的定植情况及对罗非鱼肠道菌群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口服无乳链球菌HN016菌悬液的罗非鱼在24 h后出现链球菌病的典型症状,至口服后第3 d试验组罗非鱼全部死亡;口服12 h后罗非鱼肠道内的无乳链球菌HN016强毒株数量达峰值,但口服24 h后其数量显著下降(P<0.05).口服无乳链球菌HN016菌悬液后罗非鱼肠道样品OTUs的数量和种类发生明显变化,表现为口服12 h后引起罗非鱼肠道菌群多样性明显降低,但口服24 h后出现反弹并高于初始水平,且肠道菌群多样性与无乳链球菌HN016强毒株在肠道中的含量呈明显负相关.口服无乳链球菌HN016菌悬液引起罗非鱼肠道菌群构成比例发生明显变化,门水平上排名前10位的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广古菌门、互养菌门和软壁菌门细菌所占比例上升,厚壁菌门、梭菌门、放线菌门、奇古菌门和螺旋体门所占比例则呈下降趋势;在属水平上表现为罗非鱼肠道菌群排名前10位的优势菌属除了拟杆菌属和不动杆菌属呈上升趋势外,其他菌属如鲸杆菌属、乳球菌属和丙酸菌属等均呈下降趋势,即罗非鱼大部分肠道优势菌群已受到无乳链球菌HN016强毒株的抑制.[结论]无乳链球菌感染罗非鱼后肠道菌群构成及其多样性明显改变,可引起致病菌爱德华氏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细菌比例的增加,同时引起鲸杆菌属、丙酸菌属和乳球菌属等肠道有益细菌比例的减少,故推测迟缓爱德华氏菌和荧光假单胞菌继发感染在罗非鱼链球菌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对肠道菌群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肠道菌群在人类及动物健康中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然而,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营养代谢性疾病、慢性病、自身免疫病等方面,对肠道菌群在传染性疾病,特别是病毒病中的作用关注甚少。直到最近,学术界才开始对菌群与肠道病毒之间的相互作用展开系统性研究。随着相关研究的推进,肠道细菌在病毒入侵、病毒致病性及机体抗病毒免疫等方面的作用初现端倪,但其机制并未得到全面揭示。本文对近年来在细菌和肠道病毒互作方面具有高影响力的研究工作,特别是肠道病毒利用细菌促进其体内入侵的相关机制进行了综述。总体而言,细菌促进病毒体内感染的机制分为2类:一类是提高病毒粒子稳定性及促进病毒在宿主靶细胞上的黏附作用,即通过提高病毒感染效率促进感染的直接机制;另一类是改变宿主抗病毒免疫反应的倾向性,即通过抑制宿主免疫反应促进感染的间接机制。对病毒利用肠道细菌促进体内感染的相关机制进行讨论,有助于深入理解病毒的致病机制,揭示病毒与肠道细菌相互作用的普遍规律,解析肠道病毒逃逸宿主黏膜免疫的分子机制,为新型肠道病毒疫苗及相关疫苗佐剂的研发和抗病毒治疗新方法的提出提供全新的视角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不同养殖阶段罗非鱼肠道及养殖环境中喹诺酮类耐药菌产生的风险,筛选出水产养殖耐药性监测指示菌,为建立科学的水产品耐药防控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萘啶酸(第一代)和恩诺沙星(第三代)2种喹诺酮类药物,通过平板计数法统计不同养殖阶段(苗种阶段、中间阶段及上市阶段)罗非鱼肠道及养殖环境(池塘水和底泥)中喹诺酮类耐药菌的数量及耐药率,然后采用高通量测序分析不同养殖阶段喹诺酮类耐药菌群的结构特征及组成变化.[结果]在不同养殖阶段罗非鱼肠道及其养殖环境中的细菌总数相对稳定,罗非鱼肠道的细菌总数维持在4.6×105~1.6×106 CFU/g,池塘水的细菌总数维持在5.2×103~2.1×104 CFU/g,池塘底泥的细菌总数维持在4.8×103~3.2×104 CFU/g.苗种阶段罗非鱼肠道菌群对萘啶酸和恩诺沙星的耐药率均高于中间阶段和上市阶段,分别为34.7%和19.0%.各养殖阶段的罗非鱼肠道及养殖环境优势菌群均以气单胞菌属、埃希菌—志贺氏菌属、鲸杆菌属、邻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和肠杆菌属细菌为主.随着养殖阶段的推移,罗非鱼肠道中的气单胞菌属相对丰度呈下降趋势,而鲸杆菌属呈上升趋势;而养殖环境中的菌群结构无明显规律性变化.在罗非鱼肠道及养殖环境喹诺酮类耐药菌群中,埃希菌—志贺氏菌属和气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较高,且随着养殖阶段的推移呈不同程度上升趋势.[结论]罗非鱼养殖的耐药风险主要集中在养殖前期阶段,埃希菌属和气单胞菌属是喹诺酮类耐药的主要菌群,应加强不同养殖阶段的饲养管理,减少病害发生以减轻抗菌药物使用带来的风险.此外,可选用埃希菌属和气单胞菌属作为水产养殖细菌耐药性监测的指示菌,实时监控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性的产生与传播.  相似文献   

7.
外膜囊泡(Outer membrane vesicles,OMV)是兰氏阴性菌分泌的纳米样颗粒。OMV 呈球状双层膜结构,直径为 20~250 nm 大小。其主要由细菌的外膜成分构成,其中病原菌分泌的 OMV 包括与致病相关的多种成分,如非蛋白抗原脂多糖、脂质、蛋白质粘附素、侵袭素、毒素等致病因子。病原菌 OMV 还含有细菌的DNA、RNA、sRNA 和质粒等核酸,是革兰氏阴性菌的一种新型分泌系统,与致病性、耐药基因的存储和传播、细菌间及细菌 - 宿主间通信串扰等一系列功能紧密相关。病原菌 OMV 的分泌与应激反应有关。OMV 作为毒力因子、耐药基因或质粒、抗原分子等生物活性物质的载体递送至宿主细胞,直接导致疫病的发生或加剧病情。在作用机制方面,OMV 通过动力依赖性内吞将毒素转运至宿主细胞、介导耐药基因水平转移、通过增加分泌量减少噬菌体入侵病原菌,或保护来源菌、周围细菌免受膜活性物质侵害、影响,以及诱导细菌感染部位甚至远部组织免疫相关细胞的免疫反应、激活炎症反应通路、介导宿主细胞死亡及代谢重构等。鉴于 OMV 在细菌致病、耐药性产生、宿主生理屏障(肠黏膜屏障、肠血管屏障、血脑屏障)破坏及生态位失衡、免疫功能异常等方面发挥的多种生物学功能,深入了解其相关生物学作用和潜在的分子机制,对探索人和动物细菌病的致病机制、耐药机理、开展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研发及新型疫苗创制等防控新策略具有重要意义。重点对 OMV 在革兰氏阴性病原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对其应用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合作猪夏季和冬季肠道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和组成特征.【方法】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夏季和冬季半放牧饲养的6月龄健康合作猪的粪便菌群结构特征.【结果】合作猪冬季与夏季肠道菌群α多样性指数差异不显著(P0.05),但β多样性冬季显著高于夏季(P0.05);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螺旋体门(Spirochaetes)为夏季合作猪和冬季合作猪粪便菌群优势菌门,unidentified_Clostridiales细菌属和Terrisporobacter为夏季合作猪和冬季合作猪粪便菌群的优势菌属.菌群组成差异分析显示,在科水平,夏季合作猪粪便菌群中链球菌科(Streptococcaceae)、普雷沃氏菌科(Prevotellaceae)、丹毒丝菌科(Erysipelotrichaceae)、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和消化球菌科(Peptococcaceae)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冬季合作猪(P0.05),而冬季合作猪粪便菌群中甲烷杆菌科(Methanobacteriaceae)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夏季合作猪(P0.05);在种水平,拟普雷沃菌309(Alloprevotella_sp_feline_oral_taxon_309)、梭菌属细菌ID5(Clostridium_sp_ID5)、柏林密螺旋体菌(Treponema_berlinense)和溶纸梭菌(Clostridium papyrosolvens)在夏季合作猪粪便菌群中的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冬季合作猪(P0.05);反刍甲烷杆菌(Methanobrevibacter_ruminantium)、瘤胃菌属细菌YS3(Rumen_bacterium_YS3)以及毛螺旋菌科细菌YE64 (Bacterium YE64)在冬季合作猪粪便菌群中的相对丰度均显著高于夏季合作猪(P0.05).【结论】合作猪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组成与其适应不同季节气候和饲草种类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9.
低剂量恩诺沙星对SPF小鼠肠道菌群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SPF小鼠动物模型研究了低剂量恩诺沙星对肠道菌群细菌数量、细菌耐药性和定植抗力的影响。连续饮水给药(1、10 和100 mg·L-1)48 d后,恩诺沙星对SPF小鼠肠道菌群的主要影响为:10和100 mg·L-1恩诺沙星可抑制部分需氧和兼性厌氧菌的生长(P<0.05或P<0.01);100 mg·L-1恩诺沙星可抑制肠球菌和部分拟杆菌的生长(P<0.05或P<0.01);1、10 和100 mg·L-1恩诺沙星使需氧和兼性厌氧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增加(P<0.05或P<0.01);100 mg·L-1恩诺沙星使拟杆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增加;1、10 和100 mg·L-1恩诺沙星可降低部分SPF小鼠肠道菌群的定植抗力,使菌群对外源细菌的屏障作用下降。低剂量恩诺沙星对肠道菌群数量和定植抗力影响不大;恩诺沙星对肠道菌群的主要影响是使需氧和兼性厌氧菌的耐药率增加;中国现行规定的恩诺沙星和环丙沙星的日允许摄入量(ADI)可能也会对人体肠道菌群产生影响,主要为选择出耐药需氧和兼性厌氧菌。  相似文献   

10.
耐药性体外传递和耐药菌体内生存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进一步验证GyrA基因突变与氟喹诺酮耐药性的关系,阐明与染色体无关的细菌耐药性或耐药基因垂直传递和水平传递特点,阐明控制抗菌药使用对控制细菌耐药性的作用。【方法】用PCR方法扩增了细菌GyrA和ParC基因;用耐四环素(TE)、氨苄青霉素(AMP)、复方新诺明(SXT)的大肠杆菌做供体菌,对TE、AMP、SXT敏感的大肠杆菌作受体菌,进行了体外结合传递试验;用耐药菌株在营养琼脂上垂直传递20代;在2组不携带耐药菌的SPF鸡消化道内分别接种多重耐药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接种后混合饲养。【结果】发现耐环丙沙星(CIP)和恩诺沙星(ENR)菌株的GyrA基因表达的氨基酸第73和78位发生改变,parC基因表达的氨基酸没有变化;对TE、AMP、SXT的抗性能够在大肠杆菌之间水平传递,TE的结合传递频率为3×10-7;连传20代后菌株耐药性不变;耐药菌接种后3 d,2组鸡均分离到接种的菌株,但随时间推移,耐环丙沙星的菌株逐渐减少,23 d后消失。【结论】表明细菌对氟喹诺酮药的耐药表型与GyrA基因突变密切相关;细菌的非染色体耐药基因既能水平传播又能垂直传递,耐药菌能在鸡群中迅速扩散,但如果没有抗菌药的压力,又会很快从宿主体内消除。  相似文献   

11.
正猪链链菌感染是以猪链球菌造成的感染疾病。通常在国内发现的是猪链链菌2型,是一是猪体内较为常见的菌群,也是能让人类导致疾病的病原菌。猪链球菌在猪体内通常不会导致疾病,但在夏季饲养环境温度过高和免疫力降低都能让猪链球菌诱发疾病。猪链球菌具有较强的侵袭性,还可产生外毒素,导致猪感染疾病甚至死亡。猪链球菌2型感染的发生与否不分季节,特别是在养殖场等,能诱发猪脑膜、关节、肺部、心内膜等部位的炎症和急性的败血  相似文献   

12.
烟草黑胫病拮抗细菌菌群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湖南烟区烟草黑胫病重发田块采集根际土壤样品共900份,经富集培养后筛选出195个对烟草黑胫病菌有拮抗效果的细菌菌群。菌群Miseq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和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为拮抗细菌菌群共有的优势属。挑选5个抑菌效果较好菌群施入烟田土壤,B44R菌群对烟草黑胫病防效达51.56%。将这5个细菌菌群进行拮抗菌株分离筛选,获得的拮抗菌株分别属于芽孢杆菌属、不动杆菌属、寡养单胞菌属和克雷伯氏菌属。施入菌群后的土壤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这些拮抗细菌菌群可在土壤中定殖,其中不动杆菌属和芽孢杆菌属的种群数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3.
从发病鸡关节腔内分离获得1株革兰氏阳性球菌,根据细菌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动物试验,结合16S rRNA基因核苷酸序列测定、系统进化树分析及生物膜半定量检测,确定该分离菌株为可形成生物膜的的产色葡萄球菌,该菌在正常条件下不致病。药物敏感试验和耐药基因检测发现,该菌对磺胺六甲、阿奇霉素、米诺环素等8种药物敏感,对环丙沙星、头孢噻肟钠和复方新诺明中敏,而对万古霉素等13种药物低敏甚至不敏感。检测到该分离菌株包含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和磺胺类的6个耐药基因,说明这是一株多重耐药菌株,推测其耐药性与生物膜的形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4.
蚜虫体内感染共生菌的现象较为普遍。共生菌在蚜虫种群的存活、繁衍和应对外界压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蚜虫种群感染共生菌的种类和组成模式多样,这有利于蚜虫种群应对多变的环境。共生菌生活于宿主昆虫体内。宿主感染共生菌的种类和数量动态受宿主的遗传背景和生态适应力、外界环境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共生菌具有为宿主提供营养、消化植物组织和降解植物毒素等功能,从而影响宿主昆虫的寄主利用范围。原生和次级共生菌可引起宿主蚜虫寄主范围的改变,赋予蚜虫利用新寄主的能力,从而促进种群的分化。蚜虫体内通常有多种共生菌共存,共生菌种间关系会影响共生菌种群动态和生物功能的表现。因此,在共生菌群落层次上探明蚜虫-共生菌-寄主植物三者间的关系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4种茄科作物内生细菌的分离及拮抗菌的筛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番茄、茄子、烟草和辣椒健康植株内生细菌的分离及拮抗菌的筛选结果表明,植物的不同种、品种及植物的不同部位,内生细菌数量有所不同.不同作物每克鲜重平均内生细菌数量为1180-11160 cfu;各作物植株不同部位均以果中内生细菌的数量最少,根和茎中的内生菌数量较多.拮抗测定表明,各植物体内均存在对番茄青枯病菌和黄瓜枯萎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对番茄青枯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植物内生细菌占总数的16.21%,而对黄瓜枯萎病菌具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占总数的28.53%.从拮抗菌株中筛选出3株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有较好拮抗作用的菌株,对黄瓜枯萎病有20.83%-79.17%的防病效果,此3菌株对水稻白叶枯病菌和番茄青枯病菌也有一定拮抗作用,内生性测定表明,3菌株均能进入宿主植物番茄和茄子体内,经初步鉴定3菌株均为芽孢杆菌(Bacillussp.).  相似文献   

16.
为揭示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感染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后对其肠道菌群的影响,运用16SrD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健康与人工感染WSSV的克氏原螯虾的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多样性。结果显示,感染组与对照组在肠道丰度及多样性无显著差异,但其优势菌群组成发生变化。对照组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软壁菌门(Tenericute),分别占75.42%和19.17%;感染组肠道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分别占78.14%和17.38%。利用LEfSe分析差异菌属发现,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Candidatus bacilloplasma丰度显著减少(P0.05),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和黄杆菌科(Flavobacteria)的丰度显著上升(P0.05)。此外,部分潜在病原菌如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气单胞菌属(Aeromonas)的丰度在感染后显著升高(P0.05)。以上结果说明WSSV感染导致克氏原螯虾肠道菌群发生变化,提示WSSV或可通过干扰肠道稳态致病。  相似文献   

17.
适应度代价对大肠杆菌药物敏感性恢复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野生型大肠杆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敏感的、耐药的以及从耐药诱导恢复敏感的3种菌株的生长曲线,探讨适应度代价对细菌耐药性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大肠杆菌C02的生长速率远低于敏感菌株C01和恢复敏感性后菌株C03;而敏感菌株C01和敏感性恢复菌株C03的细菌生长曲线相近,说明在无药物选择压力环境中,适应度代价高的耐药菌生存竞争力低于适应度代价低的敏感菌,敏感菌逐渐取代耐药菌,使菌群对药物的敏感性得以恢复。  相似文献   

18.
大弹涂鱼肠道细菌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伟霞  李福后  李信书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2):3545-3545,3549
对大弹涂鱼肠道菌群数量和种类组成进行了分析.从其肠道中分离出102株细菌,它们分别属于哈夫尼亚菌属(Hafnia)、发光杆菌属(Photobacterium)、气单胞菌属(Aeromonas)、芽孢杆菌属(Bacillus)、致病杆菌属(Xenorbabdus)、柠檬酸菌属(Citrobater)、假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拉恩氏菌属(Rahnella)、弧菌属(Vibrio)、葡萄球菌属(Staphyolcoccus)和链球菌属(Strooptococus);其中哈夫尼亚菌属、发光杆菌属、气单胞菌属和芽孢杆菌属为优势菌群.  相似文献   

19.
比较了同一养殖池中的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和未感染WSSV的凡纳滨对虾的肠道菌群,旨在探讨对虾肠道菌群与机体健康状态之间的关系。感染WSSV对虾肠道的细菌总数为1.06×106CFU/尾,显著高于未感染WSSV的对虾(1.78×105CFU/尾;P<0.05),且其肠道中的细菌分别属于弧菌属、气单胞菌属、海水球菌属、盐水球菌属和乳酸杆菌属;染WSSV的对虾(P<0.05),气单胞菌的比例显著的低于感染WSSV的对虾(P<0.05);盐球菌所占的比例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结果显示,两种对虾在肠道菌群组成和细菌组成和细菌数量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初步表明对虾肠道菌群区系和机体的健康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较为严重,细菌性分选酶A在细菌细胞壁表面毒力蛋白锚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细菌性感染防治的重要潜在靶点。研究通过酶活抑制试验、细胞外基质黏附试验、生物被膜形成试验和细菌侵袭试验进行了分选酶A抑制剂筛选和活性分析。结果表明:土木香提取物可显著抑制金葡菌分选酶A活性,土木香提取物处理后可显著降低金葡菌与细胞外基质黏附及金葡菌生物被膜形成。在金葡菌与宿主细胞共感染体系内加入土木香提取物后可显著降低细菌对宿主细胞的侵袭作用。说明土木香提取物可通过靶向分选酶从而抑制金葡菌的致病力,是潜在的抗金葡菌感染先导复合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