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zcq@lyyg.com     
 比较草菇栽培料三种配方的生产效益,评价了五个主栽草菇品种的生产效益,结果表明:(1) V979 、V65、VP53、V23、V02五个品种的生物转化率分别为39.8%、38.5%、35.7%、30.5%、25.9%;(2) V979、V965耐低温,可在低温(15~25℃)下正常栽培;(3)原料配比:玉米秆 90%+5%碎麦秸+5%草木灰,对五种草菇均有增产效果,且原料来源广、成本低。  相似文献   

2.
瑞泰丰复合肥(粮食作物专用型)是瑞泰丰生态科技企业联盟经过科学选料、配比后制成的颗粒状肥料,营养含量(N+P2O5+K2O)28—12-12。2010年,我们在盘锦市土肥站和瑞泰丰生态科技企业专家的指导下在水稻田中施用该肥料,现将实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农作物分类是农情遥感监测的重要环节。及时、准确地获取农作物类型、面 积及空间分布信息对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制定经济政策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 义。【方法】文章从监测的农作物类型、使用的数据源、分类特征、算法及精度等方面系统 总结了近10 余年来农作物极化SAR 分类的研究进展,梳理归纳了农作物SAR 分类特征及 其提取方法,对比分析了各种极化SAR 分类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并总结了多源多时 相数据在极化SAR 农作物分类中的应用。【结果】利用极化SAR 数据进行作物分类的精度 逐步提高,但仍存在以下不足:早期极化SAR 监测的作物类型较为单一,以水稻为主,近 期虽涉及多种作物类型,但针对个别旱地作物的分类研究精度仍不高;针对农作物尤其是旱 地作物的散射机制研究明显不足,适合各种旱地作物的分类特征尚未明确与优选;农作物极 化SAR 分类算法以统计方法和机器学习算法为主,机理性和稳定性不强。【结论】农作物极 化SAR 分类未来的发展方向:(1)深入研究农作物散射机制,发展更具普适性的分类算法; (2)选取用于分类的关键时相、关键特征;(3)多源数据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分 类精度。  相似文献   

4.
刘汝锋  陈亿新  尚小琴  吴达峰 《安徽农业科学》2012,(19):9990-9991,10053
[目的]研究农机用水基金属清洗剂的配方。[方法]考察表面活性剂、无机助剂、缓蚀剂等组分的种类及用量对洗油性能的影响,确定水基金属清洗剂的最佳配方,制备一种低泡水基金属清洗剂并检测其性能。[结果]采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可制备高洗油率的清洗剂,复配表面活性剂的最佳配方为SDR-29和L44用量各12%、L61用量1%、L64用量2%;无机助剂、缓蚀剂等可改善表面活性剂的综合性能,其最佳配比为三乙醇胺15%、苯并三氮唑0.2%、EDTA 2%,该清洗剂去油率可达99.78%。[结论]在最佳配比条件下配制的清洗剂性能指标达到了JB/T 4323.2-1999行业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明不同土壤改良条件下火龙果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变化的生理机制,为火龙果在不同土壤的水肥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选取当地主栽品种紫红龙扦插苗为试验材料,通过黏土配以不同比例(0,20%,40%,60%)的河沙为盆栽基质,研究不同黏土河沙配比下火龙果生长发育状况及光合特性变化的生理机制。【结果】含河沙40%的黏土较其他配比土壤火龙果结果期枝条宽度、厚度和茎围均最优,增幅范围分别达12.45%~38.45%、2.93%~71.56%和0~4.75%;新枝和根生物量均最大,与其他配比土壤相比,分别提高12.15%%~58.91%和5.88%~38.46%;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含量均最高,较其他配比土壤分别提升3.19%~42.87%、21.43%~41.67%和3.19%~42.68%;各处理间火龙果根系形态无明显差异。7月(除综合能指数)、8月、9月、10月(除气孔导度)含40%河沙黏土火龙果枝条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潜在光化学效率(Fv/Fo)、吸收光能为基础的性能指标(PIABC)、综合性能指数(PItotal)及气孔导度(Gs)均达峰值。【结论】含河沙40%的黏土有利于火龙果枝条的生长发育、物质积累及光合色素生成,可明显增强枝条光合能力。  相似文献   

6.
嘉乐优2号(原名151A/DH32)系嘉兴市秀洲区农业科学研究所育成的BT型三系杂交粳稻组合。在嘉兴市区试及各地生产试验中表现穗大粒多、耐肥抗倒、稻瘟病抗性强、米质较好、高产稳产、易于栽培等特点。2005年2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嘉兴及同类生态地区作单季晚稻种植。栽培技术为适时播种,培育壮秧;适龄移栽,合理密植;抓好肥水管理;及时防治病虫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马铃薯内生细菌Bt缓解宿主干旱胁迫的生理响应,为内生细菌缓解马铃薯干旱胁迫的机理及抗旱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1株分离培养自马铃薯叶片的内生细菌Bt,利用形态学和分子测序方法进行种类鉴定,并测定该菌株在低水势下的生存能力及代谢产物活性;采用盆栽试验,利用PEG-6000进行模拟干旱胁迫处理,干旱处理分为正常浇水(CK: PEG-6000浓度为0)、中度干旱胁迫(D1: PEG-6000浓度为20%)和重度干旱胁迫(D2: PEG-6000浓度为25%),研究接种Bt内生菌株在干旱胁迫下对马铃薯的促生作用和生理响应,并对其进行抗旱性评价。【结果】分子鉴定结果表明,Bt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该菌株具在低水势下生存的能力、产IAA活性和ACC脱氨酶活性,干旱胁迫下接种Bt对马铃薯促生效果明显。与CK相比,马铃薯植株的根长有所增加但不显著(P>0.05,下同),株高和茎粗在D2处理下较CK分别增加16.7%和16.0%;在D1、D2处理下接种Bt后,植株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气孔导度较CK分别提高11.1%、20.5%和11.2%、77.8%;在D2处理下,接种Bt的植株净光合速率较CK增加34.3%;在D1、D2处理下马铃薯植株内脯氨酸含量较CK分别增加24.8%和25.2%,在D1处理下接种Bt后马铃薯植株可溶性蛋白含量较CK增加33.0%,在D1、D2处理下,接种Bt后丙二醛(MDA)含量较CK显著降低37.1%和14.9%(P<0.05);在干旱处理下接种Bt后,植株CAT活性较CK有所提高但不显著,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在D1处理下较CK提高26.4%,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在D1、D2处理较CK分别提高57.9%和35.1%。通过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不同处理下马铃薯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抗旱性强弱依次为D2-Bt、CK-Bt、D1-Bt、D2-W、CK-W和D1-W。【结论】马铃薯内生细菌Bt通过产生IAA和ACC脱氨酶来促进马铃薯生长发育,缓解马铃薯干旱胁迫。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探讨开放性实验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旨在提高体育院校开放性实验教学质量,培养综合素质高与专业能力强的有用人才。方法:运用资料分析法对广州体育学院十年来积累的开放性实验教学资料进行研究。结果:(1)开放性实验形成了比较有效的教学模式;(2)历年参加开放性实验的学生人数占当年在校生人数比例非常高;(3)开放性实验科目内容丰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兼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4)开放性实验教学效果比较满意,教学质量较高。(5)改进开放性实验教学方式、构建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等措施可以有效解决体育类大学生参加开放性实验存在的一些问题。结论:体育类大学生参加开放性实验能够有效地巩固所学理论知识,促进专业水平的发展,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中国南方地区云雨频繁且农业景观破碎,是我国农作物遥感监测最具挑战的区域之一。我国自主研发的高分系列卫星具有高时空分辨率和高质量成像的特点。本研究挖掘多源高分系列卫星的时间和空间双重优势,实现多云雨及景观异质区作物精细化识别。【方法】基于国产高空间分辨率高分二号(GF-2)影像表征农田空间几何特征,协同中空间分辨率高分一号(GF-1)和高分六号(GF-6)加密影像观测时间序列,充分表征农作物光谱季相节律。通过构建光谱-时相-空间三维分类特征,基于随机森林进行农作物分类并计算不同特征的重要性。同时,设置不同影像组合和不同分类单元下的多种分类场景,进一步分析不同高分数据协同利用在农作物识别上的表现差异。【结果】基于GF-1、GF-2和GF-6影像和面向对象的农作物分类在湖北省潜江市研究区的总体精度为95.49%,Kappa系数为0.94;在枣阳市的总体精度为93.78%,Kappa系数为0.92。协同GF-2和GF-6进行农作物分类精度优于协同GF-2和GF-1。此外,基于GF-2进行面向对象的农作物分类效果优于面向像元,其中潜江总体精度提升了1.4%,枣阳提升了1.32%。相比GF...  相似文献   

10.
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是以"绿色植保"为理念,以农作物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为目的,协调采取生态调控、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理化诱控和科学合理安全用药等环境友好型技术措施来控制农作物病虫害的行为。根据广西宾阳县基层植保工作掌握的基本情况,和2016年对全县绿色防控技术应用情况的全面调查,就该县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的实践情况进行概述和总结,并就应用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1.
假苹婆Sterculia lanceolata是我国优良的园林树种,用途广泛,具有极好的观赏价值。本实验找到了适宜假苹婆幼苗生长发育的最佳施肥配比。以假苹婆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氮、磷、钾3个因素和4个水平(纯N含量分别为0、0.9、1.8、2.7 g/株;纯P含量分别为0、1、2、3 g/株;纯K含量分别为0、0.9、1.8、2.7 g/株)的配比施肥和完全随机区组试验,分析不同施肥处理下其叶片生理特性的变化,探究适宜其生长发育的最佳施肥条件。不同配比施肥处理对假苹婆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显著,适当的N、P、K配施能够有效提高可溶性糖、游离脯氨酸和丙二醛的含量,增强POD、SOD、NR、GS等的活性。综合分析得出,T2(N1P2K2)处理下的假苹婆幼苗生理特性表现最优,与对照(CK)相比,其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提高了194.10%、105.15%;游离脯氨酸和丙二醛含量分别比CK低39%、30%;POD和SOD活性分别是CK的54.70%、68.08%;NR和GS活性分别比CK高66.23%、40.06%。影响假苹婆幼苗叶片生理特性的最佳施肥处理为T2(N1P2K2),即氮肥0...  相似文献   

12.
消佳净污染试管对测定血清钙的干扰及其消除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佳净是较理想的广谱高效、杀菌去污双重效果的含氯制剂,目前已在医院广泛使用,但同时也带来了污染。我们发现消佳净浸泡清洗后的试管对邻甲酚酞络合酮法测定血清钙有干扰,现将我们对这一问题的实验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报道如下。王材料与方法1.1材料标准液(钙2.5mmol/L)和二种不同批号的质技血清样本由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提供;试剂自配;721分光光度计由上海第三分析仪器厂生产。1.2方法本文实验组与对照组所用的试管均先用消佳净浸泡消毒,自来水冲洗后随机分为两批:(l)实验组试管,经上述消毒冲洗后,用5%HC浸泡…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了解和摸清广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家底,广东省 2016 年启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方法】2016 年 7 月至 2018 年 12 月,通过普查征集与系统调查收集相结合,对广东省 92个农业县(市、区)进行实地访问和资源调查收集。【结果】(1)本次资源普查与收集涉及 19 个地级市,东西跨度约 770 km,南北跨度约 590 km,横跨粤西、粤东、粤北和珠三角地区 687 个镇(包括街道、乡、村委),实现了广东农业县(市、区)全覆盖。(2)广东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在当地种植年代平均为 45 年,百年以上资源占 8.9%;提供资源农户的平均年龄为 56 岁,2.72% 农户为瑶族、壮族和畲族。(3)共收获资源 6 873 份,收集粮食作物种质资源 2 288 份、果树 1 445 份、蔬菜 2 189 份、经济作物 766 份、牧草绿肥 3 份、其他 182 份,涉及 83 科 192 属 283 种;粮食作物的食用豆、蔬菜的根茎类、果树的木本常绿果树、经济作物的糖茶桑烟等资源份数居多,占 52.12%;份数居前十位的科有豆科、禾本科、葫芦科、薯蓣科、百合科、十字花科、姜科、天南星科、山茶科和芸香科,占 70.3%;份数较多的种有大豆、水稻、豇豆、甘薯、花生、芋、茶树、丝瓜、姜、饭豆、南瓜、蒜、番木瓜、叶用芥菜、荔枝,占 49.5%。【结论】广东省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基本摸清我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家底,抢救性收集古老地方品种、古老育成种、野生近缘和濒危野生种质资源,为创新种质、获得突破性品种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4.
通过建立生态敏感性-生态恢复力-生态压力度(SRP)模型,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南雄丹霞梧桐自然保护区进行生态脆弱性评价。结果表明:1)从生态敏感性角度,研究区高度脆弱和极度脆弱面积分别为756.50 hm2和773.58 hm2,占比之和>50%,主要集中分布于北部和中部,而主要影响要素为土壤侵蚀强度,其次为距水源距离;2)从生态恢复力角度,研究区不脆弱和轻度脆弱面积分别为777.71 hm2和676.73 hm2,占比之和>50%,主要集中分布于西部和西南部,主要影响要素为生物多样性,其次为植被覆盖度;3)从生态压力度角度,研究区不脆弱和轻度脆弱面积分别为551.33 hm2和1 205.12 hm2,占比之和>60%,主要集中分布于西部及东部,而主要影响要素为GDP密度和人口密度;4)研究区整体生态脆弱性较高,中度及以上脆弱性面积之和达到67.72%,主要集中于研究区的中部和北部,其中生态敏感性对生态脆弱性的影响最大,说明研究区整体生态脆弱性较强,应做好生态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以中科院科甜系列甜高粱为研究对象,针对重度盐碱地,从种植品种、肥料配比和有机肥类别三个方面进行试验,目的为了探索重度盐碱地甜高粱的种植技术,为黄河三角洲重度盐碱地甜高粱的栽培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结果表明:(1)种植资源评比试验:在重度盐碱地对科甜13(KT13)、22(KT22)、41(KT41)、42(KT42)、43(KT43)5个甜高粱种质资源进行资源评比,KT41产量最高,达到82.87 t/hm2,KT13其次,产量为66.28 t/hm2。(2)重度盐碱地肥料配比试验:底肥施加300kg/hm2复合肥和15t/ hm2有机肥(H1Y1)、30t/ hm2有机肥(H0Y2);300kg /hm2复合肥和30t/ hm2有机肥(H1Y2)均能显著提升重度盐碱地甜高粱产量,H0Y2处理产量最高,达到73.16t/hm2,相比于对照增幅达到64%。(3)重度盐碱地有机肥类别试验:施加牛粪、有机肥和海藻肥均能提升重度盐碱地中甜高粱产量,在相同投入成本下,海藻肥处理的产量最高为67.88 t/hm2,相比于对照处理增幅39.8%。综上考虑,在黄河三角洲重度盐碱地可选择KT13和KT41两个耐盐碱资源,底肥中施加15 t/hm2以上的普通有机肥或者牛粪同时配施复合肥,有机肥可选择微生物有效活菌数≥5亿/g的高品质海藻肥替代普通有机肥,进行甜高粱种植能获得较好的产量。  相似文献   

16.
乌鲁木齐河流域中下游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随机森林分类法解译乌鲁木齐河流域中下游地区1995-2015年5期遥感影像,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利用当量因子法定量评估该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1)1995-2015年,研究区土地利用以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为主,三者占总面积85%以上。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先降后升;城市化建设中大量耕地被占用,天然林草地逐步恢复,水域增加(增幅达4.2%),用地结构变化显著。2)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上升趋势(净增加7.08×108元),耕地、林地和水域是主要构成部分;从贡献率来看,林地、草地和水域的生态服务价值贡献率不断提升,占总贡献率的75%以上,成为主要贡献体,推动着研究区生态系统向良性转变。3)各单项生态功能中水源涵养、废物处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价值占总生态服务价值比重最大(54.87%),粮食生产等较小,研究区生态系统的服务性功能大于生产性功能。进一步贯彻国家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以及加强水域保护是保障流域未来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文明建设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17.
完成人工湿地填料筛选后,为进一步确定无植物条件下人工湿地填料床去污性能,在柱状填料去污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进行室内中试实验。中试实验装置包括污水配给箱、无植物填料床(有机玻璃材质,长×宽×高=3 m×1 m×1.5 m)、出水池和电磁流量计等。装置内填充页岩、粗砾石、麦饭石构建无植物填料床,研究无植物条件下湿地填料的COD、TN、TP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当水力负荷为400 mm·d-1时,页岩和麦饭石为主填料层的1#COD、TN、TP最高去除率分别为15%、33%和60%,单一页岩为主填料层的2#COD、TN和TP去除率稍高于1#,分别为20%、38%和69%,湿地填料对污染物质去除贡献较小。为确定污染物质去除之间的相关关系,将COD、TN、TP去除率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COD去除与TP去除呈正相关关系,COD去除与TN去除、TN去除与TP去除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探究不同砂滤料配比暗管排水非全流装置对农田排水过滤效果的影响,以宁夏引黄灌区稻田盐碱地为试验区,分别设置细砂粒(F1)、细砂粒和细碎石1:2混合(F2)、细碎石(F3)3种砂滤料,研究不同砂滤料配比对滤水流量、排盐及滤沙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与F1和F3处理相比,F2处理可有效减缓砂滤料堵塞程度,F2处理平均滤水流量较F1和F3处理分别提高131.33%和106.45%;F2处理排盐、滤沙效果同样优于F1和F3处理,其中F2处理滤水中平均TDS含量和浊度相比于F1和F3处理分别降低34.64%、31.40%和31.02%、62.18%。综上,宁夏引黄灌区稻田盐碱地暗管排水非全流过滤砂滤料选用细砂粒和细碎石1:2混合较单一砂滤料而言,可有效提升其过滤性能。  相似文献   

19.
林地常用除草剂三元混用的配方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三元二次通用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林业常用除草剂农达(Glyphosate)、阿特拉津(Atrazine)及百草敌(Dicamba)三元混用的最佳配比进行了初步探讨,建立了以株防效为目标函数的数字模型。经相关检验分析,模型的拟合度很好,能够用来进行预报。应用DPS软件进行模拟寻优,在防效大于80%限定条件下,共选出25个最佳配比方案,在95%最佳配比分布区间内,其配方控制范围分别为:64.874-72.270mg/m^2;61.745-74.513mg/m^2;7.068-9.258mg/m^2。  相似文献   

20.
以扶桑带嫩芽的茎段为外植体进行快繁。试验结果表明:最佳基本培养基为1/2MS,为防止褐化可加入抗坏血酸(100mg/L);最有效诱导丛生芽的激素配比为6-BA(4.0mg/L)+NAA(0.5mg/L);最佳诱导生根的激素配比为1/2MS+100mg/L抗坏血酸+NAA1.0mg/L。该技术为扶桑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