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建立兽药中非法添加喹乙醇、乙酰甲喹的通用检查方法。以十八烷基键合硅胶为填充剂,0.01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乙腈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波长扫描范围为200~400 nm,柱温30℃,采用峰纯度检查和光谱相似度检查辅助对照品比对方法,对非法添加药物进行确证。结果显示,喹乙醇、乙酰甲喹与其他物质峰分离良好;喹乙醇和乙酰甲喹在12种兽药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6.6%~101.4%和98.0%~101.3%,RSD均小于1.4%;喹乙醇和乙酰甲喹的检测限均为1.0 g/kg(L)。该检查方法简便、准确、可靠,可用于检查兽药中非法添加的喹乙醇和乙酰甲喹。  相似文献   

2.
建立HPLC-DAD法测定3种兽用中药注射液中非法添加喹乙醇和乙酰甲喹的方法。以十八烷基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乙腈-水(13∶87)为流动相,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全波长(200-400 nm)扫描,检测波长为258 nm,并采用峰纯度检查和光谱相似度检查辅助对照品比对方法对非法添加药物进行确证。结果表明,该色谱条件下喹乙醇、乙酰甲喹与其他物质峰分离良好;喹乙醇、乙酰甲喹在0.5-20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回收率为93.2%~109.9%,RSD≤2.8%,喹乙醇、乙酰甲喹的检测限分别为60μg/mL和100μg/mL。本方法简便快捷、准确度和灵敏度高,能满足非法添加物检测的有关法规和要求。  相似文献   

3.
HPLC法测定乙酰甲喹和喹乙醇的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恩诺沙星制剂中非法添加的乙酰甲喹与喹乙醇的检测方法.色谱柱为Atlantis(R) T3 5μm 4.6 mm×250 mm,流动相为0.01 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pH4.0)-乙腈(72∶28),流速1.0 mL/min,检测波长365 nm,进样量10μL.结果表明:乙酰甲喹的线性范围为10~90 μg/mL,线性方程为Y=29 426X-11 824(r=0.999 93);喹乙醇的线性范围为10~90 μg/mL,线性方程为Y=26 290X-7 254.3(r=0.999 94).该方法中乙酰甲喹回收率为99.00%~100.07%,相对标准偏差<0.8%;喹乙醇回收率为99.17% ~100.27%,相对标准偏差<0.6%.结果表明,方法准确可靠,适用于恩诺沙星制剂中非法添加的乙酰甲喹与喹乙醇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建立扶正解毒散、荆防解毒散、黄连解毒散、麻黄鱼腥草散、清瘟败毒散等中兽药散剂中违规添加吗啉胍的检测方法。样品经超纯水溶解、超声10 min,静置、过滤,取滤液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结果发现吗啉胍在1.0~50.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1.000);添加回收率为75.2%~115.3%,检测限为10 mg/kg,定量限为20 mg/kg。该方法操作简便,阴性样品无干扰,可用于上述5种中兽药散剂中非法添加吗啉胍的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五种制剂中非法添加喹乙醇与乙酰甲喹的方法。以十八烷基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乙腈-0.01mol/L磷酸二氢钾(pH 6.0)为流动相,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全波长(200~400nm)扫描,检测波长为260nm,并采用峰纯度检查和光谱相似度检查辅助对照品比对方法,对非法添加药物进行确证。结果表明,该色谱条件下喹乙醇、乙酰甲喹与其他物质峰分离良好。喹乙醇、乙酰甲喹在0.5~200μg/mL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回收率在91.1%~105.7%之间,RSD≤3.1%,喹乙醇、乙酰甲喹的检测限分别为1.0mg/g、2.5 mg/g。  相似文献   

6.
为了进行中兽药散剂检测方法学研究,试验使用HPLC法和薄层色谱法对中兽药散剂中非法添加喹乙醇、乙酰甲喹进行检查。48批中兽药散剂中,13批药品中检出乙酰甲喹,含量在0.34—42.64mg/g范围内;1批药品中检出喹乙醇,含量为15.30mg/g。两种方法检查结果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7.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恩诺沙星注射液中非法添加乙酰甲喹、水杨酸含量的方法。试验采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色谱柱,以0.025moL/L磷酸溶液-乙腈(85:15, v/v)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全扫描和232nm波长测定。结果表明乙酰甲喹在0.5~2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2=1.000,回收率在98.21%~107.94%之间;水杨酸在1.0~5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2=1.000,回收率在96.33%~100.84%之间;RSD在0.11%~3.44%之间。本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用于恩诺沙星注射液中非法添加乙酰甲喹、水杨酸的定性和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恩诺沙星注射液中非法添加乙酰甲喹、水杨酸含量的方法。试验采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色谱柱,以0.025 moL/L磷酸溶液-乙腈(85∶15,V/V)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 L/min,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全扫描和232 nm波长测定。结果表明乙酰甲喹在0.5~20μg/m L范围内线性良好,R~2=1.000,平均回收率为99.62%;水杨酸在1.0~50μg/m L范围内线性良好,R~2=1.000,平均回收率为99.51%;RSD在0.07%~3.44%之间。本方法准确、可靠、重现性好,可用于恩诺沙星注射液中非法添加乙酰甲喹、水杨酸的定性和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9.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中兽药制剂中喹噁啉类药物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建立了中兽药制剂中喹乙醇、乙酰甲喹、卡巴氧、喹烯酮等药物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样品经三氯甲烷∶甲醇(3∶1)提取后,苯基柱分离,在360 nm处检测。四种喹噁啉类药物在0.2~100μg/mL浓度范围内呈线性相关。在空白样品中添加50~150 mg/kg,回收率范围在87.90%~96.82%之间,批内变异系数为0.55%~4.65%。本方法的检测限为20 mg/kg,定量限为50 mg/kg。结果表明,本方法适合中兽药制剂中喹噁啉类药物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对白头翁散、苍术香连散中非法添加喹乙醇、乙酰甲喹检查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了检测限的测定,采用Rp18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0.01mo1/L磷酸二氢钾溶液(1∶9)(用三乙醇胺调节pH 6.0),二极管阵列检测器,采集波长范围200~400 nm,分辨率1.2nm,提取色谱波长365nm.白头翁散、苍术香连散中非法...  相似文献   

11.
塞尼卡病毒(SVA)属于小核糖RNA病毒科塞尼卡病毒属,可以引起猪的水泡样病变、跛行和新生仔猪突然死亡等。为了解SVA的特性,本研究将从健康猪体内鉴定的SVA阳性样品接种BHK-21细胞分离SVA,采用PCR扩增其VP1基因,并分析其遗传变异特点。结果显示,10份SVA阳性样品中有2份(GXT91和GXT94)能够在BHK-21细胞增殖并产生明显的细胞病变,可达10^7.6TCID50/mL,其VP1基因与SVA参考株NC_011349的核酸同源性为90.2%~90.6%,推导氨基酸同源性为96.7%~97.1%,进化树显示新分离的GXT91和GXT94病毒株属于流行分支II。本研究为SVA的疫苗研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黄土高原旱作农业区,地膜覆盖的广泛应用有效地解决了水分不足对冬小麦生产的制约,并使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提高。如何调优品质已经成为该区域冬小麦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本研究以不施任何肥料(T_0)为对照,选择常规化肥(T_1)、等量化肥+地膜覆盖(T_2)、等量化肥+有机肥(T_3)、高量化肥+地膜覆盖(T_4)、高量化肥+有机肥(T_5)5种不同的施肥(有机+无机)和覆盖模式,采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施肥+地膜覆盖"模式对旱地冬小麦籽粒加工品质、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并分析产量与品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施肥+地膜覆盖"组合显著影响小麦籽粒的加工品质和产量。比较对照T_0,不同"施肥+地膜覆盖"模式(T_1~T_5)显著提高籽粒产量(GY)、蛋白质(PC)、湿面筋含量(WA)和沉降值(SDS),增加面团吸水率(WG)、延伸性(EX)和淀粉糊化粘度,相反降低了面团稳定时间(ST)和拉伸阻力(RE)。两年平均产量依次为T_3>T_5>T_4>T_2>T_1>T_0,T_1、T_2、T_3、T_4、T_5比T_0分别增加85.60%、90.99%、118.32%、102.30%和106.65%。增施有机肥(T_3、T_5)对籽粒产量和加工品质的改善优于地膜覆盖(T_2、T_4)。籽粒产量的提高是叶面积(LA)、千粒重(TGW)、穗长(SL)、穗粒数(SGN)协同增加的结果,加工品质的改变部分归因于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生育期降水量和分布影响谷物产量和品质。本研究结果证实,等量化肥+有机肥(T_3)不仅能达到地膜覆盖的增产效果,而且有利于小麦加工品质的改善,在降水量500 mm左右的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是更加持续、稳产、优质的冬小麦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蛋白酶对肉鸭菜籽粕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的影响。试验采用套算法进行代谢试验,选用5种不同来源的菜籽粕,菜籽粕替代饲粮比例为15%。选择640只1日龄肉公鸭,随机分为13个处理,其中12个处理(每个处理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肉鸭)中6个处理为基础饲粮和5个菜籽粕替代基础饲粮的不加酶处理,另外6个为对应的加酶处理(添加200mg/kg蛋白酶),1个处理为无氮饲粮处理(8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肉鸭)。肉鸭15~17日龄开始饲喂试验饲粮,试验期3 d。结果表明:1)5种菜籽粕的粗脂肪(EE)、粗蛋白质(CP)、粗纤维(CF)、中性洗涤纤维(NDF)、酸性洗涤纤维(ADF)、硫代葡萄糖苷(GS)、异硫氰酸酯(ITC)和噁唑烷硫酮(OZT)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8.21%、36.22%、12.96%、38.65%、13.83%、29.89μmol/g、2.74mg/g和0.45mg/g。5种菜籽粕的总氨基酸含量分别为32.97%、37.77%、28.88%、36.08%和36.29%,变异系数为10.31%;其中赖氨酸(Lys)、蛋氨酸(Met)、苏氨酸(Thr)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95%、0.47%和1.89%,变异系数分别为30.49%、23.69%和30.65%。2)不同菜籽粕对肉鸭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有显著影响(P<0.05),其中Met、Lys和Thr的标准回肠消化率平均值为91.04%、66.19%和73.54%。3)添加蛋白酶可显著提高肉鸭菜籽粕必需氨基酸中Thr(6.73%)、异亮氨酸(4.47%)、亮氨酸(3.03%)、缬氨酸(4.60%)和精氨酸(2.36%)以及非必需氨基酸中天冬氨酸(8.46%)、丝氨酸(7.05%)、谷氨酸(5.97%)、甘氨酸(9.38%)、丙氨酸(8.44%)和脯氨酸(3.94%)的标准回肠消化率(P<0.05)。结果提示,不同来源菜籽粕的肉鸭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差异较大,且Met标准回肠消化率较高;蛋白酶对肉鸭菜籽粕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的改进程度与氨基酸种类有关。  相似文献   

14.
弓形虫病是世界分布最广泛的一种人兽共患病,此病在温暖潮湿的地区感染率极高,所以建立高效敏感的检测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目前,国内检测弓形虫病的技术有多种,其中以免疫学技术为主。虽然病原学检测方法的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但其成本高,对人体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所以并不适宜推广。近年来,通过对弓形虫表面抗原的大量研究,检测弓形虫病的免疫学技术也有了显著提高。从敏感性差、操作复杂到现在的特异性强、快速简便,从单一抗原的检测到现在的多表面抗原的检测,无疑为检测弓形虫带来了新的思路。论文主要对检测弓形虫的ELISA、改良凝集试验以及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为建立牛的主要疫病的快速、准确及高通量鉴别诊断技术,以赤羽病病毒(AKV)、牛白血病病毒(BLV)、蓝舌病病毒(BTV)、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和小反刍兽疫病毒(PPRV)5种牛传染病病原为研究对象,将LAMP技术与微流控芯片技术有机结合,建立了相应的基因芯片检测技术,并优化了该基因芯片的反应条件。结果表明,建立的基因芯片可同时检测上述5种病原,特异性好,60 min反应时间即可给出检测结果。其中AKV和PPRV的敏感性为10~3 copies/μL,BLV的敏感性为10~5 copies/μL,BTV和BVDV的敏感性为10~2 copies/μL,与LAMP检测的敏感性一致。成功建立了基于LAMP技术的5重RT-LAMP基因芯片,可同时快速准确检测上述5种病毒,为口岸检疫探索出一种能快速、高通量检测动物疫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虫草多糖对产蛋后期蛋鸡生产性能、蛋品质和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试验选取70周龄产蛋率相近的海兰褐蛋鸡270只,随机分为3个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5只鸡。试验设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分别饲喂在基础饲粮中添加0.01%和0.02%虫草多糖的饲粮)。预试期7 d,正试期45 d。以重复为单位每天记录蛋鸡产蛋数、破软蛋数和蛋重,每周记录其采食量,计算产蛋率、破软蛋率、平均日产蛋重、平均日采食量和料蛋比;试验结束后,蛋鸡禁食12 h,取其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测定肠道绒毛高度、隐窝深度、肠壁厚度和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组和试验Ⅱ组的蛋鸡产蛋后期的产蛋率以及其空肠、回肠的绒毛高度和十二指肠肠壁厚度显著提高(P<0.05),料蛋比显著降低(P<0.05);试验Ⅱ组蛋鸡的平均日产蛋重显著提高(P<0.05),但饲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虫草多糖对蛋鸡产蛋后期的破软蛋率和蛋品质均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蛋鸡产蛋后期饲粮中添加0.01%和0.02%的虫草多糖可提高其生产性能,改善肠道形态结构。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新疆沙尔套山天然草地主要牧草营养指标进行快速、无损检测,本试验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ear infrared reflectance spectroscopy,NIRS),进行修正偏最小二乘回归法(Modified partial least squares,MPLS),结合散射处理、导数、平滑等不同的光谱预处理和数学处理方法,建立了32种主要牧草(草粉)的粗蛋白(Crude protein,CP)、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粗灰分(Ash)、钙(Ca)和磷(P)的校正模型。结果表明:CP、NDF、ADF、Ash、Ca和P的交叉检验决定系数(R2)分别为0.82,0.80,0.78,0.50,0.72和0.65,交叉验证标准误差(Standard error of cross validation,SECV)分别为2.36,6.17,3.87,0.85,0.24和0.07,交叉验证相对分析误差(Relative percent deviation of cross validation,RPDCV)分别为2.78,2.26,2.39,1.92,2.39和1.65。最后结合外部验证集对各矫正模型进行验证。试验得出CP、NDF、ADF外部验证相对分析误差分别为2.67,2.20和2.28,相关性分别为0.66,0.73和0.84,其模型精确度和验证准确度还有待提高;利用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不能建立Ash、Ca和P的检测模型。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快速测定饲料粗纤维(CF)含量的方法,同时评价聚酯网袋法测定饲料中CF含量的准确性和精密度。试验采用聚酯网袋法、传统法(GB/T6434—2006)和Ankom纤维测定仪法,分别测定了豆粕、小麦麸、米糠粕、苜蓿、花生秧等18种饲料中CF的含量;不同地区10个实验室同期用聚酯网袋法测定小麦麸、米糠粕、葵花籽粕、猪配合饲料、兔颗粒配合饲料、苜蓿、花生秧、稻壳8种饲料样品中CF含量,用于检验该法的重复性限和再现性限。结果表明:聚酯网袋法测定饲料中CF含量的结果与传统法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该法正确度高。实验室间聚酯网袋法测定小麦麸等8种饲料中CF含量的结果重复性变异系数在1.45%~3.64%,再现性变异系数在1.79%~5.64%;重复性限在0.57%~1.99%,再现性限在0.88%~3.47%,表明该法精密度高。综上所述,聚酯网袋法测定饲料中CF的含量,具有成本低、时间短、效率高、正确度和精密度高的优点,可用于大批量样品中CF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19.
为建立便捷、快速检测猪圆环病毒2型(PCV2)抗体的免疫层析方法,本研究利用G蛋白标记胶体金制备金标垫,以PCV2病毒样颗粒(VLPs)和兔Ig G分别作为检测线与质控线组装胶体金试纸条。检测结果显示,该试纸条与A型塞内卡病毒(SVA)、猪细小病毒(PPV)、伪狂犬病毒(PRV)等猪其它病毒抗体阳性血清无交叉反应,仅对PCV2抗体阳性血清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对PCV 2阳性血清最低检测限为1∶6 400稀释度,敏感性较高;批内、批间变异系数CV均小于5%,重复性较好。试纸条在4℃保存6个月,其特异性和敏感性无明显变化。对采集的100份临床血清样品进行检测,该方法与标准ELISA的总符合率为98%。表明本研究建立的PCV2抗体的胶体金免疫层析检测方法具有敏感、特异、稳定等特点,可以做为评价PCV2疫苗免疫效果及其感染筛查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不同厌氧处理方式对鲜麦秸品质、活体外瘤胃发酵及甲烷产量的影响,试验分为5个处理组,分别为全株微贮组、秸秆黄贮组、秸秆微贮组、秸秆氨化组和秸秆碱化组。其中全株微贮组、秸秆微贮组秸秆经铡切处理后分别喷洒5×104cfu/g混菌悬浮液,秸秆黄贮组喷洒相同质量的无菌水;秸秆氨化组按照干物质5%喷洒尿素溶液,秸秆碱化组按秸秆干物质4%喷洒生石灰熟化澄清液。结果表明:秸秆微贮组、全株微贮组感官性能优于其他处理组;与秸秆黄贮组相比,全株微贮组、秸秆微贮组、秸秆氨化组及秸秆碱化组粗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219.21%(P<0.05)、16.75%(P>0.05)、112.81%(P<0.05)、13.79%(P>0.05);全株微贮组的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含量约是其他处理组的1/2(P<0.05);与秸秆黄贮组相比,秸秆微贮组、秸秆氨化组、秸秆碱化组中性洗涤纤维显著降低8.24%、13.01%、9.09%,酸性洗涤纤维显著降低17.67%、17.68%及15.61%;产气量:全株微贮组>秸秆氨化组>其他处理组;秸秆黄贮组比全株微贮组、秸秆氨化组体外消化率降低了56.39%、24.03%;与秸秆微贮组相比,全株微贮组体外发酵液NH3-N、TVFA、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异丁酸及异戊酸含量分别提高41.29%、20.99%、10.48%、41.99%、14.61%、166.67%、43.75%及64.71%(P<0.05)。由此可知,秸秆氨化处理和全株小麦经微生物处理均可提高其感官性能,提升产气量、挥发酸及消化率,全株小麦经微生物处理性能优于各秸秆处理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