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索蓝藻水华暴发至消亡过程中水体无机碳在水体中的变化规律,为制订对蓝藻水华的有效防治措施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通过采样分析滇池福保湾生态恢复区水体中无机碳浓度与浮游藻类浓度,研究了富营养化水体中可溶性无机碳的时空动态变化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福保湾水体叶绿素a浓度和CO_3~(2-)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水体pH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CO_2浓度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总无机碳浓度和HCO_3~-浓度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蓝藻水华的生消是导致水体无机碳形态与浓度剧烈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滇池北岸蓝藻富集区浮游藻类的多样性及主要污染因子的时空变化特征.[方法] 2007年1月~2011年12月,对滇池北岸蓝藻富集区的浮游藻类群落构成、叶绿素a、总氮、总磷浓度开展了逐月监测,分析浮游藻类多样性及水污染因子的时空变化.[结果]2007~2011年,滇池北岸蓝藻富集区浮游藻类属的多样性呈略微上升趋势,近岸区域属的多样性低于远岸区域;叶绿素a、总氮、总磷浓度近岸区域呈降低趋势,远岸区域呈略微升高趋势;叶绿素a、总氮、总磷浓度近岸区域高于远岸区域.[结论]该研究为滇池蓝藻水华控制及各项治理工作的成效评估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适合北方地区的稻草合理还田方式。【方法】采用室内淹水培养方法,研究添加等碳的腐熟稻草(F)、直还稻草(Z)、稻草生物炭(S)等处理对滨海盐渍型水稻土铁存在形态的影响。【结果】在培养0~180 d中,F、Z处理土壤水溶态铁含量随培养时间呈现先降低再增高后降低的变化;各处理土壤的弱酸态铁含量随培养时间逐渐增加、残渣态铁含量随培养时间先增加后减少。培养90 d后,F、Z和S处理使土壤可还原态铁含量显著高于CK,且ZFS。培养180 d后,各处理土壤的水溶性铁和弱酸态铁含量显著高于CK,而残渣态铁含量均显著低于CK;土壤水溶性铁含量大小依次为:ZSF;土壤弱酸态铁含量大小依次为:ZFS。【结论】此试验条件下,不同稻草添加方式使滨海盐渍型水稻土的残渣态铁向水溶态铁和弱酸态铁转化,Z处理比S和F处理的增加幅度更大。  相似文献   

4.
青山水库是杭州的饮用水源之一,其水质受生活污水、工业和农业等方面的影响。研究、跟踪调查了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青山水库藻类在水体中的分布情况,并分析了叶绿素a与藻类、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青山水库的藻类常年以绿藻、蓝藻、硅甲藻为主,夏季以蓝藻为主;藻类主要集中在表层水中(水面下1~2 m);叶绿素a含量与绿藻、蓝藻、硅甲藻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绿素a含量与水温、高锰酸盐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pH呈显著正相关,与氨氮、硝酸盐氮、总铁、三价铁离子、锰呈显著负相关;逐步回归分析得出高锰酸盐指数、硝酸盐氮和水温是影响青山水库叶绿素a含量的主要因子,叶绿素a计算值与实测值拟合的相关性较好(R=0.920,P0.01)。  相似文献   

5.
滇池水体氮的时空变化与藻类生长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体氮的时空变化及其与藻类生长的关系对研究水体富营养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采用GPS定位,对滇池海埂、斗南、罗家村、新街、昆阳5个代表性位点断面水体总氮、铵态氮、硝态氮及叶绿素a含量进行了为期1a的监测和动态研究,全面分析了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时期滇池水体各形态氮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藻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全湖各采样点水体总氮、铵态氮、硝态氮的平均浓度分别是2.14、0.11、0.20mg·L-1,全年分别在0.66~6.44mg·L-1、0~0.74mg·L-1、0~0.94mg·L-1之间变化。各区域水体总氮的浓度以海埂和斗南最高,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变化幅度较大。全湖水体总氮和铵态氮与叶绿素a呈显著正相关,硝态氮与叶绿素a呈负相关趋势;滇池不同区域水体总氮与叶绿素a呈显著正相关,海埂和罗家村位点水体铵态氮与叶绿素a呈显著正相关,海埂位点水体硝态氮与叶绿素a呈显著负相关,其他区域则无显著相关性;水体总氮、铵态氮、硝态氮对藻类生长的影响呈现显著的区域性和水层差异。  相似文献   

6.
2009年4月、5月,2010年6月、8月、9月、10月及2011年3月,分别对东昌湖水体中的叶绿素浓度和藻细胞密度进行了调查,统计分析叶绿素a和藻密度的动态变化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并进行蓝藻水华的风险评估;同时对部分样品中的微囊藻毒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昌湖的叶绿素a浓度和藻密度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存在发生蓝藻水华的风险,但二者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可能是由于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且不同藻类细胞的叶绿素a含量差异较大,在所分析的藻细胞样品中未检测出微囊藻毒素。  相似文献   

7.
人工附着基对养殖水体磷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养殖污染水体的修复提供依据。[方法]在大镜山水库设置6个围隔,设2个处理(①对照组:只放养罗非鱼:②处理组:在放养罗非鱼的围隔中均匀垂挂9块人工附着基。),每处理3个围隔,围隔固定后取第1次水样,以后每隔20d取1次样,24h内测水样中的磷浓度和悬浮物含量,叶绿素a含量。[结果]放养罗非鱼后,对照组总磷、颗粒态磷浓度迅速升高,并分别稳定在0.156、0.101mg/L,处理组总磷、颗粒态磷平均浓度分别为0.067、0.023mg/L;对照组悬浮物平均浓度为10.74mg/L,而处理组悬浮物浓度从开始的8.13mg/L下降到1.45mg/L;对照组和处理组叶绿素a平均浓度分别为44.87、8.83μg/L;2组溶解性总磷和反应磷浓度差异不显著。[结论]人工附着基可有效去除水体中的磷。  相似文献   

8.
滇池水体沉积物磷素特征及其对藻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揭示在外源磷得到控制的情况下,滇池沉积物磷在适宜条件下释放特征及其对藻类的影响,采用室外模拟方法,研究滇池沉积物与上覆水中的磷素特征,探索沉积物磷释放对藻类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覆水下层水中各形态磷(总磷、可溶性磷、正磷酸盐)含量高于上层水;沉积物中磷素形态以钙结合态磷和有机磷为主,向水体释放贡献最大的是铁铝结合态磷和有机磷;水中正磷酸盐与水中叶绿素a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正磷酸盐含量升高显著加剧水体富营养化;沉积物中可交换态磷含量与水体叶绿素a呈极显著正相关,沉积物磷释放是藻类生长的最主要内源负荷。研究表明,控制水体中的正磷酸盐和沉积物中铁铝结合态磷的浓度以及限制有机磷的转化和矿化是控制藻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围隔中不同密度鲢对浮游植物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验采用2.5 m×2.5 m围隔,共设置4个试验鱼密度:0、116、176、和316 g/m2,研究了不同密度的鲢对浮游植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仅在无鱼围隔中有大量个体较大的透明溞(Daphnia galeata)产生,并且在无鱼围隔中,浮游植物生物量最低,透明度显著的高于其他的围隔。与其它类似的围隔试验所不同的是:在无鱼围隔中没有蓝藻水华的发生。在有鱼围隔中,浮游甲壳动物始终由个体较小的微型裸腹溞占优势。并且浮游植物的生物量随着鲢密度的升高而降低。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在不同鲢密度的围隔中比较相似,与无鱼围隔相比,绿藻和裸藻生物量所占的比率较低,蓝藻生物量所占的比率较高。  相似文献   

10.
采用围隔试验,于2007年12月~2008年9月在已富营养化的太湖水域围隔修复区内投放大型枝角类,利用其对水华藻类的控制效应移栽沉水植物,分析了试验前后围隔内、外水质因子变化.结果显示:生态修复区内水体各项水质指标基本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Ⅰ~Ⅲ类水质标准.试验期间,围隔内、外水体中各项指标差异极显著(P<0.01).2009年9月围隔内水体中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含量分别为0.55、0.02、1.4 mg/L,比围隔外分别下降66.0%、50.0%和70.8%;溶解氧增加了85.9%,水体透明度平均为1.68m.随着围隔内沉水植被群落的构建,2009年5月7日对围隔内、外水质因子的监测发现,水体叶绿素a和氮磷等主要指标较外围水质指标都显著下降(P<0.01),这表明沉水植物对水环境有明显改善和维稳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木质素磺酸铁肥研制及其对花生的施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铁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缺铁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降低植物性膳食中铁含量。施用铁肥是解决作物缺铁的有效措施之一。以作物秸秆亚铵法造纸废弃物木质素磺酸盐(LS)为原料,通过四因素三水平L9(34)正交设计,研究木质素磺酸铁的生产合成工艺,研发木质素磺酸铁肥产品。以花生为试验作物,通过土培试验,研究木质素磺酸铁的施用效果。秸秆亚铵法制浆造纸废弃物木质素磺酸盐对铁具有一定的螯合性,木质素磺酸铁实验室合成生产过程中,各因素对产品中铁含量的影响顺序为:反应初始p H反应温度Fe2+用量反应时间,从而确定了木质素磺酸铁肥生产合成的最佳反应条件,制备了固体木质素磺酸铁肥产品,Fe含量为12.65%,p H为6.98。土培试验中,花生植株未出现缺铁失绿时,土施和喷施木质素磺酸铁、硫酸亚铁和EDTA铁对植株地上部生物量、花生产量及新叶中活性铁含量均无明显影响。但连续种植两茬后,不施铁肥处理的花生远杂9102出现新叶缺铁失绿症状,土施和喷施木质素磺酸铁可显著提高远杂9102花生新叶叶绿素含量(SPAD值),喷施提高了叶片中活性铁含量。木质素磺酸铁对花生缺铁失绿有纠正效果,与硫酸亚铁和EDTA铁相比,没有明显区别。以作物秸秆亚铵法制浆造纸废弃的木质素磺酸盐为原料,可用来生产木质素磺酸铁肥产品,土施和叶面喷施产品对纠正花生缺铁失绿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葡聚糖铁防治仔猪缺铁性贫血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取109 头3 日龄仔猪分成两组,试验组每头肌注笔者中心研制的规格为50 m g/m l的葡聚糖酐铁注射液2 m l。结果表明试验组仔猪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仔猪从30 日龄起增重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 0.05),发病率降低14.9% ,死亡率降低9.3% 。表明葡聚糖酐铁对仔猪贫血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不同旱稻品种(系)间铁营养状况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培条件下 ,比较了不同旱稻品种 (系 )在不同供铁水平下植株铁营养状况的差异。结果表明 :不论是否供铁 ,不同旱稻品种 (系 )在生物量、植株铁含量、叶绿素SPAD值、铁在植株体内的分配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旱稻 2 97地上部相对铁含量 (4 3% )及缺铁条件下铁吸收总量 (5 6 0 μg·plant-1)为最大 ,TP某株系的相对生物量(地上部为 10 6 %、根系为 10 8% )及缺铁条件下铁在地上部的分配比例 (84 % )为最高。  相似文献   

14.
以莫莫格芦苇沼泽、芦苇—羊草草甸和羊草草甸3种类型湿地土壤为对象,研究了土壤游离铁和无定形铁的质量分数以及铁活化度的时空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土壤游离铁质量分数的季节变化为春季最明显,其次为夏季,秋季最弱;而无定形铁质量分数的季节变化则表现为夏季明显,秋季次之,春季最弱。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游离铁质量分数逐渐降低,至60~90 cm处略有升高;而无定形铁质量分数则表现为自表层向深层递减的规律。3种类型湿地土壤游离铁质量分数比较,羊草草甸最高、芦苇沼泽次之、芦苇—羊草草甸最低;无定形铁质量分数则表现为芦苇沼泽最高、羊草草甸次之、芦苇—羊草草甸最低。湿地土壤铁的活化度夏、秋季节高,春季低;土壤表层铁活化度高于底层。  相似文献   

15.
对果树的缺铁危害,植物铁吸收机制进行了综述,并对目前国内外解决果树缺铁失绿多种途径的研究进展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几种土壤中不同形态铁及无定形硅铝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研究白浆土、黑土和草甸土三类土壤不同形态铁和无定形硅铝表明,游离氧化铁的量在各类土中均为表层大于底层;铁的活化度白浆土高于黑土,而白浆土的白浆层又高于腐殖质层和淀积层;无定形硅、铝在白装土中层次之间分异明显,说明有淋淀现象发生,在黑土和草甸土中差异不大;新鲜有机质对铁的活化有显著作用,络合态铁和土壤腐殖质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不同铁源对鸡蛋铁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 375日龄健康的罗曼蛋鸡 6 4 5羽 ,随机分为 5组 ,每组设 3个重复 ,每重复 4 3羽。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 80mg/kg铁的硫酸亚铁 (对照 )、80mg/kg铁的甘氨酸铁、16 0mg/kg铁的甘氨酸铁、6 0 0mg/kg铁的硫酸亚铁和 80mg/kg铁的纳米硫酸亚铁 ,共 5个处理 ,试验期 70d ,研究基础日粮中添加不同铁源对鸡蛋铁含量及其相关血清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基础日粮中添加 80mg/kg铁时 ,以添加纳米硫酸亚铁处理的蛋黄铁和蛋清铁含量最高 ;其次是甘氨酸铁处理 ,硫酸亚铁 (对照 )最低 ;在基础日粮中添加 80mg/kg纳米硫酸亚铁能显著提高转铁蛋白、血清铁、总铁结合力和铜兰蛋白含量或活性 ,增强铁在蛋鸡机体内的周转 ,并加速铁向鸡蛋内的积累  相似文献   

18.
提高植物体内铁再利用效率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综述了植物对缺铁的适应性反应,铁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以及植物体内铁再利用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结合本研究小组的工作,对提高植物体内铁再利用效率的途径及其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硅铁施用对水稻生长和磷吸收的影响,指导合理施肥、提高磷素利用率,利用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铁(0、0.5、1、2 mmol·L-1)预处理下施加不同浓度硅(0、1、4 mmol·L-1)对水稻生长及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的铁预处理对水稻SPAD、株高、根长和地上部干质量无显著影响,而高浓度的铁预处理下,这些指标则显著降低(P<0.05)。中低浓度铁处理下施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稻株高、根长和地上部干质量,但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铁预处理显著增加了水稻根表铁膜的厚度及根表铁膜中的磷含量(P<0.05),施硅则显著降低了0.5 mmol·L-1和1 mmol·L-1铁预处理的水稻根表铁膜的厚度(P<0.05)。铁预处理对水稻根部的磷含量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地上部磷的含量(P<0.05)。施硅对水稻根和地上部的磷含量无显著影响。研究表明,施铁处理显著诱导了根表铁膜的出现,增加了铁膜中的磷含量并且显著降低了地上部的磷含量;施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稻生长中的铁毒害现象,并且能够改变根表铁膜厚度,减少根冠比,从而影响水稻磷的吸收转运。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决库尔勒香梨叶片营养诊断中"铁素黄化悖论"问题,测定了库尔勒香梨正常绿叶和失绿黄化叶片的全铁、有效铁和质外体铁的含量,并在此基础上对全铁和有效铁的表征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香梨叶片产生缺铁黄化的直接原因是缺乏有效铁;缺铁黄化的叶片有时全铁含量相比于正常绿叶并不低;以叶面积为底数来表征香梨叶片铁含量,可以消除"黄化悖论"迷局;香梨叶片中铁的空间分布特征是质外体中占58%~6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